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2020-12-27 騰訊網

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不久,中山桓公繼位,魏文侯迎來了攻打中山國的最佳時機。魏文侯以樂羊為將,借道趙國,攻打中山國,「三年而拔之」。

短短五個字,概括了歷時三年的一場滅國大戰,將其間的驚心動魄全然隱去,更將中山武公的所有努力化為烏有。此後列國間的格局發生改變,韓趙魏三國得到周天子的承認,魏文侯統治下的魏國一躍成為戰國時期最先強大起來的中原霸主,而中山桓公帶領中山人遠走他鄉,開始了復興之路,未來,中山國最終成為戰國第八強。

武公居顧

中山國是由白狄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它的建國與發展都是相當艱難的,因其起夷狄的身份歷來是諸夏的心腹大患,因此,當其南下意圖在中原分一杯羹的時候,遭到了諸夏的排擠,但在公元前7世紀,中山國的前身鮮虞部落差點滅亡了衛國,齊桓公聯合各諸侯大軍才將鮮虞部落趕回北方。

等到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山國南下的阻礙基本集中在晉國身上,但同晉國之爭中,中山國基本佔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的幾次大戰,中山國損失慘重,先是被趙簡子打的二十年沒有動靜,後來又被智伯滅了屬國,緊接著趙襄子派人「一日下兩城」,攻下了中山國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國元氣大傷,幾近滅亡。

趙襄子控制了中山國,而魏文侯不甘示弱,企圖在其中分一杯羹,於是趙魏兩家聯合起來控制中山國,他們選中了中山文公來做中山國的國君,而中山文公必須娶魏文侯的女兒公子頃為正妻,中山國看似重新立起來了,而中山文公卻只是晉國趙魏兩家的一個傀儡。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山人短時間內奪回失去的土地已經不可能,擺在中山人面前唯一的一條路或許就是遷都重新立國,但這同樣需要時間完成,晉國是否會給中山人這個喘息的時間內?答案是能。因為就在中山國被打的幾近亡國的時候,晉國內部的動亂已經不允許晉人集中盡力對外戰爭,當時晉國六卿的競爭早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結果就是智韓趙魏四家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但作為執政卿的智伯卻在奪權過程中激怒了另外三家,於是三家滅智,進而三家分晉。

就在晉國被一分為三的過程中,中山國借著這個機會開始真正復國,公元前414年,中山人迎來了他們的新國君,即中山武公,中山武公不願意繼續受制於趙魏,於是決定帶領族人起兵反抗並離開中人城。晉國的內亂讓中山武公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遷到了顧,中山國從趙魏的控制中脫離開來,在顧這個地方重新建國。

中山武公是一個有野心的國君,他引進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禮制來包裝中山國,加強軍備建設,中山國的未來似乎一片光明,但天不假年,武公的抱負和野心還沒有來得及施展,就提前告別了人生這場戲。武公的提前退場,給了他外祖父魏文侯一個絕佳的機會。

魏謀中山

韓趙魏三家分晉,自此在春秋時期強橫了百年之久的晉國灰飛煙滅,而韓趙魏三國崛起,三國的諸侯國身份被周天子承認也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我們知道三家分晉是春秋的結束,但同時也是戰國的開始,誰能在戰國時期率先強大起來,誰或許就能在未來的政治格局中掌握主動權,誰都知道這個道理,但魏文侯是第一個深刻領會這個道理,並付諸實踐的。

三家分晉之後,三國的領土除了趙國比較有優勢以外,韓魏兩家並不佔優勢,想要在未來的政治格局中佔優勢是很難的,尤其是魏國,處在韓國和趙國中間,地處四戰之地,領土七零八落,如果不能迅速強大起來,很可能就會成為別人的盤中餐,所以魏文侯在位時期,他求賢若渴,廣納賢才,身邊聚集了一批賢臣能將,他大膽任用李悝進行變法改革,率先強大起來。

國內強盛起來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對外擴張,對外擴張同樣要分情況而定,其一就是和趙國、韓國易地,儘量將自己的領土整合在一起;其二就是攻打別的諸侯國,比如向西攻打秦國,向東向南可與齊國、楚國爭奪土地。

