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
今年春節檔,中國科幻電影取得重要收穫。兩部分別根據劉慈欣中篇小說《鄉村教師》和《流浪地球》改編的科幻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大年初一全國公映。據初步統計,今年春節檔6天總票房達58億元人民幣,其中,《流浪地球》一路逆襲,仍在持續攀升,《瘋狂的外星人》緊隨其後。鑑於這兩部科幻電影的優異表現,特別是《流浪地球》在製作上取得的突破以及良好口碑,不少評論家稱「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
早在1938年,我國便拍出科幻電影《六十年後上海灘》;1963年,王敏生編導科幻電影《小太陽》;改革開放後,1986年第五代導演黃建新拍了科幻電影《錯位》,既有其一貫對現實生活的觀照,又有對科技倫理和生物政治的思考。此後,還有關於大腦移植的《合成人》,以及「80後」的集體記憶《霹靂貝貝》。這幾部作品,如《小太陽》和《錯位》對科技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做出預測和推演,而其他幾部影片,更像現在所說的「軟科幻」。其落腳點不在「科」,而在「幻」,即人類基於幻想和想像,藉助科學設定對現實社會所作的某種改造。
因此,今天再談論科幻電影,為了與之前的國產電影區分,人們往往會加上一個限定詞「硬核」。夠不夠「硬核」,成為評價科幻電影的關鍵指標。「硬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基於科學發展和自然社會演進所做的背景設定;影片對科學觀、世界觀和生命觀做出深入思考;影片劇情走向符合科學邏輯;人物性格發展、人類社會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變遷,不僅基於審美邏輯,還受制於科學條件的變化;影片要有強大的視效支撐,使上述幾個方面能夠落地。從這幾個方面考量,《流浪地球》堪稱一部「硬核」科幻電影,原著給予影片較為合理的科學設定,而其可以對標一線工業水準的「流浪地球」奇觀,更是國產電影視覺呈現的重要突破。
其實,「中國硬核電影科幻元年」的提出,並非簡單的噱頭和炒作,而是各方麵條件成熟後的呼之欲出。首先,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科技實力得到很大發展,過去很多看似幻想的點子和想法,在今天或將來都可能變成現實,如前段時間引發熱議的「人造月亮」「人造太陽」,早在劉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說《中國太陽》中預演。
其次,隨著中國電影產業化的迅猛發展,過去引為笑談的簡陋特效逐漸成為歷史。而中國電影視效公司對視效資料庫的建設,製片體制中「後期前置」逐漸普及,中國電影工業已經具備攝製比肩準一線大片的硬實力和先進的攝製流程。
而從人文思想演變角度來看,一戰後,西方世界對技術進步所導致的對人類的「反噬」和傷害的思考一直貫穿於其科幻電影創作之中,「廢土」與「末世」構成很多科幻電影的主場景。但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不管是「兩彈一星」研製成功,還是「四個現代化」的提出,我們對科技進步主要持「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樂觀精神,因此,在以劉慈欣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實踐基礎上,中國科幻電影創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世界科幻文藝創作提供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鄉村教師》《中國太陽》裡對鄉村教師、擦玻璃的藍領「蜘蛛人」的人文觀照等,都使得現實主義創作煥發新的光彩,開啟新的「腦洞」。
中國科幻的成功實踐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科技巨大進步的體現,更源於一批對世界未來與人類命運充滿熱情想像的創作者的筆耕不輟,它為新時代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蒼穹與大地的想像資源,為書寫「環球同此涼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中國視角和中國經驗。
(原文載於《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