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網巢湖消息 10月28日下午,天空有點陰霾,還時不時從雲層裡撒下幾滴雨滴,但這些都沒能阻擋住巢湖市烔煬鎮曙光村村民收穫扶貧黃豆的熱情。「我們要儘快把成熟的黃豆收回家,放在地裡,大家都不放心。」村民姚先勝一邊小心地指揮著收割機調頭、撿拾拉下的黃豆秸稈,一邊對筆者說道。
說起曙光村的這塊扶貧黃豆地,村裡的老老少少是再熟悉不過了。2019年,曙光村通過整村推進,新開闢出可耕土地40多畝並由村集體統一種植了小麥。今年春季,40多畝小麥共收穫16000餘斤,除去成本,為村裡帶來了近萬元收入。小麥收穫後,曙光村根據實際,在這40多畝地裡又種上了耐旱、高產的黃豆,眼下正是黃豆成熟的時節。
「這塊地是整村推進新闢出來的,土壤肥力較差,暫不宜種植其它作物,所以村裡面根據實際種植了小麥、黃豆。每次收穫後,上級農技部門都會來村裡指導我們進行一次深耕,這樣連續三年,等土壤的肥力恢復後,我們才能種葡萄、藍莓和桃子等高效經濟作物。」面對圍觀村民疑惑為啥只種小麥和黃豆,曙光村黨委書記方巔耐心地向大家解釋道。
黃豆種植雖然粗放,但今年夏季的特大洪水對黃豆生長的影響還是不小。緊張的抗洪搶險工作結束後,村裡立即組織人員加強田間管理,疏浚了排水溝、補施了肥料、清除雜草並進行病蟲害防治。「今年農作物普遍減產,但這塊黃豆地的畝產差不多有200斤,面對這樣的大洪水,應該算可以的了,這都是村裡的功勞。」收割機手高家平在卸載收割機倉裡的黃豆時,伸出大拇指對著方書記誇讚道。
「一畝近200斤的產量,40多畝,差不多能收8000斤黃豆,市場價3塊1斤,毛收入24000元,除去成本能有個2萬塊進帳。而且我們還不愁銷路,剛剛那個開車過來的老闆說黃豆我們清理乾淨後,他全部按照市場價收購。」曙光村村監委會主任鮑翠霞結束了和一位特意開車到此的老闆的溝通,喜滋滋地向大家宣布了這個好消息。
面對村集體「湧入」的收入,村黨委書記方巔等村兩委幹部其實早就有了「謀劃」。「我們村共有854戶、2599人,村集體經濟一向較薄弱。這次我們打算整合各家各戶的分散力量,成立『曙光村農產品有限公司』,主打『姚王小菜(包括鹹貨)』、『姚王炒貨』和曙光蝦稻米,這樣能對村民的農產品就地進行深加工,不僅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增加村集體收入,更能為村民,尤其是村裡的扶貧戶,在家門口提供就業服務,大家最終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
頓了頓之後方書記接著說道,「現在我們連商標都註冊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等食品生產車間廠房的立項批覆下來後,我們立即著手施工,最遲明年3、4月份就能完工。賣小麥、賣黃豆的錢雖然不多,但一定要用到『刀刃』上!」帶著軍人特有的果敢與堅毅,方書記堅定地說道,而在他身邊,村民姚先勝、姚先榮,村監委會主任鮑翠霞,收割機手高家平幹得更歡快了,仿佛曙光村美好的明天就在向他們招手。(王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