2020-12-14 16: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今天聊聊,強姦犯的出獄,對倖存者來說意味著什麼?
罐頭質檢員:殷殷
「素媛案」原型強姦犯趙鬥順刑滿出獄,之後仍需佩戴7年的電子鐐銬。
據媒體報導,清晨數十名抗議者圍在監獄門口,朝他扔雞蛋。
這個曾經強姦、傷害8歲女童的惡魔,很有可能返回安山市老家居住,這意味著他要與被害者娜英(化名)一家重新做鄰居,這件事激起了人們強烈的不安和抗議。
一名女兒正在上小學的居民說,「感覺很怕,會考慮搬家」。
其中最引起人們爭議的是,趙鬥順服刑期間,累積提交了超過100份請願書,多次聲稱「自己不是那種強姦8歲女孩的怪物」,並在多份請願書的結尾寫上「拜託了,懇切地希望您一定要讓我和受害者見面。」
強姦犯的「否認和不記得」,對倖存者來說是一場災難。
強姦案的倖存者,常常會害怕再次受害。而現在,趙鬥順的出獄以及請願書中的話,對于娜英來說無疑是一種恐懼的信號。
圖/電影《素媛》
此外,社會上的無數的聲音,也會一遍遍提醒娜英她曾經經受過的一切。這些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信息可能會觸發倖存者的創傷記憶,造成二次傷害。
雖然有一部分心理學治療方法建議通過談論痛苦來緩解痛苦,然而,巴塞爾·范德考克發現,未加專業的心理支持和疏導,就暴露在創傷性經歷下,會促使人們重新體驗痛苦。
「當外界勾起創傷倖存者的創傷性記憶時,他們的右腦會反應得好像創傷事件正在發生一樣。由於他們的左腦功能受損,他們不能很好地區分過去和現在的體驗——他們直接陷入到了混亂、恐怖、憤怒、羞愧或驚嚇中。」巴塞爾·范德考克通過腦神經掃描研究得出結論。
一方面是可能存在的隱憂,另一方面是娜英的頑強。在2017年,娜英和所有正常的孩子一樣,走進了高考的考場。娜英的父親說:「娜英沒有氣餒,她順利的完成了考試。」同時,娜英的理想是考上醫科大學,以此幫助和她一樣的受害者。
相信擁有這樣美好信念的娜英,是一個頑強、充滿勇氣的姑娘。而同時,倖存者強大起來,去幫助其他的受害者,其實也是一種創傷的治癒與復原。
《創傷與復原》一書的作者將創傷的復原總結為三個階段。
重拾自主感。了解創傷的症狀,初步恢復安全感,找回對世界的掌控感。
回顧與哀悼。由專業的心理治療者帶領,讓受害者為「童年時自己無法負責的命運」而哀悼。
追尋倖存者的使命。幫助其他創傷倖存者,創傷造成的傷害不能被彌補,只能被超越。
真正從創傷中走出,是一個難以想像、異常艱難的過程,也許,娜英可以戰勝她的命運,讓我們相信並祝福。
圖/redbubble.com
參考文獻:
1. 田剛. (2017). 性犯罪人再次犯罪預防機制——基於性犯罪記錄本土化建構的思考. 政法論壇: 中國政法大學學報, 35(3), 57-68.
2.《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 巴塞爾·范德考克
3.《創傷與復原》 朱迪斯·赫爾曼
4.《綜合防治兒童性侵犯專業指南》 龍迪 衛生巾 | 情敵 | | | |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素媛案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