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中的人性微光,或許每天都在武漢發生

2020-12-22 影視獨舌

文/洛神

誰也未曾想到,2020年的伊始像電影一樣。

搶口罩,搶消毒液,搶雙黃連。關注疫情新聞,心情就像過山車,一會兒感動哭一會兒氣到肝顫。

當我再一次去視頻網站打開韓國電影《流感》時,片頭已被「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彈幕覆蓋了。瞬間還是感動了。

怎會如此魔幻?電影中的一切正在上演。

魔幻現實,如同電影情節

為什麼一定要帶口罩?

當鍾南山院士親自視頻示範如何戴口罩時,或許我們對飛沫傳播等的風險感知,還並沒有那麼直觀。講述由偷渡者病毒引發城市大混亂的韓國電影《流感》(2013),非常清晰直觀地還原了病毒傳播的過程。

從病患,到密切接觸者的發病,到在公共場合打噴嚏就會傳播,封閉的商場、公交車上、學校全部人都感染,病毒在多種無法肉眼可見的傳播渠道擴散著。人們突然暈倒在商場,在公交車上,在路邊。人們發病時有的正在路上開車,結果引發了連環撞車。最後醫院人滿為患,護士和醫生都被傳染,整個盆塘市被隔離。

早在1995年的《極度恐慌》中,病毒傳染過程也被寫實地描摹過。

集結了達斯汀·霍夫曼、摩根·弗裡曼、凱文·史派西、唐納德·薩瑟蘭多位影帝級演員的《極度恐慌》是較成熟的好萊塢類型片,片中美國陸軍在非洲發現了一種病毒,後來意外由走私的動物傳入美國,結果感染了整個鎮的居民。

片中病毒擴散的過程也拍得很逼真,從非洲的猴子到偷渡者,再到醫生與整個小鎮,看的時候我們時不時捏冷汗,在心中呼喊「拜託戴口罩啊」。

到了好萊塢電影《傳染病》(2011)中,時機成為一個關鍵要素。病毒初發恰逢美國的感恩節,人口流動性極大,傳播速度極快。只能說,劇情何其相似。

《傳染病》這部電影有一些有意思的設計。比如片中裘德·洛「土法煉鋼」自製防護服的橋段,接縫處用膠帶緊密纏好。讓人聯想起,當下現實中各種刷屏的自製奇葩口罩:橘子皮、塑料桶、泡麵盒……

其實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兩部疫情災難片無論內容還是深度都堪稱經典。

首推的是《卡桑德拉大橋》,1980年內地公映過。

《卡桑德拉大橋》的病毒起源,非常明顯的是人禍而非天災。試圖炸毀世界衛生組織的兩名瑞典恐怖分子,在與警衛的槍戰中誤闖了病毒實驗室,打翻了盛有黃色濃液的玻璃瓶,一名當場死亡,另一名在不知道自己已染上致命病毒的情況下,逃亡到了一列國際列車上。

全明星陣容、群像式人物、三一律原則的故事結構,但電影最精湛的、更深層的意義在於政治隱喻上,那趟有致命病毒的列車正是冷戰背景下國際局勢的指涉,災難片雜糅了政治電影。

另一部羅伯特·懷斯導演的《人間大浩劫》,或許是我們能看到的最寫實的劇情電影。影片中,美國一枚太空艙墮落墨西哥荒郊小鎮上,導致鎮民全部離奇死亡,僅剩一老一少受重傷未死,於是特別營救小組將他們救回實驗室研究其病況。

電影中,對如何隔離,科研人員繁瑣的防護服裝如何更換、如何焚毀,以及各種消毒方式比如光線、氣流、輻射、液體等,事無巨細地展示了出來。

一對比,我們前線的工作人員真的危險指數太高了。

更震驚的是,其實《人間大浩劫》中還做了另一手準備——核爆。

「電車難題」,永遠的倫理困境

為什麼災難電影總有那種秘密的終極解決方案?

