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後人出了兩位名將!

2020-12-25 情懷與歷史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紀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

在春秋時期,眾多小國相繼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這才有了後面的戰國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霍國,就是在春秋時期被晉國消滅的。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霍國在春秋時期就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但是,霍國滅亡後,霍國的後人以霍作為姓氏,這就是目前比較常見的霍姓。至於西漢時期的霍去病、霍光這兩位名將,都可以說是霍國的後人。

具體來說,霍國,是周朝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伯爵。周武王姬發滅商之後分封自己的八弟姬處於霍(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一帶),是為霍叔處,此即霍國之始。由此,對於霍國來說,和燕國、魯國、晉國、衛國、鄭國、曹國、吳國、虢國等諸侯國一樣,都是周王室的後人,也即都是姬姓諸侯國。據《左傳·昭公二十八年》記載,周初分封共七十一國,其中與周天子同姓的姬姓就有四十國,兄弟之國有十五國。而《荀子·儒效》則說姬姓有五十三國。可見周初的分封是以姬姓為主體,而同時兼顧到異姓。

當然,同樣是姬姓諸侯國,各個諸侯國的爵位則是不同的。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霍國的爵位是伯爵,這是一個比較中等的爵位。與此相對應的是,晉國、魯國、衛國等姬姓諸侯國,則是侯爵。因此,這意味著霍國分封之初,是一個相對較小的諸侯國。換而言之,周朝時期的諸侯國,分封之初的實力和規模,往往和爵位存在正相關的關係,也即爵位越高的話,分封的地盤也就越大,地理位置也就越好。

西周初期,因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處等人素與周公旦不和,便與商紂王之子武庚等聯合發動叛亂,史稱「管蔡之亂」,從史料看,霍叔處是協從者。面對這場叛亂,周公旦奉周成王之命,東徵很快平定了這場王室內亂。武庚被誅,管叔鮮畏罪自裁,蔡叔度被流放邊疆,霍叔處被貶為庶民,這意味著霍叔處失去了霍國君主的寶座。不過,不久之後,周成王念霍叔處雖參與叛亂,但是他尚屬有德長輩,於是恢復了霍叔處的封地,封為霍伯。

公元前661年,姬求成為霍國的君主。對於這位君主,認為從前周成王對其祖先霍叔處安置不當,遂自稱霍公,史稱霍哀公,變伯爵為公爵。在周朝的五等爵位中,公爵是最高的爵位了,只有宋國等少數諸侯國獲得了公爵的冊封。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春秋初期,霍國之所以敢擅自變動自己的爵位,顯然是認為周王室已經衰落了,雖然此舉違背了周禮和分封制,不過弱小的周天子,自然拿自己沒有辦法。同樣的道理,在春秋時期,原本爵位是子爵的楚國,更是僭越稱王,比如楚武王、楚成王等楚國君主,甚至敢公開和周天子叫板。

不過,霍國將自己的爵位從伯爵變成公爵,雖然沒有遭到周天子的討伐,但是,這引起了晉國的不滿。對於晉國來說,和霍國一樣,都位於今山西省一帶。原先,晉國作為侯爵諸侯國,在爵位上是要高於伯爵的霍國。現在,霍國擅自提升了自己的爵位,從而壓著晉國一頭了。在此背景下,當時晉國君主——晉獻公,就以此作為進攻,從而發兵攻打霍國。因為整體實力上的差距,霍國難以抵擋晉國大軍,所以在公元前661年就被晉國消滅了。

在霍國滅亡後,霍國君主的後人就以霍作為姓氏,這成為霍姓的重要起源。因此,霍姓得起源與霍國,得姓始祖為霍叔處。到了西漢時期,霍姓出了兩位名將,分別是霍去病和霍光。一方面,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漢名將。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漢武帝皇后衛子夫以及名將衛青的外甥,權臣霍光同父異母兄長。

霍去病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殲滅戰。對於霍去病來說,可謂年少成名,十七歲為票姚校尉,率領八百騎兵深入大漠,兩次功冠全軍,封「冠軍侯」。十九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闢,並且,霍去病指揮的漠北之戰消滅匈奴左部主力七萬餘人,封狼居胥。此戰之後,霍去病被漢武帝劉徹拜為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一起執掌西漢兵馬。

最後,元狩六年,霍去病去世,時年二十四歲,這自然是西漢王朝的巨大損失了。另一方面,霍光(?-前68年4月21日),字子孟,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漢時期權臣,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漢昭帝上官皇后的外祖父。霍光身材魁梧,眉目疏朗,鬍鬚長美。憑藉門蔭入仕,選為郎官,歷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

在西漢時期,霍光忠誠勤懇,持心公正。漢武帝臨終時,霍光被冊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受命託孤。漢昭帝即位,解除上官桀擁立劉旦陰謀,冊封博陸侯。漢昭帝去世,霍光擁護並廢立昌邑王劉賀,擁立漢宣帝即位,掌權攝政,權傾朝野,女兒為漢宣帝第二任皇后。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4月21日),霍光去世,諡號宣成。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相關焦點

