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如何從帝堯唐國變成春秋晉國?都城又從太原南遷到臨汾?

2020-12-25 沅汰

古唐國

春秋時期的晉國源自於古唐國。《史記*晉世家》裡記載說,「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也就是說在建周之初就已經有唐國,唐國應該是周建立之前一直存在的古國,商滅周興不得不臣服於周,而武王一死成王初立的時候,這個唐國就叛亂了。

帝堯

古唐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帝堯。帝堯又被稱為「陶唐氏」,這是一種觀點,也有不少人認為帝堯和陶唐氏並沒有關係,只是到戰國時期才出現帝堯與陶唐氏連稱的說法。《史記*五帝本紀》說,「帝堯為陶唐」。《帝系》具體指出,「帝嚳四妃,陳豐生帝堯,封於唐。」後來堯為帝,所以「天下號曰陶唐氏。」帝堯是陶唐氏,他的封地在「唐」,「唐」或「陶唐」是古地名、古部落名稱、古國名,這是一個重要觀點,但不是唯一觀點。如果按照這個觀點,堯的古唐國在哪裡?也有幾種不同的觀點。

在弄清楚堯的古唐國在哪裡之前,有一個前提背景需要明確一下:就是古國古部落頻繁遷徙的問題。上古時人少地多,人類的生存方式對於自然條件依賴頗大。或耕或牧,或漁或獵,沒有一定,生存方式很大程度上要由自然條件決定,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地理條件。所以像大禹、像臺駘這樣整理山川,施大利於民生的英雄會因為功績巨大而被尊為帝或是尊為神。

山西臨汾

關於堯的部落在哪裡居住,有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帝堯氏始封於唐,今中山唐縣是也」,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唐縣;《漢書*地理志》認為是晉陽,「今太原縣也」,就是今天的太原;還有一種觀點是認為「唐」就是堯都平陽,今天的考古成果推測,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很大可能就是堯都平陽,古唐國所在地。

陶寺遺址

不排除一種可能,就是這幾種觀點所說都不謬,堯的古唐國初封是在現在的河北唐縣。以唐地為國,同時「唐」也就成了部落名、國名。之後這個唐國遷徙到現在的山西省中部太原,這時仍以「唐」為部落名、國名,同時太原這個地區當時也成了唐地。再之後又繼續南遷到了晉南的臨汾,這個唐國一直延續下來,一直到商代還存在。這在原始時期,甚至商周是常見的事,一個小國部落會因為種種原因迫於生存而遷徙。比如先周時周族人因為受到戎狄侵擾不能安居,而在太王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從「豳」遷於「岐」這就是一個很著名的例子。

商代的唐國延續到西周,這個殷商留下來的唐國後來就成了春秋大國晉國立國的基礎。周代重新分封唐國完全代替了原有的古唐國。在唐國的變遷史上,太原可以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中轉站,這段歷史給春秋晉陽的建立鋪墊好了文化背景,讓晉陽城的誕生有了歷史的依據。

山西古建

因為古唐國遷徙的歷史,所以晉國的初封也帶上了神秘色彩。叔虞封唐的「唐」究竟在哪裡也帶上了不確定性。在眾說紛紜之中有兩種觀點受到比較鮮明的認同:一種觀點認為,叔虞初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中部太原;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叔虞最早是被封於今天山西南部的臨汾一帶。

晉之初封

周公誅滅唐國之後,按照周的慣例,攻下唐國要再分封一個諸侯以扼守地望。這個新封的唐侯是周的血親,就是武王的小兒子、成王一母同胞的弟弟叔虞。成王和叔虞的母親是齊太公呂望的女兒、武王的王后邑姜。因被封於唐地,所以叔虞又被稱為「唐叔虞」。

桐葉封弟

《晉世家》裡說,「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裡」。就是在黃河和汾河以東,方圓百裡。《左傳*昭公元年》也講到了叔虞獲封的事,講到王后邑姜剛剛懷孕有了叔虞的時候做了個夢,夢裡天帝給這個邑姜這個兒子賜名為「虞」,答應把唐國給他,提到一句話「屬諸參」。意思就是說唐國在分野上說,對應的是天上的參宿。二十八宿裡觜宿與參宿分野對應趙國,這是《淮南子*天文訓》裡的觀點。這樣的話顯然是山西中部的太原更對應參宿。晉陽也是趙國最早的都城。

有「《左傳》癖」的西晉杜預認為《左傳》裡和叔虞封唐有關而提到的「大夏」、「夏墟」、「陶唐」指的就是晉陽,現在的太原。這是一種觀點,杜預認為叔虞初封就是在夏墟晉陽。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裡認為堯始封於唐,後來遷徙到晉陽,就是當時的「太原縣」。「於周禮在并州之域。及為天子都平陽,於《詩》風為唐國,武王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皇甫謐的觀點認為叔虞受封是在堯做天子時的都城「平陽」,把「平陽」更名為「唐」。

