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2020-11-24 澎湃新聞
在河北省境內有一個素有「神秘王國」之稱的古代王國——古中山國,幾經起落的古中山國,雖然創造了輝煌的歷史,但由於史籍中只有零星的記載,後人對它知之甚少。直到上世紀70年代,石家莊平山縣三汲鄉的農民在勞作中發現帶有文字的瓦片,2300多年前消失的神秘王國才逐步褪去它的神秘面紗。

6月12日,「鮮虞風雲—古中山國文物精品展」在蘇州博物館開幕,展覽分為「鮮虞東徙·肇建中山」、「車轔馬嘯·逐鹿中原」、「鐘鳴鼎食·生死同歡」三個單元,展出88組,共164件/套珍貴文物,包括「錯銀銅雙翼神獸」與中山三器中的「銅圓壺」等珍貴文物,展現古中山國在經濟、文化和軍事等方面的不凡成就。
展廳現場

古中山國

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時代有「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千乘之國中的中山國是唯一由戎狄建立的國家。在資源爭奪引發的長期戰爭中,戎狄中的「獫狁」部族逐漸強盛起來。西周晚期,他們頻繁侵擾周王朝,甚至曾危及西周國都。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

戰國亂世,中山國與燕、趙、魏、齊諸強抗衡,幾經沉浮。王厝時,中山國進入全盛時期,稱王耀兵於太行山下,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然中山外有強敵環伺,內統治階層日益驕奢,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

紀錄片《中山國》

兩千餘年來,由於史載缺略,文物遺蹟湮沒地下,謎一般的中山國,鮮為人知。1978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平山縣三汲村發掘了中山王墓,勘探了中山國都城——靈壽古城,揭開了中山古國之謎。

在兩座中山王墓及城址內外的戰國墓葬中,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青銅器、金銀器、玉石器、漆器等文物,其中尤以陶人俑拜山、磨光壓劃紋黑陶蓋豆、錯銀銅雙翼神獸、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銅「山」字形禮器、銅圓壺等精品為最。

靈壽古城商業區一號房屋遺址全景

在展覽現場,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告訴記者,「在戰國時期,河北是燕趙之地,也是此次展覽呈現的中山國所在之地。由於70年代的考古發現,使得河北博物院關於古中山國的文物館藏文物可以和燕趙文物相媲美。」

成公墓示意圖

羅向軍表示,中山國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區有些不同,所以使得中山國的文物得以保留。對此,蘇州博物館展覽設計部助理館員,展覽內容策劃人李焱向記者介紹了中山國的墓葬示意圖,他表示「墓葬呈『中』字型,其獨特點在於主墓室兩邊有兩個庫——東庫、西庫,且與主墓室不相連。盜墓賊沒能發現這兩個庫,從而使得文物得以保存。中山國的很多出土文物都來自這兩個獨立的庫。」

中山三器

在關於古中山國的眾多出土的文物中,最具史料研究價值,為認識古中山國起到關鍵作用的,要數中山王厝墓出土的中山三器,也是河北省博物院的常設展廳常年展出的文物。而此次展覽則展出了中山三器中的一件——銅圓壺。另兩件則以圖文的形式呈現在展板上。

中山三器的第一件是一個銅方壺,上刻有四百五十個字,其中有八個字尤為重要:「皇祖文武,桓祖成考」。經考證,這八個字記載的是中山國歷代君主的一個名號,包括歷代君主的順序,填補了《史記》當中對中山國記載的空白。

中山國歷代君主世系表

中山三器當中的銅圓壺,出土時壺內盛滿清水,壺的腹部上刻有中山國君對父親王厝的悼詞182字。

銅圓壺

中山三器中的最後一件是鐵足銅鼎。這件大鼎足足有六十公斤,是不折不扣的重器。大鼎銅身鐵足,採用了當時非常先進的鑄造工藝。大鼎上的銘文,除了記載中山國相邦司馬賙帥兵攻伐燕國的史事,還有大段警示後代的一些文字,為中山國的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文字依據。李焱表示,「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中山國,而這三器則對中山國歷史記載是很重要的。」

鐵足銅鼎(非此次展品)銅方壺(非此次展品)

