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葉一茜和女兒森碟的一個聊天記錄上了微博熱搜。
微博配文「和森碟的聊天記錄,每一句都是ending」。
從葉一茜曬出的聊天截圖不難看出,她極力地展開話題靠近自己孩子的世界,卻不曾想還是不受女兒待見。
森碟惜字如金,每一句回復幾乎不超過5個字,並且透露著「拒絕聊天」的味道,相當高冷。
沒想到這個聊天截圖,引發了眾多父母的感同身受。隨著孩子長大後迎來青春期,似乎就和以前變了樣,不願意與父母溝通,只願意呆在自己的小世界中。
下面幾個場景,許多父母應該是非常熟悉了:
本來孩子和父母不應該有隔閡,但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如同「倔驢」一樣,無論父母使出「十八般武藝」依舊沒有任何效果,甚至把自己當仇人一樣防著。
現在的父母懂得要和孩子靠近,多和孩子溝通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所以總想著要和孩子說說話。然而,沒想到,孩子進入青春期,想要溝通竟然這麼難。
溝通固然重要,但如何和孩子溝通真的是一門藝術。在《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一書中,提到了溝通的迷思。
本書的作者說,為了避免陷入人際溝通的困境,需要注意三點:溝通得多不見得溝通的好,成功的溝通並不表示彼此理解,溝通不會解決所有問題。這三點同樣適合於和孩子的溝通中。
我們會有這樣的想法,要想有好的溝通,那不得多溝通才能實現嘛。而作者卻說,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
我們知道溝通不足容易產生問題,然而,溝通過頭也會有問題。消極的溝通越多,帶來的消極結果也只會更多。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有一幕,學校組織學生參加了一個擁抱療法。喬英子放學跟方一凡一起回家,英子悶悶不樂,方一凡勸英子把不開心的事說出來,否則悶在心理對身體也不好。
英子開始向方一凡訴苦,一時情緒激動沒有控制住,就哭了,方一凡就抱著英子並安撫她。
這一幕好被一起逛街回來的童文潔和宋倩在樓梯口看到,童文潔和宋倩懷疑方一凡和喬英子「早戀」。
家長們開始坐不住了,趁孩子不在家的時候偷翻孩子的手機,在方一凡手機中找到了他與英子的微信聊天,880和770,原來是抱抱你和親親你的意思。雙方家長就坐實了兩個孩子在談戀愛,於是把兩個孩子叫到一起進行詢問此事。
兩個孩子解釋是因為喬英子解釋自己心情不好,方一凡用擁抱治療法來安慰自己。然而無論兩個人怎麼解釋,爸爸媽媽不相信孩子沒有早戀的事,方一凡和喬英子在他們的逼迫下,就做給他們看,說他們從今天起戀愛了。
面對孩子的行為懷疑早戀,父母確實做到了溝通,但因為他們大腦裡先入為主地堅信兩個孩子就是早戀了,他們用消極懂得思維和方式跟孩子溝通,這個時候,其實溝通已經陷入了泥淖裡。
溝通不僅沒解決問題,反而宋倩更認定自己的想法。為了防止喬英子跟方一凡早戀,每天早晚接送孩子上學,而自己的學校就在家的對面。而宋倩的做法引起了英子的不滿,母女關係開始緊張。
蕭伯納曾經說過:「溝通的問題······就是自以為達成了溝通,這是幻覺。」
對這句話,深以為然。
在電影《少年的你》裡,陳念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父親從未出現,母親是老賴,為了還債賣「三無」面膜,動不動就消失躲債,一個人在舉目無親的城市,陳念早早地懂事起來,成了一個成績優異,不讓媽媽操心的「好孩子」。
陳念因為遭遇校園霸凌,傷心絕望之際,終於撥通了媽媽的電話,雖然極度委屈也極度害怕,可是在跟媽媽聊天時,她知道了媽媽在外面也過得不好。當媽媽問她怎麼樣時,她用極力克制的語調,對媽媽報喜不報憂,和媽媽相互打氣,告訴媽媽曙光就在眼前,讓媽媽千萬別掉鏈子。
陳念出於對媽媽的理解和愛,才沒有將痛苦告訴媽媽,以期熬過這一段,來實現和媽媽共同的約定。
在陳念媽媽眼裡,她也關心過問候過孩子。這算是一個成功的溝通,可是不算是彼此理解,因為陳念媽媽並不知道事情的真相。
如果當初陳念的媽媽知道她被欺凌,一定會想辦法帶著陳念離開那裡。
也許確如本書作者所說,令人滿意的溝通一定關係上取決於理解上的瑕疵。
有時候,即使集齊天時、地利、人和,一切也都計算的很完美,問題仍然沒有辦法得到解決。
17歲女孩佳佳,在遭受老師的猥褻後,曾小心翼翼試探母親,在新聞上看到這種事。母親卻決絕地說,那一定是這個女生的問題。
佳佳不得不放棄求救,絕望摧毀了這個花季少女的內心,逼得她兩度自殺。
孩子知道,在這世上最能接納自己的是父母,所以,一旦他以為父母會拒絕自己,就會放棄求救。
佳佳想過和父母溝通,也試圖和父母溝通,但發現問題並不會解決。
說這麼多,會不會認為那和孩子也沒必要溝通,並不是。
本質上,父母和孩子思考的原點,都是希望孩子能幸福。可由於立場不同,當雙方立場不同,產生了思維差異,溝通就會變得困難。
在書中作者並沒有直接這樣說,但在「溝通的迷思」部分,作者說,有時候,「溝通不在字眼裡」。
青春期之前,孩子更願意向父母坦誠自己的想法,但當青春期到臨,孩子的心理發生了變化。他們開始重視親身體驗,更不願接受間接經驗。所以父母不要強求孩子什麼都對家長說。
這段時期裡一起在黑暗中摸索的同伴,大家互相幫助、鼓勵、競爭都顯得意義非凡,是父母無法替代的。
當然,當他們意識到自己能力的極限後,也會找父母請教,可這些間接的學習,始終比不上自己的探索寶貴。
因此,父母也需要理解孩子追求的自我成長空間,不要強求孩子,什麼都必須跟家長說。實現孩子不都什麼和你說,也能達到溝通。
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之間有默契度,而默契度是基於同理心的存在。
作者說,同理心包含三個面向:
一,同理心包含獲得觀點——既嘗試採用另一個人的觀點,將自己的意見放在一邊,同時試著去了解對方。比如,女孩佳佳的媽媽如果能聽佳佳是怎麼認為的,也就不會切斷母女間的溝通。
二,同理心需要我們貼近地去體驗別人的感受。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提出,在和孩子溝通時,光說一句「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懂你的想法」有些孩子會不相信你的話。
三,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電影《少年的你》如果魏萊的爸爸媽媽是真心地關心她,而不是要以她的優秀襯託自己,那魏萊就會真的有未來吧。
有了同理心,即使不說話,行動也會傳遞信息,也會成功溝通!
作家蘇岑曾說:「能入我心者,我待以君王;不能入我心者,不屑敷衍。」
雖然,父母與孩子間,是一段漸行漸遠的緣分。隨著孩子長大,父母與孩子大概無法始終如一地和當初無話不談了。
但只要父母懂得合理如何做,相信那麼彼此的心門便一直會向對方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