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點多,整個小鎮還在沉睡,美奈子騎著自行車,穿過黑暗的街道來到牛奶運送點,開始了她一天的工作。她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小鎮上每一塊青石板和每一級臺階。她說這是一個理想:我想為鎮上的每一個人送牛奶。
直到太陽升起,美奈子又騎著自行車去往她的另一個工作場地,超市,她還是一名超市收銀員。
她未婚,沒有閒話,過著一種有規律的完美生活,沒有可供外人拿來娛樂的地方。
她說,我從不感到孤獨。
這是日本電影《何時是讀書天》的開頭,我是被名字吸引著,看了這部電影。然而從頭到尾除了高大的書架,厚重的藏書,以及書店裡的回憶,影片幾乎沒有過多刻畫讀書的場景。這部電影歸根結底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
17歲時,美奈子和槐多正在熱戀。美奈子的媽媽卻與槐多的爸爸有了婚外情,並在一場車禍中雙雙喪生。這場事故給兩個年輕人造成了無法磨滅的傷害。他們因為懦弱、恐懼等各種解不開的心結,最終分離。美奈子獨自一人生活,而槐多另娶她人。兩人把對彼此的感情深深掩埋,然後各自孤獨。
直到五十歲,槐多妻子重病,去世之前苦心撮合,兩個人才終於到了一起。那一夜的嚎啕大哭中藏著多少的心酸和委屈,以及深深的、壓抑著的愛。
第二日,在溫暖中醒來的槐多,望著美奈子滿屋的書籍,恍然大悟。我也恍然大悟。何時是讀書天?當我想你的時候。
然而,命運是陰森的,就在那一天,槐多跳入水中救起了落水的小男孩,自己卻被淹死了。
美奈子繼續送著牛奶。女作家問美奈子,槐多死了,你怎麼辦呢?
她沉默良久,說,回家讀書。那一刻,我淚如雨下。還好她有書,還好可以閱讀,還好有書籍幫助她抵禦黑夜,抵抗荒涼與傷痛。
書籍陪伴美奈子,泅渡了過往三十年的時光長河,還將陪伴她,繼續往後的三十年。她或許還會讀著書流淚,讀著書入睡和醒來。可是,如果不是讀了那麼多書,五十歲的她就不是現在的樣子。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電影中唯一清晰出現的、美奈子正在閱讀的書籍。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理性主義與價值信仰之間的衝突,自由與罪惡之間的矛盾,必定時刻衝擊著她。所以她對愛情是隱忍的、克制的。
一生經歷人世滄桑變幻的詩詞界泰鬥、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葉嘉瑩先生,從自身的苦難中提取出一個概念:弱德。她說,弱德是一種德,需要堅強的持守,表現為:無論經歷怎樣的折磨,都堅持保住平靜不走形的內心。它看上去是平面,是零,但其實是力,是大大的正數。
影片中的美奈子,正是持守弱德前行的人,而閱讀賦予了她無形的力量,給予她強大的人格信念,讓她不斷工作、服務於小鎮。即便是死亡,爸爸、媽媽、愛人的死亡,也沒有擊垮她。
她會在繼續的閱讀中,關照本心,凝結成體悟,指導之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