向西的擴張並不困難,晉國春秋時期晉國將秦國狠狠壓制在西方,魏文侯並不覺得秦國有多強悍,而事實也正如魏文侯所料,吳起負責對秦作戰,並無敗績。但其他方向的擴張就變得很困難,東方的格局其實很穩固,想要虎口奪食就要出奇招,魏文侯的奇招就是中山國。

中山國與齊國接壤,還互有聯繫,如果能被魏國佔有,那麼作為魏國的一塊飛地,自然圖謀齊國就有了幾分把握,之所以說飛地,是因為中山國還要在趙國的北邊,與魏國完全不接壤,兩國相隔千裡,不得不說魏文侯的這個圖謀確實很大膽,但兵行險招才能出其不意。魏文侯對中山國一直都很上心,他知道中山國今非昔比,想要打下來估計不是那麼容易,但魏文侯還是決定拿中山國開刀。

知道魏文侯圖謀中山國,相國翟璜向魏文侯推薦了兩個人,說起來翟璜別的能力很難說,但是他識人的能力不一樣,像李悝、西門豹、吳起、樂羊等在歷史上很有名的人都是翟璜推薦給魏文侯的。這一次,翟璜推薦的兩個人就是翟角和樂羊,一個為謀臣,一個為武將。《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記載,翟璜曾對田子方說:

「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果;且伐之,臣薦樂羊而中山拔。」

翟角作為謀臣和魏文侯商定攻取中山之事,魏文侯想要攻打中山國,除去考慮中山國的實力以外,還要顧慮趙國,因為魏攻中山必須借道趙國,趙國肯不肯借道這是一個問題。翟角自告奮勇出使趙國,勸說趙國借道,趙烈侯原本不打算借道,但是趙國的趙利說了這樣一句話,顯然打動了趙烈侯。《戰國策·趙策》中記載了這件事,當時趙利說:

「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趙也。」

趙利的意思是,不管魏國能不能打下中山國來,趙國都能從中獲利,魏疲則趙重,中山國滅則趙得土地,所以趙國同意借道。魏文侯準備妥當,攻打中山國只缺一個武將和一個機會。

樂羊啜羹

關於武將的選擇,翟璜向魏文侯推薦了樂羊,當時的樂羊名不見經傳,只是翟璜的一個門客,並沒有在魏文侯面前立下過戰功,而且,樂羊的兒子樂舒還在中山國為將,所以魏文侯比較猶豫,但是翟璜卻還是說服了魏文侯,他對魏文侯表示樂羊一定能勝任攻下中山國的重任,他既然推薦他,就對這件事有把握,至於樂羊和樂舒的父子關係,完全不用考慮。

翟璜拿自己做例子來說明,當初中山國還在趙魏控制之下的時候,中山國的大將樂舒就在戰場上殺死了翟璜的兒子翟靖,但是翟璜並沒有因此埋沒樂羊的才能,他看重樂羊的才能,也熟知樂羊的品性,推己及人,他知道樂羊在戰場上必不會因為樂舒而退兵。

在翟璜的勸說下,魏文侯決定啟用樂羊為主將,而攻打中山國的機會也很快就迎來了,公元前408年,中山武公去世,年幼的中山桓公繼位。桓公年幼,自然與武公不可同日而語,武公是一個勁敵,但是年幼的桓公卻不足為懼。就在公元前408年,樂羊率軍浩浩蕩蕩借道趙國去攻打中山國。

得知魏軍兵臨城下,中山桓公在臣子的建議下讓鼓須領兵迎戰。中山桓公雖然年弱,但是中山國的軍隊卻很強悍,樂羊並沒有第一時間進攻中山國,而是駐紮下來尋找機會。樂羊的這一舉動在魏國和中山國都引起了不小的波動,魏國國內的臣子們就覺得樂羊會因為兒子的關係背叛魏國,但魏文侯並沒有懷疑樂羊。而中山國國內,在臣子們的分析下,中山桓公也以為樂羊害怕才駐足不前,中山軍反倒不再緊張。

