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的崛起和滅亡對現代國家的執政啟示

2020-11-17 騰訊網

導語:

中山國,一個由鮮虞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因城中有山,得名中山,從西周末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位於現今太行山以西,河北平山、正定一帶地區。

中山國在春秋爭霸之中存在了200餘年,並數次與大國以軍事對抗,地理位置重要,一度稱之為"戰國第八雄",先被魏國滅國,後又伺機復國成功,在持續一段時間的繁榮之後,迅速走向衰亡,最後終被趙國所滅。中山國的崛起和衰落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為什麼中山國可以在大國夾縫之中求得生存,又是為什麼在一段繁榮之後為人所滅,讓我們來揭開中山國神秘的面紗。

鮮虞立國

春秋時期,晉國不斷向周圍的狄族發動進攻,鮮虞族也在晉國的計劃之內,晉國曾多次借道,或是直接對鮮虞發動進攻,鮮虞不敵,多次在與晉國的對抗中失敗。在晉國一次次的徵討之中,鮮虞沉寂了十餘年,直到在平中打敗晉國,晉國顏面盡失,為了報平中之仇,晉國與後二年內兩次進攻鮮虞,找回了顏面。

在晉國連年討伐的作戰中,本國國內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其中以六卿的地位上升為主要矛盾,逐漸晉國的權力就掌握在六卿的手中,這為以後的趙韓魏三家分晉國做了鋪墊。在六卿忙著爭奪權力、擴大自己地盤的時候,鮮虞主動發動了幾次進攻,晉國內部的動亂給了鮮虞以機會,直到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鮮虞才又落入下風。

魏滅中山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憑藉強大的實力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甚至一度成為霸主,早在晉國時,魏氏就利用諸侯之間的關係挑撥離間,擴大魏國地盤,但魏國始終有一個問題就是領土被韓和趙分割開來,在東面魏國還有一片土地,若想逐鹿中原,那麼中山國的位置正好可以成為魏國擴張的橋頭堡,中山國距離滅國不遠了。

然而魏滅掉中山國也並非一帆風順。魏國需向趙國借道,供給線過長,大軍遠徵多有不便,反觀中山國,以逸待勞,再者魏國抱著滅掉中山國的想法來準備軍隊,激起了中山國自

(韓趙魏三家分晉)

上而下的反抗,儘管如此,中山國仍在三年後被魏國所滅,其殘部逃至太行山。

(中山國疆域圖)

中山復國又遭趙國滅國

中山國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在中山桓公的勵精圖治下,在靈壽再次建國,復國之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的東北部,將趙國的領土分割成了兩個幾乎不接壤的地區,中山國成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開始著手處理與中山國的關係,兩國時而交戰,時而互派使節友好往來,如何處理和中山國的關係,成為了趙國國君一件重要的事情。

(中山國都城模型)

趙國在對中山國的政策上基本繼承了晉國的思想,趙國與北方的狄族政權接壤,趙國也因此注重對狄族政權的侵略,趙國的領土逐漸向北方擴張,趙國多次於中山國發動戰爭,其中大型的戰役有兩次,但都未對中山國起到決定性的優勢,雙方互有勝負,由當時的趙國國君的逝世,趙對中山的侵略告一段落,雙方進入到一個相對和平的階段,真正起到滅亡中山國作用的,是新繼位的國君——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畫像)

讀過《資治通鑑》的人,都對那個學習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印象深刻,在那個中原普遍對少數民族文化嗤之以鼻的時候,趙武靈王公然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膽識不可謂不大。

中山國地理位置重要,限制了趙國下一步擴張領土的計劃,趙武靈王先是準備向北方擴張,隨後便準備滅亡中山國的計劃。趙武靈王先是對中山國發動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隨著趙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增,於第二年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不敵,被迫獻出四座城池求和。

此戰之後,中山國國力大降,趙武靈王又抓住機會,再次發動兩場戰爭,佔領大片中山國國土。其他國家在初期或是站在中山國一邊,或是站在趙國一邊,直到最後,中山國最重要的兩個領國——齊國和燕國,選擇站在了趙國一邊,中山國最後再次滅國,變成趙國的中山郡,趙國自此打通趙國南北的土地,中山郡變成趙國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同時促進了中山國人和趙人的融合,鮮虞文化開始融入中華文化。

(趙國佔領中山國之後的勢力範圍)

