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親人的去世?如何看待死亡?

2021-03-05 無古亦無今

163.問:我姐夫現在病重,危在旦夕。我的心情非常的糟糕。為了挽救他的生命,我用了很多心思。可是目前看來沒有成功,人非常難過。因為我非常愛姐姐和姐夫的。我如何能正確面對死亡?

答:人生當中每一個死亡都是對你、以及對所有人的一個啟發,一個真正的啟示。因為對於永恆來說,對於上帝來說,從來也沒有死亡這樣的事。

如果一個人的靈魂一旦在肉體裡面無法再一次經驗、無法再一次學習、無法更順利地成長,那麼他將選擇離開這個身體,他將選擇進入新的身體,以幫助內在的靈魂獲得更順利的成長。

大概在二十年前,我認識一個朋友,他是一個男生,非常聰明,少有人像他那麼聰明,而且他又非常的孝順,孝順他的爸爸媽媽,他沒結婚。兩年以後,突然聽說他已經沒了。據說原因是他非常想出家,因為他是佛教徒,但是他的媽媽很反對。因為他很孝順,他就說我母親反對,那我就不出家。他母親就很高興,兒子總算是聽話了。但是,很奇怪的是,他同意了留在家裡,繼續過世俗人生活以後沒多久,大概兩、三個月以後,他出差到外地,到工地裡視察,乘坐工地裡面的升降車,升到六樓的時候突然間鋼索斷裂,整個人連帶那個升降車從六樓掉下來,當場死亡。

當時有人把這件事情告訴我的老師佘老,問他為什麼會這樣?那個年輕人如此的聰明,又如此的善良,為什麼會這樣?佘老當時給的回答是:也許他內在的靈魂,覺得這一生無法滿足他既定的需要了,所以他選擇以最快的方式,進入別的身體,以便再一次回來,再一次能夠滿足他靈魂的渴望。所以如果一個人他現在的生活無法讓他繼續成長,那麼他的內在靈魂就會選擇一些方式離開。

克裡希那穆提一直活到九十幾歲。他在圓寂前一年,曾經跟他的秘書講過一句話:如果我保持披露教誨,保持每天演講,活到一百五十歲應該沒有任何問題,他說可以非常輕鬆地活到一百五十歲以上。但是他說:如果我停止演講,也許我很快就會離開,因為你的生命已經變的沒有用處了,沒有意義了。後來他真的在漸漸減少演講以後,突然間就得了胰腺癌,在兩個星期之內就走了。

所以非常奇怪,一個人如果能使自己的生命保持活力,使你的生命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繼續前進、學習,那麼你也許會走得更久。你如果已經拒絕了在生命中學習,或者,你並不是主動拒絕,而是整個生命的環境使你無法再學習下去了,那麼你的靈魂有可能選擇換一個身體、換一個環境、換一個家庭,再繼續地成長。每一個人的內在靈魂都是渴望成長的,沒有一個人例外。

其實你並不需要為你的姐夫有太多的擔心。也許他內在的靈魂知道的比你更多。他知道以怎樣的方式能更快地前進。他選擇了以某種方式來實現他的成長。你其實應該祝福他,應該以你的愛,以你的光來祝福他。無論他選擇離開,或是選擇繼續留下來,其實都是好的。所以你不必要過多的難過。因為生命裡面從來就沒有死亡,他只是換個身體而已。

還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是,往往特別有連接、有緣份的靈魂會有選擇集體轉世的傾向。這個凱西曾經提到過:那些特別有連接的靈魂,那些連接——甚至是來自它們還是礦物、植物的時候,它們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是在一起的。也許是兩棵相鄰的樹,也許它們是包著某一塊金子外面的巖石,那個金子漸漸地進化成了一個人,外面包著他的巖石也漸漸地進化成了另一個人。而那些相鄰的靈魂,往往會選擇一世世的集體投胎。他們會在中陰的狀態裡等待,等待有緣的靈魂集合,然後在某一個時間點,在某一個場景裡面,團體共同地進入另一世。而在另一世他們往往是兄弟姐妹,或者是夫妻,或者是極其親近的朋友。所以跟你真的因緣深厚的人並不會離你太遠。他們即使離開了這個身體,也會以其它的方式回來。