汾河

南宋鄭樵《通志》說,晉都在唐,是夏墟,初封的「唐」在平陽,叔虞時封國叫「唐國」。叔虞的兒子燮因為有晉水的緣故所以改國名為「晉國」,又把封地也改了個名字叫「翼」,也叫「絳」。也就是說,《通志》的觀點是認為叔虞初封的唐地是在現在的晉南臨汾,叔虞的兒子第一代晉侯「燮」改了國名,改了都城的名字,徹底讓唐國改頭換面成了晉國。「唐」也變成了翼城,或叫絳都,國名和地名都變成了《左傳》裡習見的名稱。

晉侯燮

「晉」國初名為「唐」國,後來改為「晉」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很大可能太原是叔虞始獲封的唐地,叔虞的兒子燮應該是先改了國名為「晉」,然後南遷於堯的舊都「平陽」,再改「平陽」為「翼」,使之成為晉國都城,這個推測是合理的。晉侯燮改國名為「晉」是因為晉水,「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懸甕山在太原西南十裡。《毛詩譜》裡也說,「叔虞子燮父,以堯虛南有晉水,改曰晉侯。」

那麼晉侯燮為什麼要把都城從太原南遷到臨汾的平陽呢?太原的地理置應該是在當時的晉國北邊,我們現在所說的作為城市的「太原」在西周時期應該並不是完全屬於晉國的行政區劃。 太原地處中原王朝與草原部落兩方的交接地,華夏和戎狄的交匯之處。歷史上記載的鬼方、獫狁也曾經都在太原地區活動。晉國與其國北方的戎狄也是時而和平共處,時而敵對,把都城放在太原顯然不太合適。可能正是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所以晉侯燮把都城向南遷到了翼。

山西太原和臨汾

晉國南遷之後比較安穩,一直在以翼城為中心的晉南安居,而原來初封的太原地區反倒被戎狄所佔有。春秋時期的晉國多次與雜居的戎狄發生戰爭。「無終」部落,杜預說是「山戎國名」。現代古文字學家裘錫圭認為「說無終是北狄的一支比較穩妥」。無終部落從商代就開始活動於晉陝交界處。春秋中晉悼公時,《左傳*魯襄公四年》有記載,「無終子嘉父」派使臣到晉國,通過晉國的卿族魏氏的魏絳向晉悼公獻上虎豹皮,請求晉國和各部戎人和睦共處。晉悼公聽從魏絳的建議同意了,無終部落這時起遷徙到太原地區定居。

晉國和無終部落這一段和平共處的時期有二十八年,一直到春秋後期,公元前541年,雙方爆發了「大滷」之戰。「大滷」是地名,在現在太原西南邊。晉國中行穆子率領步兵大敗無終以及群狄,從此以後太原地區正式歸入晉國版圖,為以後趙簡子建晉陽城打好了基礎。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