樂羊等了很久,等到中山軍開始鬆懈下來,就派出一支軍隊突襲,在樂羊的指揮下,鼓須大敗,中山桓公一下子慌了,就在這個時候,中山國內有臣子建議讓樂舒去說服樂羊投降。在他們看來,樂舒在中山國為將多年,而身為父親的樂羊在魏國卻一直沒有被重用,心裡未必沒有怨言,說不定能被樂舒給勸服,一起為中山國效力。

樂舒孤身一人去見父親,父子倆多年未見,一見面並沒有父慈子孝的溫馨場面,還不等樂舒說出勸降的話,樂羊就直接呵斥樂舒:你要麼就勸說你們國君趕緊投降魏國;要麼你就領兵在戰場上和我見真章咱們父子各為其主,即便刀槍無眼也怪不了誰;要麼就安靜的窩在中山國不摻和,反正,我無論如何都要滅了這中山國,沒得商量。

樂舒在父親這裡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並未退縮,幾次三番前去勸降父親,得到的結果是魏軍愈發急促的進攻。樂舒實在是可憐,這比他打過的任何一仗都難,他知道中山國上下的態度,誓死抗爭到底,決不投降,他也知道父親的態度,是一定會打到最後的。歷史將樂舒陷入兩難的境地,無論怎麼選,都是死路,既然都是死,索性自己死了算了。

樂舒是主動自殺還是被君臣要求去死,我們不得而知,但能確定的是,樂舒的確同意為中山國去死,否則後來樂舒的兒子不可能繼續在中山國為將。當然這就是後話了,樂舒死後,中山國的人將樂舒做成了肉羹,然後派使者端給了魏營中的樂羊。

樂羊看著那碗羹,心緒難平,他想到了父子兵戎相見,但沒有想到用自己兒子的肉做成的肉羹會端到自己面前,這同樣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吃還是不吃,看似決定權在樂羊手中,但又不在他手中,因為他不能拒絕。

他如果不吃,就是告訴中山國他有弱點,告訴自己的部下他的意志不堅,告訴魏國的君臣他未必能勝任主將之職,那麼這一仗能不能堅持到最後還很難說。他不能讓中山國人擾了心智,無論如何,他攻取中山國的決心絕不能被外力改變,所以他忍痛吃了那碗肉羹,而且比之之前,他的決心更上一層樓,既要建功立業又要報殺子之仇。

建功立業的決心以及越到大事越冷靜的心態,再加上它本身的能力,也許就是翟璜看重樂羊的原因,總之,樂羊並沒有被那碗肉羹打敗,仗還是要打,並且打得更狠。消息傳到魏國,魏文侯還得意了一會,《戰國策·魏策》記載:

文侯謂睹師贊曰:「樂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贊對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

輕輕巧巧的一句話,就讓魏文侯對樂羊起了疏遠之心,是啊,自己兒子的肉都能吃得下,還有誰的肉吃不下呢?這實際上比吳起為了建功立業而殺妻還要震撼人心。樂羊雖然最終打了勝仗,歷時三年滅了中山國,但是他還是被中山國給設計了,「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樂羊一戰成名,但之後並沒有什麼作為,他被魏文侯疏遠,直接被封在了中山國的靈壽。

不得不說,在魏國對中山國的這場滅國戰中,樂羊啜羹就是一個極致的人倫悲劇。樂羊和樂舒這對父子很悲劇,在戰國時期諸侯混戰中各為其主,最終站在了對立面,自樂羊接過攻取中山國的大旗的時候,父子兩人就再也難以保全,無論怎麼選擇都是錯。

樂舒見自己即改變不了君又改變不了父的決定,只能一死了之。而樂羊在父子親情和為君盡忠中狠心忍下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而食子之肉,但這樣的選擇讓他功成名就也讓他備受冷落,畢竟,樂羊不是周文王。周文王吃了用兒子伯邑考的肉做成的肉羹,人們看到的只是帝辛的殘暴,而樂羊吃了用兒子樂舒的肉做成的肉羹,人們看到的則是樂羊的冷酷。

