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這個國家是如何滅亡的?現在全球約有1.82億突厥人

2020-12-23 指點江山

突厥是公元五、六世紀,崛起於漠北草原的遊牧民族,是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據《周書·突厥傳》記載,突厥人祖先是與狼結合所生,而突厥人也的確對生性貪婪、兇殘的狼頂禮膜拜。突厥汗國分為東突厥、西突厥和後突厥,共立國193年,算是一個多部落、多民族的國家。

然而,這個國家卻經歷了興起、統一、分裂的過程,今天就讓我們探索一下它的發展歷程。

突厥汗國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突厥汗國的興起時期,時間從公元552年到583年;突厥原來附屬於柔然,為其訓練奴隸。後來,他們迅速崛起、發展,並在公元552年打敗柔然,建立了以漠北為中心的突厥汗國。而到了公元540年,「突厥」這個名字才首次出現在中原的史書中。

第二個階段是東西突厥汗國分裂時期,時間在公元583年之後;這段時間,拜隋朝所賜,突厥分裂成東西突厥。隋朝利用突厥內部部落意見不統一的缺點,採取手段讓他們產生內訌,導致國土分裂。起先,楊堅建立隋朝後,便與突厥斷絕了關係,使得突厥大汗們率兵來徵討立足未穩的隋朝。

隋朝知道,若跟這些遊牧民族打仗損失肯定很大,且國內不穩,所以,不宜將重心放在戰爭上。於是,他們就採用離間計離間內部大汗們的關係,讓他們相互爭奪,最後,使其割據一方。分裂後的突厥逐漸順從於中原,不敢輕易侵擾中原土地。

後來,東、西突厥相繼滅亡。

第三個階段是東突厥南北分裂時期;公元629年,唐太宗派李靖率兵出擊,徵剿東突厥。此戰大捷,唐軍生擒了突厥大汗。東突厥滅亡後,突厥部落開始南遷,依附於強大的唐朝。而北邊,則重新建立了一個國家,就是薛延陀汗國。薛延陀汗國能夠建立,也是唐太宗支持的,他想用這個國家來制衡東突厥。

就這樣,東突厥被分裂成南、北兩個部分。

第四個階段是復興的東突厥吞併西突厥時期,時間從公元679年到745年;可以說,突厥汗國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分裂狀態,其內部原因使得這個政權的權力比較分散。各個部落頭領都擁有自己的軍隊,一旦政見不和,隨時可以打起來。

當然,它們還有外部原因,就是隋朝對他們實施的政策,讓他們很難團結起來。其實,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國內沒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甚至,連經歷都沒有什麼聯繫。從這一點看,秦始皇還是有遠見的,就是他強行推行文字、貨幣、丈量單位在全國範圍內統一,才使得國家完成了統一。

因為,有了相同的東西,大家才會覺得是一家人。而突厥汗國沒有這樣的覺悟,且騎兵沒有統一管理,他們肯定會紛亂下去。

話說,在突厥木桿可汗的統治時期,突厥人異常強大。他們攻破西面的達賴,擠走了東面的契丹,吞併了北面的契骨,將塞外的各個國家都收服了。至此,突厥的國土東臨遼海以西,西至西海所有地方,南至大漠以北,北至北海所有地方,疆土遼闊。

可以說,突厥控制了包括西域在內的絕大部分中亞、東亞地區。並且,突厥的興起及分散對周邊其它政權是有影響的,特別是中原王朝和東北亞的各個國家。當時的中原王朝是隋朝,這個政權統一之後,國內外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內統一了,外敵卻成了主要矛盾。

突厥汗國對隋朝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特別是突厥強大後,更加無視隋朝政府的存在。於是,隋文帝針對當時外部的情況,制定了「遠交近攻、離強和弱」的軍事方針,在突厥汗國內製造矛盾,將其瓦解成可以對付的小國家。剛開始取得的效果不錯,只是隋朝沒有存活多久。

之後,隨著隋朝的滅亡,中原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沒有時間顧及外部情況,使得東突厥佔領了東北亞,再次對中原虎視眈眈。到了隋朝後期,因隋煬帝不愛惜百姓,經常發動大型戰爭,特別是三次徵討高麗,更是把原本偏窮的社會壓榨得一點都不剩。