所以其實你並不需要太難過。你應該做的是,無論是面對你身邊的親人,還是那些已經死去了的親人,你都應該以更深的愛來回向。這樣意味著,也許在以後的生命裡,也許是下一世的生命,你們之間的關係將更加的充滿愛。因為愛總是有回應的。如果你愛的夠深,那個同樣深的愛一定會回過來。

所以別擔心。以你的愛來面對他們,以你的愛來面對死亡,以你的愛來面對所有的病痛和苦難。這是唯一可以超越死亡的方式,這是唯一可以減輕重擔的方式。

摘自【夕陽文集】《夕陽靈性問答(一)》


25期 意識內化冥想課程 即將於47日開始

詳情QQ小窗諮詢群主 夕陽老師

最新課程說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d62e9601013rqy.html

QQ群:235217933,236143573,143085466

YY頻道:23657348

每周三(公益)

20:30~21:30夕陽講座

21:30~22:00以太共修

夕陽文集http://vdisk.weibo.com/s/aDUKLMHlhTXZM

百度雲http://pan.baidu.com/share/home?uk=1040597568

意識內化冥想公眾號:

yishineihua

相關焦點

  • 親人離世,如何面對?
    前幾天,某明星媽媽因病去世的消息刷屏了。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越來越多地觸及一個終極話題——死亡。那些意外去世,或者得了不治之症的同齡人越來越多,這些悲劇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雖然意識到原來死亡就離我們這麼近,然而,當我們還沒準備好接受這樣的課題時,我們卻可能要突然地面對它,有時甚至要面對身邊至親的人的離去。
  • 【讀書沙龍】如何面對親人的離世
    最近這段時間,先是央視著名主持人李詠中年離世,接著又是著名作家金庸先生因病去世。
  • 親人突然去世 留下不知道密碼的銀行卡 該如何解決?
    由於不知密碼,如何將母親的錢取出來成了一件難事。那麼,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手續和程序才能合法地繼承母親的財產呢?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有著與陳先生一樣的煩惱,親人突然去世,只知其在銀行裡存了錢,卻不知具體情況,確實是件非常麻煩的事。如果對各種可能的情況作梳理,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不知道有哪些銀行卡,怎麼辦?
  • 【悅讀】《歸零 從新開始 》第五章 如何面對親人往生 1
    第五章如何面對親人往生人往生之後就會明白「原來這本就是我這一生自我挑戰,自我設定的生命藍圖
  • 親人去世,孩子無比悲傷。父母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走出痛苦
    死亡雖是終點,但人生的意義卻不會因此湮滅;死亡雖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視角卻可以讓人們獲得拯救。——歐文·亞隆,《直視驕陽》一、人們會用痛哭來釋放自己悲傷的情緒。三、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悲傷的情緒。當家裡有親人去世時,父母自己也是非常難過的。但是父母要注意到孩子在整個事件中的感受和心理承受能力,並幫助他們安然度過這場「情感危機」。1.父母要把真實的感受告訴孩子。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如何讓孩子面對寵物死亡?
    那么爸爸媽媽們應該怎麼做才能使寶寶坦然面對,認識寵物的死亡,接受與寵物的分離呢? 寵物是什麼?
  • 「爸爸說,媽媽去海上當小仙女了」,如何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真相
    凌家和李家都有親人意外故去的切膚之痛,但兩家在教育孩子面對死亡時,又截然不同,李尖尖問爸爸媽媽還會回來嗎?爸爸告訴她,媽媽去海上當小仙女去了。李尖尖又問還能見到媽媽嗎?爸爸告訴她等到很久很久以後,李尖尖長成羅鍋老太太,就可以去見媽媽了,一家人就可以團聚了。從父女的談話中看不出李尖尖的難過。
  • 【深度】醫生自己是如何面對死亡的?
    該手術的主刀醫生是國內同行中的佼佼者,並且,他正巧發明了一種針對此類胰腺癌的手術流程,可以將患者生存率提高整整三倍——從5%提高至15%(儘管生活質量依然較低下)。查理卻絲毫不為之所動。他第二天就出院回家,停了自己的診所,並自此再也沒邁進醫院一步。他將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放在家庭生活上,非常快樂。幾個月後,他在家中去世。他沒有接受過任何的化療、放療或是手術。
  • 面對「死亡」家長如何對答?
