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鑑賞知識技巧最全梳理(課堂精華,直接印發)

2021-02-08 高中必背古詩詞文言文語文資料

形象舉例

1.豪放灑脫、傲岸不羈的形象。

2.心憂天下、憂國憂民的形象。

3.獻身邊塞、反對徵伐的形象。

4.矢志報國、慷慨激昂的形象。

5.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形象。

6.歸隱田園、寄情山水的形象。

7.曠達自適、淡泊孤高的形象。

8.送別友人、思念故鄉的形象。

9.愛恨情長、迷惘惆悵的形象。

10.孤單寂寥、閨怨相思的形象。


詞彙儲備


不慕權貴、豪放灑脫、傲岸不羈

心憂天下、憂國憂民、寄情山水

歸隱田園、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矢志報國、慷慨憤世、送別友人

思家念親、獻身邊塞、反對徵伐

愛恨情長、建功立業、憫農憐農

人世飄零、世事變遷、歷史滄桑

弔古傷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


鑑賞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


(1)知人論世,了解詩人的生平、思想、所處時代的特徵等,尤其是具體的創作背景。

(2)從人物的肖像(外貌)、語言、行動(動作)、心理、神態等角度入手分析,抓住反映感情的詞語。

(3)注意環境(時間、地點、天氣、周圍景物)對刻畫人物所起的作用,理解這些物象所承載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1)憂國傷時

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離亂的痛苦。

      同情百姓的疾苦。    

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

(2)建功報國

      建功立業的渴望。           

 保家衛國的決心。

      報國無門的悲傷。   

 山河淪喪的痛苦。

      年華逝去,壯志難酬的悲嘆。 

 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

      抒發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

 對大好河山的謳歌。

(3)思鄉懷人      羈旅愁思。  

      思親念友。     邊關思鄉。      閨中懷人。

(4)離愁別緒

      依依不捨的留戀。   情深意長的勉勵。   坦陳心志的告白。

(5)生活雜感

      寄情山水、田園的悠閒。 昔盛今衰的感慨。  

      借古諷今的情懷。       青春易逝的傷感。 

      仕途失意的苦悶。       告慰平生的喜悅。 




整體風格

浪漫主義:善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誇張手法,語言熱情奔放想像瑰麗神奇。

現實主義:注重按照生活本來的樣子精確細膩地描寫想像。

豪放派:氣勢豪放,意境雄渾。

婉約派:語言清麗含蓄,抒情婉轉纏綿。


作家風格

豪放:蘇軾、辛棄疾                        

婉約:韋莊 柳永、姜夔、李清照

雋永:李煜、劉禹錫 自然:謝朓、謝靈運     

清新飄逸:李白 沉鬱頓挫:杜甫

雄渾悲壯:屈原 雄健高峻:王安石           

淡遠閒靜:陶淵明 恬淡優美:王維


類詩風格

宮廷詩:纏綿宛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鬱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風格的詩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題點。如,李清照長於婉約詞,也有「九萬裡風鵬正舉」的豪放詞;蘇軾以「大江東去」的豪放著稱,卻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這般悽惋之作。

 




意象

1.什麼是意象?    用來寄託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叫做「意象」。它是「意」和「象」的結合體。

2.物象與意象有何區別?

    物象是指客觀事物所呈現出來的樣子。如花草樹木,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等客觀存在物都以各自的形態存在著。

    物象一旦進入詩歌,打上詩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這種滲透了詩人思想感情的對客觀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

3、意象與意境的關係

   聯繫  意象與意境都是主觀與客觀統一的產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

   區別  (1)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2)意象是構成一種意境的各個事物,這些事物往往帶有作者主觀的情感。意象組合起來,就構成了意境。所謂意境,簡單地說就是詩人強烈的感情與生動的客觀事物契合交融。

4、意象可以分成哪些類別?

