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曹雪芹寫《紅樓夢》,真正目的是想告訴世人什麼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在世人眼中,《紅樓夢》都讓我們學到和見識到了什麼?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民國才女張愛玲讀《紅樓夢》的感受:
張愛玲說,像《紅樓夢》大多數人於一生之中總看過幾遍。就我自己,八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只看見一點熱鬧,以後每隔三四年讀一次,逐漸得到人物故事的輪廓、風格、筆觸,每次的印象各不同。現在再看,只看見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一個人的欣賞能力有限,而《紅樓夢》永遠是『要一奉十』的。」
這就是以女性作家視角讀《紅樓夢》之後的感觸! 下面我們再來看一看,以男性作家視角讀《紅樓夢》又是怎樣的一番感觸!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是這樣評價《紅樓夢》的:魯迅先生說,作者「生於榮華,終於零落,半生經歷,絕似石頭。
「經學家在這本書中看見了《易》,道學家看見了淫,才子看見了纏綿,革命家看見了排滿,流言家看見了宮闈秘事。」
可以說,在魯迅先生眼裡,《紅樓夢》就是一個萬花筒世界,不同的人能夠從不同的視角,看到不同的世界!
除了以上這2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作家對《紅樓夢》的評價,《紅樓夢》還因為書中內容,包羅萬象(書中內容包含有文學、哲學、史學、經濟學、心理學、醫學等眾多的領域),被人們稱之為「百科全書」。
學術界甚至還為他興起了一門「紅學」,由此可見這本著作的價值和影響力!所以,我認為不管作者曹雪芹當初寫這本書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如今這本書所表達出來的價值和影響力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個人認為,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除了要抨擊當時封建制度(在那個年代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等級制度、奴隸制度)的黑暗外,他還想告訴世人,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以及社會道德觀念之下存在的吃人本質!
這也許就是張愛玲看到的「人與人之間感應的煩惱」!
魯迅先生說《紅樓夢》作者「生於榮華,終於零落,半生經歷,絕似石頭。我想在作者心中,那份屬於貴族子弟特有的驕傲和自尊,是不是會讓他在懊悔之餘,還有明代大才子唐伯虎那般的不甘、憤恨、無奈以及自我慰藉呢!
要不然他也不會在書中開篇說到:
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我實愧則有餘……
作者在這裡說自己碌碌無為,一事無成,還不如女子,是不是在對自己過往種種的懊悔呢!
當此日,欲將已往所賴天恩祖德,錦衣紈之時,飫甘饜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負師友規訓之德,以致今日一技無成、半生潦倒之罪,編述一集,以告天下;知我之負罪固多,然閨閣中歷歷有人,萬不可因我之不肖,自護己短,一併使其泯滅也。
這段文字,作者寫的是聲聲血淚,句句真情,堪稱感情最深摯的「罪己詔」!我想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每每回憶起過往的種種,心中的酸澀和苦痛一定讓他倍感煎熬!
可是即便如此,作者還是要將這所有的一切都寫出來,【作者也是凡人,在經歷了家族巨變之後,有情緒也很正常!再者,作者既然能寫出流傳千古的4大名著,這也證明,他的才學並不差!
但就是這樣一位出身高貴,學識淵博的世家子弟,卻一生都過著庸庸碌碌的悽涼生活,沒有在當時的社會有所作為 ,這樣的人生怎麼會不令作者感到抑鬱不得志!】
所以,我認為,作者寫這本書,除了想要發洩一下自己抑鬱不得志的情緒之外,還有的就是他對家人的愧疚,以及對當時黑暗制度的憤恨以及無可奈何!
就如因為仕途不順,寫下《桃花庵》(又被稱為「桃花庵歌」)的唐伯虎。
唐伯虎的桃花庵歌:
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但願老死花酒間,不願鞠躬車馬前……別人笑我忒瘋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曹雪芹的好了歌: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雖然他們同樣在自己的文中寫出了看破紅塵,看破功名利祿的灑脫,但結合他們自身的境遇與悽涼,我們還是能從中感受到他們對仕途無望的感嘆以及對那個時代無能為力的酸楚!
無奈何,青春逝去!無奈何,命運他人宰!
無論作者的筆墨之中有多麼的出世,可他終究還是難逃,生活在凡塵俗世之間!
我想,這就是作者寫《紅樓夢》,真正想要告訴世人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