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此前漂洋過海捐贈湖北的日本物資上,因這富有詩意的八個字而令人動容,沒幾天,日本本土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有了集中爆發的苗頭。
「初看不識劇中意,再會已是疫中人」,在日本電影《感染列島》的豆瓣頁面上,一位網友評論道。
《感染列島》是一部被很多國內觀眾忽略的影片。
節奏不快、題材不討喜,充其量就是小成本電視電影,妻夫木聰在國內的號召力有限,2010年在國內上映後,該片只拿到166.8票房。
然而,片中關於封城、哄搶等似曾相識的情節,以及那些看似殘酷的傷感片段,不由得讓人感慨良多。
或許這部片子,能讓很多人試著理解,疫情面前的日本人,為何做出那樣的選擇。
日本電影中的末世焦慮
因為獨特的地理環境,面對來了又來的地震與海嘯,日本人的焦慮心理與危機意識與生俱來。
娛樂影視業特別發達的日本,這麼多年對災難題材依然情有獨鍾,雖然最近十年來,在災難大片偶像劇化的趨勢愈演愈烈了些,豆瓣得分普遍低於好萊塢同類題材影片。
從中國觀眾特別熟悉的《日本沉沒》(1973年和2006年版),還是2017年的那部荒誕搞笑中令人動容的《攝像機不要停》,甚至不該算作正經災難片的《哥斯拉》、《進擊的巨人》、《請叫我英雄》、《希望之國》,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這種濃烈的憂患意識。
詭異中透著人情味,這是很多日本災難電影的共性。
在災難降臨的極端環境下,人性往往是醜陋、邪惡的,卻也能激發出人本身的愛與善良。
1973年版的《日本沉沒》中,地震、海嘯與核輻射多重疊加之下的日本岌岌可危,143分鐘的影片忠實的還原了小說原著中的諸多情節,甚至連又臭又長的科學原理講解,都老實的放在片中。
當時全球拔尖的特攝與紀錄片式的記錄,讓《日本沉沒》中的混亂與悲愴尤其真實。有人選擇了與列島共存亡,有人選擇匆匆離開,隔著機窗目睹列島沉入海底的那一刻。
與它的前輩們差不多,《感染列島》並不是一部出類拔萃的電影。
它是披著災難片殼子的偏文藝的愛情電影,一如日本影視劇的慢熱節奏,成本的限制讓這部片子拿不出什麼像樣的大場景,卻依然能一次次的用傷感的溫情,打動觀眾的內心。
《小偷家族》之所以能感動觀眾,在於對「人之常情」進行細緻入微、精準獨到的呈現,這在日本災難片中也屢見不鮮,觀眾往往忽略了故事、忘記了情節,但一些人物與臺詞卻深深植根於記憶之中。
習慣了好萊塢排山倒海的「俯視」災難,再看日本電影中對災難的「平視」,頓覺災難面前的人情味如此彌足珍貴。
生命的角力
相對於韓國電影《流感》中,相對充沛的感情與緊張的氛圍營造,初看《感染列島》有一種清湯寡水的偽紀錄片即視感,一如很多日本電影表面上看起來的冷淡氣質。
涉及致命病毒的災難片,總有個相似的開頭。就像《感染病》、《極度恐慌》、《流感》、《盲流感》等影片一樣,《感染列島》中,日本也是遭遇到了致命病毒突如其來的入侵。
檀麗飾演的世衛組織官員小林榮子,協助撲滅了某國的禽流感疫情;3個月後,另一種變異的致命病毒已悄無聲息的侵入日本列島,醫生松岡剛(妻夫木聰飾)最先注意到一系列奇怪的病症,陷入這場針對未知病毒的疫情防控之中。
經驗豐富的安藤醫生是已知首位患者的主治醫生,患者抽搐不止,血噴到了醫生臉上,他成為第一位被感染的醫護人員。
被隔離後,安藤很快發病暈倒,沒救過來,「雖然見過那麼多死亡,輪到自己身上還是很可怕」,這是他說過的最後一句話。
感染迅速集中爆發,謠言傳遍街頭巷尾,憤怒又絕望的人們湧向醫院,集中擠兌醫護資源讓「一床難求」無法避免,理性告訴醫生們,要「先重後輕」,讓輕症、無症患者居家隔離,優先搶救生存可能性最高的患者;非理性的情緒正在蔓延、積蓄,秩序的崩潰近在眼前。
最初受到懷疑的禽流感被排除,未知病毒還在肆虐,「我們至今所做的都是徒勞的嗎?」幾近崩潰的小森醫生咆哮著,頓足捶胸的大聲哭了出來。
患者是一名小男孩,只能靠呼吸機維持,病人太多、設備嚴重不足,另一名小女孩同樣需要呼吸機,小林醫生拔掉了機器。
然而,才用上呼吸機沒多久的女孩,最終也死亡了。
奪取別人生命的決定很艱難,但總要有人去做,只有這樣,才能給更可能拯救的人生的希望。
醫者仁心,卻無能為力,現實就是這麼殘酷。
「救命」的信任
製作疫苗至少六個月,現有抗病毒藥全部無效,隨著感染者呈幾何式增長,死亡病例數直線躥升,看不見的恐慌如病毒般傳播,查找病源、隔離感染者的過程艱辛而殘酷。
巨大的災難面前,生命如此脆弱不堪,人情社會土崩瓦解。對很多人來說,這不是病毒,而是「詛咒」,因為這道「詛咒」,人與人之間不再相互信任。
專家對未知病毒緘默其口,毫不知情的民眾在恐慌中度日如年。
為了分離病毒,松岡醫生偷偷將樣本交給一位無名研究者,與仁志教授追根溯源,終於拿到了病原體。
是信任,支撐松岡不顧一切的尋找「真相」。
和現實中的那些致命病毒一樣,《感染列島》中的病毒,也是從大自然中來,病毒的來源無論是蝙蝠、果子狸、禽類還是別的動植物,都沒有本質的區別。為了發展而破壞了自然平衡的人們,遭受了病毒毫不留情的報復。
在難以想像的身心壓力面前,一些人依然選擇守望相助。
很多醫護人員放棄家庭和生活,自願參與傳染病救治,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也不願放棄一位病人。
同時,醫護人員的家屬們也不願放棄讓他們。
父親領著女兒來到超市,人們瘋狂的搶購嚇壞了小女孩,父親笑著安慰她,讓她給當護士的媽媽發「魔法簡訊」。
微笑的看著孩子發來簡訊的三田護士倒下了,領導疫情救治工作的小林醫生難逃被感染的命運,作為與病毒做殊死搏鬥的一線醫護人員,她們都堅持到了拯救病人的最後一刻。
松岡按動的發送鍵,三田護士充滿愛意的簡訊發出去了,風雪中拿著手機的女兒望向醫院的方向,甜甜的笑著,愛是生命不息在延續。
小林醫生病倒了,她用最後的力氣告訴松岡,用治癒者的血清或許管用,她說的方法救了病人,自己卻沒挺過來,這是不放棄的信念在延續。
哪怕這個世界不那麼完美,人性善惡一念之間,越來越多的人彼此信任、將愛與信念延續,讓人們有了戰勝致命病毒的希望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