之後,隋朝老百姓無法忍受隋朝的統治,使得各地豪傑紛紛發動群眾反抗朝廷,天下瞬間大亂。但是,北方的東突厥卻抓住這個機會,想把中原的情況搞得更亂一些,於是,他們暗中支持中原一些反對隋朝的勢力,讓他們將隋朝推翻。這種情況不僅加劇了中原的混亂情形,還推遲了大唐統一天下的時間。

此外,東突厥在這次混亂中獲益匪淺,以前,他還是中原隋朝的附屬國,現在卻不一樣了。隋朝滅亡後,突厥成了霸主,甚至,可以稱霸整個東亞地區。在中原的眾多割據者中,很多都是依附突厥強大起來的,特別是靠近突厥的北方割據者。他們接受突厥的恩惠,向突厥稱臣,為他們謀取利益。

這些依靠突厥的割據者有: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李軌、高開道等,他們雖然都自稱皇帝,但是,面對突厥,他們卻還是抬不起頭來。一直到半個世紀後,在唐玄宗的打擊下,骨力裴羅擊殺後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級至長安。存在了半個多世紀的後突厥,在唐朝和回鶻的聯合攻擊下,國亡。

從此以後,突厥在中國北方退出歷史舞臺,繼之而起的是回鶻汗國。後突厥滅亡以後,突厥部分併入回鶻,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一詞逐漸少見於中國史冊。

現代突厥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多個突厥語族的民族的總稱。突厥語民族主要有土耳其人、土克曼人,哈薩克人,撒拉族,韃靼人(新疆及周邊地區的塔塔爾族),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和雅庫特人等。現在全球約有1.82億使用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

參考資料:

【《周書·突厥傳》、《大唐創業起居注》、《周書·卷五 帝紀第五》、《北史·卷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相關焦點