  • 春秋時一小國,和魯國是兄弟之國,最終被衛國消滅!
    周武王姬發消滅商朝之後,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來的疆域,又徵服了四周的許多小國。但如何牢固控制大片的領土,成了周武王姬發以及之後周公旦的一個嚴重問題。於是,他採用分封制這一策略,把他的同姓宗親和功臣謀士分封各地,建立諸侯國。
  • 盤點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將,哪個時代更強?
    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歷史上戰爭最為頻繁的一個時期,接連爆發的戰爭自然便催生了大量的名將,那麼春秋戰國時期到底有多少名將呢?曹劌也稱曹翽,是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周文王兒子曹叔振鐸的後人,乃是春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魯莊公十年(前684年),齊桓公不顧管仲勸阻,發兵攻打魯國,魯國因此前多次被齊軍打敗,因此面對齊國進攻魯國上下十分恐慌,而曹劌則主動求見魯莊公請求出力。齊軍與魯軍在長勺交戰,魯莊公與曹劌同乘一輛兵車,魯莊公本想擊鼓迎戰,曹劌則進行了勸阻,直到齊國三次擊鼓進軍,曹劌這才讓魯莊公擊鼓出兵,結果齊軍大敗。
  • 晉國春秋之——六卿兼併
    晉國各卿大夫的封邑實際上就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國,在封邑內他們就是君主,還設立官職,徵收賦稅,建立軍隊;在諸侯國中他們出將入相,掌握著國家的政治和軍事實權。由於卿大夫具有這樣的特權和優勢,因而他們的勢力最容易發展起來,到了春秋中後期,就形成了政權下移、「政在私門」的政治格局。隨著晉政下移,各國大夫專政已成為這一時期的普遍現象。然而,同一首歌諸侯卻唱出了不同的格調。
  • 宋朝追封古代名將七十二人,四位春秋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誰?
    宋朝時期,追諡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並增設古今七十二名將為從祀。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無數所向披靡的武將,他們戰其一生受人敬仰。在宋朝時期,為了表彰這些中國歷史上的傑出武將,所以評選出了中國古代七十二名將,也就是武廟十哲七十二將。這些武將主要包括了宋朝以前所有朝代的古代名將,共72人。其中,就春秋時期來說,共有四位名將上榜,他們分別是管仲、孫武、田穰苴、範蠡。
  • 春秋之初,晉國一場持續七十年的內戰,拉開禮崩樂壞的序幕
    所謂「春秋」,相傳魯國史官按年、季、月、日記錄列國大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於是就將這部編年史簡要概括為「春秋」,這一段歷史即為春秋時代。春秋晚期,孔子閱讀春秋史時痛心疾首,認為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導致百姓困苦不堪,於是理想化地認為只要恢復周禮,以仁義治國,就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 春秋漫談8,鼎盛的晉國繼續稱霸
    我在前幾篇的時候就說過,春秋的歷史其實就是晉國的稱霸史和衰落史,從重耳稱霸這點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晉已經取代了東周。像那些被楚國蹂躪的小國,找東周沒有啥用,但是找晉國可能就相對好使點。我們所謂的「春秋五霸」其實有很多都是名不副實的,至少大部分晉國君主都是霸主。
  • 晉國的軍制,見證了一代中原霸主國的弱小到崛起
    弱小的甸服之國從西周到春秋,從春秋到戰國,各諸侯國在此期間不斷被大浪淘沙,不計其數的小國滅亡,三三兩兩的小國崛起,大國地位很少能長時間維持,很容易便衰敗下去。春秋時期,五大霸主國,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荀子·王霸》),僅有一位姬姓諸侯國。
  • 晉國堪稱春秋第一強國,壓制秦齊楚三國,為何卻土崩瓦解?
    晉國原本是個小國,首任國君叔虞受封時,領地只有「河汾之東,方百裡」。可是在春秋時期,這個國家逐漸強大起來,「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是說時春秋第一強國,在爭霸戰爭中,一度壓制著秦國、齊國、楚國這些強國。後世學者認為晉國先後出現四位霸主,長期稱霸中原!然而,強大的晉國最終卻土崩瓦解,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孔子是否看出了春秋時代力量博弈的本質
    天子權威下移,掀起了諸侯爭霸浪潮,春秋時期出現過五位霸主,但除去不合格的宋襄公,西邊的秦穆公,春秋末期東南崛起的吳、越兩國以外,整個春秋大部分時間內只有兩霸,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晉國和楚國,一北一南,爭奪中原各小國的控制權,在中原地區長期拉鋸戰,誰強大了,另一方就後退,小國們就臣服於誰,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爭霸戰爭。
