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概念和現代社會中的非自由人

2021-02-15 思希

「無法察覺謊言的社會是沒有自由的。」 —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0)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由。可到底什麼是自由?我曾經認為,自由就是,行動自如且獨立,無人幹涉也無所顧忌。如果一個人可以自己選擇人生的道路和方向,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做喜歡做的事,那麼他就是自由的。看《楚門的世界》之前,我理所應當認為楚門是整部電影中最不自由的人,他一生受限於海景城內,周遭的一切都被人為掌控,充斥著虛構的謊言。他的生活完全暴露在大眾的目光之下,自由已然被徹底剝奪。可是看完電影之後,我才發現,原來看似不自由的楚門,才是最自由的那個人。而看似自由的觀眾,才是真正的被剝奪了自由。因為這部電影讓我意識到,自由擁有更加深刻的含義,它其實是以三種不同的深度存在著,即自由的外在實現,內在實現,以及思想實現。外在不自由的人或許擁有更深層次的自由,而我一直認為無比自由的現代社會,實則深藏著禁錮自由的鐐銬。自由的外在實現是指行為不受外界幹涉和限制的權利,是行動,物質和選擇的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監獄裡的犯人,風餐露宿難以滿足溫飽的人,迫於現實放棄自己夢想的人,都是不自由的。這是自由的最表層含義,也是大家用來評判一個人是否自由的最常用標準。楚門的不自由便在於此。自由的內在實現意味著掌控自我行為使其與思想一致,付諸實踐並為此負責的能力,即知行合一。這個意義上的自由人,便是勇敢反抗命運,不斷鬥爭以實現自我價值和理想的人。也就是電影之中覺醒之後不耽於海景城的安逸,為了尋找真相不惜以命相搏反抗導演權威的楚門。無法踐行自己思想的人依舊是不自由的,此時雖然沒有外界束縛個人的行動自由,但人卻主動賦予自身更為堅固的內在枷鎖。這種自我賦予的不自由的最常見表現就是安於現狀,知而不行,為自己的不作為和失敗尋找藉口。將思想付諸實踐需要勇氣和毅力,為了逃避這種責任,許多自由人寧願對其裝作視而不見,將自我鎖入不自由的牢籠。對於這類人,薩特說:「那些躲避這種十足的自由,假裝正經或用決定論為自己開脫的人,我稱之為懦夫。」(Jean-Paul Sartre,1946)自由的思想實現是指人獨立思考,且能自主選擇思考內容和方式的能力。擁有獨立自由的思想才是最深層次的自由,因為只有在這個意義上,人才真正的擁有自我。如若從未意識到加於自身的壓迫,從未覺醒過自我意識,從未找到過自己的理想和價值所在,自由的選擇和行為又從何談起呢?楚門的自由從他開始思考周圍一切的那一刻開始,當他擺脫了下意識的習以為常,試著用行動奪回自己生活的主動權時,他就已經是自由的了。電影最後楚門對導演大聲喊出的那句「可是你無法在我腦海裡安插攝像頭!」點出了自由的真諦:只要人依舊保持獨立自由的思想,外在的束縛就無法磨滅人的自由天性。劇中看似自由的觀眾並未意識到自己被楚門秀所束縛,他們在電視機前度過空閒時間,購買電視中出現的商品,被導演精心設計的場景感動的淚流滿面。楚門的世界逐漸同化更多人的生活,可被同化的人卻渾然不覺。科技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可人們真的更加自由嗎?網絡是如今人們接觸信息的主要渠道,而人的思維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所接觸的信息影響。網絡推送可以預先決定人們接受信息的內容,角度和種類,從而選擇性的報導事件來達到特定目的。當然這並不只是網絡時代的特點,利用媒介傳遞信息從來就無法避免片面性,可是網絡的普及和信息的快速更迭的把這一片面性變的更為極端。此外,基於用戶偏好不斷優化的算法把信息變的極度個人化,用戶只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打轉,被困在信息繭房中(Cass Sunstein,2006)。喜歡貓狗萌寵的人很難看到荒野動物的廝殺,崇尚人性本惡的人也很難接觸到關於世間溫暖的消息,人的眼界變的越發狹窄。更重要的是,網絡利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來分割人的注意力,從而削弱人思考的能力。篇幅短小的文章,支離破碎的邏輯,不斷湧現的花邊新聞和廣告都讓人無法對單一事件進行深入的思考。