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

2020-12-28 菜菜子歐尼

外壁刻有銘文77行469字,銘文數量僅次於著名的毛公鼎。

銘文記載了中山國相邦司馬賙率師伐燕、擴大疆土的功績,告誡後代吸取歷史教訓,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大鼎銘文書法價值極高,歷史價值更是彌足珍貴。

中山王鐵足銅鼎銘文為刻款篆體,銘文運刀如筆,文字修長雋逸,筆劃瘦硬勁秀,布局參差錯落,通篇文字既肅穆莊重,又有強烈的韻律感,是戰國晚期金文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品。

大鼎銘文不但書藝精絕,而且修辭藝術爐火純青。

首先,銘文句式的運用有相當高的水平,既有幾個字的短單句,又有又有判斷句、排比句和選擇句等等,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其次,銘文善長連用設問和反覆,如「其誰能之?其誰能之?」等使文章有迴環往復的韻律美。

另外,銘文中排比手法的運用形式多樣、境界高妙,例如:「毋大而肆,毋富而喬(驕),毋眾而囂」,(意為不要因勢大而肆意,不要因富足而驕奢,不要因人多而囂張),三個排比十分流暢。

此外,還有段落的排比,銘文全文五個大段中的第二至五大段都以「昔者」為開頭,構成段的排比,使全文語意連貫,氣勢雄渾。

總之,整篇銘文結構嚴謹,節奏勻稱,抑揚頓挫,富於韻律和諧之美,具有極的強感染力。

銅鼎銘文最重要的價值還在於其內容對史書的補充作用。

中山國是白狄族鮮虞部建立的國家,綿亙於春秋、戰國時代。

戰國時期,中山國是當時僅次於「戰國七雄」的五個「千乘之國」之一,與齊、魏、燕、趙等強國相抗衡,在列國爭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但由於中山國統治者非周王室宗親,國運又幾度興衰,所以史籍中關於中山國的記載簡略零散,兩千多年來中山國被稱為「神秘王國」。

要解開中山國之謎,最好的證據就是發現文物,尤其是帶有銘文的文物。

1977年在中山王墓的發掘中,當考古人員發現大鼎身刻滿銘文時無限驚喜!

經釋讀,得知大鼎制於中山王厝14年約公元前313年。

王厝是中山國史上最有作為的國君,公元前327年繼位,他在位期間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並於公元前323年與魏、韓、趙、燕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

大鼎銘文記載:公元前314年,中山國趁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進攻燕國並大獲全勝。

銘文誇耀伐燕之功的同時,還告誡嗣王吸取燕國之亂的教訓,並以越國滅吳的歷史事實,告誡後代時刻警惕周邊諸國的進攻。

銘文中反覆提到其相邦司馬賙,對他率師伐燕的功績大加褒揚。

銘文中還提到「先祖桓王、邵考成王」,「桓王」和「成王」分別為王厝的祖父和父親,也填補了史書的缺漏。

中山王厝鐵足銅鼎與中山王厝墓出土的夔龍飾刻銘銅方壺和厝銅圓壺並稱「中山三器」,鐫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清晰展現了中山國的昔日輝煌,掀開了罩在這個「神秘王國」上厚重而神秘的面紗!