相關焦點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時,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政治改革和十多年的激烈戰爭,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自命為中原霸主的魏文侯對中山國君也仿效華夏諸國自稱為「公」非常不滿,便派遣魏國最著名的軍事家吳起和樂羊攻打中山。
  • 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是怎麼亡國的?
    從前307年攻打中山國房子到前296年併吞中山國結束,共計12年的時間,趙國不僅除掉了心腹之疾,使得南北二地得以連成一體,領土的擴張也使國力強大起來。 趙國方面 當時趙國除了有強秦的威脅外,中山國也是趙國的一個心腹之患。中山自魏文侯時期復國後,便雄據在河北中部一帶,幾乎將趙國一分為二。
  • 魏國消滅中山國後,只統治了26年,之後中山國成功復國!
    比如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前,一直將中山國視為自己的心腹大患。等到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後,趙國才終於吞併了中山國,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而在被趙國吞併之前,中山國早在戰國初期就被魏國消滅一次了。不過,魏國消滅中山國後,只統治了26年左右,之後中山國就成功復國了,這才給了趙國再次消滅它的機會。
  • 中山國的崛起和滅亡對現代國家的執政啟示
    ,先被魏國滅國,後又伺機復國成功,在持續一段時間的繁榮之後,迅速走向衰亡,最後終被趙國所滅。 上而下的反抗,儘管如此,中山國仍在三年後被魏國所滅,其殘部逃至太行山。,在中山桓公的勵精圖治下,在靈壽再次建國,復國之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的東北部,將趙國的領土分割成了兩個幾乎不接壤的地區,中山國成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開始著手處理與中山國的關係,兩國時而交戰,時而互派使節友好往來,如何處理和中山國的關係,成為了趙國國君一件重要的事情。
  • 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樂羊吃下兒子肉製成的肉羹,姬昌吃下人肉包子
    根據任務分配,當時的樂羊率兵攻打中山國,但是在攻打的過程中,卻出現了意外。這個事件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烹肉羹」事件。當時樂羊是魏國的將領,但是樂羊的兒子卻是在中山國為將。在樂羊攻打中山國的時候,中山國的將領將樂羊的兒子抓住直接殺死,並且在殺死之後直接將其肉烹飪成了肉羹湯,並派人給樂羊送去了一杯。
  • 揭秘古中山國考古:喚醒沉睡的神秘古國!
    它曾一度被魏國所滅,也曾滅而不亡,在太行山東麓快速成長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強國之一。然而,卻又在盛極一時後,倏忽之間,王廈傾覆,就此沉寂。 少有史籍記載,幾乎無人問津。兩千餘年,它被人遺忘。 直到上世紀70年代,考古發掘將古中山國從沉睡中喚醒。
  • 戰國這些奇葩名將,有人殺妻有人卻吃了自己兒子的肉
    總之,吳起他們為立功殺妻很不正常,當然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完全不被認可的,而老福今天要說的這名魏將,他雖然沒有殺妻,但也遭遇到了很大的非議,情節大同小異,他為立功,逼得敵人把自己的兒子給殺死了,然後為表殺敵的決心,他還喝了用自己兒子的肉煮成的湯。樂舒勸樂羊投奔中國山這個人就是魏國大將樂羊。樂羊最大的功勞就是幫魏國功破並佔領了中山國。
  • 揭開一個被遺忘國度神秘的面紗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一集:發現
    1974年,平山縣三汲鄉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神秘的面紗。河北省文物部門持續至今的田野考古,給這個神秘王國勾勒出日漸清晰的輪廓。中山國先民是春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人,他們在華夏諸侯兼併戰爭中跨越太行山,東遷至今天河北中部平原,建立鮮虞聯盟。春秋晚期,他們在太行山東麓構築中人城,創立中山國。中山後來被晉國攻佔,中山文公被扶立為「傀儡」國君。文公是「中山三器」銘文記載的中山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國君。
  • 河北地域的中山國:國王傳承100年
    河青新聞網訊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的故事。西漢時期的中山國最早設置是在公元前154年,當時漢景帝劉啟封自己12歲的兒子劉勝為中山王。
  • 由盛而衰的中山國,正面臨嚴峻的危機!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四集:拐點