  • 春秋爭霸20《晉楚爭霸》【東哥筆記43】
    成得臣是楚國名將,非常自負,知道楚成王要撤兵,氣得哇哇叫。於是,成得臣不聽楚成王的命令,揮師直撲晉軍而來。於是,春秋以來第一次大國與大國之間的戰爭——晉楚爭霸戰爆發了:                 🚩楚國主帥成得臣,楚國令尹,春秋名將,身經百戰。        六、兵力對比:說法一是晉軍二萬多,楚軍四萬多。說法二是晉軍五萬多,楚軍十萬多。無論按哪種說法,晉軍都比楚軍一倍,以少打多。        七、戰爭背景: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相伐,戰爭頻繁。楚國強盛,企圖北上,圖霸中原。晉國自晉文公上位以來,實力大增。
  • 春秋漫談4,曲沃代翼和晉國的崛起
    前言上一篇我們講了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姜小白。正常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講第二位霸主晉文公重耳了。不過,和上幾篇一樣,咱們還是得講一下重耳以前的故事。晉獻公一上臺,就採納了士蒍(wei,三聲,偉)的計策,把大宗的所有成員全部幹掉。這也是,斬草不除根,留著春風吹又生麼?士蒍,祁姓,士氏。我考察了一下祁這個姓氏,因為後面還有個祁氏,是姬姓,晉國的公族。士蒍的這個祁姓和祁奚的這個祁應該不是一回事,但是我也不能確定,咱們這裡存個疑吧。
  • 晉國救宋退楚之戰,衛成公是如何在晉國的壓力之下倔強的苟活?
    春秋時期,並不是你的身份越尊貴活的就越久,而是要心思活絡才能順利苟活。如果你是小國的君主,那如何在強國的壓力下活命那就更是一門學問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當年的衛成公是如何在晉國的壓力下倔強的活著的。 春秋時期的衛國是個小國,西邊有強大的晉國,東邊有曾經是春秋霸主的宋國,南邊有強盛的楚國。
  • 晉國在春秋時期有多強勢?
    晉國(前11世紀—前349年),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等級為侯爵,是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和王后邑姜(姜太公的女兒)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因受封於故唐堯故地,所以封國故初名為唐,其亦號唐叔虞。唐在黃河、汾河的東邊。一直到他的兒子燮父繼位徙治晉水,乃更國號為晉。一說因善射改名。
  • 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
    筆者學歷史,寫讀書筆記,到東周時迷失於春秋戰國這段風雲波譎,如夢如幻的歷史。精彩紛繁的人物事志令筆者無從下筆,這也是《上下五千年,一戰定乾坤》第⑤篇遲遲不能新更的原因。於是衍生出姊妹篇《亂舞春秋之春秋五霸》,後續可能還會有更多類似的文章分而饗之。
  • 三家分晉之前,鼎盛時的晉國有多強大?秦齊楚三強國不敢妄自開戰
    唐叔虞被周天子賜予唐地是因為二人一起做遊戲時發生的一則故事,而周成王是天子,因「天子無戲言」的原因被封地給唐叔虞,也為後人留下了「君無戲言」的典故。 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武王就是周王朝的創建者,周武王的兒子據歷史記載,至少有五個,分別是嫡長子姬誦、韓侯、應侯、邘叔和唐叔虞。
  • 春秋五霸,智囊團大比拼
    春秋五霸,小編前期介紹過,本文說一說春秋五霸的智囊團,誰更厲害?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為小編認定的春秋五霸。時勢造英雄,英雄亦能改變時勢。君王、謀臣、將軍、美女、商人、甚至平民,都可以成為亂世之英雄!
  • 【睡前故事】| 蹇叔:春秋戰國時期最偉大的預言家?
    春秋早期,秦國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國,經過秦襄公、秦文公、秦武公等幾代人的努力,才在諸侯之中立足。
  • 山西是如何從帝堯唐國變成春秋晉國?都城又從太原南遷到臨汾?
    這在原始時期,甚至商周是常見的事,一個小國部落會因為種種原因迫於生存而遷徙。比如先周時周族人因為受到戎狄侵擾不能安居,而在太王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從「豳」遷於「岐」這就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商代的唐國延續到西周,這個殷商留下來的唐國後來就成了春秋大國晉國立國的基礎。周代重新分封唐國完全代替了原有的古唐國。
  • 春秋時代究竟是不是孔子所講的「禮崩樂壞」的時代呢?
    有學者統計,在春秋時期二百四十二年之中,諸侯國間進行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共有四百八十三次,朝聘會盟共有四百五十次。進入春秋後,周室衰落,不能節制諸侯,齊桓、晉文等實力強大的諸侯,充當霸主,號令諸侯。春秋時期大國徵伐無度,而小國對於大國,尤其是霸主國,可以說「無歲不聘,無役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