    從內容上分,意象可以分為景、物、人、事四大類。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詩中所詠嘆的社會事物,所刻畫的人物形象,所描繪的生活場景,所鋪陳的社會生活情節和史實,也是用來寄託情思的意象。

    含義相對凝固的意象,有時候也是典故。


意象例說

杜鵑鳥 牡丹 西風 舟 西樓 搗衣 飲酒 登高 憑欄 英雄 美人 月亮 鴻雁 梧桐 流水 猿猴 烏鴉 菊花 松、竹、梅 蓮 鷓鴣 柳樹 蟋蟀 抱柱 問鼎 請纓 折桂 詠絮 吳鉤 白雲蒼狗 蓴羹鱸膾 莊周夢蝶 採薇 青眼 爛柯 青鳥 梨園 精衛 泰鬥 抱璞 掣肘 獻芹 執牛耳 紅豆 秦晉 雞肋 杜康 彭祖 孔方兄 陶朱 祝融 逐鹿 羌笛 琴瑟 連理枝 比翼鳥 長亭 南浦 芳草 芭蕉 冰雪 香草


意象分類

比較憂傷的意象:蟋蟀(促織)、搗衣、梧桐、鷓鴣、烏鴉、芭蕉、猿猴、子規

寓意高潔的意象:香草、菊花、梅花、竹、蟬、松柏

離情別意的意象:長亭、南浦、古道、楊柳(留)

思家思鄉的意象:月亮、蓴羹鱸膾、雙鯉、搗衣、促織、搗衣、鴻雁

愛情相思的意象:梅、絲、紅豆、蓮、秋水、

戰爭軍旅的意象:請纓、羌笛、樓蘭、投筆、長城、柳營

隱居閒適的意象:菊花、東籬、五柳、三徑、漁樵、漁父、烏巾、終南山、採薇、東山

 




①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

②句式選擇(長句短句,整句散句,整散結合,  其他反問句、感嘆句等句式)

③大量引用古詩詞名句,典故(旁徵博引, 典雅韻味)

④使用方言,口語化,通俗易懂(老舍,趙樹理,賈平凹,何立偉《白色鳥》) 

⑤疊字疊詞,押韻 音律和諧,朗朗上口

⑥傳神的動詞、形容詞的運用,準確生動

⑦細節描寫(動作、外貌、心理等),細膩傳神

⑧貶詞褒用,褒詞貶用,反語,反諷

⑨語言風格    生動形象(運用各類修辭)、平實質樸(賈平凹)、通俗易懂(明白如話_古詩詞)、有生活(鄉土)氣息(活潑生動  老舍,孫犁,賈平凹)、使用方言、口語化(老舍,賈平凹,趙樹理)、清新自然(王維,沈從文)、幽默風趣(錢鍾書,梁實秋)、富有文採(形象生動傳神)(劉亮程)、華美、綺麗濃豔(香豔)(溫庭筠,張愛玲,畢淑敏)、典雅莊重(豐子愷)、閒適衝淡(豐子愷,周作人,林語堂)、簡潔凝練、含蓄蘊藉(含蓄不顯露,李商隱)、豪放(奔放)不羈、沉鬱頓挫、富有哲理(周國平)、犀利深刻、調侃戲謔

(10)古代詩歌語言風格

包括清新、自然、平淡(質樸)、直白、明快(明麗)、洗鍊、通俗(口語化)、雄奇、絢麗(華美)、含蓄、典雅、俊逸、莊重、風趣、沉鬱、奔放(豪放)、沉鬱頓挫、含蓄蘊藉、含蓄雋永、琅琅上口、音韻和諧等。        一首詩的風格可能包含互相關聯的多個方面。

(11)其他的表達技巧:

①表達方式(敘述 描寫抒情 議論 說明 )

②表現手法(託物言志 託物起興 寫景抒情 寓情於景 敘事抒情 直抒胸臆 順敘 倒敘 插敘 對比 卒章顯志 象徵 襯託 反襯 烘託 想像 聯想 照應 美景襯哀情 渲染 虛實結合 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 細節描寫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等) ;

