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曙光村的三個變遷

2020-12-24 中華網新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高平 光明日報 通訊員 田鳳元

「時代新風傳佳音,黨風正、民心順,不忘初心扛使命……」伴隨著村民合唱團的引吭高歌,深秋時節,走進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條條寬敞平坦的道路,一座座整潔美麗的院落……

從生活環境開始

金河鎮曙光村位於呼和浩特市區西南方,距市區約10公裡。全村共有310戶,總人口935人。走進村民孫三九的家,寬敞整潔的院落栽滿花草樹木,嶄新明亮的三間磚瓦房排列整齊。孫三九坐在窗邊,連著屋裡的WiFi,用手機和在上海工作的小兒子視頻。老兩口每月能領到3000多元的養老金,再加上19畝地的收成,生活越來越好。「我們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現在的生活非常好,啥都不愁。」74歲的村民孫三九說。

作為自治區級環境創模達標村,村裡對過去的「髒亂差」環境進行整治。垃圾歸類處理、道路硬化亮化、家家水衝廁所、綠樹成蔭的小廣場、村民在這裡生活的充實、愜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2017年,村裡給18周歲以上的村民全部繳納了失地農民養老保險。曙光村女55周歲、男60周歲的村民每月都能領到養老金。特別是2018年,全村216戶村民安裝了乾淨衛生的水衝廁所,『廁所革命』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曙光村村支書高二忠說。

從生產改善尋根

曙光村真正走上發展的「高速公路」要從2000年算起。村民真正的第一桶金要從奶牛養殖業算起。曙光村依託伊利和蒙牛公司的奶源需求和村民的自身條件,加上種植的玉米和玉米秸稈能解決飼草料的優勢,人均年收入能達到兩萬元左右。

2007年曙光村迎來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村領導班子又為村民繼續謀劃致富新路子,修建起厚牆體溫室300棟。由村民認領經營,戶均1棟,每棟大棚年均收入達兩萬元左右。依託本村大棚多的優勢,打造了蒙苗蔬菜專業化育苗基地。由於技術成熟、品種優良,所培育的種苗輻射呼市周邊,年出苗量在1000萬株左右,年銷售額達700萬元,壯大了本村的蔬菜產業優勢。

2019年曙光村產業再上新臺階。結合當下電商和「網際網路+農業」新發展趨勢,「正北方雲倉」電商平臺在曙光村誕生。正北方雲倉擁有近5000平方米的倉儲空間,與內蒙古15家知名食品企業和10家物流公司合作,存放商品500餘種,是集第三方倉儲託管、代打包、代發貨、代收貨款等服務於一體的電商平臺。電商平臺的創立不僅激活了曙光村的新產業、新動能,同時也為曙光村的農特產品銷售提供了新路子,通過建立天貓、京東、拼多多、有贊等線上銷售平臺將農特產品銷售出去。

從精神和制度層面展現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曙光村民的物質生活好了起來,精神文化生活也卯足勁兒走在前頭。近年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團結友愛,遵紀守法,鄰裡和睦,子孝妻賢蔚然成風,2017年曙光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

村子最南頭坐落著文化大院,疫情前,每周二、四、六的晚上都會有村民聚集在這裡排練。文化大院東側是村裡新建的文化廣場,佔地13000平方米,這裡不僅設有籠式足球場,還有用於演出的大舞臺,廣場的東側還有一座水衝公廁。

曙光村裡的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完美融合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村民自發組建了各類文化隊伍,有廣場舞團每晚在小廣場舞動健身;有小劇團用當地「蒙漢調」歌唱黨的好政策,歌唱美好幸福生活;逢年過節,有150多人的秧歌隊在村裡鬧九曲……

要問曙光村巨變的秘訣,村支書高二忠說:「簡單兩條——緊跟黨的富民政策和緊跟時代科技進步。這兩年村裡的黨建工作也走在前列,效果巨大。」

曙光村給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給每位黨員制定了學習和工作制度,每位黨員包聯環境治理和化解矛盾糾紛等工作。黨組織對每名黨員進行監督,並把每名黨員學習、工作情況記錄在黨員積分管理記分冊中,到年底對每名黨員進行考核。

全村共有黨員35名,均在本村居住,且都能正常參加村內黨組織活動,全村無失聯黨員。「我是個外地人也是一名黨員,剛來這裡做生意時,村裡有黨員活動或者召開黨員會議時,他們都會讓我去參加,告訴我村裡最新的政策,同時還會請農業專家對我們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後來我就把黨組織關係轉到了這裡,這裡的黨支部很有溫度,在這裡幹事也有勁頭。」蒙苗育苗基地負責人曹鵬告訴記者。

