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春節,國產片電影市場硝煙瀰漫。
各路大片紛紛摩拳擦掌,要在春節檔搏出彩。
其中最令人矚目的,還得說今年春節檔唯一一部硬核科幻電影——《流浪地球》。
2月5日,大年初一,《流浪地球》將在全國院線上映。
作為一名科幻迷,我也是期盼了很久。
眼看距離上映只有不到半月,今天就先跟大家聊聊這部令無數人翹首以盼的國產科幻片,到底好在哪裡?
流浪地球
The Wandering Earth
近幾年的國內電影市場進步不小,前後有不少佳片相繼問世。
在一片欣欣向榮之中,科s幻片就顯得十分特殊。
不客氣地說,在《流浪地球》出現之前,中國的科幻電影還停留在「基礎科幻的低質階段」。
題材匱乏,故事乏味,對於科幻元素淺嘗輒止.諸多「疾病」纏身的國產科幻片,大多是掛著羊頭賣狗肉的「偽科幻」。
止步不前的原因很多——
電影工業化模式不成熟、科幻概念的工業設計落後、創作想像力的匱乏,都讓國產科幻在泥潭中越陷越深。
為此,觀眾更加期盼一部真正的國產硬核科幻片。
2019年,承載著國產科幻期望的《流浪地球》終於來了。
從已經放出的預告片與海報中,多少能看出《流浪地球》的故事輪廓。
近未來,太陽急速老化不斷膨脹,即將吞沒整個地球,人類面臨末日。
太陽系已經無處可逃,唯一的活路只有向外太空進行星際移民。
為避開太陽毀滅帶來的滅頂之災,人類制定了「流浪地球計劃」:
傾全球之力,建立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驅使整個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計劃分為五個階段,即原著中的「五個時代」。
一、剎車時代
憑藉行星發動機的巨大推力,使地球停止自轉。
二、逃逸時代
全功率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加速駛出太陽系。
三、先流浪時代
地球在太陽系中不斷加速,駛向被人類選為新家園的「半人馬座比鄰星」。
四、後流浪時代
航行中途,再開動行星發動機使地球重新開始自轉,以降低航行速度。
五、新太陽時代
地球泊入比鄰星軌道,成為這顆恆星的衛星。
電影開始的切入點,正是一切剛剛開始的「剎車時代」。
此時,人類已經建立地下城,移居地下躲避天災。
但地下城規模再大,也無法承受全球幾十億的人口。
進入地下城避難要靠抽籤決定,生死全靠運氣,末日之殘酷初露端倪。
2500年航行,100代人類的傳承更迭。
如此龐大的計劃,光聽起來就夠駭人,執行起來更不可能一帆風順。
10000座行星發動機,點燃了全人類生存下去的希望,但關鍵時刻發動機組卻出現故障?
驅使地球逃離太陽系途中,卻被木星引力俘獲。眼看就要撞上木星,球毀人亡?
短短幾分鐘的預告片,冰冷殘酷卻可見一斑。
其實末日題材的電影,我們看的並不少,2012年更是親身經歷過一次「末日恐慌」。
但大片繁多,卻鮮有包含中國傳統元素的作品。
這涉及到一個歷史性的難題——文化差異的硬傷。
儘管科技日新月異,可放眼當下,我們的科幻文學仍然處於啟蒙狀態。
這既是因為科幻片本就起源於西方,同時也與國內觀眾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有關。
與中國傳統的武俠玄幻相比,科幻講究邏輯的自洽合理與科學的嚴謹精神。
而《流浪地球》作為國產科幻的裡程碑,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如何將中國人和中國元素不違和地融入科幻設定中。
關於這一點,我們從預告片中就能夠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地下城閘口張貼的福字,本是佳節團圓的象徵,卻在末日的嚴寒中搖搖欲墜。
中國地標——
北京中央電視臺總部大樓與上海東方明珠塔,也在一片冰封中若隱若現。
當然,這些都是表象。
真正體現中國傳統元素的,還是根植於故事內核的中國文化。
電影中,吳京扮演的劉培強,被派往太空執行「流浪地球計劃」。
從計劃啟動開始,他就再也無法回到自己尚且年幼的兒子身邊。
父與子。
一人為使命航行太空,一人為生存獨留地球。
以光年為單位的遙遠距離,讓等候熬成了怨恨。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關係。
不解釋,不溝通,不認同。
有多少人是在這種無聲的家庭環境中長大?