③修辭手法:比喻、反覆、排比、反問、擬人、誇張等

④材料安排:主次、詳略、繁簡。

⑤行文結構:線索,首尾呼應,設置懸念,埋伏筆、承上啟下

⑥句式組合:長句,短句,整句,散句,反問句,設問句,排比句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託物言志、借人自比(自況)、渲染、烘託、襯託、映襯、反襯、正襯、側面描寫(間接描寫)、對比、白描、細描、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聲襯靜)、多角度寫景(多感覺)、虛實結合(虛實相生)、聯想、想像、象徵、以小見大(小說)、借古諷今、倒敘、插敘、賦、比、興、重章復唱(沓)、明暗結合、開門見山、卒章顯志、畫龍點睛、諷刺、似褒實貶、似貶實褒(貶詞褒用  反語)、先抑後揚(欲揚先抑)、先揚後抑、鋪墊、伏筆、照應、以樂(哀)景寫哀(樂)情、動作、肖像、語言、心理、香草美人、點染(2018浙江卷)、鋪陳

 

景物描寫的相關術語


 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多角度寫景    

 動景和靜景    遠景與近景    實景與虛景

 俯視之景與仰視之景    

 多感覺(視、觸、聽、嗅)寫景    

 移步換景   定景換點   定點換景

 以樂景寫哀情    以哀景寫樂情    借景抒情    

 運用對比烘託、擬人、比喻、象徵、聯想、想像等手法

 

景物描寫一般的作用


        1、交代時節季候、地域風貌,展示時代背景   

   2、奠定感情基調,為下文鋪墊

3、渲染氣氛、環境,交代人物身份        

   烘託人物心情  突出人物形象(凸顯人物性格)

4、推動(預示)故事情節發展               

5、醞釀情境,揭示主題、主旨

6、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7、結構作用(承上啟下,過渡,引出下文,照應標題)

  




記敘   敘述人物的經歷或事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過程。

       詩歌中所記敘的事情包括詩人的現實生活和典故兩大類。

       所記敘的事情和生活細節隱含著詩人的思想感情。

       通常情況下,單一的敘述較少,往往是敘述與描寫相結合,敘事與寫景相結合,敘事與抒情相結合。

描寫   環境描寫:1. 自然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動態和靜態 近景與遠景 實景與虛景 以樂景寫哀情  以哀景寫樂情  融情於景  視聽嗅結合   繪聲繪色(繪形)  色彩映襯)

   2. 社會環境描寫   人物描寫:外貌(肖像),語言(對話),動作(行為),心理,神態。

   正面(側面)描寫    直接(間接)描寫     細節描寫;    細描與白描

   概括描寫(總體,抽象,輪廓)   具體描寫(局部,確切,細緻)

抒情 抒情,即表達作者強烈的愛憎、好惡、喜怒、愛樂等主觀感情。

  抒情分為: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間接抒情——藉助寫人、敘事、寫景、詠物來間接抒情(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借人自比抒情) 也就是說,作者常在敘述、描寫和議論中,滲透某種感情(敘述、描寫和議論、抒情有機結合)。

 



 比喻、比擬、借代、誇張、雙關、對偶、排比、對比、

設問、反問、反語、用典、互文、疊字、反覆、頂針。


鑑賞修辭手法


   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動形象,更有文採,更突出某事物……的特徵。

   反問、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的作用:增強表達的語氣和語勢。

   對比(也包括寫作手法裡的襯託)的作用:通過兩類事物的鮮明比較,更突出地表現出某事物……的特徵

   頂針、互文、對偶的作用:節奏鮮明,形式整齊,音韻和諧


難點易混點解析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比擬:擬人,擬物(把人當物寫,把甲物當乙物寫)