《人間大浩劫》是核爆,《卡桑德拉大橋》中是準備了一座會垮塌的「陷阱之橋」,《流感》中是美國軍方要「協助」韓國直接清洗掉整個盆塘市,《極度恐慌》中是給感染小鎮安排了兩個飛行員和一枚空投飛彈。

這要從災難電影的類型說起。

災難電影作為一種成熟的類型,敘事邏輯一般遵循,「危機突顯—危機擴大災難加劇—災難平息」的線性結構。而這個線性結構中的「危機」,表層是疫情肆虐尋找方案,實際是倫理與公權力的對抗。

幾乎大多數的災難片(有時科幻片)中,都會有一個「電車難題」。

「電車難題」是倫理學中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一輛失去控制的電車即將駛來,有瘋子把五個無辜的人綁在了電車駛來的軌道上,稍後電車即將從這五個人身上碾壓過去。幸運的事情是你現在可以拉一下電車拉杆,使其變換到另外的一條軌道上,但在這條軌道上也綁了人,只不過是一個人。

進退兩難,你覺得應該怎麼選?只是數字的對比?

圍繞著這個「電車難題」,高層決策者、醫學專家、軍方、普通市民、感染者等各方力量開始糾結、鬥爭,形成敘事的核心衝突。往往高層決策者會被塑造成冷漠、自以為是的殘酷形象,他們成為拯救感染者的最大阻力。

比如《卡桑德拉大橋》中的軍官,其實不過是秘密的傳聲筒;

比如《極度恐慌》中的冷麵將軍;

比如《流感》中試圖架空總統的總理與美方領事;

2008年英國災難片《世界末日》中的故事也是如出一轍。總之,普通人在病毒面前的人性之掙扎,在更高利益前似乎都不算什麼。

這樣的敘事矛盾,突出了災難根源是「人禍」因素大於「天災」的訴求。將災難作為一種觀照現實的語境,發人深省,不容多說,加繆的《鼠疫》大家可以找來讀。

現實英雄,是理想與希望

面對災難,有人是揩油的螺絲釘。也有人堅定地對抗荒誕,揭露真相,儘可能挽救生命。

比如《卡桑德拉大橋》中的「明星醫生」張伯倫,挽救了半個列車的人。

《極度恐慌》中霍夫曼飾演的科研醫生山姆,以一己的智慧挽救了小鎮與整個美國。片中的高潮戲不得不提一下,面對計劃摧毀小鎮的飛機,山姆鼓起勇氣試圖相撞,逼迫對方改變航向,從而化解了危機。

與前兩者不同的是,《流感》中的英雄是小人物——消防隊救援人員姜智久。反正無論如何危機,他都無法放棄救人。民眾困在超市了,女主對他說走吧。姜智久說不行,他是救援人員他得救人不能走。女主說,走吧,這裡沒人知道你是消防隊員。

姜智久說,我自己知道。

韓國災難片,非常擅長塑造這種人性掙扎中的小人物。他們與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不同,往往更加平凡、甚至底層,當他們極度頑強抗爭時,感染力是更大的。

電影最後,彈幕都含著淚調侃,姜智久泡妞的代價太大了。

災難片中,往往有一條情感輔線,敘事邏輯一般都是,隨著災難的發生與解除,家庭倫理關係由破裂走向團圓、和解。比如張伯倫醫生與作家前妻珍妮弗、山姆與前妻、智久與女醫生金仁海,包括像《釜山行》這樣的破裂家庭中的父女關係,都會在抵抗災難中重修與好。

災難片中的主角,往往都是在事故中不畏艱險,服務人類的「逆行者」。在對抗新冠病毒肺炎的當下,我們一線的醫護工作者,為了城市運轉甘願冒險的人,都像是電影中這樣的主角,無畏、動人。

