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吳曉亞
2020年國內的「慕富」情緒好像肉眼可見嚴重。
這一點,紙醉金迷的娛樂圈最能體現。去年年明星們好像還在立「平民」人設,今年下半年流行「貴公子」、「豪門」。選秀流行「人間XX」、「XX小富婆」,熱搜流行「豪門姐妹」、「豪門姐弟」、「貴公子」……
記得05年左右的《超級女聲》、11年開始的《中國好聲音》裡,導師還在追問選手的夢想,選手還在賣慘,情到深處淚灑現場。現在這種人設顯然不太吃香。
現在的大趨勢是,憐愛不如慕富。
這種情緒蔓延到國產劇裡。尤其是甜寵劇的爆發,把這種慕富、甚至兩性的固化形象拉扯向更遠的兩極。
繼統計今年上新劇吻戲熱搜之後,我們又做了一件無聊的事,統計了2020年以來上線的51部國產都市劇裡的98位主要男性角色和86位主要女性角色的個人資料,主要包括男一、女一、男二、女二,群像劇還包括男三、女三。
他們的年齡處在哪個階段?職業是什麼?性格特點是怎樣的?這三點基本可以還原出如今國產都市劇裡出現的都是些什麼人。
簡單來說
1、年齡層面:國產都市劇的故事主要發生在30歲以下的人群中,不論男女,超過35歲,都是國產劇「邊緣人群」。且25歲以下女性角色數量比男性多。
2、職業層面:男性角色富二代、CEO、總裁數量超過三分之一,從事職業更偏建築、投行、醫生、教授等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女性角色大多沒錢,主要從事藝術、行政、和「美麗」相關的行業。實際上這些職業也是離上層社會更近的分工,容易和更上層的男性角色發生牽扯。
3、性格特徵:這一項非常典型,我們的都市劇賦予男一號的想像力就是高冷、傲嬌、外冷內熱,依然是非常不成熟、幼稚的大男孩形象。至於女一號,必須善良、樂觀、單純,幾乎是鹿小葵的代名詞。
先詳細說說年齡。
我們把所有角色按照五個年齡段進行劃分。
20-29歲之間男女性主要角色的佔比都在60%左右。說明2020年國產都市劇的故事主要圍繞30歲以下的人群展開。同時,由於一些30+女性題材劇的出現,30-34歲的男女角色也增多了。
但不管男性女性,過了35,都是國產劇「邊緣人群」。不過男性還是比女性稍微好那麼一點點,35歲以上的形象還能佔到9.2%,女性只有5.8%。
到了40歲以上這個階段,男性還有4個,在所有角色裡的佔比也達到4.1%。而40歲以上的女性在今年的都市劇裡完全處於失語狀態。
由此,雖然有人吐槽《三十而已》之後迅速安排《四十正好》是如此投機,但挖掘四十歲以上的都市劇市場,其實是一件跟主流對著幹的拓荒。
再來看男女對比。國產都市劇在同樣的環境下,女性角色年齡明顯小於男性角色。在20-24這個階段,女性角色的佔比幾乎是男性的一倍。一旦過了25歲,男性角色的數量就上去了。
市場對男角色的年齡包容度大得多,雖然有時候也免不了裝嫩,但演員本人什麼年齡段就演什麼年齡段角色的現象很多。比如靳東、陳建斌,但女演員想演二番以內的角色,大多數時候就得比表現得比她們的真實年齡小上至少5歲,甚至十幾歲。49歲的俞飛鴻在《愛之初》裡演35歲的美女主持人。
另外,輿論也總是提倡女明星的「少女感」、「不老」,其實也加重了市場對年輕面孔、小年齡段角色的追求。
再來談談男女主要角色的職業和所處行業。畢竟職業是都市劇之所以是都市劇的重要元素。
98個男性角色裡,男性的職業種類大概在20個左右。具體種類裡,CEO和總裁有23個,也就是說你隨手打開兩部都市劇,基本就能看到一個年齡在30歲以下,走上人生巔峰的企業高管。
都市劇偏愛的男性角色第二位是富二代+企業繼承人,有13人。至於這些繼承人承繼的是哪家企業、企業處於哪個行業,其實並不重要。有時觀眾從頭看到尾也沒記住這些角色所處的行業和具體職位。因為他們的功能單一,跟所處的行業沒有任何勾連。
再來,醫生是都市劇比較喜歡展現的職業。之前的都市劇可能大多是外科醫生,現在緊跟時事拓展到整形醫生、牙科醫生、產科醫生……
還有一些律師、總監級別的高管、建築設計師、教授等等,這些高社會地位、高收入的職位也是都市劇喜歡為男性設置的職業。
那麼大部分女性角色在幹什麼呢?