    對比:既是修辭手法,又是寫作手法

    通感:既有感覺的遷移,一般也是比喻的形式。

    比喻與比擬的區別

敵人像狗一樣夾著尾巴逃跑了。(比喻)

      敵人夾著尾巴逃跑了。(比擬)

    比喻與借代的區別

     毛主席像太陽。(相似性)

     對面走了一個紅領巾。(相關性)

    反問與設問的區別

     反問:明知故問,不做回答

     設問:明知故問,自問自答

 


富有感染力,更有想像空間,渲染氣氛,烘託環境,凸顯人物形象,強化情感,突出主旨,點題,畫龍點睛。

準確,鮮明,生動,傳神,通俗,委婉,含蓄,節奏感強,增強語勢。

 



送別詩

送別內容一般是夫妻之別、親人之別、友人之別,也有寫同僚之別,甚至寫匆匆過客之別。

    詩歌題目:常有「贈、別、送、餞」等字眼

    常見意象:長亭、楊柳、夕陽、酒、秋、渡口(津)、舟、帆、流水等。

    常用手法: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


思鄉詩

思鄉詩往往和思親相結合。


懷古詩(詠史詩)

主要是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陳跡為題材,借登高望遠、詠嘆史實、懷念古蹟來達到抒情詠懷。內容:國家——國運衰微,統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壯志難酬,憂國傷時,孤寂失意。常見手法:用典,對比。

    思想感情:弔古傷今,昔盛今衰,借古諷今,物是人非,懷才不遇,感時傷世,壯懷激烈。


邊塞詩

以邊疆地區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詩歌內容:可以描摹邊地異域的奇異風光和民風民俗;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恨;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徵戰的殘酷;可以表達對窮兵黷武、非正義戰爭的不滿、批判。常見意象:烽火、狼煙、駿馬、寶劍、鎧甲、孤城、羌笛、大雁、蒼鷹、夕照、大漠等。代表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楊炯等。


閨怨詩(宮怨詩)

閨怨詩則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徵人婦、商人婦、遊子婦、勞動婦女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宮怨詩專寫宮中的失寵后妃以及宮女的怨情。


田園詩(山水詩)

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多以農村景物和農民、牧人、漁父等的勞動為題材。田園詩和山水詩內容有交叉。謝靈運是最早寫山水詩的詩人。東晉大詩人陶淵明開創了田園詩體,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唐宋等詩歌中的田園詩,便主要變成了隱居不仕的文人和從官場退居田園的仕宦者們所作的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詩歌。田園詩和邊塞詩並稱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兩大詩派。代表詩人:東晉的陶淵明,謝靈運,唐代的王維和孟浩然,宋代的楊萬裡,範成大。


諷喻詩

反映國事民生,政治上有「美刺」(歌頌與諷刺)作用;揭露當時政治的黑暗和人民的苦痛;體現出對社會、對政治、對人民的強烈正義感和責任感。


幹祿詩

也叫幹謁詩,是古代文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歌,類似於現代的自薦信,可謂「戴著鐐銬的舞蹈」。


題畫詩

在中國畫的空白處,往往由畫家本人或他人題上一首詩。詩的內容或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談論藝術的見地,或詠嘆畫面的意境。


其它:政治抒情詩、詠物言志詩。  詩歌題材很豐富,無法一一列舉。 





古體詩

一般又叫古風,依照古詩的作法來寫,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詩經》,曹操《觀滄海》)、五言詩(《古詩十九首》)和七言詩(鮑照的詩)。


近體詩

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遊等。

 

絕句、律詩格律對仗

    一、對仗  ①原則上可以不對仗。 

比如:《泊秦淮》李商隱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②如果對仗,1、2句對仗居多    

《飲湖上初晴後雨》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③1和2對仗,3和4對仗的同樣有。   

《絕句》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有人說,從對仗的角度看,絕句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截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截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截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截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二、韻腳:押韻是1、2、4壓韻(第1句可不押韻),第3句一般不押韻。

