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讀書天?

2021-02-19 尋夢放歌

春天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蟲冬又冷,

要想讀書等明年。

東莞的春天似乎不曾真正離開,正月初五的今天已頗有夏天的味道。微信朋友圈裡被松山湖綻放的黃花風鈴木刷屏了,引得人內心作癢,下午便驅車帶著老人孩子到松湖廣場踏青一番。

沿途看到許多遊人,有在湖邊釣魚的,有在草地上野餐的,有在帳篷裡小憩的,有在兩樹中間搖晃吊床的,還有拿著手機隨時拍照的……在春節假期的尾巴裡,人們似乎更願意做回大自然的嬰兒,享受湖畔春的氣息。

由此想到人們常說的「春天不是讀書天」。是啊,季節的律動總會激發人們生命活力的甦醒,整個人整顆心應該交給明媚的春光才是!但上午在小區溜娃的時候,有一處樹木掩映下的靜謐之地,頗令人沉醉。

微風送來淡淡的桂花香,陽光明媚而不熱烈,不遠處有孩童嬉戲玩耍的歡笑,樓上時不時傳來鋼琴聲,還伴著女聲輕輕唱和的默契……那時我在想,如果有半天自由的時光,我願意獨處在這裡,靜靜地捧起一本書。對一個愛書的人來說,春天怎能不是讀書天呢?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都是讀書天嗎?

這個假期裡讀的書不是很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像從前那樣手寫讀書筆記、做摘錄和書評。為了抓住腦海中稍縱即逝的點滴想法,還是簡單做下梳理吧!

這本《藏在書包裡的玫瑰》閱後感受比較複雜,深深覺得每個人從懵懂孩童到長大成人,期間要遇到無數險灘暗礁。書的主體內容是對中國多位中學生的訪談實錄,連續十幾年跟蹤當代中學生的性問題。其中關於「性」與「愛」的話題探討,引人深思。我在想,作為母親和老師,能否給孩子們點亮一盞燈?

以前對「性教育」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性知識教育」的階段,而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比較贊同作者的觀點,即「性教育是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作為父母和老師的成年人,應當以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性」產生好奇,我們應當提供正常的渠道讓正確、科學的信息得以傳播,而非堵住通道,假裝問題不存在。當我們在傳遞知識的時候,一併傳遞的還有我們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後者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認知和判斷。

書中的被訪者在中學階段就發生了「性行為」,有的是處於好奇心,有的是家庭溫暖的缺失導致其尋找情感的依賴,有的是成長環境不夠安全遭遇到了強迫或誘導,還有的迫於學業壓力過大想尋求放鬆……

儘管背後的原因不同,但幾乎每位被訪者都覺得這段經歷如果來的更晚一些會更好。等到他們成熟到有強大的自我認知系統之後,等他們經濟實力更好一些、應對意外風險的能力更強一些的時候,等他們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學會愛自己和他人的時候……

然而,稍顯不幸的是,在他們需要人生指引的時刻,父母和老師都是缺席的存在。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隱瞞,獨自品嘗探險的刺激、風險、乏味,還有傷害。我在想,成年人一定出於某種原因喪失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

看著眼前一歲多的女兒,坦誠而言,我尚未有具體的方案回答某一天她關於「性」的好奇和疑問。但我想在家庭裡,應該給她足夠的溫暖和愛,還有強大的支持系統,讓她在需要我的時刻願意走近我,給媽媽一個機會陪伴她走過多雨的花季。

當我向老公分享《婚姻的意義》這本書的時候,他正在炒菜。我一邊切菜一邊說:「最近看了本書,說婚姻的意義是幫助ta成為更好的自己。」他莞爾一笑,說:「你不覺得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嗎?」這個答案令我哭笑不得,頗有「榮氏味道」,用幽默、自戀的外衣包裹著無可辯駁的「實話」。

本書有一部分內容是關於宗教方面的論述,自己讀來興趣不是很濃。但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引發了我的共鳴:

·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人,或者完全適合自己的人。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過高。

