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電影有救了

2021-02-08 扒婆

臨近春節,國產片電影市場硝煙瀰漫。


各路大片紛紛摩拳擦掌,要在春節檔搏出彩。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還得說今年春節檔唯一一部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


2月5日,大年初一,《流浪地球》將在全國院線上映。


作為一名科幻迷,我也是期盼了很久。


眼看距離上映只有不到半月,今天就先跟大家聊聊這部令無數人翹首以盼的國產科幻片,到底好在哪裡?


流浪地球

The Wandering Earth



近幾年的國內電影市場進步不小,前後有不少佳片相繼問世。


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中,科s幻片就顯得十分特殊。


不客氣地說,在《流浪地球》出現之前,中國的科幻電影還停留在「基礎科幻的低質階段」。


題材匱乏,故事乏味,對於科幻元素淺嘗輒止.諸多「疾病」纏身的國產科幻片,大多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偽科幻


止步不前的原因很多——


電影工業化模式不成熟、科幻概念的工業設計落後、創作想像力的匱乏,都讓國產科幻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為此,觀眾更加期盼一部真正的國產硬核科幻片。


2019年,承載著國產科幻期望的《流浪地球》終於來了。



從已經放出的預告片與海報中,多少能看出《流浪地球》的故事輪廓。


近未來,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即將吞沒整個地球,人類面臨末日。



太陽系已經無處可逃,唯一的活路只有向外太空進行星際移民。


為避開太陽毀滅帶來的滅頂之災,人類制定了「流浪地球計劃」


傾全球之力,建立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驅使整個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計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原著中的「五個時代」。


一、剎車時代


憑藉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轉。


二、逃逸時代


全功率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加速駛出太陽系。


三、先流浪時代


地球在太陽系中不斷加速,駛向被人類選為新家園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四、後流浪時代


航行中途,再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重新開始自轉,以降低航行速度。


五、新太陽時代


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電影開始的切入點,正是一切剛剛開始的「剎車時代」。


此時,人類已經建立地下城,移居地下躲避天災。


但地下城規模再大,也無法承受全球幾十億的人口。


進入地下城避難要靠抽籤決定,生死全靠運氣,末日之殘酷初露端倪。



2500年航行,100代人類的傳承更迭。


如此龐大的計劃,光聽起來就夠駭人,執行起來更不可能一帆風順。


10000座行星發動機,點燃了全人類生存下去的希望,但關鍵時刻發動機組卻出現故障?



驅使地球逃離太陽系途中,卻被木星引力俘獲。眼看就要撞上木星,球毀人亡?



短短幾分鐘的預告片,冰冷殘酷卻可見一斑。


其實末日題材的電影,我們看的並不少,2012年更是親身經歷過一次「末日恐慌」。


但大片繁多,卻鮮有包含中國傳統元素的作品。


這涉及到一個歷史性的難題——文化差異的硬傷。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可放眼當下,我們的科幻文學仍然處於啟蒙狀態。


這既是因為科幻片本就起源於西方,同時也與國內觀眾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有關。


與中國傳統的武俠玄幻相比,科幻講究邏輯的自洽合理與科學的嚴謹精神。


而《流浪地球》作為國產科幻的裡程碑,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何將中國人和中國元素不違和地融入科幻設定中。


關於這一點,我們從預告片中就能夠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地下城閘口張貼的福字,本是佳節團圓的象徵,卻在末日的嚴寒中搖搖欲墜。



中國地標——


北京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上海東方明珠塔,也在一片冰封中若隱若現。



當然,這些都是表象。


真正體現中國傳統元素的,還是根植於故事內核的中國文化。


電影中,吳京扮演的劉培強,被派往太空執行「流浪地球計劃」。


從計劃啟動開始,他就再也無法回到自己尚且年幼的兒子身邊。



父與子。


一人為使命航行太空,一人為生存獨留地球。


以光年為單位的遙遠距離,讓等候熬成了怨恨。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


不解釋,不溝通,不認同。


有多少人是在這種無聲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在末日科幻的大背景下,在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抉擇中,看似渺小的父子情反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別看不起眼,但足以引起共鳴。