三、平仄:一般一個整句是仄起平收。三四句一般是仄起平收。



  一、頷聯、頸聯嚴格對仗。

二、除首聯外,其他三聯一般仄起平收。

三、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2.4.6.8句),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一般首句不入韻;七律一般首句入韻。

四、內容上起承轉合:起——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臆,或比興寄託,或寫景,或抒情,或敘事。承——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根據情路、景路、理路,將上下文緊緊聯繫,上下關聯,前後呼應轉——轉折、轉換,由情轉到景,由景轉到情,由彼轉到此,由此轉到彼,由事轉到理,由理轉到事,由物轉到人,由人轉到物,或順勢而轉合——結尾,結束全文。往往是詩文的精華之所在,是作者抒發情感、表達志向的重要環節。

 


切入點一  看標題,抓題眼

切入點二  看作者,看注釋,知人論世

切入點三  找詩眼,把握「情感關鍵詞」

切入點四  看(典型)意象

切入點五  了解常見典故

 


詩歌的含蓄性

詩貴含蓄。它通常有下面幾種形式:

  一、託物式。詩人藉助對客觀事物的描寫,寄託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借喻式。詩人採用打比方,把本體事物隱去,只留下喻體,讓讀者通過對喻體的體悟,理解詩人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三、雙關式。詩人所使用的詞句既有明的一層意思, 也有暗的一層意思, 明的意思是次要的意義, 暗的才是詩人要表達的真正意義。    

  四、借託式。有些事情或意願, 詩人不宜正面直說, 往往假借那一件事來說這一件事。

    五、暗示式。詩人使用春秋筆法, 不直言其意, 字面意義看不出詩人的褒貶態度, 但是字裡行間卻暗示了詩人褒貶之意。

    六、象徵式。詩人藉助象徵手法, 來抒寫心志, 宣洩情懷。

    七、典故式。詩人為了達到一種含蓄曲折的表達, 借典故來抒發感情。 



鍊字

       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

       鍊字的目的在於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事物與情感。


詩眼

       指的是作品中點睛傳神之筆。它有兩種表現形式:

       一種是詩詞句中最精煉傳神的某個字,以一字為工。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是詩眼。

       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是一篇詩詞的主旨所在。劉禹錫《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道是無晴卻有晴」是詩眼。