古中山國的藝術風格

此次展出的文物帶有明顯的遊牧民族風格,具有極高的歷史、考古、藝術和科學價值,突出了獨具特色的遊牧民族個性,詮釋了中山國在其歷史中最為輝煌的片段。

展覽內容策劃人李焱告訴,由於蘇博展廳面積不大,所以展覽還是希望呈現一種小而精。「中山國來自鮮虞人,傳聞來自歐亞草原,一路往東,到達陝北地區,後由於秦國的壯大,又遷移至太行山附近」。第一部分展現了中山國的歷史及變遷,也為了呈現中山國的人作為草原民族所具有的獨特特點。展櫃中的展品也是為了展現他們民族特色的生活面貌,包括百姓生活類物件,如鐵質的農具、交易往來的貨幣、算籌等。」

展廳現場,算籌算籌計數法遵

算籌是算盤發明之前中國最重要的計算工具。算籌的計數法遵循十進位制,以縱橫兩種排列方式來表示1-9的數目,表示多位數時,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用縱式,千位用橫式,以此類推,遇零則置空。

成白刀幣。中山國特有的刀幣,上鑄有「成白」二字。

展覽第二部分呈現了中山國與軍事、打獵相關的車馬器、兵器等文物。其中,展品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與摺疊式方形小帳構件為一組,「呈現中山國外出搭建帳篷時所用到的工具,這些物件是可以活動的,可拆卸的,呈現了他們工藝構造的精巧。同時,這些器物也呈現出了草原民族的特色。」

錯金銀銅犀牛屏風座展廳現場,摺疊式方形小帳構件十五連盞銅燈

展廳中一件十五連盞銅燈同樣呈現了中山國技藝的精巧。十五連盞銅燈是戰國時期出土的最高燈具,整體造型猶如一棵大樹,主幹矗立在鏤空夔龍紋底座上,由三隻獨首雙身、口銜圓環的猛虎託起。四周伸出七節樹枝,枝上託起15盞燈盤,高低有序,錯落有致。每節樹枝均可拆卸,榫口形狀各自不同,便於安裝,並可根據需要增減燈盞的數目。架枝上塑有遊動的夔龍、鳴叫的小鳥和頑皮嬉戲的群猴。樹下站立赤膊短裳的鮮虞族家奴二人,正向樹上拋食戲猴。

銅山子形器(複製品)

這是中山國特有的青銅器,也是一種儀仗禮器,使用時插在木柱上,以此象徵中山國的權威。

展廳中的第三部分則展現了中山國的鮮虞人是如何吸收中原文明的。「展廳中的禮器、玉器呈現的是中原文化的特色,可以看出他們逐漸吸收中原文化的變化。古中山國雖然學習了中原的禮制但是始終還保留著自己的東西,自己的特色,比如九鼎八簋的制度,中山王墓出土了九鼎,但裡面盛放的東西卻與我們傳統的記載有別,其一他沒有祭祀最重要的牛肉,其二他盛放了中原不用的馬肉和狗肉,應當是體現了他們的生活習俗,馬和狗對他們來說是很重要的兩種動物。中山國出土的這些青銅禮器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使用過的,不是說為了祭祀為了隨葬而專門鑄造的。這也算是他的特點。」

成公升鼎磨光壓劃紋黑陶蓋豆

磨光壓劃紋黑陶器是中山國特有的明器,不是實用器,它的光澤質感如金屬一般,應當是經過了反覆地打磨和壓劃,出窯前可能還經過煙燻,具體的製法已經失傳,現在還沒有人能複製出來。

錯銀銅雙翼神獸

展廳中的獨立展櫃屬於第三單元。其中,展品「錯銀銅雙翼神獸」是1977年平山縣三汲村戰國時期中山國王墓出土,在1號墓的東西兩庫中各出土一對共四隻,東庫兩件頭朝左,西庫兩件頭朝右。雙翼神獸長40釐米。神獸曲頸昂首怒吼,兩肋生翼,臀部隆起,四肢弓曲,躍躍欲起。通身錯銀,身軀為捲雲紋,獸翼有長羽紋。背部裝飾兩隻左右對稱的錯銀鳥紋。底部鑄有銘文。「雖然其工藝只是錯銀,但其獨特之處在於造型並沒有在別的地方出現過。有學者認為,這種造型風格來自西域。」李焱這樣說道。