    面對孩子們這些充滿童真的問題,大人們總是束手無策。面對疫情,家長應該如何讓孩子正確地認識死亡呢?下面給大家提供幾個小建議。一、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合適的解釋方法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著這樣那樣的疑問,但是我們永遠無法在孩子的教育上避開生死這個話題。
  • 假如親人得了絕症,關於離別,我們如何從容面對?
    引言:苦難是人生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從痛苦中獲得解脫不僅存在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也存在於天堂,人會以對待生活的態度對待死亡。美國臨終關懷醫生艾拉·畢奧格寫了一本《優雅的離別》,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死亡不僅是個人勝利,也是一個家庭的財富。
  • 如何對身患絕症的親人說出真相?
    他又是一個沒有什麼朋友的人,性格不是很好,所以,接下來,如何讓他能保持積極心態接受治療,樂觀地面對每一天?以下是我的回應:你好!你的妹夫在面對著很嚴重的腦癌,其實也就是意味著他在面對死亡。因為很多癌症患者,在經歷一系列的治療之後,都會無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這是現代醫學還無法結局的問題。當然奇蹟也是存在的,跟病人的狀況、心態各方面都有關係,但不是說只要心態樂觀,就能好起來。
  • 如何面對失去親人的悲痛?
    現在,我希望你能以某種敞開的心來看待這件事。如果一個人感到悲傷,你不要對他們說真話,你只是會擁抱他們,安慰他們,你會很溫柔地對待他們。可能當他們重新站起來以後,你可以告訴他們真話。但他們處於悲傷時你不會那樣做的,試圖告訴他們生命中殘酷的真相,這樣不合適的。什麼是悲傷呢?
  • 從《一個人的朝聖》到《朝聖之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在《一個人的朝聖》裡,哈羅德在兒子戴維去世之後,他與妻子莫琳的交流越來越少,兩人處在冷戰、吵架之中持續著所謂的生活。對妻子的責罵和冷戰也是常常以沉默應對。在《朝聖之路》中,湯姆每每與兒子的對話,都是以兩人爭吵開始,兩人沉默收尾。
  • 瓊瑤尊嚴死引思考 如何和親人談論生前預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瓊瑤尊嚴死公開信引發思考:如何和親人談論生前預囑) 清明節是緬懷逝者、思考生命和死亡意義的節日。當生命走到盡頭,在最後一刻,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安然離世,但現實中中國社會的死亡質量卻不容樂觀。
  • 達叔走了,佛法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死亡之旅
    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結束,死後還會投生。我們曾經歷過無數次死亡,只是今天已經徹底忘懷而無法回憶了。對追求解脫的人來說,正視生死大事,是很重要的事情。不但要知道如何面對死亡,也要知道如何面對投生。在顯宗的有些論典中,講到了人死後的狀況,以及投生的過程,卻沒有講該如何把死亡轉化為修行,以及如何去投生。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逝去的親人?
    因為他控制不了自己的能力,經常一不小心就被對方逝去的親人糾纏。在他看來,「通靈師」這種每天要和死人打交道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人過的日子。還記得嗎?馬庫斯天生性格內向,他無法向外人訴說自己的悲傷,只想跟去世的哥哥說話,告訴他自己有多麼想他,多麼希望他能夠回來。
  • 法醫人類學家是做什麼的,他們如何看待死亡?
    內容簡介 蘇·布萊克每天都要面對死亡,作為一名法醫人類學家,她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實驗室中的普通人骸骨、墓地、暴力、謀殺、分屍現場,以及因戰爭
  • 如何幫助臨終的親人走完最後一段路
    我常發現,人們直覺上都知道他們已經為時不多,卻依賴別人(醫師或親人)來告訴他們。如果家人不告訴他們的話,臨終者也許會認為那是因為家人無法面對那個消息。然後,臨終者也不會提起這個主題。這種缺乏坦誠的狀況,只會使他感到更孤獨、更焦慮。我相信告訴病人實情是很重要的,至少他有權利知道。如果臨終者沒有被告知實情,他們怎能為自己的死做準備呢?他們怎能將生命中的種種關係做真正的結束呢?
  • 如何看待死亡?
    死亡,死和亡,代表兩種不同的狀態,既相對死亡和絕對死亡。相對死亡,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理解的那樣,身體失去了生命的特徵,不管是緩慢失去生命特徵,還是瞬間失去生命特徵,都要經歷那一個時間段。人身體內有一些東西,就像汽車的安全氣囊一樣,不到關鍵時候是不會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