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西周第一批分封的諸侯國之一,首任國君是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正宗的周朝宗室,為什麼叫唐叔虞呢,難道不應該姬叔虞嗎?這是因為晉國最早不叫晉國,叫唐國,當時流行以國號為姓,所以姬叔虞就被稱為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姬燮即位為國君後,把唐國改為晉國,所以就一直沿用到春秋時期。
從唐叔虞被封為國君開始,到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被廢為止,晉國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晉靜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然後晉靜公也被廢為庶人,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這個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會被韓、趙、魏三家給瓜分了呢?
這就要從晉國獨特的歷史來說了,周朝實行的是周禮,周禮有一項很重要的規定,就是嫡長子繼承制,規定了上至天子、中至諸侯、卿大夫、下到士,所有的官職、爵位是由嫡長子繼承的,其他兒子不能爭奪嫡長子的位置,否由會引發周天子和其他諸侯國的幹涉,因為這種爭奪行為破壞了周朝的基本禮制。
一、曲沃代晉
而晉國就是所有諸侯國中,破壞周禮最嚴重的國家,沒有之一,因為晉國發生了一件嚴重的政治事件,就是曲沃代晉,所謂的曲沃代晉就是指晉國被封在曲沃這個地方的宗室一系通過武力,打敗了晉國的嫡長子一系,奪取了晉國國君之位,這種行為也叫小宗取代大宗,宗室是小宗,嫡長子一系是大宗。
曲沃代晉前後持續了70年時間,這是晉國內部的一次嚴重內戰,最終由封地在曲沃的晉武公奪取了晉國國君之位,並且得到了周天子周釐王得承認,這一破壞周禮的嚴重行為卻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認,這不僅僅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荒唐,預示了周朝的嚴重衰弱。
二、晉獻公屠殺宗室、廢長立幼、迫害兒子
晉武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大名鼎鼎的晉獻公即位為國君,為了穩定自己的國君之位,同時也為了防止小宗再次奪取大宗的國君之位,晉獻公來了個殘酷的處理方法,他把自己宗室的所有同輩和長輩公子全部給殺了,這樣一來,晉國就沒有王室宗族了。
之後晉獻公又幹了一件違背周禮的大事,就是廢長立幼,晉獻公原本有個太子叫申生,後來晉獻公又娶了妃子叫驪姬,驪姬生了個小兒子叫奚齊,晉獻公違背禮制廢除申生的太子之位,而立奚齊為太子,並且晉獻公還迫害他的其他三個兒子,導致太子申生自殺,另外2個兒子離開晉國,流亡國外,這2個兒子就是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
由於晉獻公殺了所有宗室,所以晉國沒有宗室掌權,只有外姓大臣掌權,當晉獻公的兒子都離開晉國後,晉國開始頻繁發生動亂,後來幾任國君都死於權臣之手,比如晉獻公指定的繼承公子奚齊在晉獻公去世後就被權臣所殺,還有奚齊之後的公子姬卓也被權臣所殺,後來流亡國外的公子姬夷吾的兒子晉懷公也被殺,直到晉文公重耳即位為國君之後,才勉強穩定下來。
三、三軍六卿制
晉文公在位時期,為了掌控權力,於是搞了一個六卿三軍制,六卿就是六個執政官,為了分散權力,由每家輪流執政,一共是六家,三軍就是晉國的軍隊有三支,每支軍隊設置正副各一位軍官掌控軍隊,三軍的指揮官也是由六卿輪流擔任,也就是說六卿是掌控了晉國的軍政大權。