鉞是一種主要靠重力砍斫的兵器。

早在夏代,軍隊就已經裝備了鉞。

後來,由於它的殺傷力遠不如戈、矛而逐漸作為儀仗、權力、刑罰之用,成為軍隊指揮權和國家統治權的象徵。

中山候銅鉞的造型與板斧相似,長、寬,中部最厚處,重。

它有橢圓弧形的刃,中部有一圓孔,偏闌一側用規整的圖案裝飾,兩肩各有一個長方形穿,內(即後尾部)為橫長方形,紋飾與近闌處相同。

偏刃一側豎刻兩行16字的銘文,大意為「受命於周天子的中山候製作此鉞,警示人們其權威莊嚴不可侵犯」。

相關焦點

  • 由盛而衰的中山國,正面臨嚴峻的危機!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四集:拐點
    躊躇滿志中山國青銅器已經到了戰國的中期稍微偏晚一點。這個時期的青銅器突破了以前製造青銅器比較死板、太規範化模式的特點。從中山國的青銅器來看有很多突破的點,我們看到它非常靈動、活潑、張揚。中山國的雙翼神獸,我覺得可能是受西亞影響,表現了它受原來遊牧民族文化、思想觀念的一些影響。因為中山的祖先就是鮮虞。鮮虞至少現在就是知道從河北的北部、山西山區逐步過來的,再往西就是陝西、甘肅,跟西戎關係就很密切。
  • 號稱「千乘之國」的中山國是怎麼亡國的?
    在趙武靈王即位以前,就依持齊、魏兩國的支持,侵略趙國[1],成為趙國安全的最大威脅,所以當時的趙武靈王有感而言「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基於這種嚴峻的形勢,趙武靈王除了有胡服騎射的改革計劃外,還打算發動消滅中山的戰爭。
  • 驍勇善戰 中山國的軍事
    在社會動蕩、諸侯林立的夾縫中,嵌在燕趙兩大強國間的中山國,佔地雖小,卻迅速發展,幾百年的國史就是鮮虞中山國跌宕起伏的戰爭史。今天就來說一說驍勇善戰的中山國的軍事與戰爭。 據史料記載,作為千乘之國的中山國,面積狹小,但地理位置險要,進可攻,退可守,乃兵家必爭之地,在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清代史學家郭嵩燾評價說:「戰國之所以盛衰,中山若隱為之樞轄,而錯處六國之間,縱橫捭闔、交相控引、爭衡天下如中山者,抑亦當時得失之林也。」由此可見中山國地理位置和歷史地位的重要性。
  • 中山國曾被魏國所滅,也曾打敗趙國,最終卻被趙武靈王徹底消滅
    戰國時期,中山夾居於燕、齊、趙三國之間,疆域雖小,武力卻很強盛。周威烈王二十年(前406年),魏文侯侵佔中山,把太子擊封在那裡。大約在周安王二十四年(前378年),中山復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中山和韓、趙、魏、燕五國相王,可見其在當時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中山國第一次滅於魏國 魏國同中山國並不接壤,本無領土衝突。
  • 現場|在蘇博走進「鮮虞」:百件文物呈現古中山國的神秘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戰國亂世,中山國與燕、趙、魏、齊諸強抗衡,幾經沉浮。王厝時,中山國進入全盛時期,稱王耀兵於太行山下,與七雄相比亦無遜色。然中山外有強敵環伺,內統治階層日益驕奢,於公元前296年,亡於趙國。
  • 「戰國第八雄」——中山國的起源
    這個令周天子頭疼不已的「獫狁」,就是春秋戰國時期 「中山國」的先祖,後來因為音誤被記載成了「鮮虞」。 「當成周者……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
  • 大將攻打中山國,中山國國君將他的兒子做成肉羹,大將滅了中山國
    等到晉國強大起來之後,中山國南下的阻礙基本集中在晉國身上,但同晉國之爭中,中山國基本佔不到多少便宜,尤其是公元前5世紀的幾次大戰,中山國損失慘重,先是被趙簡子打的二十年沒有動靜,後來又被智伯滅了屬國,緊接著趙襄子派人「一日下兩城」,攻下了中山國的左人城和中人城,中山國元氣大傷,幾近滅亡。
  • 紀錄片《中山國》:一場穿越古今的文明禮讚
    強盛一時的中山國為何迅速走向覆滅?司馬遷為何沒有在《史記》給這樣一個重要的國家做正面的記載……2018年9月18日至23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片頻道在晚間黃金時段播出六集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在揭開這一個個謎團的同時,全面整理展示了中山國的文物與遺存,廣泛吸收海內外中山國研究的學術成果,為觀眾細緻梳理了中山國從立國、崛起、繁盛到亡國的歷史,翻開了中華民族歷史大融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 揭秘古中山國考古:喚醒沉睡的神秘古國!
