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是讀書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蟲冬又冷,
要想讀書等明年。
東莞的春天似乎不曾真正離開,正月初五的今天已頗有夏天的味道。微信朋友圈裡被松山湖綻放的黃花風鈴木刷屏了,引得人內心作癢,下午便驅車帶著老人孩子到松湖廣場踏青一番。
沿途看到許多遊人,有在湖邊釣魚的,有在草地上野餐的,有在帳篷裡小憩的,有在兩樹中間搖晃吊床的,還有拿著手機隨時拍照的……在春節假期的尾巴裡,人們似乎更願意做回大自然的嬰兒,享受湖畔春的氣息。
由此想到人們常說的「春天不是讀書天」。是啊,季節的律動總會激發人們生命活力的甦醒,整個人整顆心應該交給明媚的春光才是!但上午在小區溜娃的時候,有一處樹木掩映下的靜謐之地,頗令人沉醉。
微風送來淡淡的桂花香,陽光明媚而不熱烈,不遠處有孩童嬉戲玩耍的歡笑,樓上時不時傳來鋼琴聲,還伴著女聲輕輕唱和的默契……那時我在想,如果有半天自由的時光,我願意獨處在這裡,靜靜地捧起一本書。對一個愛書的人來說,春天怎能不是讀書天呢?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都是讀書天嗎?
這個假期裡讀的書不是很多,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像從前那樣手寫讀書筆記、做摘錄和書評。為了抓住腦海中稍縱即逝的點滴想法,還是簡單做下梳理吧!
這本《藏在書包裡的玫瑰》閱後感受比較複雜,深深覺得每個人從懵懂孩童到長大成人,期間要遇到無數險灘暗礁。書的主體內容是對中國多位中學生的訪談實錄,連續十幾年跟蹤當代中學生的性問題。其中關於「性」與「愛」的話題探討,引人深思。我在想,作為母親和老師,能否給孩子們點亮一盞燈?
以前對「性教育」的認識主要停留在「性知識教育」的階段,而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比較贊同作者的觀點,即「性教育是生命教育,也是人格教育」。作為父母和老師的成年人,應當以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這個問題。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對「性」產生好奇,我們應當提供正常的渠道讓正確、科學的信息得以傳播,而非堵住通道,假裝問題不存在。當我們在傳遞知識的時候,一併傳遞的還有我們的態度和價值觀,而後者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認知和判斷。
書中的被訪者在中學階段就發生了「性行為」,有的是處於好奇心,有的是家庭溫暖的缺失導致其尋找情感的依賴,有的是成長環境不夠安全遭遇到了強迫或誘導,還有的迫於學業壓力過大想尋求放鬆……
儘管背後的原因不同,但幾乎每位被訪者都覺得這段經歷如果來的更晚一些會更好。等到他們成熟到有強大的自我認知系統之後,等他們經濟實力更好一些、應對意外風險的能力更強一些的時候,等他們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學會愛自己和他人的時候……
