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國堪稱春秋第一強國,壓制秦齊楚三國,為何卻土崩瓦解?

2020-12-25 騰訊網

晉國原本是個小國,首任國君叔虞受封時,領地只有「河汾之東,方百裡」。可是在春秋時期,這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是說時春秋第一強國,在爭霸戰爭中,一度壓制著秦國、齊國、楚國這些強國。後世學者認為晉國先後出現四位霸主,長期稱霸中原!然而,強大的晉國最終卻土崩瓦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司馬遷在《史記》中已經提到了晉國滅亡的原因,「悼公以後日衰,六卿專權」,唐朝史學家司馬貞說得更明白,「四卿侵侮,晉祚遽亡」。這裡的「卿」指的是卿族,眾所周知,晉國是被韓、趙、魏瓜分的,史稱「三家分晉」,而韓、趙、魏三家原來就是晉國的卿族,那麼他們為何能夠實現以下克上呢?

事情還得從晉國國內複雜的政治情況說起!晉國的政治勢力可以劃分為三股:第一是公室,也就是晉國的國君及其近親;第二是公族,也就是晉國國君的同族人;第三是卿族,指的是晉國的那些異姓大臣們。晉國最初的內亂是公室與公族的鬥爭。被封於曲沃的公族,經過67年的內戰,奪取了晉國國君的位置,史稱「曲沃代翼」。

自此之後,晉國國君們開始吸取歷史教訓,不斷打壓同姓公族的力量,同時任用異姓卿族來管理國政,在這種情況下,卿族的勢力開始崛起。比如說跟隨晉文公流亡的人中,有兩個人的身份非常特殊,他們就是魏犨、趙衰,兩人就是後來魏國、趙國君主的祖先,而韓國國君的祖先屬於遠支公族。

隨著卿族勢力日益強大,引起了晉國國君的不滿,晉文公的孫子晉靈公在位期間,先後兩次打算刺殺權臣趙盾,但都沒有成功。後來,晉靈公居然被趙盾的兄弟趙穿殺死,之後趙盾擁立了晉成公。趙盾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了一次改革,規定由卿族來擔任公族大夫的職務。晉成公死後,晉景公即位,他發起了一次反擊,「誅趙同、趙括,族滅之」。

不過,晉景公在韓厥(韓國國君的祖先)的勸說下,留下了一個趙武。晉景公死後,接任的是晉厲公,他打算進一步除掉卿族,「欲盡去群大夫而立諸姬兄弟」。但是在關鍵時刻,晉厲公有些心慈手軟,「一旦殺三卿,寡人不忍益也」。結果卿族的欒書、中行偃發動政變,軟禁並殺死了晉厲公,擁立晉悼公。

自晉悼公開始,晉國公室的力量徹底衰落,再也無法對卿族發起反擊。晉平公在位期間,吳國的季札曾接觸過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他就已經認識到「晉國之政,卒歸此三家矣」。當時的晉國主要有六大卿族,「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為六卿」。經常長期的內部鬥爭,最後只剩下韓、趙、魏、智四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領兵攻打趙襄子,結果韓康子、魏桓子反戈一擊,與趙襄子聯合滅掉了智伯瑤,將其土地平分。到了公元前433年,晉國國君只剩下兩座城池,他反而要去朝見韓、趙、魏。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趙、韓、魏為諸侯。公元前376年,晉國最後的土地被瓜分,晉靜公被廢為庶民。