    許多人也許並不知道,今天石家莊一帶的這片土地,在群雄逐鹿的戰國時代,曾有80餘年的時間,既不屬於燕,也不屬於趙,而是屬於一個名為中山的神秘國度。
  • 呂不韋被稱為相邦,與宰相和丞相有何區別?難怪嬴政廢除相邦職位
    再者丞相和相邦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兩者代表卻有所不同,就比如大秦賦中呂不韋被稱為相邦,而嬴政有時候會稱他為相父,卻很少稱為丞相,因為相邦的地位要高於丞相,同時後來還有一個相國職位,地位也高於丞相,等同於相邦。而秦國最早出現相邦職位是在秦惠文王時期。指總攬軍機大事的重要官職,地位崇高。張儀曾憑藉出色的外交,三寸不爛之舌才被任命為秦國的相邦。
  • 魏國消滅中山國後,只統治了26年,之後中山國成功復國!
    比如趙國在「胡服騎射」之前,一直將中山國視為自己的心腹大患。等到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後,趙國才終於吞併了中山國,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強國。而在被趙國吞併之前,中山國早在戰國初期就被魏國消滅一次了。不過,魏國消滅中山國後,只統治了26年左右,之後中山國就成功復國了,這才給了趙國再次消滅它的機會。
  • 揭開一個被遺忘國度神秘的面紗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山國》第一集:發現
    1974年,平山縣三汲鄉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揭開了中山國神秘的面紗。河北省文物部門持續至今的田野考古,給這個神秘王國勾勒出日漸清晰的輪廓。中山國先民是春秋早期北方遊牧民族白狄鮮虞人,他們在華夏諸侯兼併戰爭中跨越太行山,東遷至今天河北中部平原,建立鮮虞聯盟。春秋晚期,他們在太行山東麓構築中人城,創立中山國。中山後來被晉國攻佔,中山文公被扶立為「傀儡」國君。文公是「中山三器」銘文記載的中山國歷史中的第一位國君。
  • 中山國的崛起和滅亡對現代國家的執政啟示
    ,在中山桓公的勵精圖治下,在靈壽再次建國,復國之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的東北部,將趙國的領土分割成了兩個幾乎不接壤的地區,中山國成為了趙國的心腹大患,趙國開始著手處理與中山國的關係,兩國時而交戰,時而互派使節友好往來,如何處理和中山國的關係,成為了趙國國君一件重要的事情。
  • 《大秦賦》中的呂不韋,前期是丞相,後期是相邦,兩者區別在哪裡
    左庶長、大良造這些職位爵位逐漸不再是主流,取而代之成為最高職位的便是相邦。 秦惠文王參照山東六國的套路,第一次設立了相位,稱之為相邦。秦國這個時候才能真正算是一個諸侯國,第一任相邦叫樛斿,白瞎了第一位相邦的位置,因為他不出名!
  • 老師不會告訴你,相邦和丞相,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官職
    在《大秦賦》裡面,秦國上下對於呂不韋的稱呼,大多是相邦。在許多人的認知中,這個相邦應該就是丞相的意思,屬於一種尊稱。其實不然,相邦乃是一種正式官職,地位猶在丞相之上。
  • 河北地域的中山國:國王傳承100年
    河青新聞網訊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西漢時期的中山國的故事。西漢時期的中山國最早設置是在公元前154年,當時漢景帝劉啟封自己12歲的兒子劉勝為中山王。
  • 五國伐齊之後,範雎向秦昭襄王獻上一計,五十年後發現真高明
    這是大的外交策略,如果中原六國之間有什麼戰事,秦國也不介意背後捅上一刀,反正當時的諸侯結盟也好、攻伐也好,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不存在真的友好關係。比如公元前284年左右的五國伐齊事件。《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毅於是並護趙、楚、韓、魏、燕之兵以伐齊,破之濟西。」而《資治通鑑》記載:「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根據後續的史實來看,秦國應當是參加了戰爭的,而楚國則沒有參戰,所以《資治通鑑》的記載是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