然而,稍顯不幸的是,在他們需要人生指引的時刻,父母和老師都是缺席的存在。孩子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隱瞞,獨自品嘗探險的刺激、風險、乏味,還有傷害。我在想,成年人一定出於某種原因喪失了孩子對他們的信任。
看著眼前一歲多的女兒,坦誠而言,我尚未有具體的方案回答某一天她關於「性」的好奇和疑問。但我想在家庭裡,應該給她足夠的溫暖和愛,還有強大的支持系統,讓她在需要我的時刻願意走近我,給媽媽一個機會陪伴她走過多雨的花季。
當我向老公分享《婚姻的意義》這本書的時候,他正在炒菜。我一邊切菜一邊說:「最近看了本書,說婚姻的意義是幫助ta成為更好的自己。」他莞爾一笑,說:「你不覺得我一直都是這麼做的嗎?」這個答案令我哭笑不得,頗有「榮氏味道」,用幽默、自戀的外衣包裹著無可辯駁的「實話」。
本書有一部分內容是關於宗教方面的論述,自己讀來興趣不是很濃。但書中的許多觀點都引發了我的共鳴:
·並不存在一個完美的人,或者完全適合自己的人。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過高。
·婚姻並非製造了更多問題,而是暴露出夫妻雙方各自存在的問題。
·婚姻具備「真理的力量」和「愛的力量」,前者揭示問題所在,後者提供情感支持。
·夫妻雙方應懂得「愛的語言」,並切換至對方可以收聽的頻道。
·光說「我愛你」是不夠的,按照你習慣的方式給予愛,也是不夠的。
這本書還沒讀完的時候,在一個午後,和閨蜜在喧鬧的街道找了一個安靜的茶吧,兩人聊著各自的生活。年過30還單身的她,提出一個問題;「我在娘家就是要刷鍋洗碗做家務的,這已經讓我有點厭倦。為什麼還要結婚,再為多一個人刷鍋洗碗做家務?」是的,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我無法也無意去說服她,只是說並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是甩手掌柜。我心中敬佩她對於女性身份和地位的關切,同時也有點失落,失落於尚未步入婚姻的她似乎已經喪失了對婚姻的信心。而在硬幣的另一面,是否也有男同胞在低聲抱怨自己的另一半也是「甩手掌柜」?
自己步入婚姻的時間並不長,才兩年多,但與愛人已攜手走過十三年的光陰。相較於十年愛戀,婚姻帶給人的歷練是巨大的,尤其是孩子的到來對生活帶來的顛覆性改變。讀研的時候做的是「女性主義」方面的研究,讀了許多激進的理論,記得那時還常常為某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和男友(現在的老公)辯論,時常上升到性別平等的高度。曾經受限於幼時老家「重男輕女」的思想局限,內心總是伴隨著某種不自信。
但,慢慢的,在一段健康而積極的關係中,自己心中的迷霧逐漸消散了!這得益於自己遇到的良人,也得益於彼此相扶的日子裡都沒有停止成長。十年前,對愛情的認識可能是山盟海誓,而今愛情變幻成了更多的樣子——
·當對方為了讓你多睡一會兒抱起啼哭的嬰兒時,那是愛。
·當他飯後自動收拾碗筷,下樓悄悄拿走垃圾的時候,那是愛。
·當你在工作方面不自信的時候,對方「天花亂墜」的鼓勵,那是愛。
……
在他每一個自我提升的時刻,他都用一種積極的力量表達著對生活的愛,這本身不也是愛情的另一種樣貌嗎?而這,是婚姻帶來的禮物,或者說,是善於經營婚姻的人自己創造的禮物。
在婚姻這座圍城裡,每個人都渴望得到愛和溫暖,但又有許多時刻渴望著窗外的自由。我們能營造怎樣的婚姻文化呢?有好友擅書法,問我想要什麼字,我說八字即可——彼此支持,各自精彩!