參考資料:1.《史記》;2.《左傳》

相關焦點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韓、趙、魏三家分晉前,晉國雖然和秦國、齊國、楚國被評價為春秋四大強國,但晉國鼎盛時期,齊秦楚三個大國都無法和晉國匹敵,晉國強大到可以經常壓制住另外三個大國。晉國在鼎盛巔峰時期,軍事上有兵車萬乘,強大的實力可獨霸中原,秦國只能稱霸西戎,齊國在東北部的海邊縱橫,楚國在南邊不斷擴張。
  • 戰國時全程打醬油的韓國,根本不算強國,為何能夠並列戰國七雄?
    在整個風雲變幻的戰國時期,魏國初期最強,隨後秦齊楚三國橫強,最後一個新秀是趙國。很多同學都在問,為啥排戰國七雄的時候,會把燕國和韓國算裡面?其實燕國也是有著高光時刻的,燕昭王即位後,整合燕國的國力,築黃金臺召天下名士,最終倡導了五國伐齊之舉,使得強大的齊國只剩下兩城就灰飛煙滅了。
  • 晉國春秋之——六卿兼併
    與此同時,晉國國內各卿大夫之間鈎心鬥角、獨霸專權的惡風卻又席捲而來,那麼,在他們之間會採用怎樣的手段來爭權奪力呢?他們彼此又將發生哪些觸目驚心的廝殺呢?《晉國春秋》系列節目第十一集 《六卿兼併》,為您講述。春秋時期政治格局的特點大體上來說,以公元前546年的晉、楚弭兵為界,在此之前,是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在此之後,是公室衰微,卿大夫專權。
  • 若沒有三家分晉,晉國能與秦國爭霸天下嗎?
    沒有三家分晉的話,秦國是無法與晉國爭奪天下的,除非晉國內部出現問題。晉國在戰國初年就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執掌晉國的三位卿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一起瓜分了晉國的領土,分別建立了趙、魏、韓三國,這就是三家分晉的由來。
  • 春秋爭霸19《橫空出世》【東哥筆記42】
    春秋初期,楚國已是一個強大的諸侯國,疆土廣闊,實力雄厚,是春秋時的第一個大國,而且在春秋戰國長達550年時間裡,楚國除了春秋末期被吳國揍了個半死外,自始至終都是數一數二的強國,這是任何一個強國也比不了的。
  • 晉國趙武:如何從險遭滅族的「趙氏孤兒」變為春秋「一代賢臣」?
    引言春秋中期,晉楚兩國經過近百年的爭霸戰爭,盡顯疲敝之態。在晉國元帥趙武執政期間,晉國終於和楚國達成和解,從戰爭走向和平。趙武執政的七年裡,晉國國泰民安,然而和平的表面之下,卻暗含著各種隱患。雖然出身卿族,但趙武執政期間並不為趙家謀取私利,他先後舉薦的四十六個人皆成為國之棟梁,沒有一個人成為趙氏家臣,其大公無私,堪稱千古之楷模。
  • 東周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戰國又是怎麼劃分的呢?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周朝已經分為東西周了,為何東周還要分春秋和戰國?最主要的原因是周朝的時間太長了。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時期有個不可一世的大國叫做「晉」,春秋五霸中有兩位都是晉國的國君。
  • 為何春秋時期的諸侯們熱衷於爭霸,而不是吞併和滅國?
    從春秋初到春秋末,雖然能坐上霸主之位的人並不多,但稍微強大一點的諸侯國都想稱霸。這就是春秋的現實。所謂「霸主」,就是諸侯之長。為什麼春秋諸侯如此熱衷於爭霸,卻不通過消滅和吞併其他諸侯國來壯大自身呢?首先,需要特別強調的核心關鍵是,爭霸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爭取更多資源以發展壯大自身的手段。
  • 晉國在春秋時期有多強勢?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等級為侯爵,是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兒)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所以封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一直到他的兒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一說因善射改名。
  • 晉國救宋退楚之戰,衛成公是如何在晉國的壓力之下倔強的苟活?
