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珞丹的「尋鴨啟事」上了熱搜。啟事中說道,王珞丹的同事隨她進組拍戲,將寵物鴨吉吉暫放在王珞丹河南老家,由母親代為照顧。而後,吉吉被人捉走了。
王珞丹表示,如果能找到鴨子,願「以十隻同等體格的保鮮裝北京烤鴨作為感謝」。
在10個小時後,王珞丹又發布了一條微博,稱吉吉已經找到,但是不在人間了。
根據時間的推算,吉吉應該成為了鮮美的晚餐或夜宵。
Emmmm我只能對這隻鴨鴨表示默哀。
也很想知道,到底是何方神鴨,能「出得了廳堂,入得了廚房」?
有網友指出,吉吉是寵物鴨界的「愛馬仕」——柯爾鴨。一隻成年柯爾鴨,售價可達上萬元。而一顆看似平平無奇的鴨蛋,竟也能賣出500元的天價。
回想在監控錄像裡,中年大媽憑著嫻熟的捕獵技術,單手提吉吉的翅膀,笑得如花似玉的時候,她絕對沒想到,自己捕獲的這隻「寶可夢」,居然可以換成一車的北京烤鴨吧...
其實也真怪不了中年大媽,柯爾鴨真正走進中國大眾視野的時間並不長。
在去年3月份,王思聰在ins上分享了他的兩隻寵物鴨,而後也迅速上了微博熱搜,柯爾鴨這個IP從此在網絡上火得一塌糊塗。雖然不出兩天,其中一隻鴨同樣逃不過被宰的下場。
沒開玩笑,雖然柯爾鴨很貴,但它和我們的青頭鴨、泥鴨、番鴨其實沒什麼本質區別。
我們常見的所有鴨子,其實都來源於由綠頭鴨(也叫野鴨)馴化而來的家鴨。綠頭鴨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其他地區也有零散分布。不過無論在哪兒,它的數量都不少。它超強的繁殖力和分布之廣使得它被馴化成為了最常見的食用鴨。
家鴨因在馴化過程中經過人類選育,並且飼養過程中容易累積較多脂肪,一般體型要比野生的綠頭鴨大。而柯爾鴨,其實是家鴨品種「楓葉鴨ML」和「櫻桃谷鴨CV」的一個混合優選品種。
看著柯爾鴨圓滾滾的外形,雪白柔軟的羽毛,呆萌的神情,有不少網友表示:
「一萬塊錢的鴨,嗯...還真沒吃過」
「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不如...」
「鴨胸!哦不!鴨兄...我真不是因為想吃你而流口水的!」
說到吃鴨,南京人認第二,無人敢認第一。不如向南京人請教一番,探討吉吉的「歸路」。
南京人擁有著漫長的吃鴨史,讓它們對鴨的每一個部位都進行了最極致的開發。大到整鴨,小到鴨油、鴨舌、胰腺,無一浪費。就連鴨屁股也養活了南京城裡一代又一代的狗。到了他們的手,鴨鴨連一絲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在南京人一年吃掉的1億多隻鴨子裡,鹽水鴨就佔了4千萬。「老南京」也習慣把鹽水鴨稱為桂花鴨,只因為桂花盛開季節,也是農村收穫時節,田地間多有散落稻粒,散養的鴨自行增肥。此時製作出的鹽水鴨,也比平時更肉肥脂香。吉吉這麼肥,這種做法的可能性很高。
南京烤鴨的做法比較原始,需要在鴨腔中放入各種秘方香料、灌八成的水製作滷水就可以烤了。吃的時候,澆上滷水,乾巴巴的皮肉迅速吸飽湯汁。不過白鐵皮悶爐比較難找,大媽不一定能在家裡做。
還有數百年前金陵鴨餚的TOP1的板鴨,不僅躋身江蘇三寶之一,還成為了貢品。因其肉質細嫩緊密,像一塊板似的,故名板鴨。製作難度是專業級的。所以這種做法也PASS。
鴨血粉絲湯是用新鮮處理的鴨血,加上滷出各自風味的鴨胗、鴨肝、鴨腸,配上手工粉、辣油、醋,當地人還會加一塊大鍋巴,泡進湯裡,帶上鴨味但又不能軟趴趴。作為副產品,這很有可能是吉吉的一個歸宿。
南京人對鴨最極致的愛大概就是連鴨油也不想放過。
鴨油酥燒餅,用鴨油取代豬油,香氣沒有那麼厚重,烤得焦黃酥透,一口下去外酥裡喧,往下掉渣。嘴閒的時候來一個再好不過。
此外,還有鴨血餛飩、烤鴨包等等。
如果吉吉尚在鴨世,聽了肯定鴨軀一震,幸好沒丟在南京。不過說實話,吉吉不論丟在哪,都逃不過萬千老饕的五指山。
比如在北京,也許它就成了北京烤鴨。配以蔥絲、黃瓜絲、甜麵醬,以薄餅捲起同食,清香可口。剔除鴨肉後的鴨骨架還可以用來做湯,湯鮮,肉味兒足還不油,鴨骨架燉小白菜湯還是一些「老北京」的至愛。
當然,和烤鴨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廣東燒鴨。皮下脂肪厚,帶皮吃起來香脆流油,配著內裡鮮嫩好嚼的瘦肉一起吃不會很膩,味道剛剛好是甜而不膩。
除了烤鴨,還有啤酒鴨、鹽水鴨、滷水鴨、薑母鴨等等。
鴨子的產出不止是身上的鴨肉。還可以吃鴨掌(芥末、紅燒、麻辣等)、毛血旺、火鍋、鴨蛋等等。身上的絨毛還能製成羽絨服、鴨絨被...
鴨鴨這麼可愛,不僅能吃,還非常好吃呢。
但是柯爾鴨這種鑲了金的鴨鴨,
還是自覺躲在家裡,
好好當寵物讓人rua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