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稱「臺語是閩南語」被批:是在分化族群、製造對立

2021-01-09 環球網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針對臺「行政院長」賴清德此前「臺語」等於「閩南語」的論調,臺灣各界產生強烈質疑,稱其為「臺灣閩南沙文主義」。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反對賴清德的立場,批評民進黨不應分化臺灣特定族群,造成對立。

據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賴清德上周接受「立法院」質詢時,被問及什麼是「臺語」。他當時回應稱,「臺語這個詞在社會上有共識」,即「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20日,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特別召開記者會,重申反對「臺語等於臺灣閩南語」的立場,質疑背後隱含閩南族群「強勢而對立的意識形態」。身為閩南人、客家女婿的國民黨桃園市長候選人陳學聖稱,民進黨常常用言語來分化族群、製造對立,「賴清德『臺語就是臺灣閩南語』的話相當不客觀,也不尊重客家語、原住民語等文化」,希望賴清德收回不當發言,同時道歉。臺灣客家語文學會理事長江俊龍教授稱,臺灣若想建立一個集體意識,必須珍惜多元語言社會,讓「臺語」一詞擁有兼容並蓄的解釋空間。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20日回應稱,賴清德尊重多元文化和語言,當天答詢時提到「現在任何在臺灣使用的語言都是臺語」。發言人稱,「客家基本法」和「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都明定客語、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至於哪種語言為「臺語」,「要讓社會決定」。

臺灣光復後,經國民黨當局定調,「臺灣民眾無分本省外省或原住民,一律以普通話作為相互溝通的國語」。轉眼七八十年過去了,至今「國語」在臺灣民間仍習慣上被視為普通話或北京話,民進黨為了操弄「無中國化」,將所謂「臺語」硬拗為臺灣閩南語。《中國時報》之前刊登的一篇言論認為,歸根結底,這是民進黨以本省閩南人為政黨主體的霸道行徑,也是赤裸裸地以「閩南語正名」為旗幟,將「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作為未來施行強制力以貫徹「文化臺獨」的基礎和後盾,更是「臺灣閩南沙文主義」試圖全面壓制臺灣普通話、客家話、原住民族語和新住民語言的權力展現。(張雲峰)