像很多災難電影的結尾一樣,從無序到歸序是必然性。而恢復正常秩序的力量,來自於人性自身的力量,就是愛與勇氣啊。

相關焦點

  • 凡人微光:一位店老闆對武漢的守望
    武漢被按下暫停鍵後,無數普通的市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加入抗疫之戰。個人的力量或許微弱,但聚集在一起,就是強大的光。張偉就是這其中的一束微光。父子聯手 緊急給醫院運送物資張偉是武漢市黃陂區人,是蘇寧零售雲盤龍城店的老闆,因為業績突出,他所在的店被評為蘇寧黨員示範店。
  • 九年前的美國災難大片,網友:初看不知片中意,再看已是片中人
    這是自武漢發生疫情以來,病例發生最多的城市。天氣寒冷,病毒容易存活,能避免出門就不出門。不如待在家,看看電影。於是,我又一次重溫了美國科幻災難片《傳染病》。該電影於2011年9月9日在美國上映。靈感來源於SARS,講述從蝙蝠身上流傳出來的一種病毒,通過空氣傳播,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醫療組織迅速研究出抗體疫苗的故事。
  • 《深海浩劫》:最"汙"電影竟是災難片中一股清流?
    《深海浩劫》:最"汙"電影竟是災難片中一股清流?此外,演員出現的場景幾乎都是用實景拍攝,包括大量火海與濃煙鏡頭。 這使得片中的災難場面(特別是IMAX版本)有極強的衝擊力和臨境感,觀眾仿佛與鑽井工人一同置身火海,隨時可能被噴薄而出的火舌吞沒。
  • 《布達佩斯大飯店》:野蠻的戰場與文明的微光
    在車廂內,法西斯士兵開始檢查證件,他們發現Zero沒有國籍,便想要把他強行帶走,雙方發生爭執。就在這時,古斯塔夫的一位老熟人出現,這個小隊長非常慷慨地為兩人解了圍,還給Zero準備了一張特別旅行許可證。這個時候古斯塔夫先生說出了這句話:在野蠻的戰場上,還是有些文明的微光在閃動,那就是人性所在。
  • 疫情下,每個人都是一道微光 壹點靈「微光行動」
    這名求助者在電話裡說道,她是一線的排查人員,每天會和許多陌生人打交道。但是資源緊缺,單位一天只提供一隻口罩,且不是醫用的。她這幾天非常焦慮,晚上睡不著覺,急需心理援助。顧問判定來訪者為與病患直接接觸的一線工作人員,並將其分配給了在線的資深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師的共情傾聽之下,這位民警的困擾得以表達,情緒得到了安撫和疏解。
  • 災難是面照妖鏡?看韓國電影《流感》下的人性百態
    致命病毒大爆發的時期,消防員姜智久與女醫生金仁海為了救仁海的女兒美日共同踏上尋找病毒宿主之路,並在途中發生的一連串關於人性的故事。將近兩小時的電影《流感》抓住了觀影者的心,觀影者跟著男女主角好像自己也經歷了一次大災難,感受了一次驚心動魄、死裡逃生。如果我們遭遇災難,我們會怎樣選擇呢?平常的生活下自然無法想像,遇到災難後恐怕災難成了我們人性的照妖鏡。
  • 災難片中的日本,病毒失控會是什麼樣,看看這部電影就夠了
    然而,片中關於封城、哄搶等似曾相識的情節,以及那些看似殘酷的傷感片段,不由得讓人感慨良多。或許這部片子,能讓很多人試著理解,疫情面前的日本人,為何做出那樣的選擇。詭異中透著人情味,這是很多日本災難電影的共性。在災難降臨的極端環境下,人性往往是醜陋、邪惡的,卻也能激發出人本身的愛與善良。
  • 寫給武漢的一首歌《微光》 | 黑夜的盡頭是光
    ‍‍‍‍《微光》作詞:小瓶蓋 / 作曲:
  • 馬上評丨外賣小哥登上《時代》封面,致敬「平凡的微光」
    馬上評丨外賣小哥登上《時代》封面,致敬「平凡的微光」 澎湃特約評論員 呂京笏 2020-03-22 15:41 來源:澎湃新聞
  • 《摩天樓》|韓式災難片下的人性善惡
    《摩天樓》是一部韓國3D災難動作電影,由金志勳執導,薛景求、孫藝珍、金相慶等領銜主演。影片講述了平安夜裡,發生在首爾市中心一棟高108層的摩天樓的一場浩劫致命火災,影片分為2條線,講述人們如何逃脫以及面臨危及災害時的各種人性與不公 。影片虛構了一座容納1700戶居民的雙塔巨構建築——Tower Sky 。
  • 用「手電筒」點亮人性美好的微光
    用「手電筒」點亮人性美好的微光 時間:2020-11-09 11:56
  • 「微光點亮夜遊 致敬平凡英雄」點亮武漢公益活動在江漢路啟動
