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目前最公平的考試就是高考,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實現了自己的理想。
高考中三門主課中,英語一直是大家比較關注的。英語學習對很多人來說比較容易,但對更多的人來說是比較難的。
英語自納入高考以來,一直佔的比重比較大。建國初期,我國經濟技術各方面都落後於西方國家,所以急需要大量的人才,去了解西方、學習西方的文化,英語作為一門世界通用的語言,國家就把英語搞成了全民教育,可以說在那個時候是適合國情的,因為誰也不知道你將來能不能用上英語,但需要更多的人掌握英語,只好人人學英語。
那個時候大學生比較少,一旦考上大學,用上英語的可能性比較大,和外國人打交道的概率也大。
但目前的情況發生了變化。目前每年我國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學生畢業生進入社會,但是,可能有高達60%的人,工作以後用不到英語。
現在是否可以考慮把英語的分值降下來,適當的提高別的科目的分值呢。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現在社會越來越需要的是專業人才,而不是通才。你把語文、英語、數學等一門輸入學好,就可以做出突出貢獻,而不是樣樣精通樣樣稀鬆。
顯然,目前投入英語學習的時間過多。特別是農村的孩子。語文數學的老師水平都還可以,但是英語老師水平就參差不齊了,有的英語老師自己的發音都帶著當地口音,發音都不標準,如何能教好學生。
在農村孩子本身資源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再投入大量的時間去學英語,必然會導致其他科目受拖累。
其次,從本質上講,英語應該是一門工具,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是如何說好英語,而不是如何讓英語在考試中考得好。
如果說你想說好英語,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一趟英國,在那裡呆上一個月,你的英語很快就能達到和當地人交流的水平。而不是整天在學校裡做閱讀理解或完形填空。
個人覺得目前最好的方法是減少英語分值比重,加大語文比重。
語文必須要重視。當時我們學校上學的時候,語文的地位,明顯比不上數學和英語,大家都感覺語文很簡單。
其實並非如此,就像這次疫情期間,日本打出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口號。我們大部分人只能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
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種語文教育缺失的一種提現嗎?語文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語文教學方法,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語文的重要性。
學習語文的作用是什麼?意義在哪裡?很多同學上學的時候都是為了學習而學習。只知道老師讓總結文章的中心思想?
但不知道為什麼要總結中心思想?
很少有人去思考作者是如何寫作的?老師也不怎麼教我們,如何像語文課本裡的文章那樣進行寫作,告訴我們如何解構一篇文章?如何閱讀?
能選進語文課本的課文都是一些非常優秀的文章,無論是從構思選題,寫作手法上,都是經過作者精心安排的。
語文老師只是讓我們去總結中心思想,很少讓我們去思考作者是如何寫作的。
語文另一個重要作用是教會我們如何溝通?如何表達?
當然,英語不能說不學了,可以從小學到初中按同樣的要求對待英語,但到高中的時候,希望能減少英語所佔比重,甚至可以把英語變成選修。
讓有興趣、有能力的同學繼續學英語,另一部分人選修英語。
等到大學選專業時,讓那些對英語愛興趣的同學或和英語相關的專業加大對英語的學習力度,成為英語方面的專家。
不需要每一個人在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投入相同的時間學習英語。
術業有專攻,讓大家各盡其能。
你們覺得現在學習英語的方式有問題嗎?歡迎在評論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