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唐國
春秋時期的晉國源自於古唐國。《史記*晉世家》裡記載說,「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也就是說在建周之初就已經有唐國,唐國應該是周建立之前一直存在的古國,商滅周興不得不臣服於周,而武王一死成王初立的時候,這個唐國就叛亂了。
古唐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帝堯。帝堯又被稱為「陶唐氏」,這是一種觀點,也有不少人認為帝堯和陶唐氏並沒有關係,只是到戰國時期才出現帝堯與陶唐氏連稱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說,「帝堯為陶唐」。《帝系》具體指出,「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封於唐。」後來堯為帝,所以「天下號曰陶唐氏。」帝堯是陶唐氏,他的封地在「唐」,「唐」或「陶唐」是古地名、古部落名稱、古國名,這是一個重要觀點,但不是唯一觀點。如果按照這個觀點,堯的古唐國在哪裡?也有幾種不同的觀點。
在弄清楚堯的古唐國在哪裡之前,有一個前提背景需要明確一下:就是古國古部落頻繁遷徙的問題。上古時人少地多,人類的生存方式對於自然條件依賴頗大。或耕或牧,或漁或獵,沒有一定,生存方式很大程度上要由自然條件決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地理條件。所以像大禹、像臺駘這樣整理山川,施大利於民生的英雄會因為功績巨大而被尊為帝或是尊為神。
關於堯的部落在哪裡居住,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帝堯氏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唐縣;《漢書*地理志》認為是晉陽,「今太原縣也」,就是今天的太原;還有一種觀點是認為「唐」就是堯都平陽,今天的考古成果推測,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很大可能就是堯都平陽,古唐國所在地。
不排除一種可能,就是這幾種觀點所說都不謬,堯的古唐國初封是在現在的河北唐縣。以唐地為國,同時「唐」也就成了部落名、國名。之後這個唐國遷徙到現在的山西省中部太原,這時仍以「唐」為部落名、國名,同時太原這個地區當時也成了唐地。再之後又繼續南遷到了晉南的臨汾,這個唐國一直延續下來,一直到商代還存在。這在原始時期,甚至商周是常見的事,一個小國部落會因為種種原因迫於生存而遷徙。比如先周時周族人因為受到戎狄侵擾不能安居,而在太王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從「豳」遷於「岐」這就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
商代的唐國延續到西周,這個殷商留下來的唐國後來就成了春秋大國晉國立國的基礎。周代重新分封唐國完全代替了原有的古唐國。在唐國的變遷史上,太原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這段歷史給春秋晉陽的建立鋪墊好了文化背景,讓晉陽城的誕生有了歷史的依據。
因為古唐國遷徙的歷史,所以晉國的初封也帶上了神秘色彩。叔虞封唐的「唐」究竟在哪裡也帶上了不確定性。在眾說紛紜之中有兩種觀點受到比較鮮明的認同:一種觀點認為,叔虞初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中部太原;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叔虞最早是被封於今天山西南部的臨汾一帶。
晉之初封
周公誅滅唐國之後,按照周的慣例,攻下唐國要再分封一個諸侯以扼守地望。這個新封的唐侯是周的血親,就是武王的小兒子、成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叔虞。成王和叔虞的母親是齊太公呂望的女兒、武王的王后邑姜。因被封於唐地,所以叔虞又被稱為「唐叔虞」。
《晉世家》裡說,「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就是在黃河和汾河以東,方圓百裡。《左傳*昭公元年》也講到了叔虞獲封的事,講到王后邑姜剛剛懷孕有了叔虞的時候做了個夢,夢裡天帝給這個邑姜這個兒子賜名為「虞」,答應把唐國給他,提到一句話「屬諸參」。意思就是說唐國在分野上說,對應的是天上的參宿。二十八宿裡觜宿與參宿分野對應趙國,這是《淮南子*天文訓》裡的觀點。這樣的話顯然是山西中部的太原更對應參宿。晉陽也是趙國最早的都城。
有「《左傳》癖」的西晉杜預認為《左傳》裡和叔虞封唐有關而提到的「大夏」、「夏墟」、「陶唐」指的就是晉陽,現在的太原。這是一種觀點,杜預認為叔虞初封就是在夏墟晉陽。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裡認為堯始封於唐,後來遷徙到晉陽,就是當時的「太原縣」。「於周禮在并州之域。及為天子都平陽,於《詩》風為唐國,武王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皇甫謐的觀點認為叔虞受封是在堯做天子時的都城「平陽」,把「平陽」更名為「唐」。
南宋鄭樵《通志》說,晉都在唐,是夏墟,初封的「唐」在平陽,叔虞時封國叫「唐國」。叔虞的兒子燮因為有晉水的緣故所以改國名為「晉國」,又把封地也改了個名字叫「翼」,也叫「絳」。也就是說,《通志》的觀點是認為叔虞初封的唐地是在現在的晉南臨汾,叔虞的兒子第一代晉侯「燮」改了國名,改了都城的名字,徹底讓唐國改頭換面成了晉國。「唐」也變成了翼城,或叫絳都,國名和地名都變成了《左傳》裡習見的名稱。
「晉」國初名為「唐」國,後來改為「晉」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很大可能太原是叔虞始獲封的唐地,叔虞的兒子燮應該是先改了國名為「晉」,然後南遷於堯的舊都「平陽」,再改「平陽」為「翼」,使之成為晉國都城,這個推測是合理的。晉侯燮改國名為「晉」是因為晉水,「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懸甕山在太原西南十裡。《毛詩譜》裡也說,「叔虞子燮父,以堯虛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那麼晉侯燮為什麼要把都城從太原南遷到臨汾的平陽呢?太原的地理置應該是在當時的晉國北邊,我們現在所說的作為城市的「太原」在西周時期應該並不是完全屬於晉國的行政區劃。 太原地處中原王朝與草原部落兩方的交接地,華夏和戎狄的交匯之處。歷史上記載的鬼方、獫狁也曾經都在太原地區活動。晉國與其國北方的戎狄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敵對,把都城放在太原顯然不太合適。可能正是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所以晉侯燮把都城向南遷到了翼。
晉國南遷之後比較安穩,一直在以翼城為中心的晉南安居,而原來初封的太原地區反倒被戎狄所佔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多次與雜居的戎狄發生戰爭。「無終」部落,杜預說是「山戎國名」。現代古文字學家裘錫圭認為「說無終是北狄的一支比較穩妥」。無終部落從商代就開始活動於晉陝交界處。春秋中晉悼公時,《左傳*魯襄公四年》有記載,「無終子嘉父」派使臣到晉國,通過晉國的卿族魏氏的魏絳向晉悼公獻上虎豹皮,請求晉國和各部戎人和睦共處。晉悼公聽從魏絳的建議同意了,無終部落這時起遷徙到太原地區定居。
晉國和無終部落這一段和平共處的時期有二十八年,一直到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雙方爆發了「大滷」之戰。「大滷」是地名,在現在太原西南邊。晉國中行穆子率領步兵大敗無終以及群狄,從此以後太原地區正式歸入晉國版圖,為以後趙簡子建晉陽城打好了基礎。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