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中山國,一個由鮮虞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因城中有山,得名中山,從西周末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位於現今太行山以西,河北平山、正定一帶地區。
中山國在春秋爭霸之中存在了200餘年,並數次與大國以軍事對抗,地理位置重要,一度稱之為"戰國第八雄",先被魏國滅國,後又伺機復國成功,在持續一段時間的繁榮之後,迅速走向衰亡,最後終被趙國所滅。中山國的崛起和衰落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為什麼中山國可以在大國夾縫之中求得生存,又是為什麼在一段繁榮之後為人所滅,讓我們來揭開中山國神秘的面紗。
鮮虞立國
春秋時期,晉國不斷向周圍的狄族發動進攻,鮮虞族也在晉國的計劃之內,晉國曾多次借道,或是直接對鮮虞發動進攻,鮮虞不敵,多次在與晉國的對抗中失敗。在晉國一次次的徵討之中,鮮虞沉寂了十餘年,直到在平中打敗晉國,晉國顏面盡失,為了報平中之仇,晉國與後二年內兩次進攻鮮虞,找回了顏面。
在晉國連年討伐的作戰中,本國國內也出現了大量的問題,其中以六卿的地位上升為主要矛盾,逐漸晉國的權力就掌握在六卿的手中,這為以後的趙韓魏三家分晉國做了鋪墊。在六卿忙著爭奪權力、擴大自己地盤的時候,鮮虞主動發動了幾次進攻,晉國內部的動亂給了鮮虞以機會,直到最後韓趙魏三家分晉,鮮虞才又落入下風。
魏滅中山
三家分晉之後,魏國憑藉強大的實力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一,甚至一度成為霸主,早在晉國時,魏氏就利用諸侯之間的關係挑撥離間,擴大魏國地盤,但魏國始終有一個問題就是領土被韓和趙分割開來,在東面魏國還有一片土地,若想逐鹿中原,那麼中山國的位置正好可以成為魏國擴張的橋頭堡,中山國距離滅國不遠了。
然而魏滅掉中山國也並非一帆風順。魏國需向趙國借道,供給線過長,大軍遠徵多有不便,反觀中山國,以逸待勞,再者魏國抱著滅掉中山國的想法來準備軍隊,激起了中山國自
(韓趙魏三家分晉)
上而下的反抗,儘管如此,中山國仍在三年後被魏國所滅,其殘部逃至太行山。
(中山國疆域圖)
中山復國又遭趙國滅國
中山國經過二十年的韜光養晦,在中山桓公的勵精圖治下,在靈壽再次建國,復國之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的東北部,將趙國的領土分割成了兩個幾乎不接壤的地區,中山國成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開始著手處理與中山國的關係,兩國時而交戰,時而互派使節友好往來,如何處理和中山國的關係,成為了趙國國君一件重要的事情。
(中山國都城模型)
趙國在對中山國的政策上基本繼承了晉國的思想,趙國與北方的狄族政權接壤,趙國也因此注重對狄族政權的侵略,趙國的領土逐漸向北方擴張,趙國多次於中山國發動戰爭,其中大型的戰役有兩次,但都未對中山國起到決定性的優勢,雙方互有勝負,由當時的趙國國君的逝世,趙對中山的侵略告一段落,雙方進入到一個相對和平的階段,真正起到滅亡中山國作用的,是新繼位的國君——趙武靈王。
(趙武靈王畫像)
讀過《資治通鑑》的人,都對那個學習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印象深刻,在那個中原普遍對少數民族文化嗤之以鼻的時候,趙武靈王公然在趙國推行胡服騎射,膽識不可謂不大。
中山國地理位置重要,限制了趙國下一步擴張領土的計劃,趙武靈王先是準備向北方擴張,隨後便準備滅亡中山國的計劃。趙武靈王先是對中山國發動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隨著趙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軍事實力大增,於第二年大舉進攻中山國,中山國不敵,被迫獻出四座城池求和。
此戰之後,中山國國力大降,趙武靈王又抓住機會,再次發動兩場戰爭,佔領大片中山國國土。其他國家在初期或是站在中山國一邊,或是站在趙國一邊,直到最後,中山國最重要的兩個領國——齊國和燕國,選擇站在了趙國一邊,中山國最後再次滅國,變成趙國的中山郡,趙國自此打通趙國南北的土地,中山郡變成趙國溝通南北的交通要道,同時促進了中山國人和趙人的融合,鮮虞文化開始融入中華文化。
(趙國佔領中山國之後的勢力範圍)
中山國的軍事外交策略
中山國能夠在戰火紛飛的時代,在大國之間生存二百餘年,一定有它獨特的軍事和外交策略。在軍事層面,首先,中山國在建立了完善的邊防設施,中山國甚至還修建了長城、烽火臺的一系列的配套邊防設施。不僅如此,中山國還在境內修建了很多要塞,城市還有一套完備的防禦體系,在建造城市時因地制宜,其都城靈壽依山面水,以溝壑作為護城的設施,可謂說是"易守難攻"。
其次,中山國麻雀雖小,但是五臟俱全,有著一套完整的兵種體系,並且根據本國實際,開發出適用於中山國的軍事裝備。不僅僅如此,中山國還有著先進的武器,從現在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中山國的鐵製鎧甲和鐵製兵器的性能優良,這得益於中山國境內豐富的礦產和鐵匠們精湛的工藝。
在外交層面,中山國可以說是"成也外交,敗也外交"。中山國前期利用趙國和魏國之間的矛盾,使得趙國不敢輕易進攻中山國,而齊國也不想看見中山國被趙國滅國,齊國不希望看到一個強大的趙國,中山國在趙魏齊三國之間採取中立的原則,僥倖逃脫滅國命運。
(中山國王陵陳列館)
然而,在列國之間的關係悄悄發生變化之時,中山國一改之前中立的原則,開始盲目結交政策,像一個牆頭草一樣,那邊風大那邊倒,最後玩火自焚,這種追求利益的結盟,最後仍是逃脫不了滅國的命運。
結語:
中山國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中山國的興衰中,我們可以看出:1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驕奢淫逸。中山國最早的國君曾告誡後輩,要時刻節儉,不能奢侈浪費。起初因為貫徹的好,中山國國力日上,隨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後輩們逐漸忘了先輩的告誡,從而走向下坡路,直到亡國。2正確分析國際形勢,作出準確判斷。中山國前期採取"不結盟"政策,
在三個大國之間生存,然而隨著中山國放棄不結盟政策,開始因利益與周圍大國結盟,最後只能成為大國之間博弈的棋子,利用完之後,就被大國拋棄,最後即將亡國之時,不再有國家願意幫助中山國,中山國隨即被趙國滅國。3建立適合於本國國情的防衛體系。中山國因地制宜,開發出適合本國的防禦政策,有力的保衛國家安全,中山國延續二百年,與一套有力的防禦體系緊密相關。不僅如此,中山國還利用國內豐富的礦產資源,製造出先進的武器,有力地支援了中山國的軍隊建設和國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