接受信息不再是一個獲取知識的過程,而是一個浮淺娛樂的過程。 網絡正在潛移默化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正如《娛樂至死》一書所指出的:「這是關鍵之處——電視中表現的世界便成了這個世界應該如何存在的模型。」(Neil Postman,1985)政治家不必大費周章扭轉人的立場,而從一開始就用信息引導人們確定某個預設的立場;商家不用費盡心機說服顧客購買產品,而是通過無處不在的廣告植入和大量的重複暗示顧客什麼是生活的必需品。「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Neil Postman,1985) 當今剝奪自由的手段不再是奧威爾式的專制,而是赫胥黎式的謊言,它以擴大行為自由的名義來剝奪更深層次的自由。有形的束縛和壓迫不再存在,代之以無形的思想暗示和控制,力圖從根本上來改變人的行為。就像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借培育中心主任之口所言:「思想的判斷,慾望和決定都由這些暗示所主宰,而所有的暗示都是我們的暗示!」( Aldous Huxley,1932)這種控制手段是高明的,倘若人們從未意識到自己已喪失了自由,反抗又何從談起呢?此前我一直以為自由就是行為的不受幹涉,卻未曾意識到真正的自由深植於思想。若只實現了外在的自由,卻無法控制自己所作所為符合所思所想,無法讓所思所想真正來自於個人的獨立思考,人就不能說是自由的,因為人並不完全擁有自我。而現代人自由的最大困境或許就在於,我們和劇中的觀眾一樣,並未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被悄然禁錮在牢籠之中。陳超(譯)(2017)。《美麗新世界》(原作者:Aldous Huxley)。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32)畢競悅 (譯)(2008)。《信息烏託邦-眾人如何生產知識》(原作者:Cass Sunstein)。法律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6)章豔(譯)(2015)。《娛樂至死》(原作者:Neil Postman)。北京:中信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85)周煦良和湯永寬(譯)(2012)。《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原作者:Jean-Paul Sartre)。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原作出版年:1946)

相關焦點

  • 馮天瑜:「自由」概念之演繹
    新名的生成和定格,是中西概念對接、彼此格義的結果。以「自由」一詞為例,可以看到這種西義滲入中義,中義又不斷反撥,終至「涵化」的運行脈絡。[1]「自由」是「自」與「由」兩語素組成的主謂結構名詞。「自」為象形字,甲骨文作,金文作自,小篆作自,《說文解字》云:「自,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從自。」
  • 自由、平等和獨立:康德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
    起初,他似乎沒有把這三個概念放在特定的等級秩序中,但是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雖然自由和平等是現代公民的基本屬性,但正是獨立為人類的全面解放創造了條件。自由和平等是首要的先驗概念,可以歸罪於人本身;相比之下,獨立性有一個只有歷史環境才能提供的經驗因素。因此,獨立性是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中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重要聯繫。康德在各種著作中介紹了他的政治哲學。
  • 從「車釐子自由」到「買買買自由」,是什麼樣的自由?
    其實想想就能明白,在任何社會,能實現財務自由的都是最富裕的極少數人,大部分人都不敢夢想,更別說在26歲時就實現這一夢想了——大概也就充滿了野心勃勃的年輕人的中國社會才能這樣。當然,在另一個層面上,這也意味著一種有節制的自我規劃:人們並未要求一步到位地實現完全財務自由,而是把這看作逐步實現的人生規劃。
  • 自願為奴的自由是一種怎樣的自由?