    春秋時期,並不是你的身份越尊貴活的就越久,而是要心思活絡才能順利苟活。如果你是小國的君主,那如何在強國的壓力下活命那就更是一門學問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當年的衛成公是如何在晉國的壓力下倔強的活著的。 春秋時期的衛國是個小國,西邊有強大的晉國,東邊有曾經是春秋霸主的宋國,南邊有強盛的楚國。
  • 周朝分封的最大諸侯國宋國,為何說在春秋戰國時期活成了一個笑話?
    不自量力,總想挑戰強國,自己老被收拾春秋時期,中原的第一位霸主並不是齊桓公,而是射中周桓王一箭的鄭莊公。在鄭國強大的時候,宋國就很欠收拾地總跟人家交戰,而且敗多勝少。一個小小的五千乘的中等國家,就向四面八方挑戰三個萬乘強國。最終,齊湣王聯合楚國、魏國,趁宋國內亂,進攻宋國,殺死宋康王,宋國滅亡,三國瓜分宋國。高舉「仁義」大旗,爭奪霸主之位的宋襄公齊桓公去世後,中原霸主之位空缺,宋國國君宋襄公,因為受齊桓公託付,照顧公子昭,並護送公子昭回國繼位為齊孝公。
  • 春秋丨晉國5——霸業初成
    太子申生被陷害自殺而亡,驪姬的兒子姬奚齊、姬卓子相繼繼位,但是在晉獻公葬禮期間,被太子師傅晉國大夫裡克所殺,後續的繼任者晉惠公姬夷吾、晉懷公姬圉交惡鄰國秦國,言而無信,未能掌控晉國,帶領上升期的晉國走向強盛。
  • 山西是如何從帝堯唐國變成春秋晉國?都城又從太原南遷到臨汾?
    商代的唐國延續到西周,這個殷商留下來的唐國後來就成了春秋大國晉國立國的基礎。周代重新分封唐國完全代替了原有的古唐國。在唐國的變遷史上,太原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這段歷史給春秋晉陽的建立鋪墊好了文化背景,讓晉陽城的誕生有了歷史的依據。
  • 從「大義」到「事利」,為何春秋諸侯邦交準則會發生轉變?
    鄭國是春秋時期第一個強國,《左傳》評價了鄭莊公爭霸的行為,認為他是根據周王的命令來徵討那些不合法度的小國,但是並不覬覦或者貪圖這些土地,是拿自己的功勳來換取自己的王爵位置,但是實際上鄭莊公成為了黃河中下遊的第一位霸主。因此鄭莊公是史書中以德服人的典型範例,受到許多史學家的稱讚,是後來大國爭霸中樹德立威的先例。
  • 春秋時期的主旋律——晉國與楚國之間的爭霸戰爭
    晉國與楚國的爭霸成為春秋時期的主旋律,在這期間發生了春秋時代最大的五次戰爭,晉國四勝一敗。這四次戰爭分別是城濮之戰、崤之戰、鞍之戰、鄢陵之戰和邲之戰。在這四次戰役中,晉的主要對手是楚國,其次是秦國與齊國。
  • 春秋丨晉國4——霸業之基
    百年的動亂之後,晉武公終於不但實際控制晉國,也從法理上取代宗脈,成為晉國正統。但是此時晉武公已經步入人生末年,晉國的未來在兩年後,公元前676年傳承到晉獻公手上。晉獻公在位期間,兼併鄰國,為晉國開疆拓土,「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使黃河中遊皆為晉國所有,與齊國、楚國、秦國成為當時四強。盡滅公族晉獻公繼位之後花了8年的時間做了一件大事:盡滅公族。因為多年的內戰,晉獻公這一脈往上,叔叔輩、爺爺輩兄弟們的後代公子,在戰爭中屢立戰功,有很多得到了分封, 勢力極大,因此對晉國國君的威脅很大,讓晉獻公十分憂慮。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在春秋時代,這三位諸侯為何能當上「霸主」?
    關於「春秋五霸」,史上主要有兩種說法,但其中有「三霸」是共識。他們是誰呢?又是如何稱霸的呢?讓我們回到兩千多年前。 歷史上關於「春秋五霸」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說法最具代表性:一是據《史記索隱》記載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是據《荀子·王霸》記載的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紀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之初,晉國一場持續七十年的內戰,拉開禮崩樂壞的序幕
    所謂「春秋」,相傳魯國史官按年、季、月、日記錄列國大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於是就將這部編年史簡要概括為「春秋」,這一段歷史即為春秋時代。春秋晚期,孔子閱讀春秋史時痛心疾首,認為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導致百姓困苦不堪,於是理想化地認為只要恢復周禮,以仁義治國,就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