·婚姻並非製造了更多問題,而是暴露出夫妻雙方各自存在的問題。

·婚姻具備「真理的力量」和「愛的力量」,前者揭示問題所在,後者提供情感支持。

·夫妻雙方應懂得「愛的語言」,並切換至對方可以收聽的頻道。

·光說「我愛你」是不夠的,按照你習慣的方式給予愛,也是不夠的。

這本書還沒讀完的時候,在一個午後,和閨蜜在喧鬧的街道找了一個安靜的茶吧,兩人聊著各自的生活。年過30還單身的她,提出一個問題;「我在娘家就是要刷鍋洗碗做家務的,這已經讓我有點厭倦。為什麼還要結婚,再為多一個人刷鍋洗碗做家務?」是的,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我無法也無意去說服她,只是說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甩手掌柜。我心中敬佩她對於女性身份和地位的關切,同時也有點失落,失落於尚未步入婚姻的她似乎已經喪失了對婚姻的信心。而在硬幣的另一面,是否也有男同胞在低聲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也是「甩手掌柜」?

自己步入婚姻的時間並不長,才兩年多,但與愛人已攜手走過十三年的光陰。相較於十年愛戀,婚姻帶給人的歷練是巨大的,尤其是孩子的到來對生活帶來的顛覆性改變。讀研的時候做的是「女性主義」方面的研究,讀了許多激進的理論,記得那時還常常為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和男友(現在的老公)辯論,時常上升到性別平等的高度。曾經受限於幼時老家「重男輕女」的思想局限,內心總是伴隨著某種不自信。

但,慢慢的,在一段健康而積極的關係中,自己心中的迷霧逐漸消散了!這得益於自己遇到的良人,也得益於彼此相扶的日子裡都沒有停止成長。十年前,對愛情的認識可能是山盟海誓,而今愛情變幻成了更多的樣子——

·當對方為了讓你多睡一會兒抱起啼哭的嬰兒時,那是愛。

·當他飯後自動收拾碗筷,下樓悄悄拿走垃圾的時候,那是愛。

·當你在工作方面不自信的時候,對方「天花亂墜」的鼓勵,那是愛。

……

在他每一個自我提升的時刻,他都用一種積極的力量表達著對生活的愛,這本身不也是愛情的另一種樣貌嗎?而這,是婚姻帶來的禮物,或者說,是善於經營婚姻的人自己創造的禮物。

在婚姻這座圍城裡,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和溫暖,但又有許多時刻渴望著窗外的自由。我們能營造怎樣的婚姻文化呢?有好友擅書法,問我想要什麼字,我說八字即可——彼此支持,各自精彩!

我想把這八個字作為家風,也作為自己對於婚姻意義的理解。

從書架上取下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首先做的是輕輕拂去一層灰塵,購書一年有餘竟不曾翻開,實在慚愧!讀完之後更加遺憾為什麼沒有早點與它相遇。

對茨威格的了解並不多,僅限於讀過他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這部著作中,茨威格呈現了十二位時代人物,有探險家孤注一擲的冒險,有藝術家生命和創作的博弈,有社會改革家靈魂深處的拷問與逃亡,更有革命家命懸一線的生死時刻……

每一個人物或者決定歷史的時刻,茨威格都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遠洋航行尋找新大陸黃金國的烏合之眾」他們身上所暴露的人性之貪婪和殘忍;他讀懂了音樂大師喬治·弗裡德裡希·亨德爾的意志和沒有被徹底毀滅的原始生命力在瀕臨死亡的身體中依然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復原了一位創作世界級名曲《馬賽曲》的無名之輩魯日的創作瞬間;他深深理解文壇巨匠歌德在生命最後一段戀情裡的痛苦和激情,以及在歌德的長詩裡所蘊含的厚重的精神力量……

幾乎每讀完一個篇章,都會為其中人物的命運或慨嘆或扼腕,而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時刻,似乎遙遠到無法觸及。仿佛仰望星空時,每一顆眨眼睛的星星都是一位歷史中的人物在低聲絮語。

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衝動是想找茨威格的其他著作來讀讀,看看一個凡人怎麼會有天才的廣度和深度,又是怎樣用文字構築了其它偉大的思想大廈。