    我朋友則拋出一個「子非魚焉知魚之樂」的問題——你又沒有真正生活在朝鮮,你怎麼知道他們不自由?如果他們是自願的呢?「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所以,不難明白,為什麼在古代的中國社會,統治者壓根就不會提「民主」這個玩意,因為想像和現實雙重缺席,「民主」是個啥樣都不知道,統治者根本不需要「民主」來粉飾自己的合法性,相反,現代社會比如連朝鮮都要宣稱自己是民主國家,裡子再怎麼破,臉還是要粉飾一下的。
  • 英文中的自由,到底是什麼意思?
    一個「自由自在,為所欲為的人」恰恰是一個陷於精神牢籠之中的人,一個沒有獲得自由的人。 那麼,英文中的自由(liberty)是一個什麼含義呢?在英文中,自由具有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個層面,就是社會權力方面的內容,即我們每個人都具有一些基本的權力。
  • 從歷史中尋找答案:如何理解「美國自由」?
    在方納筆下,自由既是隨美國歷史發生的觀念變遷,也是不同族裔、階層、性別群體的差異性生活場景。從中或可一窺美國自由的複雜性,亦能以此為理解美國的切口。「自由」的相對與有限方納此書的一大特色,是著墨於易為此前歷史敘述遮蔽的群體,如印第安人,非裔、拉丁裔乃至亞裔美國人,女性,勞工等。方納用這些群體的遭遇,展示了自由的相對性和有限性。
  • 《發條橙》:一部關於自由意志的電影是如何體現社會的強決定論?
    大多數人對於《發條橙》的解讀往往都是其為偉大道德的歌頌、自由意志的讚歌、人文主義的體現。可是,這些都是現代化的語境下進行討論的,我們如果要真正挖掘這部影片所蘊含的「寶藏」,應該要把這些概念放置於後現代的語境中。
  • 《逃避自由》:你親手殺死了你的自由
    弗洛姆注意到了這一點,想通過自身的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克服以上缺陷,因此選取社會和人的心理兩個角度闡述人逃避自由的緣由。這對於社會因素的分析中,弗洛姆著重對比了中世紀時期和宗教改革時期人之自由的變化。把中世紀與現代社會相比,主要特點就是缺乏個人自由。人、經濟和社會的生活都被所制訂的規則和條約所操縱。人在社會秩序中的地位被固定死了,階級躍升難於登天。社會的秩序被視作一種自然秩序。
  • 自由能
    回覆:這類展示所謂自由能發電的視頻應該歸為娛樂視頻、魔術節目。「自由能」的概念在物理中是對熱力學系統內能的描述,它可以用於對外做功,包括有Gibbs、Helmholtz以及Landau自由能等定義。對於其它大多數人來說自由能的概念就像野蜂飛舞的世界非常凌亂和模糊。利用自由能發電會涉及到很多發明家所做的一些令人難以理解、充滿神秘的事情;有時它代表已經被廢棄的「永動機」;有的時候它代表一種可以從自然界中可以免費、或者很便宜就可以獲得的能源,比如熟悉的風能、太陽能等;有時它表示水變油技術,磁鐵發電技術,或者地球運轉驅動的發熱技術等等。
  • 後現代的珠海裝修營造自由放鬆氛圍
    裝修小區:香洲區 裝修戶型:4室2廳 裝修面積:210㎡ 裝修風格:後現代 設計理念:營造自由放鬆氛圍。
  • 現代歐式的自由與格調
    此戶型原建築面積406平,改造後473平,根據客戶的需求和喜好設計師對原建築結構經行了較大的改動,將一定面積的中庭及露臺完全合理的利用了起來。設計師在設計手法上配合原建築現代風格,決定採用現代歐式的設計風格,把握功能的同時,講究比例適度,構圖美觀,將現代人追求輕鬆、休閒、自由、溫馨、舒適的生活方式表達的恰到好處。關於奶茶,香濃、潤滑,米咖色的色澤。午後一杯奶茶,乃人生一大享受!