  • 赫赫一時的突厥汗國被大唐滅了之後,又建立了哪些國家?
    強漢盛唐,然漢王朝時北有匈奴,而唐王朝時的北方則是突厥。突厥,是中原王朝的北方——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柔然之後又一個重要的遊牧民族,公元540年,突厥這個詞始見於中國史冊。1、內遷大唐的突厥人公元907年,唐王朝亡,大批的沙陀人乘機在中原起兵。沙陀人,是西突厥的一支。公元907年唐亡至公元960年宋朝建立,是我國的五代十國時期,而五代(梁唐晉漢周)中的後唐李克用、後晉石敬瑭、後漢劉知遠均為沙陀突厥人。
  • 從不利地位到主動反擊,看唐朝如何徵服突厥,終結突厥之戰
    在最開始唐朝方面處於不利地位,但是通過後期的發展逐漸超越突厥力量,最終開始轉變政策,由最開始的安撫與防禦為主轉為進攻。再加上此時突厥內部發生混亂,唐朝就趁此機會徹底擊敗了東突厥,生擒其首領直接使得突厥汗國得以滅亡。在這之後,唐朝就在他們原本的屬地設下了都護府,使得唐朝的疆域得以擴大。
  • 歐亞大草原上的新月形地帶,當代伊斯蘭突厥民族國家的形成
    公元11世紀上半葉,基馬克人的大主顧欽察突厥人(Kipchak)滅亡了基馬克汗國,建立了一個非國家形式的部落聯盟,這一聯盟的範圍從多瑙河一直到西西伯利亞。基馬克汗國疆域示意圖欽察突厥人汗國疆域示意圖聯盟的背面和東面是柯爾克孜人,它的統治者仍自稱「可汗」,居住在柯米加斯城中,這座城市名字來自葉尼塞河。
  • 花木蘭是突厥人?
    這是記述了中國古代女英雄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傳奇故事的《木蘭詩》,然而這麼多年,花木蘭到底是哪兒的人卻有很多爭議。日前,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史志辦楊玉銘根據民國年間編纂《綏遠通志稿》,並查閱漢魏至隋唐有關徵戰的記載,對照《木蘭詩》記述的古地名考證現地名,認為花木蘭為隋代勝州屬地突厥族人,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境人。
  • 曾幫助大唐建國的突厥,後來怎麼被大唐給玩死了?一個原因最致命
    突厥汗國(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突厥人建立的一個以遊牧為主的部落聯盟國家,由六世紀中期在漠北崛起。只是這個政權的基礎很脆弱,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化支持,沒有緊密的經濟聯繫,一有風吹草動就會分崩離析。在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之前,突厥一直分裂為東西兩部。其中,東突厥可汗汗室為原統一突厥可汗的正支嫡系,因此東突厥仍常被稱為「突厥」。在這一時期,他們也曾臣服於隋朝,只是隋末天下大亂,突厥再度強大,許多割據勢力依附於東突厥,如竇建德、王世充等。
  • 曾逼迫李世民籤訂屈辱條約的突厥,為何轉眼便為唐朝所滅
    頡利可汗又向高陵發起進攻,尉遲敬德在涇陽迎敵,擒獲俟斤烏沒啜,殺敵一千多人。 頡利可汗派執失思力來窺測唐朝,並揚言:「有百萬大軍,向唐朝奔來」。唐太宗李世民回答說:「我與頡利可汗商議約和,你現在負約。當初你們入京時,我送給你們玉帛多的不可計數,你現在竟敢派兵入京畿,還自誇強盛,我先殺了你。」執失思力聽完李世民說的話,就害怕了。
  • 波斯人的後裔還是突厥人的奴隸,複雜的印度人種
    而北部是綿延2450公裡平均海拔達7000米的喜馬拉雅山脈,擋住了大部分西藏人的腳步。東部是平均海拔2000米的若開山脈,越過山脈也只有緬甸廣闊的熱帶原始森林,使得中華文化止步於雲南。 但凡事總有以外,在西北部1600公裡的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之間,有一條最窄處近600米的開伯爾山口。
  • 羅馬、波斯、突厥上演絲綢之路版三國演義
    公元549年查士丁尼一世應科爾奇斯人的邀請派大軍進攻庇特拉要塞。經過3年斷斷續續的攻戰之後拜佔庭軍隊奪回庇特拉要塞,波斯軍傷亡慘重。此戰之後雙方在高加索山麓又進行了6年的拉鋸戰。拜佔庭先贏後輸,波斯軍隊連續獲勝。在公元555年法息斯河口一戰中拜佔庭軍隊背水一戰,向輕敵冒進的波斯軍隊發起反攻,消滅敵1萬餘人,大獲全勝。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從有記載開始到今天一共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多年之中中國共經歷了二十四個王朝的更替,中華民族內部也變成了56個民族,從民族融合的角度觀察中國歷史,那麼中國的數千年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那麼匈奴、契丹、柔然、 突厥、女真、韃靼,這些遊牧少數民族你全搞懂了沒?到底是什麼意思?匈奴這個民族在中國先秦時期就出現了,戰國四大名將李牧就是因為抗擊匈奴而揚名四海。
  • 薩非王朝,是波斯在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鐵蹄下的涅槃重生