       分析詩眼時,就注意從整體內容分析詩眼,把鍊字和煉意結合起來鑑賞。

相關焦點

  • 安徽教師招聘考試語文備考:詩歌表達技巧鑑賞
    閱讀理解是安徽省教師招聘考試語文筆試當中的一個重中之重,要包括現代文閱讀、詩歌鑑賞和文言文閱讀三個大的模塊,本文主要從考情、表達技巧的含義、答題技巧三方面進行介紹。2016年安徽省小學語文教師招聘考試詩歌鑑賞考了蘇軾《題西林壁》和朱熹的《觀書有感》的對比閱讀,讓你「分別寫出這兩首詩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並指出他們相同的表現手法」。主從連續2年在詩歌鑑賞考題中都考了詩歌表現手法的,這似乎已成為安徽省的必考題。而且考生普遍反映詩歌鑑賞難度大,不易得分。究其關鍵原因,還是在於考生沒有將詩歌鑑賞所要考察的知識點掌握牢固。
  • 抓住重點讀懂詩歌:高中生應該懂的讀詩技巧
    詩歌鑑賞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些必要的閱讀積累,但是有用的方法技巧還是有的。下面我講一講通過平仄抓詩歌重點的方法,以幫助廣大高中生讀懂詩歌,進而突破詩歌鑑賞這個難點。一般的高中語文老師,在講到詩歌鑑賞時,會依據高考內容,總結出從字句、意象、情感、手法到語言風格等方方面面的知識體系,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知識對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作用有限。因為這些知識要發揮作用,有一個大前提就是讀懂詩歌。讀不懂詩歌,一切皆是枉然。
  • 初中語文 | 古代詩歌的分類及常用的表現手法、表達技巧匯總
    古代詩歌的分類1.詠史懷古詩詠史懷古詩一般以懷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跡為主要內容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話外之音鑑賞詠史懷古詩,首先要弄清史實、典故,其次要體會意圖、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1)形式標誌:標題中有古蹟、古人名,或在古蹟、古人名前冠以「詠」,或在古蹟、古人名後加「懷古」等。
  • 2018山東醫療衛生公共基礎知識:古代詩歌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018山東醫療衛生公共基礎知識:古代詩歌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2018-07-25 09:27:43| 在事業單位考試中,對於古代詩歌流派之代表人物的考查呈現出新的趨勢,且考查方式直截了當。
  • 詩歌鑑賞太難?不如來寫故事
    語文考試中,作文是半壁江山,詩歌鑑賞和閱讀理解所佔的分量也不輕,但是如果一味地只教給孩子詩歌鑑賞的答題套路而不引發孩子學習詩歌的興趣,那麼其實就有點本末倒置了,畢竟詩歌鑑賞存在的目的本該是讓孩子感受到古人筆下作品的美。
  • 語文古詩詞鑑賞,解題技巧和方法匯總,小學初中高中都有用!
    語文古詩詞鑑賞是考試中最重要的考察項目,所佔分值比較高,所以相關知識點一定要理解透徹。而古詩詞鑑賞也是同學們經常問到的難點,主要表現在對詩歌的題材、主題、寫法沒有明確的思路,答題時沒有鑑賞的步驟,語言組織混亂等問題。
  • 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如何分析詩歌中的人物形象,專題演練,打卡~
    「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麼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詩歌中「筋骸長彀十石弩」「半衲遮背是生涯」這兩個典型細節的刻畫,突出了負重民的艱辛,流露出詩人對他們的同情和憐憫。三、(2018屆雲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學高三第五次月考)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小題。
  • 2020年高考詩歌鑑賞高分答題攻略
    高考《考試說明》在「古代詩文閱讀·鑑賞評價」能力中提出了兩點要求: 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這兩點要求雖然也涉及到古代散文閱讀,但主要是針對詩詞鑑賞而言的。
  • 詩歌鑑賞之如何讀懂古詩
    要做好古代詩歌閱讀題,其前提條件肯定是要能讀懂詩歌。有的考生在詩歌閱讀題中得分率很低,讀不懂是根本原因。那麼,究竟怎樣才算讀懂了一首詩歌呢?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補上一點關於詩歌閱讀的基礎知識。第一 讀標題標題是詩歌的眼睛,是詩歌內容和形式等豐富信息的載體,是我們理解詩歌的重要切入點。
  • 以生為本,讓趣味教學走進高中語文課堂
    語文是學好各門學科的最基本的工具。語文學得好,有較高的閱讀寫作水平,就有助於學好其他學科,有助於知識的增廣和思想的開展。可現在的高中生懼怕寫作,討厭語文。反省學生厭學語文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應試教育的功利性。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中小學教育教學受到了廣泛的重視。