相關焦點

  • 戰國七雄都城是哪,是現在什麼地方,有一國居然前後有過八個都城
    ,然後又把都城遷回了臨淄。趙國 趙國先後有三個都城:晉陽(山西太原)、中牟(河南鶴壁)、邯鄲(河北邯鄲)。 四、韓國 韓國也是三晉之一,從晉國分出來的,韓還是卿大夫時都城在平陽,這裡的平陽是今天的山西臨汾市,之後不久韓將都城遷到宜陽,這裡的宜陽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下轄的宜陽縣,沒多久,在韓景侯期間又將都城從宜陽遷到了陽翟,陽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
  • 堯舜禹3代都城,因盛產帝王被廢,這個省見證中華民族發源和融合
    但至少,河東地區被稱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絕對當得起的,河東地區是指今天的山西西南部運城、臨汾等地,堯舜禹時期的都城臨汾、永濟、安邑都是在這個區域。其中4500年前的堯都遺址陶寺文明持續了500年左右後,才跨過黃河來到河南誕生二里頭文化。
  • 山西省臨汾市長李雲峰赴上海為臨汾「代言」
    11月6日,在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臨汾市委副書記、市長李雲峰帶隊到上海均和集團、上海紅星美凱龍控股集團考察,就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加強招商引資和項目合作進行深入交流。臨汾市政府辦公室、市商務局、市發改委、市投資集團、市促進外來投資局、市工信局負責同志參加考察。
  • 到這裡,看晉國叱吒春秋600年
    多面的山西,迸發的山西,瑰麗的山西,虎變的山西。因為山西,春秋之所以輪迴為春秋,戰國之所以分野為戰國。因為晉國,春秋之所以輪迴為春秋,戰國之所以分野為戰國。故有史家言,一部《春秋》,半部是晉國史。這,是山西人的榮耀。
  • 這裡最山西-太原
    前面聊了很多山西其他地方,今天說一說它的省會-太原,太原,簡稱並(bīng),這個簡稱就要從古時候說起了。晉國以前,太原是無終及赤狄別族廧咎(音皋)如的地盤,晉平公十七年(公元前541年),晉國荀吳率兵北徵,將太原地區併入晉國,稱晉陽韓趙魏三家分晉,這裡是趙國,秦並天下,這裡是太原郡,不過這並不是太原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秦莊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將蒙驁攻打趙國,佔據了晉陽等三十七城,第二年在晉陽置太原郡,這是太原設郡的開始。
  • 大梁得名由來:說說春秋戰國的東梁、西梁、南梁、北梁
    在今陝西一帶,秦國滅梁國之後,梁人逃過黃河,進入晉國,在晉國繁衍生息,形成河東梁氏,因此,晉國有解梁城(今山西臨猗西南)、呂梁山等地,梁益耳是梁康伯的玄孫,居河東,是為河東梁氏開基祖。再來說說南梁。於是,今汝州一帶,於春秋時初期封於周平王的三個兒子。汝州北部山區,稱為梁山,而姬姓梁國,就得名於此,這是河南梁山。此姬姓梁國,在歷史上稱為南梁。南宋時期史書《路史·國名記戊》記載,「平王子唐,封南梁也,今汝州,治梁縣,有梁山。梁故城在承休西南四十裡。」
  • 晉國春秋之——六卿兼併
    這個特點在晉國表現尤為突出,晉國政治鬥爭的內容已由對外戰爭轉變為內部的爭鬥,卿大夫之間的兼併是愈演愈烈。從大國爭霸到大夫爭權這一局面,晉國的政治鬥爭轉變之快是令人驚奇的。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擬定了這樣一種格局?這些卿大夫又是如何逐漸壯大而權傾朝野的呢?
  • 臨汾一下轄縣,是中國成語典故傳承基地,煤炭探明儲量為5.7億噸
    講到山西地區,人們最熟悉的還是它的歷史和資源,這裡是我國文明發源地之一,還是唐王李世民的起兵地。而臨汾也是山西的中心城市之一,因為是在汾河水的岸邊,所以取名臨汾,這裡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城市,是中國優質焦煤基地,煤炭的產量比較可觀。這裡還是一個非遺發展的比較好的土地,像剪紙、鑼鼓等民間藝術都發展的很紅火。
  • 春秋末期,稱雄於南方的楚國被吳國一戰擊敗,都城失陷長達十個月
    春秋中後期,晉楚爭霸日益激烈,秦楚聯盟抗晉,晉國則聯吳制楚,正是在晉國幫助之下,吳國開始迅速崛起於東南。後楚國爆發內亂,伍子胥逃至吳國,與孫武一起輔佐吳王,使得吳國日益強大。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吳軍大舉進攻楚國,於「柏舉之戰」大破楚軍20萬,攻陷楚都郢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直到十個月後,吳軍才因秦軍來援和後院起火,而不得不撤離楚國。
  • 山西話的源頭
    唯獨以山西為核心的晉語區,是中國北方的唯一方言區,其他6大方言都在南方,吳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粵方言、贛方言,都在南方。 晉語的使用人口約4570萬,其中山西2000萬(不含運城和臨汾大部,運城話和臨汾話屬於中原官話)、內蒙古中西部、河北西部、河南北部各近1000萬,陝北約有430萬。
  • 2020太原第一場雪馬上殺到,更重要的是…
    全國2020年第一場大範圍雨雪天氣 將從4日開始,從周六開始 一直持續到下周二(7日) 太原,很榮幸的處在降雪的範圍內!
  • 山西太原驚現大型西漢古墓,或為諸侯王墓,為古都龍城點讚!
    人們常說,一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的省會城市太原號稱龍城,意為「真龍降生之地」,因為歷史上有多位開國皇帝來自山西太原。太原是九朝古都、龍興之地,具有5000年文明史,兩千五百年的建成史,曾經趙國、前秦、北齊、大唐、武周、後唐、後晉、後漢和北漢等朝代都以太原作為都城,創造和保留了豐富多彩的晉陽文化,這裡地處華夏民族與草原遊牧民族交往和衝突的中心地帶,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 夢回晉國,酒樂人生
    最近閒暇時間,去了山西。在去到的那一刻,第一感覺空氣和環境較其他城市差了許多,但與此同時又立即感受到一股濃鬱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來到太原,這裡古稱「并州」或「晉陽」,一座具有2500年建城史的城市,這也是其區別於其他現代城市的特點。
  • 春秋之初,晉國一場持續七十年的內戰,拉開禮崩樂壞的序幕
    所謂「春秋」,相傳魯國史官按年、季、月、日記錄列國大事,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於是就將這部編年史簡要概括為「春秋」,這一段歷史即為春秋時代。春秋晚期,孔子閱讀春秋史時痛心疾首,認為春秋時代禮崩樂壞,導致百姓困苦不堪,於是理想化地認為只要恢復周禮,以仁義治國,就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 海內外中華唐氏後裔山西尋根祭祖並商務考察
    >  中新網臨汾4月7日電 (王燕君)7日,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港澳臺、以及中國各省的唐氏後裔在山西臨汾作商務考察,「唐氏的根在山西,為山西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唐氏後裔責無旁貸」,中華唐氏企業聯盟研究會會長唐文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