    躊躇滿志中山國青銅器已經到了戰國的中期稍微偏晚一點。這個時期的青銅器突破了以前製造青銅器比較死板、太規範化模式的特點。從中山國的青銅器來看有很多突破的點,我們看到它非常靈動、活潑、張揚。張志平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紀錄片《中山國》總策劃、總撰稿在中山國的出土文物中,青銅器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僅在河北省博物院「戰國雄風 古中山國」專題陳列中,就有四五百件(套)之多。居河北古代史陳列青銅器之首。如果沒有中山青銅器和銘文,面對堆積如山的文物,我們至今可能仍一籌莫展。
  • 紀錄片《中山國》: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禮讚
    強盛一時的中山國為何迅速走向覆滅?紀錄片《中山國》以史實推進為敘事脈絡,以傳承文明為節目內核,分為《發現》《崛起》《繁盛》《拐點》《悲歌》《流韻》六集,層層遞進、抽絲剝繭般將中山國的歷史、文化和影響娓娓道來。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有些族群越過烏拉爾山和蒙古戈壁,來到現今中國的西北地區,當時的華夏民族將這些外來族群統稱為「戎狄」。 在資源爭奪引發的長期戰爭中,戎狄中的「獫狁(xiǎn yǔn)」部族逐漸強盛起來,戎狄的許多其它部落都歸附到他們旗下。西周晚期,他們頻繁侵擾周王朝,甚至曾危及西周國都。
  • 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將陸續在河北臺、石家莊臺播出
    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是全景表現戰國中山國歷史滄桑演變的首部大型紀錄片,對於發掘和弘揚我市優秀歷史文化具有重大意義。近期,此片相繼在央視紀錄頻道、河北衛視播出,引發各界關注。據悉,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還將陸續在河北廣播電視臺、石家莊廣播電視臺播出,讓我們共同期待!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成公墓示意圖羅向軍表示,中山國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區有些不同,所以使得中山國的文物得以保留。對此,蘇州博物館展覽設計部助理館員,展覽內容策劃人李焱向記者介紹了中山國的墓葬示意圖,他表示「墓葬呈『中』字型,其獨特點在於主墓室兩邊有兩個庫——東庫、西庫,且與主墓室不相連。盜墓賊沒能發現這兩個庫,從而使得文物得以保存。
  • ​河北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兩項大獎
    圖為紀錄片《中山國》海報。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供圖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田恬)11月23日,第2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在深圳舉行,現場頒出五大類共28個獎項。河北省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榮獲系列片十佳作品獎,該片主創張志平、張軍鋒榮獲最佳撰稿獎。
  • 戰國「第八雄」:二百三十年屢遭滅國危機,卻在稱王后迎滅頂之災
    公元前541年,晉卿荀吳、魏舒率軍滅了山戎無終國(今山西太原東);公元前531年,荀吳藉口送燕伯回國,向鮮虞借道,滅了鮮虞附屬肥國(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西南);同年底,因為鮮虞國不服,荀吳再次率兵攻打鮮虞;公元前529年,荀吳再次率兵偷襲鮮虞,一直深入到中人(今河北唐縣西北);公元前527年,荀吳第四次攻打鮮虞,攻佔了鮮虞另一附屬鼓國(今河北晉州市);公元前520年,荀吳又徹底滅了鼓國
  • 石家莊的靈壽縣,一座曾消失的「中山國」都城
    但熟悉史學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戰國七雄時間,中間最能打仗的是「第八雄」,也就是中山國。這是一個最能打仗的國家,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幾經起落,屢次放射異彩,不幸的是在史冊典籍上,這個國家突然抽身而退,全無蹤影。中山國是一個不同於中原諸侯、不屬於華夏的北方少數民族國度,後人也只能在典籍裡見到其隻言片語。
  • 【平山:央視一天播5次】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9月18日播出【內附具體時間】
    九月十八日至二十三日晚二十點零五分,由張志平先生總策劃,張軍峰總導演的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將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每集五十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