而另一種被激發的閱讀渴望是,去讀一讀列夫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因為茨威格筆下的他們,是如此有魅力。應該沿著這條幽靜的小路,去深處走一走,看看沿途會遇到怎樣的風景。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一部非常真誠的佳作,不僅在於本書的口述人樊錦詩十分質樸無華,也在於她所投身的守護敦煌的事業是寂寞而持久的,更在於她面對人生的態度如一盞清茶,純淨而帶著清香。

從封面上樊錦詩的照片中,我們認識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篤定而深邃的目光仿佛有洞穿歲月的力量。在撰寫者顧春芳的文字中,了解到樊錦詩的童年時光、求學歲月、與敦煌的情緣,還有她的家庭生活。幾乎她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帶來諸多啟示。

樊錦詩的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從小重視子女的教育,與外婆不同的是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父親帶孩子們包書皮、練書法、聽評彈、背誦《古文觀止》的溫馨瞬間成為樊錦詩美好的童年記憶。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不正是一個人汲取生命養料的最好來源嗎?

北京大學的求學時光給樊錦詩的精神和人格滋養是巨大的。她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反覆提及老師們為人、為學所堅持的品格,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將自己的生命和從事的事業融為一體,在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情中,讓個體生命不斷得到新生和升華,而自己也從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種為人做事的態度,著實令人敬佩並值得學習。

樊錦詩坦言自己與敦煌的結緣並非從一開始就篤定的。生活在上海、求學在北京的姑娘,初到敦煌時極度不適應當地艱苦的生活,甚至身體抱病無法工作。但由於時代浪潮的不可控性,自己內心的責任感和對於敦煌藝術無法言說的眷戀,樊錦詩在敦煌一待就是一輩子。令人感佩的是,樊錦詩在回憶這段經歷時毫無掩飾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掙扎,讓人看到一個普通人的普通情感,而非「創造」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

幾次令我潸然淚下的是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的家庭生活。兩人因工作原因分隔兩地長達十九年,兩個兒子的童年生活也缺乏父母同時在場的陪伴。樊錦詩絲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最終還是丈夫放棄了在武漢大學的工作,來到敦煌與她團聚。所幸的是,彭金章從商周考古轉到後來的敦煌考古,並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令樊錦詩心生安慰。彭金章先生患病離世,樊錦詩在其生命最後時光裡的陪伴,讀來令人傷感。這對彼此相攜走過一生的老人,他們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是靜靜的,也是深沉的。

讀這本書期間,正值現代都市文化中的「情人節」,在朋友圈裡看到青年男女們曬合照、曬鮮花、曬美食、曬電影票、曬禮物……關於「愛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方式,不知為何,樊錦詩和彭金章相濡以沫的一生,更讓我有一種親近感,讓人想起山間流淌的清泉和寒夜裡溫暖的爐火……

寫完這些文字的時候,午後的陽光已經西斜了,窗外的鳥兒依舊在歡唱,春的氣息一天天濃鬱起來!