    的倒計時, 7隻巨型熊貓燈在江漢路步行街上被點亮,光點蔓延到兩江四岸,標誌著「微光點亮夜遊 致敬平凡英雄」點亮武漢公益活動正式啟動。隨著疫情進入常態化防控階段,武漢市推出一系列惠民政策,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夜場文創活動,加上網紅景點的打造,使整個城市的夜遊市場充滿了吸引力,也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和市民參與其中。
  • 今秋最深情犯罪電影《六連煞》今日公映,罪惡深淵難掩人性微光
    雙兇手連環殺人案面紗初揭,人性的糾葛,情感與法理之間的搖擺也浮出水面。駭人聽聞的兇案,令人扼腕嘆息的原生之殤,在重重罪惡之間,仍舊然難掩人性微光。今秋最深情的犯罪電影,非《六連煞》莫屬!原生家庭破碎現實職場受挫 心理創傷難平最終拿起屠刀兩個月之內,五位受害人,一塵不染的犯罪現場,印在受害者眉心的無名指指紋,懸案疑雲始終縈繞在東沅市的上空。
  • 為什麼人人都愛看災難片?
    很難說這究竟是愛的力量還是人性的偉大,但不管出於什麼理由,這樣「捨己救人」的場景,無論何時都令人感動。儘管這個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但是在災難面前,總是檢驗人性最好的時機。 可以說,好的災難片都是在寫人。只有人,才是故事的核心;也只有人,能讓平凡的事件變得不平凡。 「英雄」之所以值得被歌頌,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做了很多人不敢也不願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們的出現是在展現人性的美好,在災難當頭給予人們希望,鼓勵人們「成為這樣的人」。
  • 【師父日月談】小徒弟的藏經閣--再現微光城市
    榮珍師姐整理分享從小愛看電影的師父,也喜歡帶我們去看電影,看完之後,藉由劇情,跟我們談天論地,探討人性。
  • 電影《流感》值得我們對人性深思
    可怕的不是流感,而是人心電影《流感》影評毋庸置疑,這部電影展示了人們在面對災難時的種種人性。既有人性的光輝;也有人性的齷齪和骯髒;無私的母愛;無畏的兄弟情;更有視人命如草芥的冷漠;損人利己的行為。在各個社會階層中,每個人面對災難都會權衡取捨符合自己的利益的選擇。災難面前一切的社會秩序倫理道德土崩瓦解,但該片更側重與利用人性的齷齪和醜陋凸顯出人性的光輝與愛。片中男主是正直可靠的英雄形象,女主則是 一個面對災難時在許多矛盾中呵護女兒的偉大母親形象。
  • 《昭和六十四年綁架案》:在人性的幽谷中看到一絲微光
    《昭和六十四年綁架案》:在人性的幽谷中看到一絲微光 2020-08-30 19: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災難or人性,韓國災難片排第二沒人敢排第一
    今天給大家推薦六部韓國災難電影。如果文藝片代表一個國家電影藝術的水準,那麼災難片就代表一個國家電影工業的水準,絕對的硬指標,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在這個水準上,韓國電影領先亞洲。 《恐怖直播》豆瓣8.8
  • 兩部不能錯過的韓國災難片!人性與災難到底哪個更可怕?
    宅家那麼久是不是超級無聊,妖醬今天要安利我n刷過的超好看災難片!要說災難片,妖醬格外喜歡韓國的災難片風格,它們不僅能夠將災難刻畫的格外真實,而且十分注重災難中體現的人性,十分觸動人心,讓人回味無窮。所以!
  • 微光:疫情大考下的暖心瞬間
    節前蔬菜價格上漲,然而武漢疫情告急,王國輝決定,一棵菜也不能再賣了。他叫村民幫忙採摘,譁啦啦來了二十幾個人。「他們說,只要你有這個心,我們願意義務為你幹這個工作。」「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1998年抗洪我在長江,2008年冰災我在一線,這次武漢疫情,我理所當然要去,給武漢市民送點蔬菜也是做貢獻。」40歲的王國輝言辭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