  • 中國古代知識,初唐的詩歌革新繼承,李白與杜甫
    大家好,跟著劉桃玲學科普,今天我們來討論一下李杜在詩歌革新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有何異同?首先,李杜都站在初唐的詩歌革新者陳子昂一邊。李白直接繼承陳子昂的事業,明確提出:「將復古道,非我而準?」杜甫雖然不主張復古,而主張「不薄今人愛古人」(《戲為六絕句》),但是,他在推崇風雅,推崇建安詩歌,反對六朝以來詩歌的形式主義內容方面,卻和李白一樣,都站在陳子昂一邊。他稱讚陳子昂是「位下易足份,所貴者聖賢。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楊馬後,名與日月懸」。他還讚揚陳子昂詩作是「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對陳子昂的革新實踐作了肯定。
  • 古詩詞鑑賞最全題型解析,滿分答題模板拿去!
    ⑶分析詩歌形象要根據詩歌描寫的具體物象和畫面識別其性質,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概括出詩歌的象徵意義和社會意義。3.答題步驟:⑴概說塑造了什麼形象。⑵結合詩句內容或表達技巧具體分析形象特點。2.解答分析:這類提問注重的是詩歌整體的藝術表現特色,主要應從詩歌的整體構思、詩歌整體的藝術技巧方面來解答。3.答題步驟:⑴明手法: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 掌握新東方在線這幾種表現手法賞析技巧 撥開詩詞鑑賞的迷霧
    詩歌鑑賞是初中語文學習中的重點題型,其中對詩歌鑑賞表現手法的考察又是高頻考點。從歷年語文中考詩歌鑑賞題答題情況來看,很多同學都因為不了解題型特點或沒有掌握相關技巧失分。  其實,詩歌鑑賞類的題型往往有很多規律可循。
  • 中考考點之古詩詞鑑賞表達技巧​——教學設計
    其實啊,這也是詩詞作者用到了非常巧妙的表達技巧。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梳理一下古詩詞中的表達技巧有哪些,歸納一下這種題型的答題技巧。(二)知識梳理表達技巧有四個層面的內容:①表現手法②表達方式③修辭方法④篇章結構活動:同學們思考古詩詞鑑賞四個層面的表達技巧分別包含哪些內容?
  • 北京師範大學章燕教授主講「英語詩歌」
    本課程系統地介紹了英語詩歌的類型、韻律形式,並對英語詩歌在各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脈絡、藝術形式、主題內容、美學特徵等進行講解介紹,對各重要的英詩流派及其特點進行分析和簡要闡述,對經典詩篇從詩歌語言、藝術形式、主題內容等方面進行分析和鑑賞,並對重點詩篇的漢語翻譯進行分析介紹。
  • 【文藝匯】:英文詩歌《葬禮藍調》鑑賞
    上周六看了英國輕喜劇電影,<<
  • 「自貿港知識小課堂」二維動畫火了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14日消息(記者 王天宇)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為了讓全世界的民眾了解海南,吸引更多人才積極地參與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當中。
  • 【精轉10教師】徐有富:怎樣鑑賞詩歌
    可見詩歌作品是詩歌鑑賞的基礎,因此詩歌作品的文本首先應當正確。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一是將作者弄錯了,這就需要辨偽。如北京大學中文系1957級學生編著的《中國文學發展簡史》說:「李清照早期的詞,有寫得活潑輕快的,如《點絳唇》寫打罷鞦韆,『見有人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寫少女形象極生動。」
  • 李敖:書只讀一遍,精華全帶走
    名人讀書法當中,我最欣賞的是李敖。李敖40多歲時曾被報紙報導:李敖可能是一個50歲以下,當代中國人之中讀書最多和最有文採的人。「書」是書信,我離你越遠越久,我的信越寫越少,表示感情已經淡了,一個人讀到第100本書的時候,他還能記得多少第1本書裡的精華?當時花時間看過,可能是後大部分忘記了,李敖看書很少忘記的原因是他看書時,把書大卸八塊。好比這一頁這一段,有他所需要的資料,他就會把它切下來,如此類推,書只讀一遍,精華都帶走,最後變成個人知識庫,他之所以能寫出100多本書,知識庫功不可沒。
  • 老師將"話劇"搬上課堂 幫助學生練習溝通技巧
    在重慶工商大學,鄧輔玉的《管理溝通》課很火,課堂上學生總是坐得滿滿當當,除了本專業的學生,很多其他學院的學生也會慕名而來。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乾貨」,鄧輔玉還將「零距離」、「網際網路+」、「情境模擬」搬上了課堂。   教什麼?   要帶給學生最需要的東西   教書教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