晉文公仍然繼承了他父親晉獻公時期的政策,就是驅逐非嫡長子之外的公子,所以晉國除了國君之外,基本上沒有王族宗室存在,國君不能事事操作,所以就需要有人幫他執政,晉文公就弄了這麼個三軍六卿制,讓幾家卿大夫輪流執政,而且執政的六卿是世襲制,代代相傳輔佐國君執政。
但是實際上執政的不止六家,最初有狐氏、郤氏、胥氏、先氏、欒氏、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等十一個世族,後來這些卿大夫不斷地進行政治鬥爭,變成了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六家執政,其他的都在政治鬥爭中滅了族,再後來六家執政又變成了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執政。
再到最後,就變成了韓、趙、魏三家執政,晉國國君英明的時候,還能夠利用幾家卿大夫的矛盾掌控政局,一旦晉國國君能力平庸,或者不能掌控大局的時候,執政的幾家卿大夫權力就越來越大,因為所有的軍政大權都是這些人在處理,就很容易繞過國君自己掌控政權,再到後來,晉國國君就被六卿架空了,成為了傀儡,所有的權力都掌握在六卿手中。
四、韓、趙、魏三家分晉
從晉平公開始,晉國的政權完全就被六卿所控制,國君沉迷享樂,不理政事,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四家,其中智氏最為強大,憑藉實力智氏族長智伯向韓、趙、魏三家索要人口與土地,韓和魏都給了,只有趙不給,於是智伯聯合韓和魏攻打趙國。
由於智伯太過狂妄,一度引發韓與魏不滿,在攻打趙的最後關頭,韓、趙、魏三家聯合起來反而滅亡了強大的智伯,瓜分了智氏家族所有的人口與土地,成為晉國執政的三巨頭,這個時候的晉國國君已經被架空成為傀儡了,除了名義上還是晉國國君,沒有任何實力了。
五、晉國末代國君晉靜公
智氏、韓氏、趙氏、魏氏在打內戰時,當時的晉國國君晉出公已經被架空了權力,當時的晉出公基本上沒有土地、人口也沒有直屬的軍隊,只是個傀儡,他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四家打仗而毫無辦法,智伯被殺後,韓氏、趙氏、魏氏三家聯合起來屠殺了所有智氏家族的人,引發了晉出公的不滿,晉出公向齊國和魯國借兵討伐韓氏、趙氏、魏氏,最終晉出公被打敗,被迫流亡到楚國,後來客死他鄉。
晉出公被韓氏、趙氏、魏氏三家聯合趕走後,三家又立了晉昭公的曾孫姬驕為國君,這就是晉哀公,由於是三家所立,根本就是形式和名義上的傀儡,毫無權力,就這樣,晉國國君又經歷了晉幽公、晉烈公、晉孝公之後,到了末代國君晉靜公時,被韓氏、趙氏、魏氏三家聯合廢除為庶人,晉國國君正式被廢除,而韓氏、趙氏、魏氏三家則被周天子任命為諸侯,這一年是公元前376年,也就是三家分晉的正式開始。
而被廢為庶人的晉靜公27年後則逃亡到了洛陽,即使是被廢為庶人,還讓當時的三晉不放心,於是韓昭侯派出刺客刺殺了晉靜公,而晉靜分的後代則改名換姓,或者逃亡,或者隱藏,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晉國的三家分晉是周朝諸侯國中唯一的現象,根源就在於晉國沒有王族宗室力量的存在,國君只能依靠外姓,還有一點特殊的是,晉國的非嫡系公子屬於被排斥的對象,這同樣是打擊宗族,打擊了宗族,自然外姓大臣就會崛起,只有他們同時存在,相互制約,權力才不會一家獨大,像其他諸侯國,基本上是依靠王族、外臣和外戚三家勢力輪流執政的,當然也有個齊國例外的,是權臣一家改朝不換代,由田氏取代了姜氏。
造成三家分晉的原因就是晉國在數百年發展歷史上形成的這種獨特現象,國內沒有王族,再加上晉文公實行的三軍六卿制,取代了國君的權力,讓晉國的大權在執政的六卿手中,再加上六卿是世襲的,一代執政,代代執政,幾百年發展下來,形成權力錯綜複雜的執政家族,比國君的權力還要大,國君自然也就淪為傀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