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酒歷史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譽中外。中國酒文化甚為悠久,內涵豐富。酒滲透於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個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佔有重要的位置。在國人口中「酒」除了被稱之為酒以外,今天讓我們了解下在我國古代「酒一些其他或文藝或有趣的稱呼。
1、「掃愁帚」,「釣詩鉤」
宋代大文豪蘇軾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鬥。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
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後便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
2、「歡伯」
因為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所以就被稱之為歡伯。這個別號最早出在漢代焦延壽的《易林·坎之兌》,他說,「酒為歡伯,除憂來樂」。(譯文:酒能消憂解愁,能給人們帶來歡樂)金代元好問在《留月軒》詩中寫道,「三人成邂逅,又復得歡伯。」
3、「青州從事」,「平原督郵」
「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則是壞酒的隱語。「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因為青州境內有齊郡,齊與臍同音,凡好酒都是酒力下沉到臍部的,從事又是美職;
而劣酒則不下肚,至橫膈膜為止,平原有鬲縣,與膈同音,督郵又是賤職,故以此為喻。
4、「清聖、濁賢」
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聖人。」宋代陸遊在《溯溪》詩中寫有「閒攜清聖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5、「九醞」
九醞是一種經過重釀的美酒,公元196年,曹操將九醞春酒及釀酒秘笈《九醞酒法》進獻給漢獻帝,自此九醞春酒成為皇家貢酒,年年進貢,歲歲受寵。
6.「天祿」
語出《漢書食貨志》,「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
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
酒文化貫穿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無不對其揮灑墨汁,歷來也被賦予了無數的美稱,除以上以外,還有金波、秬鬯、白墮、凍醪、壺觴、壺中物、酌、酤、醑、醍醐、黃封、昔酒、縹酒、曲生、麴秀才、麴道士、曲居士、曲櫱、春、茅柴、香蟻、浮蟻、綠蟻、碧蟻、椒漿、忘憂物、狂藥、酒兵、般若湯等等,留待後續為大家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