相關焦點

  • 「臺語」、閩南語、「臺語文學」
    最近臺灣又有人炒作「臺語」了,《自由時報》的大標題:「臺語改稱閩南話是去臺灣化」。某綠色「立委」甚至說;「閩」字是門裡面有一隻蟲,是侮辱臺灣。可謂數典忘祖之極。  「臺語」和閩南語之爭也是老話題,民進黨「執政」時推行母語教育,指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數十年逼迫民眾學「國語」,小學生說母語還要受罰,成長經驗痛苦。
  • 不說「臺語」是不愛臺灣?綠營被指用省籍煽動族群仇恨
    臺「經濟部長」沈榮津用閩南語答覆國民黨少數民族「立委」廖國棟的質詢,廖國棟要求改用國語,被綠色媒體扭曲為「禁說臺語」。臺灣從戒嚴走到今天,國語不再獨大,多元語言固然是好事,影射不說所謂「臺語」是不愛臺灣,就太過頭了,陳水扁時代的福佬沙文主義復闢了嗎?
  • 賴清德「立院」備詢 與林昶佐全程臺語詢答
    臺「行政院長」賴清德今天首度到臺「立法院」備詢,面對「時代力量」籍「立法委員」林昶佐全程用臺語質詢,賴清德也以流利臺語答詢。     賴清德到「立法院」報告施政方針並備詢,林昶佐質詢時,全程以臺語質詢賴清德包括稅改等問題,賴清德也以流利臺語回答。
  • 臺語歌曲概說
    臺語歌曲是臺灣同胞用鄉音抒發的心聲,尤其是那些流傳久遠的臺語老歌,是臺灣同胞的集體記憶,積澱著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鄉土的深情眷念。不同歷史時期的臺語歌曲,呈現出不同的內容和風貌,反映了臺灣同胞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現實的內心感受和精神訴求。
  • 「臺語」和「閩南語」的鬧劇之爭
    王曉波認為,臺灣教育部要把「臺語」改成「閩南語」只對了一半。
  • 學者:「臺語」改「閩南語」還不夠 就是中國話
    環球網5月26日消息,臺灣「教育部」有意將國中小「臺語」課程的名稱,更改為「閩南語」課程,引發「獨派」的強烈反彈,他們認為這不只是歧視,更是馬英九的「去臺灣化」作為。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接受中評社訪問時痛斥「獨派」胡扯,指出即使「教育部」要將「臺語」改為「閩南語」都只對了一半,真正應該改為「河洛話」,若真的要溯本清源,更應該改為「中國話」。
  • 淺談第29屆金曲獎最佳閩南語/臺語女演唱人
    其中在90年代風光一時的閩南語流行音樂早已淪為小眾愛好,在閩南語天后江蕙封麥之後,再沒有任何一位閩南語歌手承擔得起臺語音樂的江山。作為一個傳統閩南語音樂的粉絲只能深深的無奈。小編還是有意無意的關注了一下今年的金曲獎尤其是「最佳臺語女演唱人」部分,所以想寫寫這幾位入圍金曲獎的閩南語女歌手。
  • 批賴清德「制憲」說 國臺辦:「法理臺獨」只會把臺灣推向危險深淵
    有記者問:賴清德日前稱臺灣制定一部所謂「新憲法」的時機已到。發言人對此有何評論?馬曉光在答問時作上述表示。他說,賴清德此前就曾妄稱自己是「臺獨工作者」,現在他的「臺獨」面目更加暴露無遺。  對於新任民進黨主席就賴清德等人「制憲正名」言論表態稱該黨絕對不能缺席,馬曉光應詢表示,這再次暴露民進黨是兩岸關係的破壞者,是臺海和平穩定的麻煩製造者。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有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英語學校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所謂「臺語」生存出現危機 分析稱因市場價值不夠
    臺灣本土語言包括所謂「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即使2001年開始島內將本土語言納入小學必修課程,但對學生本土語言能力的有效提升不大。
  • 「轉載」淺談閩南語/臺語歌壇女歌手(天后篇)
    2012-12-30 00:28一直說應該寫一篇閩南語歌壇歌手的文章,可是老是推拖沒時間,現在隨便寫一寫,將來要補充的再補充。閩南語歌壇其實是個很難生存的地方,因為市場小,競爭又激烈,要站穩腳跟並不容易,於是怪獸級的歌手特別多,五根手指頭都數不完,所以聽臺語歌就是個「爽」字,比起國語歌的軟軟綿綿或只靠臉蛋的唱唱跳跳,如果拿這兩點就要在臺語歌壇混,可能連門坎都夠不著邊。
  • 民進黨執政將滿兩年 蔡英文賴清德滿意度雙雙下跌!
    中國臺灣網5月14日訊 蔡當局執政將滿兩周年,據國民黨民調顯示,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不滿意度7成、「行政院長」賴清德不滿意度則是突破5成。從年齡層來看,20至29歲族群不滿意度為68.4%,40至49歲的不滿意度高達8成(80.3%),為所有族群中比例最高。過去最支持蔡英文的年輕族群也出現反轉,其他各族群不滿意者也都在6成以上,顯示不分年齡、男女,超過半數以上的民眾都不滿意蔡英文的表現。李彥秀說,青中世代高比例對當前政局不滿,相當程度凸顯他們對於民進黨「選前說一套,選後做一套」的失望與覺醒。
  • 「臺語」生存出現危機,有分析稱:市場價值不夠,家長更願意送孩子去...
    【環球時報記者 張若】臺灣本土語言包括「臺語」(臺灣閩南語)、客家話以及所有原住民語言。據臺灣東森新聞網6日報導,臺「教育部」有關島內本土語言的調查報告顯示,所有本土語言都面臨程度不一的傳承危機,流失情形每況愈下。
  • 金曲獎最佳臺語專輯!今年最贊閩南語歌曲,創啦!||今日歌單:《浪子回頭》
    「看你緣投啦~ 」 ▲哎呦,這是髒話不可以講哦 什麼是你心中的閩南語歌曲,是黃乙玲的《一支小雨傘》,還是陳小雲的《愛情騙子我問你》,亦或是伍佰、五月天……我們總說音樂是多元的,但不可置否,閩南語歌曲在傳唱度和知名度上都小之又小。
  • 失落的春花夢露——簡說曾經輝煌的臺語片
    金焰和阮玲玉主演的《桃花泣血記》在臺灣上映採用現場臺語配音配樂 1930年代,使用閩南語臺籍辯士與配上閩南語流行曲(如《桃花泣血記》)的無聲電影雖盛行臺灣,但理論上仍不可稱為臺語電影。事實上,在臺灣本省,臺語包括本地閩南語(福佬話)、客家語以及原住民語言三種,但臺灣電影圈以及一般民眾,數十年來約定俗成將以本地閩南語(福佬話)發音的電影稱之為「臺語電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撰的《臺灣省通志》、《重修臺灣省通志》也稱為「臺語片」。因此,後來的學術研究裡仍以此命名。同理,即便是在閩南語中,也包含廈語、泉州話、潮汕話等,當然也包含臺灣本土的「福佬話」。
  • 【芙蓉說事】那些從未在閩南上映的閩南語電影
    可是,閩南語片除了對白使用閩南語之外,跟閩南卻並無太大的關係。閩南語片的獨特之處,是電影在香港攝製,人才來自上海、香港,甚至新加坡,資金來自菲律賓、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電影拍完後,從不在中國大陸或香港等地區放映,而是直接到新加坡、馬來亞聯邦、菲律賓和臺灣上映。閩南語片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一時,大概有200多部的閩南語片。
  • 年輕有特色的音質,幾經轉折,進軍臺語市場的第一位閩南語歌手
    13歲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以《金包銀》走紅臺語歌壇的蔡秋鳳以獨特的"鼻腔共鳴"的聲音至今還引起秀場和模仿迷們爭相模仿。3歲『麗林唱片』發行首張唱片《姐妹情深》 ,保守的家庭反對年紀太小的秋鳳出來作宣傳。15歲『勝聲唱片』發行"少女的心聲"等兩張唱片,經過秋鳳的力爭,家裡終於同意她為唱片作宣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