  • 自由談了很多,自由是什麼?彌爾頓詩歌創作中的「自由」
    自由的主題也自始至終貫穿在彌爾頓的詩歌創作之中。詩人在15歲時翻譯的兩首讚美詩其實就是歌頌那些上帝從暴君法老手中解救出以色列人的行為。《基督誕生之晨》中的聖嬰基督也就是推翻篡位者撒旦及其追隨者的大英雄。
  • 媒介中的自由:從INSIDE到黑客帝國
    其實黑客帝國本身也有試圖主動去吸納電子遊戲的元素—Trinity最開始的360度慢動作飛踢,Morpheus和Neo的功夫對決,和Neo帶一身裝備闖入大樓的這些畫面都能令我們聯想到遊戲媒介中的場景。我們可以再回顧一下Neo在影片結尾給矩陣母體的宣言:Neo的目標並非將所有人都從矩陣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回到現實,而是希望在喚起人們在矩陣中的覺醒,讓矩陣在人類清醒的意志下服務—一個一切皆有可能的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描述,我們可以說Neo希望把矩陣變成一個開放世界,讓不得不無意識地遵循繁瑣的社會秩序的人們在矩陣這部遊戲的內部獲得自由。
  • 徐慶華:心自由了,手就自由了
    藝術,正是這樣一扇隱秘卻通向偉大的門,有的人終其一生都沒能觸碰到它,而有的人推開了它,就得到了另一個世界。徐慶華顯然是找到並推開了屬於自己的藝術之門,在他那個朱門之內,老廠房改造的工作室裸露著水泥牆壁和屋頂房梁,顯得粗獷而空曠,卻又豐盛異常:因為兩層樓的空間裡堆滿了他的書法、篆刻、油畫、陶瓷作品,它們形式多樣,卻擁有同一根纖細的靈魂——那是一根屬於徐慶華的「自由的線條」。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闡釋】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
    今天為大家介紹社會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自由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追求,也是社會主義的內在邏輯。自由是改革和發展的源頭活水,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倡導和促進自由的實現,對於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有著重要意義。
  • 《美麗新世界》新倫敦人,野蠻人和自由人。
    小說《美麗新世界》幾十年來被多次翻拍成電影,但因為時代和技術的局限,都沒能完全體現原著的精髓。時至今日,小說《美麗新世界》中的內容和情節也已經無法適配時代前進的速度,是以2020年最新劇版《美麗新世界》只是部分取用了原著的概念設定,將情節細節和人物設定進行了更加符合現代特點的改編。
  • 薦書︳密爾《論自由》:自由在東西方兩種文明是截然相反的?
    嚴復的理解是對的,在西方社會中,自由雖然也包括內心的自由,但更多的是社會層面上的人與人、人與社會(政府)之間的關係,密爾在《論自由》開篇即說:這篇論文的主題不是所謂意志自由,不是這個與那被誤稱為哲學必然性的教義不相相反的東西。
  • 自由的印度達羅毗荼人
    最重要的是他們很團結,這個可能讓人覺得詫異,但是如果你在國外的留學生裡可以看到,一般如果一個印度兄弟找到了工作或者什麼好的事情,他會迅速的分享給自己的好朋友們,但是只是在這個圈子裡分享。看起來如此優秀的一批人所在的國家,至今都沒見到有什麼強烈的發展之勢,我想原因可能很有趣,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的自由。印度是一個等級制度非常嚴格的國家,而且種姓都是嚴格劃分的。
  • 《逃避自由》為什麼希特勒會上臺?
    但是,自由給我們帶來的後果也是複雜的: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人們為什麼要逃避自由?首先,在分析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對現代人的影響時,弗洛姆也肯定了資本主義對人的心智、社會和政治生活都具有解放作用。其次,他認為資本主義也使個人更孤獨、孤立。
  • 電影《歐洲建築》第六集《自由與多元——現代主義建築》
    所有的房間舒適而實用,空間自由流暢,內外空間通過大面積的玻璃和陽臺形成自由的過渡。,他們充滿個性和自由精神。:它們相似之處畢竟太多了,在以後到處流行的這些大方玻璃盒子中,現代的自由精神好像突然被束縛。建築終於從時代和群體中走出來,向著個性和獨一無二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