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些年,老白茶可謂是火出圈。
什麼叫做「火出圈」呢?
也就是不僅僅在白茶圈中人氣火熱,更多圈外的人也逐漸知曉,並且青睞於此。
一下子,老白茶全民皆知,成為了不少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身邊有位朋友,之前常年喝的是武夷巖茶。
隨著白茶近年勢頭正好,他也開始轉變了喜好,喝起了老白茶。
的確,老白茶不論是香氣還是滋味,老少皆宜,適合大眾。
不論以前是喝巖茶、熟普、紅茶,一般都能喝懂老白茶獨特的風味。
但關於老白茶的具體含義,許多人卻一知半解。
且如今網絡發達的時代,每天都有成千上萬條的新訊息出現,但究竟哪些說的是真,而哪些又是假呢?這需要我們自己判斷。
因此,有關老白茶的秕言謬說,也層出不窮。
先前聽聞有人說,「老白茶的其中一層含義,指的是葉片粗老的白茶,比如像是壽眉那樣。」
「一般來說,白茶越存越香,到三五年後還會出現棗香。」
……
譬如此類的荒謬言論,不禁讓人感到憤怒。
但無奈的是,我們阻止不了別人的嘴,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地闢謠,還老白茶一個說法!
《2》
什麼是老白茶?
老白茶的「老」,指的是陳化年份高,而非葉片的老嫩程度。
與其相關的概念,是新白茶和陳白茶。
新、陳、老分別代表著白茶陳化的不同階段,以及它們所擁有著不同的香氣和滋味。
新白茶,指的是製作完成之後,陳化時間未滿1年的白茶。
陳白茶,指的是陳化時間在1-2年的白茶。
而至於老白茶的年份定論,茶圈中向來議論紛紛,有人說5年,也有人說10年。
但按照行業內的默認說法,存滿3年以上的白茶,即可稱為老白茶。
可能會有人發出抗議,「3年也能算老白茶?」
當然,這是多年來福鼎民間約定俗成的一個認知,絕非信口雌黃。
比三年更久,白茶陳化到四年五年七年十年,那便是更老的白茶了。
因此,老白茶並非指的是一個具體品類,而是年份的象徵。
不論是白毫銀針、白牡丹亦或是壽眉,只要存滿了3年以上,都可以稱之老白茶。
市面上常見到老壽眉,卻少見老銀針和老牡丹。
原因並不是它們不值得久存,而是白毫銀針和白牡丹的產量少,同時需要滿足日常品飲的需求,能夠長久存留下來的機率更低。
而壽眉的產量更大一些,在春茶季和秋茶季皆有採摘,因此能實現邊喝邊存的願望。
老白茶的名字,並非壽眉專屬,也並非指的是葉片的老嫩程度。
況且,若真是如此,怎麼沒有人提「嫩白茶」的概念呢?
由此可見,這位說壽眉就是老白茶的人,暴露出了自己見識短淺的缺陷,他根本就不了解什麼是老白茶,更不了解壽眉。
只是憑著自己的一面之識,望文生義,以偏概全。
關起門來說胡話的行為,並不會讓人反感,畢竟他沒有做出實質性的危害行為。
但偏偏喜歡好為人師,在新茶友面前指點江南,傳遞錯誤的觀念,從而獲得自己的虛榮與滿足。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在虛心學習中不斷進步,且掌握客觀事實,而遇到以上這樣的人,沉默然後無視便可。
《3》
白茶一定能越存越香?
那可未必!