最得民心的是曙光村黨支部打造了「陽光三務」,將村裡的黨務、村務、財務等各項內容全部公開並逐條上傳,村民在家用手機就能知道村裡發生的一切事務,做到了真正的「陽光三務」,深受村民信賴和好評,跟著黨村組織奔小康的勁頭也越來越足。

《光明日報》(2020年11月01日02版)

相關焦點

  • 曙光村裡的「新曙光」
    李愛平 攝(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曙光村裡的「新曙光」中新網呼和浩特11月18日電 題:曙光村裡的「新曙光」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凌晨1點半,在鬧鈴不斷「騷擾」中,索海平揉揉眼開始穿衣服。幾分鐘後,他走到一輛裝滿小白菜的廂式貨車前,發動車輛,夜色中急速行駛到呼和浩特市東瓦窯菜市場。
  • 曙光村迎來致富曙光
    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金河鎮曙光村,藏著好幾個年收益達百萬元的本土企業。這裡還被評為「全國文明村」「內蒙古自治區級環境創模達標村」「內蒙古自治區基層黨組織示範點」。但這個村子只有2252畝土地、310戶村民。 走進曙光村,能看到乾淨整潔的硬化街道、一排排白牆紅頂的磚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業興村美...
    2005年,曙光村開始不斷修繕和硬化主幹道路,如今,村裡的大街小巷全部從過去坑窪的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2018年,曙光村全村216戶村民安裝了水衝廁所,不僅改善了人居環境,還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數。此外,為了更好地提升村容村貌,營造生態宜居的環境,村裡還修建了休閒小廣場,成為村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 「最美公務員」沈淼——曙光村裡的「磨」書記
    在駐嫩江市海江鎮曙光村扶貧的6年裡,她憑著一股「磨」勁,將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頭,將職責和使命扛在肩頭,收穫了百姓的愛戴。儘管已經走上新崗位,可在沈淼心裡,曙光村就是她的家,讓她放心不下的,依然是村裡的幾個貧困戶。一有空兒,她就回來看看大伙兒。圖片在79歲的梁琴家裡,一看到沈淼來,老人激動地拉著她的手,捨不得放開。
  • 曙光村:十九大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黨的政策真英明、十九大精神暖人心,黨中央定方針、全力打造新農村,土地承包再續三十年、農民個個笑開顏……」這幾天金河鎮曙光村的村民們用自己樸實的語言,自己喜歡的調調編唱著十九大精神。每天都有村民來看宣傳展板曙光村位於賽罕區金河鎮的西南方,十幾年前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而如今已成為集「自治區級環境創模達標村」「自治區基層黨組織示範點」和「全國文明村鎮」等諸多光環於一身的先進村落。
  • 白鶴鎮曙光村衛生室完成新址搬遷
    針對原曙光村衛生室房屋老舊、布局不合理、設施損壞嚴重的現狀,中心同曙光村村委會加強溝通協調,多次現場督導,經過共同的努力,曙光村新衛生室於2020年11月30日正式啟用,開始試運行。新衛生室布局合理,環境良好,為鄉村醫生營造了良好的工作環境,進而更好地為轄區居民服務,不斷提高居民的滿意度與獲得感。
  • 臨夏縣蓮花鎮曙光村:「蝸居」變安居
    曙光村:「蝸居」變安居民族日報記者 喬棟明 馬進忠 史有東依山傍水,四周群山環繞,銀川河、大夏河在這裡與黃河交匯,通過水路與永靖縣、東鄉縣相通,形成了臨夏縣乃至臨夏州獨一無二的水陸相通的「金三角」地帶——臨夏縣蓮花鎮曙光村。
  • 烔煬鎮:惦記許久的曙光村扶貧黃豆收割後續來啦
    安徽網巢湖消息  10月28日下午,天空有點陰霾,還時不時從雲層裡撒下幾滴雨滴,但這些都沒能阻擋住巢湖市烔煬鎮曙光村村民收穫扶貧黃豆的熱情。「我們要儘快把成熟的黃豆收回家,放在地裡,大家都不放心。」村民姚先勝一邊小心地指揮著收割機調頭、撿拾拉下的黃豆秸稈,一邊對筆者說道。
  • ...擎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記新疆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曙光村駐村...
    家家戶戶住上了富民安居房,村組巷道全部通了硬化水泥路,庭院乾淨整齊,粉刷一新的房子掩映在葡萄架下,這是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深度貧困村-——曙光村現在的模樣。  「自從杜書記來了後,我們村的村民村貌質的變化,這次回來我決定不走了,在家門口自主創業脫貧致富!」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艾海提尼亞孜·圖爾蓀由衷地說道。