以文字的方式,記錄閱讀的軌跡,算是春天裡做的第一件美麗的事。

相關焦點

  • 春天不是讀書天:這部關於青春的好電影,獻給我們自己!
    直到今天,《春天不是讀書天》都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具有文化、歷史、美學重要性的一部佳作("culturally, historically, or aesthetically significant.")。2016年,為紀念電影問世30周年,派拉蒙電影公司又重新發行了一次這部電影。《春天不是讀書天》記錄了一天瘋狂、有趣的逃課生活。
  • 周末電影館 春天不是讀書天
    一部非常適合春天觀看的電影。PS:女主長得很像宋慧喬和賈乃亮的結合體(沒錯是賈乃亮)男主超級萌超級暖。雖然不是高明的電影,但很容易成為人喜歡的電影。霸道總裁不理我又愛上我的故事《傲慢與偏見》 不是 《傲慢與偏見與殭屍》 ! 不知道後者拍的是什麼。
  • 《影客行》第99期:《春天不是讀書天》
    今天要說的電影,就是由約翰·休斯執導,由馬修·布羅德裡克、阿蘭·盧克等領銜主演的美國電影《春天不是讀書天》。影片於1986年6月11日在美國上映。圖片來源於百度百科芝加哥又迎來了晴朗的一天,逃學高手菲利斯不想在這天選擇枯燥的測驗,他偽裝病重騙過父母,令同校的姐姐珍妮徒勞嫉妒。
  • 春天不是讀書天,快去踏青吧!
    《國風·鄭風》中「出其東門,有女如雲」,說的就是鄭國人喜歡春遊,出了城東門,滿眼都是花枝招展的女子們。於是每年春天的遊玩,都會促成很多兩情相悅的青年男女。《晉書》中記載,每到春天,人們都要結伴春遊。當時的士大夫知識分子對現實不滿,思想又受玄學影響,寄情於山水之間。於是風流名士們爭相去往郊外,觀風賞月,在自然中喝茶、品酒、撫琴、作詩...春遊的形式開始多樣化。
  • 一個人的讀書天——《何時是讀書天》非典型影評
    這是一部愛情片,而我在感動之餘,更欣賞美奈子一個人讀書、生活、做事的日子。很喜歡的一個場景,美奈子鼓足勁兒一路小跑上去的樓梯在婦女節的半天假期裡,把《何時是讀書天上次看至少是兩年前了,發現除了對美奈子半夜看著《卡拉馬左夫兄弟》睡著的那一幕和男主最後死了不是好結局有印象之外,其餘都仿佛沒有看過一樣。每一個場景,每一次bgm響起都讓我感到新鮮,看似平淡中攜裹了興奮。別人介紹的男孩子問我看了什麼電影時,我答說50歲獨身女人的戀愛馬拉松,這是某個豆瓣點評說的。他說欣賞不了文藝片,我開玩笑掩飾「大概是我口味獨特吧」就混過去了。
  • 春天不是讀書天,帶孩子出遊吧!
  • 《何時是讀書天》何時是讀書天
    男主按部就班的結婚,工作;女主孑然一身,工作,讀書。中年人的隱忍與壓抑表露無遺。這不是部適合夜晚看的片子,會讓人情緒低落。最後短暫擁有隨即痛失所愛的女主被問到以後怎麼辦時,她說,回家讀書。重回一人陋室,再次面對一牆書籍,然而屋外的街道再無那人走過。「何時是讀書天」,雨天,深夜,一個人時。p.s.
  • 《何時是讀書天》何時才是讀書天
    世界上有很多「愛」文學的人,但我希望我不是他們中的一個,因為我非常確定我能感受到他們無法感受到的東西。我喜歡Walt Whitman,因為我明白他的詩究竟在說什麼——那是不能僅僅被一個「宏大的主題」就概括完的東西,不是關於國家,甚至也不是真的關於革命,而是關於生命,是與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相聯繫相共鳴的深入感受,仿佛自己已經完全融化在了愛裡,融化在奇蹟裡,仿佛在那個瞬間聽見了宇宙緩慢運行時發出的鈍重聲音,仿佛一面鼓,一串鈴鐺在耳邊被緩慢地敲響——那些難以被用語言概括的感受,Whitman用詩寫出來了
  • 全國優秀散文展播 |《讀書與旅行在絢爛的春天》作者:歐陽文 ‖ 朗誦:春光
    散文:讀書旅行在絢爛的春天作者:歐陽文朗誦:春光        春天來了,靜靜地在旅行中捧讀飄著墨香的新書,心情寧靜而超然。讀到精彩之處,或大聲朗誦、或提筆記錄,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讀書與旅行在絢爛的春天,在旅行中可以讀書,在讀書中,一邊思考一邊旅行。
  • 全國優秀散文展播 |《讀書與旅行在絢爛的春天》作者:歐陽文 ‖ 朗誦:陳茜
    散文:讀書旅行在絢爛的春天作者:歐陽文朗誦:陳茜        春天來了,靜靜地在旅行中捧讀飄著墨香的新書,心情寧靜而超然。讀到精彩之處,或大聲朗誦、或提筆記錄,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讀書與旅行在絢爛的春天,在旅行中可以讀書,在讀書中,一邊思考一邊旅行。