理論上來說,白茶在經過3年的陳化後,物質不斷轉化,最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風味。
但前提是,需要茶葉的品質足夠好,且在良好的儲存下。
換句話說,白茶越存越香是基於品質好+儲存好,而非憑空生成。
有茶友曾經問,「買品質一般的白茶回家存一存,存成老白茶品質會不會提高?」
很肯定地告訴大家,不會。
單單依靠儲存,想要讓原本內質不足的白茶生出更多的有益物質,只能存在幻想中,卻不能變為現實。
一款品質不佳、內質匱乏的白茶存滿三年,即便花費了大量的心思儲存,仍然難以存出優質老白茶。
「優質」這二字,是白茶一出生便註定的。
以產區好、工藝好、儲存好為必要條件,共同造就了品質上乘的白茶。
優質白茶由新變老,充沛的內含物質經過歲月的沉澱、細緻儲存下,不斷進行良性轉化,最終成為了優質老白茶。
而劣質白茶陳滿三年之後,雖然也叫做老白茶,但也只是空有「高年份」的名號罷了。
終究逃不過壞人變老的結局。
而買到了優質老白茶,卻沒有精心的儲存,依然與優質老白茶隔著遙遠的距離。
有位茶友花了高價,買回一大箱白牡丹,信心百倍地想將其存為老茶。
但卻因為工作繁忙,時常不在家中,疏於對白茶的照顧和管理。
最後,在某次出差回家後發現窗戶忘了關,自己存的白茶在幾個月的風吹日曬雨淋中,受潮變質,淪為劣質茶。
發生這樣的事雖然在少數,卻警醒著大家:長期收藏白茶需要十分的細心。
密封、乾燥、避光、陰涼、無異味,這五個因素缺一不可。
若是其中有一個被忽略,白茶都可能面臨著受潮的風險,養分損耗,品質下跌。
所以,白茶越存越香雖然是一個理想化的狀態,但只要買到高品質的白茶,在良好的倉儲條件下,變成現實並非難事。
《4》
白茶經過三五年之後一定會出現棗香?
棗香的出現,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老白茶中的棗香,並非時間到了就一定會出現,而是需要特定條件的加持。
第一,必須是產區好、工藝好、品質好的白茶。
棗香並不是白茶中的常規香氣,它實際上是一種內含物質良性轉化的過程中,所生出的獨特香氣。
因此,必然要充足的內質作為基礎,否則缺乏養分,何來的轉化一說?
第二,根據經驗來看壽眉出棗香的機率更高。
壽眉外表看起來粗枝大葉,梗長葉寬,蠟質層厚實。
在這其中,蘊含著大量的果膠物質和可溶性糖,是生出棗香的重要條件。
而像是白毫銀針和白牡丹,茶梗幾乎忽略不計,葉片窄小,膠質物質略少,出現棗香的概率基本為0。
第三,必須經過壓餅。
散白茶,是不會出現棗香的,因為細胞液仍然存留在茶葉內,沒有與外界的空氣發生反應。
經過壓餅之後,在外力的作用下細胞壁破裂,豐富的膠質溢出,不僅成為了白茶餅天然的粘合劑,更催生出了難得的棗香。
日積月累下,與空氣中微弱的氧分子進行物質交換,便產生了難得一見的棗香。
SO,並非所有白茶存老了之後都能出現棗香,而是要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
那麼,一定要經過三五年的儲存嗎?倒也未必。
根據品質、陳化環境等因素的不同,出現棗香的時間也不同。
品質好的壽眉餅,儲存兩三年便能聞到濃鬱的棗香,這是一件常事。
而品質有缺陷的壽眉餅,想要生出棗香怕是沒這麼簡單,即便儲存再久,也不會生成棗香。
它頂多出現一股類似於永泰李幹的蜜餞味,但這與真正的棗香,相差甚遠!
《5》
老白茶久負盛名,但背後卻存在著太多太多的誤解。
很多茶友在尚未了解的情況下,開始接觸老白茶。
可想而知,得到的風味與想像中大相逕庭。
想要喝老白茶,卻入手了壽眉新茶,抱怨其滋味不夠醇厚。
想要感受棗香,卻買了老銀針,即便存再多年也難以達到自己心中所想的那般願景。
凡此種種,都是由於不了解,所鬧出的烏龍。
老白茶固然好,但唯老是舉並非好事。
不如抱著平常心,如此一來也能對於白茶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有時候,別人喜歡的未必適合你。
真正適合你的,隱藏在尚未發現的地帶,等待著你去發現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