陶人俑拜山 一組(7件)石制六博棋盤/水晶棋子

說到中山人的信仰,「山」這個字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繞開的。陶人拜山組合中共有六件方形陶錐體和一件人形俑,均為泥質紅陶,發現於冶銅遺址。人俑直立,作圈手拜山狀,線條簡單粗獷,形態傳神。方錐體底面為正方形,向上收為錐形。出土時人俑立於中間,方形錐體每三個排列在一起,中間高,兩側低,組成一個「山」字形。在人俑面前兩側組成兩個「山」字,反映了中山國崇拜山神的風俗。形象地展示了當年中山工匠開工前祭祀山神的情景——熊熊的篝火升騰起來,中山工匠們虔誠地匍匐在地,朝向遠方的大山祭拜,祈求山神賦予他們靈感,保佑他們平安。

不僅如此,中山人的城邑依山而建,城內一般還有小山,「中山城」「中山國」亦由此而得名。他們建房的瓦當上還裝飾著各種山的圖案。在已發現的戰國時期建築構件中,山峰形瓦釘飾為中山國所獨有。縱觀整個展覽,崇山的中山人把山的形象賦予到了他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展品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山」的影子,蔚為壯觀的山字形器更足以說明一切。

據悉,此次展覽由蘇州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策劃,展覽將展至9月2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揭秘古中山國考古:喚醒沉睡的神秘古國!
    直到上世紀70年代,考古發掘將古中山國從沉睡中喚醒。 當歲月再度刻下幾多年輪,我們請到已經80歲高齡、曾親歷古中山國考古的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原研究館員劉來成,講述那段苦苦探索、證實、揭秘古中山國的考古發現歷程。 在河北省博物院的十大鎮館之寶中,有三件來自位於平山縣的古中山國都城遺址。
  • 紀錄片《中山國》: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禮讚
    1974年,河北省平山縣三汲鄉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的神秘面紗。文物部門持續至今的田野考古,給這個神秘王國勾勒出日漸清晰的輪廓。號稱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幾度立國,強盛一時,終被趙武靈王慘烈絞殺。這個存世200多年,在《史記》等歷史典籍中若隱若現的神秘古國,給世人留下了諸多謎團:它從何處來,真的由白狄人建立?它何以能在華夏文化中心區域立足並逐漸強大?
  • 中山國的崛起和滅亡對現代國家的執政啟示
    中山國的崛起和衰落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為什麼中山國可以在大國夾縫之中求得生存,又是為什麼在一段繁榮之後為人所滅,讓我們來揭開中山國神秘的面紗。 鮮虞立國 春秋時期,晉國不斷向周圍的狄族發動進攻,鮮虞族也在晉國的計劃之內,晉國曾多次借道,或是直接對鮮虞發動進攻,鮮虞不敵,多次在與晉國的對抗中失敗。
  • 揭開一個被遺忘國度神秘的面紗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一集:發現
    1974年,平山縣三汲鄉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神秘的面紗。河北省文物部門持續至今的田野考古,給這個神秘王國勾勒出日漸清晰的輪廓。中山國先民是春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人,他們在華夏諸侯兼併戰爭中跨越太行山,東遷至今天河北中部平原,建立鮮虞聯盟。春秋晚期,他們在太行山東麓構築中人城,創立中山國。中山後來被晉國攻佔,中山文公被扶立為「傀儡」國君。文公是「中山三器」銘文記載的中山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國君。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韓非子》中記載中山相邦出使趙國,護送的兵力為百乘,即甲士300人,步卒7200人。這樣的規模在當時來說非常浩大,也非常少見。
  • 由盛而衰的中山國,正面臨嚴峻的危機!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四集:拐點
    躊躇滿志中山國青銅器已經到了戰國的中期稍微偏晚一點。這個時期的青銅器突破了以前製造青銅器比較死板、太規範化模式的特點。從中山國的青銅器來看有很多突破的點,我們看到它非常靈動、活潑、張揚。中山國的雙翼神獸,我覺得可能是受西亞影響,表現了它受原來遊牧民族文化、思想觀念的一些影響。因為中山的祖先就是鮮虞。鮮虞至少現在就是知道從河北的北部、山西山區逐步過來的,再往西就是陝西、甘肅,跟西戎關係就很密切。
  • 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將陸續在河北臺、石家莊臺播出
    張志平: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會長,紀錄片《中山國》總策劃、總撰稿中山國(公元前414年-公元前296年)是由白狄所建立的國家,國土嵌在燕趙之間。經歷了戎狄、鮮虞和中山三個發展階段。中山國古城遺址出土文物多為稀世珍寶。其中包括三項世界之最:世界最早的碑碣石刻「守丘石刻」、世界最早的建築平面設計圖「兆域圖」以及現存最早發現的古酒。