我想把這八個字作為家風,也作為自己對於婚姻意義的理解。
從書架上取下這本《人類群星閃耀時》,首先做的是輕輕拂去一層灰塵,購書一年有餘竟不曾翻開,實在慚愧!讀完之後更加遺憾為什麼沒有早點與它相遇。
對茨威格的了解並不多,僅限於讀過他的《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在這部著作中,茨威格呈現了十二位時代人物,有探險家孤注一擲的冒險,有藝術家生命和創作的博弈,有社會改革家靈魂深處的拷問與逃亡,更有革命家命懸一線的生死時刻……
每一個人物或者決定歷史的時刻,茨威格都用自己的文字表達出了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他毫不留情地指出「遠洋航行尋找新大陸黃金國的烏合之眾」他們身上所暴露的人性之貪婪和殘忍;他讀懂了音樂大師喬治·弗裡德裡希·亨德爾的意志和沒有被徹底毀滅的原始生命力在瀕臨死亡的身體中依然不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復原了一位創作世界級名曲《馬賽曲》的無名之輩魯日的創作瞬間;他深深理解文壇巨匠歌德在生命最後一段戀情裡的痛苦和激情,以及在歌德的長詩裡所蘊含的厚重的精神力量……
幾乎每讀完一個篇章,都會為其中人物的命運或慨嘆或扼腕,而那些改變人類歷史的重大時刻,似乎遙遠到無法觸及。仿佛仰望星空時,每一顆眨眼睛的星星都是一位歷史中的人物在低聲絮語。
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衝動是想找茨威格的其他著作來讀讀,看看一個凡人怎麼會有天才的廣度和深度,又是怎樣用文字構築了其它偉大的思想大廈。
而另一種被激發的閱讀渴望是,去讀一讀列夫託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因為茨威格筆下的他們,是如此有魅力。應該沿著這條幽靜的小路,去深處走一走,看看沿途會遇到怎樣的風景。
《我心歸處是敦煌》是一部非常真誠的佳作,不僅在於本書的口述人樊錦詩十分質樸無華,也在於她所投身的守護敦煌的事業是寂寞而持久的,更在於她面對人生的態度如一盞清茶,純淨而帶著清香。
從封面上樊錦詩的照片中,我們認識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篤定而深邃的目光仿佛有洞穿歲月的力量。在撰寫者顧春芳的文字中,了解到樊錦詩的童年時光、求學歲月、與敦煌的情緣,還有她的家庭生活。幾乎她人生的每個階段,都能帶來諸多啟示。
樊錦詩的父親畢業於清華大學,從小重視子女的教育,與外婆不同的是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父親帶孩子們包書皮、練書法、聽評彈、背誦《古文觀止》的溫馨瞬間成為樊錦詩美好的童年記憶。溫暖有愛的家庭氛圍,父母以身作則的榜樣力量,不正是一個人汲取生命養料的最好來源嗎?
北京大學的求學時光給樊錦詩的精神和人格滋養是巨大的。她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反覆提及老師們為人、為學所堅持的品格,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將自己的生命和從事的事業融為一體,在自己做過的每一件事情中,讓個體生命不斷得到新生和升華,而自己也從中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種為人做事的態度,著實令人敬佩並值得學習。
樊錦詩坦言自己與敦煌的結緣並非從一開始就篤定的。生活在上海、求學在北京的姑娘,初到敦煌時極度不適應當地艱苦的生活,甚至身體抱病無法工作。但由於時代浪潮的不可控性,自己內心的責任感和對於敦煌藝術無法言說的眷戀,樊錦詩在敦煌一待就是一輩子。令人感佩的是,樊錦詩在回憶這段經歷時毫無掩飾自己內心的矛盾和掙扎,讓人看到一個普通人的普通情感,而非「創造」一個「高大全式」的人物。
幾次令我潸然淚下的是樊錦詩和丈夫彭金章的家庭生活。兩人因工作原因分隔兩地長達十九年,兩個兒子的童年生活也缺乏父母同時在場的陪伴。樊錦詩絲毫不掩飾自己內心的愧疚,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妻子、好母親。最終還是丈夫放棄了在武漢大學的工作,來到敦煌與她團聚。所幸的是,彭金章從商周考古轉到後來的敦煌考古,並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績,令樊錦詩心生安慰。彭金章先生患病離世,樊錦詩在其生命最後時光裡的陪伴,讀來令人傷感。這對彼此相攜走過一生的老人,他們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是靜靜的,也是深沉的。
讀這本書期間,正值現代都市文化中的「情人節」,在朋友圈裡看到青年男女們曬合照、曬鮮花、曬美食、曬電影票、曬禮物……關於「愛情」,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表達方式,不知為何,樊錦詩和彭金章相濡以沫的一生,更讓我有一種親近感,讓人想起山間流淌的清泉和寒夜裡溫暖的爐火……
寫完這些文字的時候,午後的陽光已經西斜了,窗外的鳥兒依舊在歡唱,春的氣息一天天濃鬱起來!
以文字的方式,記錄閱讀的軌跡,算是春天裡做的第一件美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