女性角色的職業想像力比男性角色豐富得多,在30個左右。但遺憾的是她們主要負責行政管理,靠美貌營業和更文藝、娛樂性的工作。比如行政職位的女性角色有7個,hr、總裁助理、總裁秘書等等。這類職位設定顯然在男性世界裡是極少極少的,只有《白色月光》,男主是全職家庭煮夫,女主是建築設計師,實現男主內、女主外。
設計師是最受今年都市劇青睞的女性職業。但建築設計師很稀缺,大部分是服裝設計師,另一部分是珠寶設計師。
然後大部分女性從事著文化娛樂相關的行業。比如明星、漫畫家、娛樂記者、配音演員、模特、舞蹈演員。
我們還簡單統計了一下都市劇的行業背景,總體來看,今年播出的現代都市劇偏愛以服裝設計、電商、娛樂圈、風投行業為背景。
很明顯,在我們的都市劇創作裡,還是習慣於塑造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創造物質世界、掌握絕對權力的兩性社會關係。基於這樣的職業分配,都市劇裡的男性角色普遍比女性富有、社會地位更高。
說實話,雖然我們統計了今年所有的都市劇,但真正稱得上都市劇的沒幾部。絕大多數劇都是偶像劇的底子。
之所以這麼說,除了批發的總裁、秘書,主要是因為單一、固化、幾十年如一日的性格塑造。
我們做了四番以內的男女角色性格剖析,絕大多數關鍵詞都是從劇、人物的百度百科和人物小傳裡面找到的形容詞。字體越大,說明出現的頻率越高。
所以,很明顯,男一號必然是高冷的,而且他還得傲嬌、龜毛、毒舌,商場上理性、果決。這幾個詞一出來,相信已經有無數霸總形象出現在你腦海中。
至於「溫柔」這一項,其實是「外冷內熱」的衍生品。男主對待其他人如秋風掃落葉般無情,對待女主如春日般和煦。這種所謂的反差萌經久不衰。
溫柔的男一號其實不多見,有時候甚至可以根據這個標準區分一部劇爛俗與否。今年能數出來的成功溫柔型男主有《安家》的徐文昌、《怪你過分美麗》的男主莫北。都算是清醒脫俗的男主角。
大多數溫柔、風度翩翩的角色都淪為男二號。他們溫柔、體貼、風度翩翩,還有一些灑脫不羈,但註定只能成為配角。十幾年過去了,這種道明寺VS花澤類的設定沒有任何改變,不免讓我們夢回被偶像劇支配的時代。
至於女性角色的類型,要比男性角色多元一點。但根據我們的統計,善良是大多數都市劇對女主的絕對要求,出現次數超過14次。樂觀基本上是善良的後綴,出現9次。
現在也出現了一些「雷厲風行」的獨立女性,平衡了一下小白花女主的形象。不過,女強人用在女二身上的次數還是比較多,統計中出現了7次。還有兩類女二號也比較典型,一是貧窮但拜金,二是富有而跋扈。其實也是很典型的人物,和女主形象形成反差。
也許是今年現代甜寵劇實在太多,稀釋了真正都市劇的含量。這番觀察下來,我們也許能明白,以《安家》《三十而已》為代表的真正的接地氣的「都市劇」有多難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