另一個,是家國情懷。


在傳統的西方科幻電影中,家園從來不是羈絆。


地球有難,通常外逃。


或是建空間站,或是造宇宙飛船,只要人還活著就萬事皆安。


但《流浪地球》體現了中國人最獨特的價值觀——傳承五千年的農耕文明對大地家園的依戀。


打造10000座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亡,願景宏偉卻絕不實惠,以西方文化的眼光來看待「流浪地球計劃」,多少有些「迂腐」。


然而這正是《流浪地球》身上最有中國味的烙印。


太空移民的史詩級背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悲壯而浪漫的情緒轟然綻放。


直面如此場景,唯有顫慄。



大多數人對中國是否能夠拍成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持懷疑態度。


老實說,我也在此列。


囿於文化差異與電影技術的差距,中國科幻始終舉步維艱。


《流浪地球》的成功雖然少見,但絕不是偶然,因為它的背後,還站著一群為希望默默付出的人。


劉慈欣,《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可以說是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


2015年,他憑藉《三體》拿下了「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最佳長篇,這是全亞洲第一次獲此殊榮。


作家劉慈欣


從文學角度出發,劉慈欣幾乎代表著世界頂級的科幻作家水準。


作品文筆樸實卻十分精準,同時兼備恢弘的世界觀、合理自洽的理論架構以及對人性以及情感的深入探討。



郭帆,導演。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完美主義者。



沒有接受過科班學習的郭帆,反而讓他能夠釋放出更超群的想像力。


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100000平米實景搭建。


這還只是《流浪地球》的前期工作。


為求電影科技部分的真實合理,請來四位中科院院士保駕護航。


拍攝期間,還在反覆琢磨腳本和大綱,在原著與電影之間尋找微妙平衡。


對一切細節的精雕細琢沒有白費,電影呈現的效果有目共睹。


預告片中的外骨骼裝甲、宇宙飛船、地下城以及行星發動機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稱得上精緻逼真。



特效部分更是亮點。


接天連地的冰原、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一同升空的狀況景象、覆蓋整片天空的木星紅斑.波瀾壯闊的特效場面隨處可見,視覺效果也足以比肩好萊塢。


還想黑國產五毛特效?


不好意思,《流浪地球》不給這個機會。



拍這麼一部科幻片,難嗎?


難。


難到主演之一,吳孟達老爺子拍完一場戲都要靠吸氧恢復體力。


李光潔,直言「生無可戀」。


上百斤的外骨骼機甲、60餘斤的太空服、全程吊威亞的太空戲份.沒有點毅力還真堅持不下來。



對於國產電影,觀眾的要求其實不高。


只要是認認真真做的,我們都願意坐下來好好欣賞。


《流浪地球》之可貴,不止關乎電影本身的質量,還在於臺前幕後的人都為此傾盡全力的精神。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從2015年說到現在。


到2019年,我們才真正看到希望。


用劉慈欣自己對《流浪地球》的評價來說:「中國科幻電影,在今天終於起航了。」


《流浪地球》是起點,也是裡程碑。


2月5日,我們有幸見證。


娛樂是個圈(juan)