  • 《何時是讀書天》何時是讀書天?
    《何時是讀書天》展現了一個小鎮牛奶女工平凡的前半生,以及可以預見的平凡的後半生。故事開始於一個奇怪的志向:15歲的大場美奈子立志要在自己出生的小鎮度過一生,儘管這裡的年輕人大都選擇去外面的世界闖蕩,但外面的世界似乎對美奈子沒有太大吸引力。她想留在這個小地方,跟有數的人們產生深刻的聯結。
  • 《何時是讀書天》短評
    我不禁問自己,我是在感到空虛時讀書,還是在感到充實時讀書呢?我的回答是,我讀書是因為我感受到不足。語言的貧瘠、大腦的空洞,每當想法呼之欲出卻又斷在嘴邊時,我都想讀書。這樣一來,讀書似乎還是為了填補一部分空白。 但是我對美奈子的理解是,她真的不盡然是為了填補空虛而讀書。她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幾十年如一日。
  • 詩與遠方丨紀剛 ·《春天的後面不是秋》——
    戳音頻,可收聽↑↑↑郭小川主播/紀剛春天的後面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愁?只要在秋霜裡結好你的果子,又何必在春花面前害羞?啊,朋友,春天的後面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愁!*紀剛,現為瀋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主持人。
  • 《何時是讀書天》念念不忘不是為了迴響
    不是那種從前的時光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標語式總結,她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對自己對愛情是極度自卑的,這從她抹掉自己塗上的口紅中可見一斑。一個不認為自己值得被愛的人,一個認為自己不能去追求愛情的人,從讀書,從生活中獲取能量,顯然是更加舒心的。所以說,沒有最後與槐多情感的恢復,美奈醬會一直堅持這種生活,直到自己老去。
  • 讀書、電影| 《挪威的森林》
    我當時一定不是人云亦云才讀這本書的,讀完後又買了村上春樹的很多其他作品,只有真心喜歡才會這樣。那麼二十多年前,我從小說裡讀到了什麼呢? 在書架上找到一本。1996年7月,灕江出版社,從印刷質量來看,應該是盜版書。目錄頁上記錄我的閱讀日期是97年2月29日。但我清楚地記得自己此前還買過另一個版本,封面是一個女子的裸背。
  • 周三觀影 ​何時是讀書天
    觀影:《何時是讀書天
  • 城區婦聯「最美人間四月天 讀書學習為家國」朗讀作品展播(十三)
    城區婦聯「最美人間四月天 讀書學習為家國」朗讀作品展播(十三) 2020-05-01 02: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何時是讀書天》閱讀是最好的療愈
    這是日本電影《何時是讀書天》的開頭,我是被名字吸引著,看了這部電影。然而從頭到尾除了高大的書架,厚重的藏書,以及書店裡的回憶,影片幾乎沒有過多刻畫讀書的場景。這部電影歸根結底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17歲時,美奈子和槐多正在熱戀。美奈子的媽媽卻與槐多的爸爸有了婚外情,並在一場車禍中雙雙喪生。這場事故給兩個年輕人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傷害。
  • 十部電影,十種春天
    春天,萬物復甦,一派生機盎然,但它亦轉瞬即逝,令人感嘆時光易逝。下面的十部電影與春天有關,在這裡,你會體驗到不同的春天的況味……來源:公眾號楚塵文化(id:ccbooks)《春天的故事》《春天不是讀書天》
  • 讀書筆記 | 陳予:讀書於疫情之下
    這個春天溼寒陰冷刻骨銘心,疫情如磐暗故園,龜蛇肅目黃鶴哀江河悲。閉城封區,千街萬巷蕭疏空寂。逆行者千裡弛援眾志成城慷慨赴時難,厚重感動高度溫暖充滿著視聽佔據身心,終生感恩銘記。特別時日裡,書籍是居家隔離穩定情緒梳理思想最佳陪伴。擁民族自信,國力強大支撐,堅信武漢定贏,中國必勝!氣定神閒開卷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