  • 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 當時的白狄主要由鮮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四個氏族部落組成。他們集中分布在今山西省東北部的盂縣以東至河北省石家莊周圍地區。其中鮮虞氏主要在河北省正定縣新城鋪一帶活動。 白狄東遷後,史書大都以「鮮虞」概括稱之。
  • 【平山:央視一天播5次】六集歷史紀錄片《中山國》9月18日播出【內附具體時間】
    戰國中山王國   中山國號稱戰國「第八雄」,幾度立國,強盛一時,終被趙武靈王慘烈絞殺;這個存世200多年、在《史記》等歷史典籍中若隱若現的神秘古國,並沒有從歷史上消失;震驚世界的考古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神秘的面紗,給世人留下了諸多謎團:它從何處來,是由白狄人建立的國家嗎?它何以能在華夏文化中心區域立足並逐漸強大?它何以能創造出那個時代最璀璨的文明?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遭到了諸夏的排擠,但在公元前7世紀,中山國的前身鮮虞部落差點滅亡了衛國,齊桓公聯合各諸侯大軍才將鮮虞部落趕回北方。 等到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山國南下的阻礙基本集中在晉國身上,但同晉國之爭中,中山國基本佔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的幾次大戰,中山國損失慘重,先是被趙簡子打的二十年沒有動靜,後來又被智伯滅了屬國,緊接著趙襄子派人「一日下兩城」,攻下了中山國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國元氣大傷,幾近滅亡。
  • 天上掉下個中山酒︱汾酒百賢009
    這兩種古酒竟能儲存2000多年,至今不壞,證明了中山國的釀酒水平確實不低。中山國在哪裡?中山酒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抱愧中山 中山國是白狄國《禮記·王制》:「東曰夷、西曰戎、南曰蠻、北曰狄」。北狄可以分為三個大的支系:白狄、赤狄、長狄。白狄主要分布在南流黃河晉陝大峽谷兩側的陝北和山西西北部,相對獨立。赤狄和長狄組成北狄聯盟。總體來說,赤狄聯盟屬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前半場;白狄屬於後半場。鮮虞中山國屬於後半場,是白狄人建立的國家。
  • 珍寶化形 衣香鬢影《天下3》×蘇博聯名外觀古韻流香!
    《天下3》×蘇博聯名外觀隨夏季資料片「姑蘇流風」一同上線!靈感來源於蘇州博物館建築風格的「姑蘇一夢」時裝淡雅清麗,宛若江南一抹潑墨山水;改造自館藏文物「鎏金菱形紋劍」的新時裝「月影鎏金」霸氣外露,一身戎裝硬朗帥氣;蘇博鎮館之寶「秘色瓷蓮花碗」化身為「秘色瓷蓮」時裝,穿越千年依然俊秀不減。館藏文物「鬥彩海水龍盆」與「翡翠巧琢喜鵲梅花洗」也同步登場,分別化形為珍獸「五色盤龍」與「梅花洗」。
  • ​河北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獲第2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兩項大獎
    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供圖河北新聞網訊(記者田恬)11月23日,第24屆中國紀錄片學術盛典在深圳舉行,現場頒出五大類共28個獎項。河北省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榮獲系列片十佳作品獎,該片主創張志平、張軍鋒榮獲最佳撰稿獎。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它原稱鮮虞,屬於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白狄。白狄系姮姓,鮮虞則為姬姓,是白狄的別種。春秋時期,今河北省中部有三個白狄別種的小國,鮮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晉縣。 到春秋晚年,肥、鼓被晉國所滅,只有鮮虞屹然獨存,改稱為「中山」。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
  • 工人取土意外發現大洞,出土罕見戰國文物珍品,至今無人複製成功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提起「東郭先生與狼」的故事,可能各位讀者都不會陌生,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東周時期的中山國。中山國,是由白狄建立的一個國家,存在時間長達350年之久。然而對於這個古國,人們能夠查閱的只有史料中一些零星記載。
  • 歷史上出土的四件「神秘文物」,疑似穿越而來,專家也無法解釋
    人類創造了許多文明,這些文明留下的文物都是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在歷史上出土過四件四件「神秘文物」,有些專家認為,這四件神秘文物本不應該屬於那個時代,疑似穿越而來,專家也無法解釋。    一、千年前的太空人浮雕  這第一件文物,就是古教堂上的太空人浮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