我們不吹不黑講道理

相關焦點

  • 《上海堡壘》倒掉了,中國電影有救了
    題圖:6月25日,由滕華濤執導,江南同名小說改編,鹿晗、舒淇領銜主演的科幻戰爭電影
  • 中國科幻電影新元年
    文/羅曉汀如果我能穿越到500年後,見到那個時代的人,我想提幾個問題:2019年春節檔之後,中國科幻電影的命運到底被改寫了沒有?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到底有沒有真正到來?在其後的歲月裡,中國電影工業又到底能打造出多少部讓觀眾震撼的科幻電影?
  • 中國科幻電影如何突破瓶頸期?|流浪地球|三體|科幻|科幻電影
    2019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46億的票房神話,在國內掀起了一陣科幻影視熱。自去年年底至2020年9月,先後有B站、騰訊影業和Netflix聲稱將把劉慈欣的科幻巨製《三體》改編成動畫/電視劇集。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在發布《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時也表示:「中國科幻產業平穩向上發展。
  •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
    期待中國科幻電影新浪潮任姍姍 下一部《流浪地球》在哪裡?自從電影《流浪地球》這一2019年中國影壇的現象之作「橫空出世」,科幻便成了國內影視界炙手可熱的題材。電視劇版《三體》發布概念海報、電影《流浪地球2》進入籌備期,以及媒體上不時見到的科幻文學影視化的消息,不斷刷新觀眾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期待。前不久,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發布《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 2020中國科幻大會聚焦科幻電影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攝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1月1日,2020中國科幻大會在北京開幕,此次大會主題為「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國家電影局指導。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 追尋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張之路的科幻小說曾經被拍成《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等電影。它們成為很多80、90後的集體記憶。但2000年之後,張之路的科幻小說影視轉化之路完全停歇。那些年,中國僅有的幾部如《超蛙戰士歷險記》《魔比斯環》等電影,雖被歸為科幻片,但更像是蹭「科幻」概念的動畫片。
  • 中國科幻電影如何突破瓶頸期?
    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在發布《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時也表示:「中國科幻產業平穩向上發展。2019年我國科幻產業總值658.71億元,比2018年的456.35億元顯著增長。」
  • 如果中國科幻電影沒有劉慈欣
    電影圈外也瘋狂 不僅僅是電影從業者只關注劉慈欣,社會各行業也似乎認定只有「劉慈欣」才代表了中國科幻。 各種活動和媒體的報導,尤其是來自官媒和官方的諸多行為,出發點沒有任何問題,都是對中國國民和年輕一代進行科幻普及和教育的正向行為,但客觀上也加劇了中國科幻與「劉慈欣」三個字的強關聯,這種關聯讓重視IP基礎和固有影響力的電影從業者在非劉慈欣科幻文學IP的選擇上更加躡手躡腳、惴惴不安。
  • 2020中國科幻大會開幕 中國科幻電影將進入怎樣的發展新階段?
    一系列促進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相關舉措也陸續發布。在這些措施的支持下,中國科幻電影將進入怎樣的發展新階段?&nbsp&nbsp&nbsp&nbsp2019年,一部《流浪地球》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時代。它打破了以往好萊塢科幻電影在中國科幻電影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在此之後,《上海堡壘》《瘋狂的外星人》等陸續上映,中國科幻電影在不同類型上都做了積極嘗試。