中山國的軍事外交策略

中山國能夠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在大國之間生存二百餘年,一定有它獨特的軍事和外交策略。在軍事層面,首先,中山國在建立了完善的邊防設施,中山國甚至還修建了長城、烽火臺的一系列的配套邊防設施。不僅如此,中山國還在境內修建了很多要塞,城市還有一套完備的防禦體系,在建造城市時因地制宜,其都城靈壽依山面水,以溝壑作為護城的設施,可謂說是"易守難攻"。

其次,中山國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有著一套完整的兵種體系,並且根據本國實際,開發出適用於中山國的軍事裝備。不僅僅如此,中山國還有著先進的武器,從現在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中山國的鐵製鎧甲和鐵製兵器的性能優良,這得益於中山國境內豐富的礦產和鐵匠們精湛的工藝。

在外交層面,中山國可以說是"成也外交,敗也外交"。中山國前期利用趙國和魏國之間的矛盾,使得趙國不敢輕易進攻中山國,而齊國也不想看見中山國被趙國滅國,齊國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趙國,中山國在趙魏齊三國之間採取中立的原則,僥倖逃脫滅國命運。

(中山國王陵陳列館)

然而,在列國之間的關係悄悄發生變化之時,中山國一改之前中立的原則,開始盲目結交政策,像一個牆頭草一樣,那邊風大那邊倒,最後玩火自焚,這種追求利益的結盟,最後仍是逃脫不了滅國的命運。

結語: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中山國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1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驕奢淫逸。中山國最早的國君曾告誡後輩,要時刻節儉,不能奢侈浪費。起初因為貫徹的好,中山國國力日上,隨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後輩們逐漸忘了先輩的告誡,從而走向下坡路,直到亡國。2正確分析國際形勢,作出準確判斷。中山國前期採取"不結盟"政策,

在三個大國之間生存,然而隨著中山國放棄不結盟政策,開始因利益與周圍大國結盟,最後只能成為大國之間博弈的棋子,利用完之後,就被大國拋棄,最後即將亡國之時,不再有國家願意幫助中山國,中山國隨即被趙國滅國。3建立適合於本國國情的防衛體系。中山國因地制宜,開發出適合本國的防禦政策,有力的保衛國家安全,中山國延續二百年,與一套有力的防禦體系緊密相關。不僅如此,中山國還利用國內豐富的礦產資源,製造出先進的武器,有力地支援了中山國的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