  • 被喚作「老閨女」的曙光村第一書記:老百姓的事都是要事急事
    嫩江市海江鎮曙光村,這個省級貧困村,2019年脫貧出列,貧困戶全部脫貧,人均收入達11593元。村裡人說,是黨的好政策和他們的「老閨女」,給他們帶來了好日子。「老閨女」是村裡上年紀的人對沈淼的稱呼。2015年,時任嫩江縣婦聯副主席的沈淼,被選為駐村扶貧幹部,成為曙光村黨支部第一書記。
  •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脫貧攻堅顯成效,鄉風文明綻風採
    懷寧縣雷埠鄉曙光村:脫貧攻堅顯成效,鄉風文明綻風採
  • 【換屆進行時】孫樂副區長到曙光村和民樂社區指導開展「兩委...
    【換屆進行時】孫樂副區長到曙光村和民樂社區指導開展「兩委」換屆工作 2020-12-19 19: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曙光村迎來「新曙光」
    如今,曙光村已經成為集「自治區級環境創模達標村」「自治區基層黨組織示範點」「全國文明村」等榮譽於一身的文明富裕村。2004年,曙光村組織挖掘自來水井,實現了全天24小時供水,徹底改變了人畜飲水困難的局面。2005年,曙光村開始修繕、硬化主幹道路,如今村裡的大街小巷已從過去坑窪的土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 管中窺豹 從呼和浩特居住形態看樓市變化
    居住形態的變遷,歸根結底就是人們不斷滿足需求的過程。在呼和浩特,從多層時代轉換到品質大盤時代,呼市人花費了數十年時間。眼下,多層家屬院的居住形態也只存在於老城區,新興片區早已是高樓密布。在呼和浩特的都市化進程中,城市的居住形態、生活模式也隨之改變,住宅的高度也在不斷突破。呼和浩特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史,也映照出了樓市中的眾生百態。
  • 愛上呼和浩特地鐵的10個理由
    愛上呼和浩特的理由很多顏值?方便?快捷?,因為緣分,我留在呼和浩特地鐵,因為愛,我找到了呼和浩特的你,與我相伴一生~愛上HOHHOT METRO我愛呼和浩特大草原,我愛這裡的人文,我愛早晨可以吃到正宗的燒麥,我愛傍晚回家時的火鍋香,我愛這裡的空氣,我愛這裡的土壤,我愛……自從有了地鐵
  • 家好路通產業興 村民臉上展笑顏——聽青川縣涼水鎮曙光村村民講述...
    藍天白雲下,寬闊的村道小路向前延伸,家家戶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產業發展綠滿山坡,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近日,記者來到青川縣涼水鎮曙光村(原茅壩鄉金家村), 感受脫貧前後生活的變化,聽他們訴說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 呼和浩特一汽修店一家三口疑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呼和浩特一汽修店一家三口疑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 澎湃新聞記者:陸鳴 實習生 梁文領 編輯:周妍 素材來源:網絡
  • 呼和浩特愛吃醬骨頭的有好去處了
    呼和浩特秋實璟峰匯附近新開了一家醬骨頭自助火鍋——狼小弟,據說是在全國已經開了300多家分店的"叢林狼"醬骨頭館的子品牌。呼和浩特秋實璟峰匯附近新開了一家醬骨頭自助火鍋——狼小弟,據說是在全國已經開了300多家分店的"叢林狼"醬骨頭館的子品牌。
  • 我國版圖變遷的秘密,6個省份已消失,惠及河北等省
    它的地理位置大概在如今的河北、內蒙古和遼寧的交匯處,它原來所擁有的承德、赤峰、朝陽三個市分別歸河北、內蒙古、遼寧管轄。 2、西康省 民國28年(1939年),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省會就設在了康定,1949年西康省全面解放,1955年西康省被正式撤銷,這個僅僅存在了16年的省份,曾經的行政面積有53、5萬平平方公裡,相當於6個浙江省。 3、察哈爾省
  • 呼和浩特名小吃——燒麥
    但在歷史上,呼和浩特為「歸化城」時,這裡的燒麥就名播京師了。據《綏遠通志稿》載:「惟市內所售燒麥一種,則因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俗語謂『附帶』為『捎』故稱捎賣。且歸化捎賣,自古馳名遠近,外縣或外埠亦有仿製以為業者,而見味稍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