  • 中國科幻電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幾乎都讀過,最近看了新出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預告片,忍不住說幾句,很多科幻迷都跟laterboy一樣,是非常擔心電影會毀原著的,因為中國過去幾乎沒拍過什麼像樣的科幻片,印象中,只有童年時代的《霹靂貝貝》還有早幾年根據國內原創動畫改編的《李獻計歷險記》還算科幻,但現在中國的導演卻很熱衷改編和拍攝大劉的大作,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只是覺得他們實在有些不自量力,專門挑一些難度很大,挑戰很大的題材來拍
  • "科幻十條"推出 中國科幻電影還要過幾道關?
    近日,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若干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 被改變的,可能不僅是中國科幻電影
    「科幻十條」公布後,業內奔走相告,紛紛在字裡行間尋找扶持政策。然而我關注的卻是寫在宗旨裡的那句話——堅持科幻電影發展正確方向!如果你還覺得國外科幻電影都是題材豐富、積極向上、並且觀眾如織,那你一定有很多年沒關注科幻片。陰暗、晦澀、不知所云,只會玩技術的科幻片充斥國外銀幕,觀眾也正在用腳投票。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後,次年在哪裡?
    而中國的科幻電影之路,有據可考的第一部自1938年由楊小仲執導、韓蘭根主演的《六十年後上海灘》始,到十七年電影時期鮮為人知的、由上海科教電影製片廠出品的少兒科幻電影《小太陽》以及大躍進背景下的《十三陵水庫暢想曲》,再到八九十年代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每一部電影的出現都多少帶有「裡程碑」的意味而名留古早中國科幻史。
  • 《流浪地球》中國科幻電影驕傲
    確實,相對以前中國影片的短板來說,這部影片已經漸漸脫離了「塑料感」,有了好萊塢「機械感」的感覺。在科幻片的硬指標「特效製作」上,《流浪地球》以有限的資源,創造了中國電影工業的新高度。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開山之作,帶著整個地球去流浪的設定比歐美個人英雄主義更加大氣,同時又代表了中國人對家的深深眷戀。
  • 鹿晗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門?
    今日早上八點開畫,豆瓣電影開分即降到4.2,同事截個圖的功夫,降到了3.9,而在虎嗅君開寫稿子時,本片評分已經降到了3.6,貓眼開畫評分7.0……如果說豆瓣評分還有爭議,那票務平臺評分低於8.5的電影妥妥地可以去喝西北風了。有尖酸刻薄的專業影評人吐槽道:「這片子居然能3.6分?」圍繞本片的段子也層出不窮,比如「鹿晗關上了中國科幻電影的一扇門」。
  • 中國的優質科幻電影那麼少,為什麼?
    許多人說中國沒有好的科幻電影,最後一個裡程碑是《流浪地球》。在此之前,中國大陸電影豆瓣評分的最高几十名下來都沒有科幻片,重點是豆瓣科幻電影排行榜前20名裡也沒有中國的科幻片。我的分析有兩個主要原因:1.科學原理和弱邏輯科幻電影不是非理性的。他們應該被稱為幻想電影。真正的科幻電影必須以科學為基礎,具有一定的真實性,解釋性和邏輯性。想一想歷史上最著名,收視率最高的科幻電影,例如《星際穿越》,《盜夢空間》,《神秘博士》等等。他們中沒有一個完全是只講故事不講科學的,故事常常是由於科學而發生的。
  • 假如沒有劉慈欣 中國科幻電影怎樣?
    各種活動和媒體的報導,尤其是來自官媒和官方的諸多行為,出發點沒有任何問題,都是對中國國民和年輕一代進行科幻普及和教育的正向行為,但客觀上也加劇了中國科幻與「劉慈欣」三個字的強關聯,這種關聯讓重視IP基礎和固有影響力的電影從業者在非劉慈欣科幻文學IP的選擇上更加躡手躡腳、惴惴不安。
  • 峰與谷:中國科幻電影的甦醒及挑戰
    我在2013年1月的《科幻世界》上發表的文章《三體與中國科幻電影》結尾寫道:「國產科幻電影現在幾乎是白紙一張。但三五年內,局勢必然改變。會有人因為投機而撞得頭破血流,也會有人因風而起。真正可能在銀幕上留下印記的,必然是像劉慈欣那樣的熱愛者、堅持者,仰望星空的理想主義者和不避談利益的現實主義者。」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的科幻電影走向何方
    2019年春節,《流浪地球》橫空出世,46億,創造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奇蹟。不少人將2019年稱為中國科幻元年,很快一股科幻熱在中國影視圈瀰漫。以科幻為名的項目越來越多,都夢想它可以成為第二個《流浪地球》。
  • 國家電影局、中國科協印發「科幻十條」 科幻電影未來路在何方
    在小說《流浪地球》的作者、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看來,原創科幻作品的缺乏是國產科幻電影數量低的原因之一。《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體現了國家對於科幻電影的重視。劉慈欣:我們要建立創新型國家,科幻電影它本來就是一個具有很強烈的創新色彩的電影題材。另外,科幻藝術在現代藝術種類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