    客觀的說,阿拉伯人也是遊牧民族,本身與後來的蒙古人和突厥人是一樣,其最初建立的也是部族政權,與薩珊波斯和拜佔庭帝國的戰爭也是遊牧世界對農耕世界的入侵。不過,與突厥人和蒙古人不同的是,阿拉伯人有一個大殺器——伊斯蘭教。正是這一點,阿拉伯人雖然在651年滅了波斯之後接受了波斯帝國的各項統治制度,但卻在宗教信仰上戰勝了波斯人,並最終使波斯人皈依了伊斯蘭教。
  • 突厥族源的傳說,「金山狼」的故事
    《北史·突厥傳》記載,突厥祖先曾經是居住在西部很遙遠的一個部落,後來他們這個部落遭到了臨近部落的襲擊,只跑掉了一個十歲孩子。 這個孩子被一隻批狼所撫養,臨近的部落看到之後,要把這個孩子和狼都殺掉。他們拼命地逃跑,神幫助他們找到了一個山洞住下。這座山在「裏海東部」、「高昌國西部」。
  • 隋朝皇帝的西北經略與突厥可汗的互動
    突厥汗國的歷史總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552至630年,通常被稱為突厥第一汗國,對應於中原地區北朝末年至唐朝初年這一時段。在此期間,突厥人還沒有自己的文字,自然談不上文字記事,因此想要了解其歷史,只能依賴與之有過交往的周邊政權的零散記載,其中,漢文史籍幾乎佔據壟斷性的地位。較早的文獻主要有《周書·突厥傳》和《隋書·突厥傳》等,而後者是現存關於突厥汗國與隋朝關係史最原始的史料來源。
  • 貞觀之治時,唐朝那麼強大,為何不一舉殲滅侵犯邊境多年的突厥?
    圖片來源於網絡:唐朝版圖 一、李淵的深謀遠慮 突厥並不是在唐朝才發展起來的,在隋朝的時候,突厥就已經發展得相當不錯了。突厥一族非常勇猛善戰,在唐朝的歷史文獻當中記載,突厥一族本是匈奴一支,在匈奴將被滅亡的時候一個小男孩砍斷繩索逃脫了。
  • 突厥可汗恥辱史:一位被打得向隋文帝喊爹,一位被隋朝軍閥俘虜
    諸如五胡亂華、北魏與南朝對峙、蒙元、滿清滅亡中原王朝。但遊牧民族也並非全都不可戰勝,隋朝時的突厥,就曾創下過極為恥辱的紀錄。一、佔盡天時的突厥突厥據說是匈奴的一支後代,大約在北魏初起之時形成部落。其首領姓阿史那氏。
  • 匈奴 東胡 突厥 蒙古 契丹 女真 ……終於全部搞懂了!
    北匈奴宣傳資料:你每花一文錢買南人的糧食,都會變成敵人射向我們的弓箭!難道你們還想讓我們在漢貨上花的錢繼續製成弓箭射進我們同胞的頭顱裡面嗎?南匈奴那些拿漢人錢的傻逼,你們就是漢朝人養的一條狗!!!!鮮卑貴族慕容氏在西鮮卑和東鮮卑都很有地位,西鮮卑後來在慕容氏的帶領下跑到青海東部安營紮寨,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渾。鮮卑參與了晉朝之後的五胡亂華:
  • 李世民略施小計勸退二十萬突厥鐵騎
    公元615年 ,二十萬突厥鐵騎包圍雁門郡,隋煬帝楊廣危在旦夕,最要命的是城中糧食只夠支撐20天。突厥騎兵勇武異常,幾天內就把雁門郡內三十九座城池全部攻克,只剩下楊廣所在之城還在苦苦堅守。楊廣點了點頭,隨即又皺起了眉頭:如今突厥人把城池圍得水洩不通,裡三層外三層嚴嚴實實,怎麼樣才能把消息傳到外面呢?忽然楊廣靈機一動:我們可以把詔書綁在木頭上,把木頭拋到河中,讓它們順著水流迅速到達各地。
  • 鮮卑之後的草原霸主,花木蘭從軍的敵人,突厥曾經竟是其煉鐵奴
    所謂皇帝輪流做,兩千多年來,北方草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霸主,縱橫四方,一度壓得中原文明抬不起頭,我們耳熟能詳的有匈奴、鮮卑、突厥、蒙古,但其實還有一個名字非常好聽,卻鮮為人知,這個草原霸主出現在鮮卑之後,花木蘭從軍的敵人,後來強大的突厥人還曾是其煉鐵奴。
  • 大唐名將蘇定方,滅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麗、定吐蕃
    ,但是奈何性子太急,在位十三年,期間修建長城,開挖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城,三徵高麗國,這些怎麼看都是三十年才能幹成的事,但是「欲速則不達」的隋煬帝,最終只能為他人做嫁衣,短短十年就在人民的起義聲中滅亡;在隋煬帝的「暴政」之下,先後崛起了多個起義軍首領,其中有名的就有關隴集團代表李淵,稱雄河北的竇建德,割據隴右的薛舉父子,佔據東都洛陽的王世充,至於其他好漢就不再列舉
  • 嫁過四任突厥可汗的隋朝公主,落到戰神李靖手裡,結局令人唏噓
    義成公主聽說之後,就派使者到竇建德處要人,竇建德的勢力範圍在今天河北一帶,過了北京,就是突厥人的地界,竇建德害怕後院失火,也不敢違背突厥人的意願,於是就將蕭皇后和小皇孫交給了義成公主。就這樣義成公主又成了蕭皇后的大恩人,到草原上之後,因為有義成公主這一層關係,蕭皇后過得也不錯。
  • 唐初渭水之盟,如何改變唐與突厥局勢,為唐朝疆域擴大奠定基礎
    公元626年,突厥突然對唐朝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由於太過突然,因此等唐朝統治者知曉消息之後突厥軍隊已經到達了距離長安僅四十裡地的涇陽。而在當時,長安的軍隊不過數萬人,於是李世民就親自率領軍隊抵禦,利用疑兵之計帶著房玄齡等人退其兵,最終突厥不敵,祈求投降,因而與唐朝方面進行了「渭水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