相關焦點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武公居顧 中山國是由白狄鮮虞人建立的國家,它的建國與發展都是相當艱難的,因其起夷狄的身份歷來是諸夏的心腹大患,因此,當其南下意圖在中原分一杯羹的時候
  • 戰國之世:七大戰國崛起與滅亡概況
    戰國地圖要講韓、趙、魏的崛起與滅亡,就必須得從三家分晉說起。三家分晉,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開篇略述一番。春秋爭霸戰爭,大國兼併小國,大國發生內亂,王族權力被權臣大族瓜分,屢見不鮮。
  • 紀錄片《中山國》: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禮讚
    司馬遷為何沒有在《史記》給這樣一個重要的國家做正面的記載……2018年9月18日至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片頻道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六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在揭開這一個個謎團的同時,全面整理展示了中山國的文物與遺存,廣泛吸收海內外中山國研究的學術成果,為觀眾細緻梳理了中山國從立國、崛起、繁盛到亡國的歷史,翻開了中華民族歷史大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 魏國消滅中山國後,只統治了26年,之後中山國成功復國!
    一 對於魏國消滅中山國的戰爭,被稱之為「魏滅中山之戰」,此戰發生於戰國時代初期(前408年至前406年)期間。在戰國初期,魏文侯率先在魏國推行「李悝變法」,這讓三家分晉後的魏國迅速崛起,得以具有對外擴張的實力。在從秦國奪取河西之地後,魏國又將注意力放在了趙國身邊的中山國。
  • 石家莊的靈壽縣,一座曾消失的「中山國」都城
    但熟悉史學的人都知道,當時的戰國七雄時間,中間最能打仗的是「第八雄」,也就是中山國。這是一個最能打仗的國家,在動蕩不安的戰國時代幾經起落,屢次放射異彩,不幸的是在史冊典籍上,這個國家突然抽身而退,全無蹤影。中山國是一個不同於中原諸侯、不屬於華夏的北方少數民族國度,後人也只能在典籍裡見到其隻言片語。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時,魏國經過魏文侯的政治改革和十多年的激烈戰爭,攻佔了秦國的河西地區,成為當時最富強的國家。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由盛而衰的中山國,正面臨嚴峻的危機!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四集:拐點
    與當時戰國時期像楚國這些國家有一定相像之處,而和中原地區像當年河南、陝西、山東這些國家又有一些差別。從這一點看我覺得是比較突出的。中山國的雙翼神獸,我覺得可能是受西亞影響,表現了它受原來遊牧民族文化、思想觀念的一些影響。因為中山的祖先就是鮮虞。鮮虞至少現在就是知道從河北的北部、山西山區逐步過來的,再往西就是陝西、甘肅,跟西戎關係就很密切。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中山」被稱作「戰國第八雄」 這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千乘之國,憑什麼和萬乘之國比肩而立 我們從建立它的這個民族說起——「鮮虞」 公元前8世紀左右,地球進入漫長的小冰期。
  • 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將陸續在河北臺、石家莊臺播出
    張志平: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紀錄片《中山國》總策劃、總撰稿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公元前296年)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中山王陵區示意圖2017年,國家文物局決定,位於河北省平山縣的中山國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 150多年前的德國崛起之路給了我們什麼啟示?「崛起之殤」
    「鐵血將軍」的政治藝術 今天的我們有必要穿越到150多年前,去看看德意志民族在上一輪崛起過程中,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陷入了苦難的悲劇。因為今天的我們也正處在崛起中。
  • 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於中山國統治者非周王室宗親,國運又幾度興衰,所以史籍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簡略零散,兩千多年來中山國被稱為「神秘王國」。要解開中山國之謎,最好的證據就是發現文物,尤其是帶有銘文的文物。
  • 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是怎麼亡國的?
    魏國犀首(即公孫衍)發起倡議「五國相王」,「千乘之國」中山國稱王之事引起齊國的不悅。燕國因子之而發生內亂,齊國率軍入侵,中山國也背棄了同盟,率軍北略燕國。齊國入侵燕國的行動,引起了中原諸國強烈反對。中山國因侵燕與燕國結惡。在中原其他國家中也被孤立了,使得中山國外交處境日益堅困。
  • 揭秘古中山國考古:喚醒沉睡的神秘古國!
    而上三汲公社,也就是今天的平山縣三汲鄉,正是史籍所載古中山國滅亡前最後的都城——古靈壽城的核心所在。 「快回去匯報,調人,支攤兒,進行搶救性發掘!」劉來成囑咐上三汲公社的負責人看管好現場,便興衝衝趕回石家莊,將現場調查結果向上級作了匯報。
  • ​河北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兩項大獎
    圖為紀錄片《中山國》海報。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供圖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田恬)11月23日,第2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在深圳舉行,現場頒出五大類共28個獎項。河北省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榮獲系列片十佳作品獎,該片主創張志平、張軍鋒榮獲最佳撰稿獎。
  • 【平山:央視一天播5次】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9月18日播出【內附具體時間】
    戰國中山王國   中山國號稱戰國「第八雄」,幾度立國,強盛一時,終被趙武靈王慘烈絞殺;這個存世200多年、在《史記》等歷史典籍中若隱若現的神秘古國,並沒有從歷史上消失;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神秘的面紗,給世人留下了諸多謎團:它從何處來,是由白狄人建立的國家嗎?它何以能在華夏文化中心區域立足並逐漸強大?它何以能創造出那個時代最璀璨的文明?
  • 從一窮二白到領先全球,韓國半導體的崛起,給國產晶片3大啟示
    種種動作都意味著,我國決心在半導體領域獲得自主權和話語權,國產晶片必須成功。事實上,在中國之前,韓國的半導體行業就實現了從一窮二白到領先全球的強勢崛起。而韓國半導體的崛起,給了國產晶片三大啟示:
  • 明朝是因為什麼滅亡了呢
    皇帝如同現代企業的董事長,內閣如同各個部門組成的工作組,首輔大臣如同總經理。董事長看似不聞不問,而總經理則看似大權在握。可正是因為明朝的大臣們太能幹,而明朝的皇帝又太慵懶,皇帝放權給臣下,結果東林黨等崛起,而東林黨的對頭們怕東林黨打壓,也紛紛抱團反擊,形成了明朝後來嚴重的朝廷黨爭,對於明朝國力造成了巨大損害。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展廳現場古中山國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中的中山國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國家。在資源爭奪引發的長期戰爭中,戎狄中的「獫狁」部族逐漸強盛起來。西周晚期,他們頻繁侵擾周王朝,甚至曾危及西周國都。
  • 突厥這個國家是如何滅亡的?現在全球約有1.82億突厥人
    突厥是公元五、六世紀,崛起於漠北草原的遊牧民族,是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人祖先是與狼結合所生,而突厥人也的確對生性貪婪、兇殘的狼頂禮膜拜。突厥汗國分為東突厥、西突厥和後突厥,共立國193年,算是一個多部落、多民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