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撩人春色是今年。是睡荼蘼抓住裙釵線,恰便是花似人心向好處牽。
踏青,也謂之春遊。現在草長鶯飛、桃紅柳綠、奼紫嫣紅,正是一派好春景,想必早已打動無數悸動的心,呼朋喚友,三五成群,或一家數口,來到郊外原野間踏青賞花,呼吸新鮮空氣,感受春時。連古人都說,「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春天一定要出來玩耍呀!
杭州太子灣公園的春色。圖片來源於網絡
春日遊玩踏青,自古就很流行,早在先秦時已蔚然成風。此時的春遊充滿著浪漫的主旋律,從《詩經》中的愛情故事便可窺見一二。《國風·鄭風》中「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說的就是鄭國人喜歡春遊,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女子們。於是每年春天的遊玩,都會促成很多兩情相悅的青年男女。
到了魏晉,農曆三月三被定為「上巳節」,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晉書》中記載,每到春天,人們都要結伴春遊。當時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思想又受玄學影響,寄情於山水之間。於是風流名士們爭相去往郊外,觀風賞月,在自然中喝茶、品酒、撫琴、作詩...春遊的形式開始多樣化。
明代 文徵明 蘭亭修禊圖 故宮博物院藏
東晉永和九年的春天,王羲之、謝安等人在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溪上,作曲水流觴之會,便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隋唐時,踏青叫做遊春。倖存於世的隋朝展子虔《遊春圖》便展現了這樣的美景與遊人。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每當春意萌發,春光四溢之際,唐都長安重要的郊遊之地,便是「彩幄翠幬,匝於堤岸;鮮車健馬,比肩擊轂」。被春風撩動的男女老少們,紛紜而出,「萬花明曲水,車馬動秦川」。春遊之盛,傾動京城。
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道出了京城貴婦們出遊的熱鬧豪華的場景。
唐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宋摹本
畫中的一群唐代貴族女子騎著配有華麗鞍障的三花馬從容前行,據說是表現了楊貴妃之姊虢國夫人率家人、婢侍騎馬出遊的情景。她們個個臉龐豐潤,雍容華貴,神情悠閒自若,馬兒們肥碩健壯,步伐輕盈。
唐代 佚名 遊騎圖 局部
各色遊人中,十分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意氣滿滿、倜儻風流的貴家公子哥們。「長安俠少,每至春時,結朋聯黨,各置矮馬」,他們跨著名貴的矮馬,鞍韉華麗,結伴而出,並攜帶佳釀酒器,遇有美景佳境,便駐足隨興流連,「駐馬而飲」,十分瀟灑。
五代 趙喦《八達遊春圖》局部
五代 趙喦《八達遊春圖》局部
此外,還流行在春天裡野餐,《開元天寶遺事》卷下謂:「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後,各乘車騎馬,供帳於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
唐代 壁畫 野宴圖
這本書還記載了一件賞花時的別樣趣事。學士許慎選,每年春日,都要在花園裡擺設露天宴席,邀請親戚朋友賞花觀景,但是卻不設座具。有人不解問他,他笑說,我有天然花茵,何必再設座具。原來,他讓僕人收集花園裡掉落的花瓣,鋪於地上,讓客人坐於花瓣之上,很風雅也很別出心裁。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明代 仇英 貴妃曉妝圖 局部
京城長安郊遊踏青的女子,則是明麗春光中的靚麗色彩。遇上嬌豔可人的花朵,便會在芳草地上鋪上席草就地鋪設酒餚,「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為宴幄」,即解下腰間的彩裙,圍掛在四周樹間作為屏障,形成一方私密的小天地,嬌聲笑語,蕩漾其間。
明代 仇英 漢宮春曉圖 局部
唐代熊孺登《春郊醉中贈章八元》寫道:「三月踏青能幾日,百回添酒莫辭頻。看君倒臥楊花裡,始覺春光為醉人。」人們神清氣爽地來到郊外,在明媚的春日飲酒賞花,最後醉臥春光裡,真是舒暢愜意啊。
百回添酒莫辭頻(明代 萬邦治 醉飲圖 局部)
南宋時期的《武林舊事》記載:「清明前後十日,城中士女豔裝濃飾,接踵聯肩,翩翩遊賞,畫船東鼓,終日不絕。」
唐代壁畫 宮女圖
踏青歸來,個個簪楊戴柳,家家楊柳滿簷。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即是當時踏青盛況的真實寫照。
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
(南宋 馬遠 山徑春行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春遊晚歸圖
清代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 局部
「南園春早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花露重,草煙低,人家簾幕垂。鞦韆慵困解羅衣,畫梁雙燕棲。」(宋代歐陽修《阮郎歸》)。春光明媚多麼美好,馬嘶聲聲去踏青。這時青梅結子如豆,柳葉舒展如眉,蝴蝶在花中飛舞,大自然裡的一切都在蓬勃生長;春遊過後,又蕩鞦韆,蕩著蕩著便困意來襲,遂解羅衫小憩片刻,這時屋梁上的燕子也雙雙飛回來休息——真是羨慕古人生活的悠閒與舒適啊。
明代 仇英 四季仕女圖 局部
「白白紅紅相間開,三三五五踏青來。戲隨胡蝶不知遠,驚見行人笑卻回。」(宋代黃庭堅的《行邁雜篇六首》其二)。踏青的人成群結隊,有一位姑娘在追趕蝴蝶,越追越遠,因為前邊有行人擋住了她的去路,姑娘只好靦腆地笑著轉了回來。春風有情啊,好似春天裡的一個特寫鏡頭。
宋代 豔豔女史 草蟲花蝶圖卷 局部
據說那時候,富貴人家帶著廚師春遊的也大有人在,因為古代不像現在,無論任何村莊小鎮都有飯館、農家樂,所以古人郊遊踏青賞花時,吃喝常常成為一難。而提著鍋碗瓢盆去踏青賞花,對於文人雅士夫人小姐們來說,不僅麻煩還有失格調。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清代沈復在《浮生六記》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他和朋友們請了一個賣餛飩的跟隨他們一同春遊。挑擔子賣的餛飩,一般都是用炊具現煮現賣的。這樣帶著酒菜、炊具去賞花,既解決了生活難題,又別有一番野炊之趣味,實在很像文青們想出的妙招。玩得酣暢淋漓,野餐也很開心。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明清時期,女子們則會在大好春光裡蕩鞦韆,當時的清明節還被稱為鞦韆節。
清代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二月「楊柳蕩千」
放風箏的流行也是由來已久。「早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代高鼎的一首《村居》,道出了孩子們春天裡的玩耍。人們還覺得放風箏能夠消災解難,趕走晦氣,於是人們會將災禍疾病寫在風箏上,然後在風箏升空時剪斷線,希望以此帶來好運。
明代 仇英 清明上河圖 局部
清代 陳枚等《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近代 豐子愷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再讀《蘭亭序》,千百年過去,情感依然可以共通。正應了其中那句「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古人的活動溢滿了人間生命的享樂和歡情,今天的我們沿襲著相同的時節,返歸自然,走進鄉野間踏青賞花,感受美妙春景,才算不負春光啊。
身被春光引,經時更不歸。
《美成在久》3月新刊
現已發售,歡迎訂閱~
聽說:「美的人都在讀美成在久哦!」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購買新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