在末日科幻的大背景下,在關乎人類生死存亡的抉擇中,看似渺小的父子情反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
別看不起眼,但足以引起共鳴。
另一個,是家國情懷。
在傳統的西方科幻電影中,家園從來不是羈絆。
地球有難,通常外逃。
或是建空間站,或是造宇宙飛船,只要人還活著就萬事皆安。
但《流浪地球》體現了中國人最獨特的價值觀——傳承五千年的農耕文明對大地家園的依戀。
打造10000座行星發動機帶著地球一起逃亡,願景宏偉卻絕不實惠,以西方文化的眼光來看待「流浪地球計劃」,多少有些「迂腐」。
然而這正是《流浪地球》身上最有中國味的烙印。
太空移民的史詩級背景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悲壯而浪漫的情緒轟然綻放。
直面如此場景,唯有顫慄。
大多數人對中國是否能夠拍成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持懷疑態度。
老實說,我也在此列。
囿於文化差異與電影技術的差距,中國科幻始終舉步維艱。
《流浪地球》的成功雖然少見,但絕不是偶然,因為它的背後,還站著一群為希望默默付出的人。
劉慈欣,《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可以說是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
2015年,他憑藉《三體》拿下了「科幻界的諾貝爾獎」——雨果獎最佳長篇,這是全亞洲第一次獲此殊榮。
作家劉慈欣
從文學角度出發,劉慈欣幾乎代表著世界頂級的科幻作家水準。
作品文筆樸實卻十分精準,同時兼備恢弘的世界觀、合理自洽的理論架構以及對人性以及情感的深入探討。
郭帆,導演。
一位非科班出身的完美主義者。
沒有接受過科班學習的郭帆,反而讓他能夠釋放出更超群的想像力。
3000張概念設計圖、8000張分鏡頭畫稿、10000件道具、100000平米實景搭建。
這還只是《流浪地球》的前期工作。
為求電影科技部分的真實合理,請來四位中科院院士保駕護航。
拍攝期間,還在反覆琢磨腳本和大綱,在原著與電影之間尋找微妙平衡。
對一切細節的精雕細琢沒有白費,電影呈現的效果有目共睹。
預告片中的外骨骼裝甲、宇宙飛船、地下城以及行星發動機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都稱得上精緻逼真。
特效部分更是亮點。
接天連地的冰原、上萬座行星發動機一同升空的狀況景象、覆蓋整片天空的木星紅斑.波瀾壯闊的特效場面隨處可見,視覺效果也足以比肩好萊塢。
還想黑國產五毛特效?
不好意思,《流浪地球》不給這個機會。
拍這麼一部科幻片,難嗎?
難。
難到主演之一,吳孟達老爺子拍完一場戲都要靠吸氧恢復體力。
李光潔,直言「生無可戀」。
上百斤的外骨骼機甲、60餘斤的太空服、全程吊威亞的太空戲份.沒有點毅力還真堅持不下來。
對於國產電影,觀眾的要求其實不高。
只要是認認真真做的,我們都願意坐下來好好欣賞。
《流浪地球》之可貴,不止關乎電影本身的質量,還在於臺前幕後的人都為此傾盡全力的精神。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從2015年說到現在。
到2019年,我們才真正看到希望。
用劉慈欣自己對《流浪地球》的評價來說:「中國科幻電影,在今天終於起航了。」
《流浪地球》是起點,也是裡程碑。
2月5日,我們有幸見證。
▼
娛樂是個圈(juan)
我們不吹不黑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