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好路通產業興 村民臉上展笑顏——聽青川縣涼水鎮曙光村村民講述...

2020-12-24 四川觀察

藍天白雲下,寬闊的村道小路向前延伸,家家戶戶房前屋後乾淨整潔,產業發展綠滿山坡,村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近日,記者來到青川縣涼水鎮曙光村(原茅壩鄉金家村), 感受脫貧前後生活的變化,聽他們訴說自己的幸福生活和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袁永華:產業旺了 口袋鼓了

在曙光村袁家山社,過去荒草叢生的山坡如今已經變成中藥材種植基地,成片發展起烏藥特色產業。不管是貧困群眾還是非貧困群眾,都享受到了特色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村民袁永華通過在基地務工就業、發展特色產業等方式,不僅甩掉了「貧困帽」,還被當地村民稱為「烏藥產業種植土專家」。談及如今的產業發展狀況,袁永華用了八個字描述:「產業旺了,口袋鼓了!」袁永華表示,他還將繼續努力,擴大規模種植。

在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中,當地幹部在充分調研與徵詢群眾意願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制定規模化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思路,積極引導村民發展烏藥種植,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拓寬群眾脫貧致富渠道。

「我們通過與綿陽農科院、江油付子基地合作社對接交流,綿陽農科院農業技術專家每月定期來到村裡對烏藥種植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江油付子基地合作社給我們提供烏藥種子補貼,在他們的支持幫扶下,村裡的烏藥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當地第一書記趙偉告訴記者,他們村還成立了烏藥產業合作社,以「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裡種植烏藥500餘畝,去年烏藥收入達200多萬,帶動300餘人群眾增收。

「今年我了解到的烏藥市場價格還會比去年上漲,收入還會更多!」對於今年村裡的烏藥收成,趙偉信心滿懷。下一步,村裡將進一步擴大烏藥種植規模,把烏藥做成青川的地標產品。同時還將引進高山蔬菜種植,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從事烏藥和高山蔬菜種植和管護,擴大就業機會,增加群眾收入,推進產業發展,讓村民脫貧奔康路子越走越寬。

朱丕華:住上好房子 過上好日子

「新房寬敞明亮,家門口就是馬路,做啥都便利!」曙光村金家坪社朱丕華一家四口人於去年9月份搬進了新房。7月17日,在他的新家看到,寬敞明亮的房子被收拾得井井有條,房子布局合理,有獨立的廚房、衛生間,水電網全通。在新房另一旁,則是修建的生豬養殖地。

搬遷前,朱丕華一家住在高山上,離現在居住地走路約1個小時路程,交通、用水和網絡不便。過去,人畜混居,人居環境差,老舊潮溼的木架房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發展產業也因交通不便賣不出好價錢。

「這要感謝國家的好政策,我們搬進新房,這心裡感覺暖暖的。」朱丕華說,他們家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100餘平方米的房子,家裡只花了五千多元,其餘全部由政府補貼。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我們還要依靠自己勤勞雙手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才能不負黨恩。」朱丕華說,現在生活生產條件這麼好,他準備加大生豬養殖產業發展,闖出一條養殖致富路。

朱從良:水泥路到家門口 晚年生活也精彩

「水泥路通到家門口,每天晚飯後,我就會和老伴出門溜達溜達!」曙光村的朱從良和老伴已年過七旬,看著家門口新鋪成的水泥路,他們感慨道:「有了這條路,我和老伴不僅告別了『雨天出門兩腳泥』,晚年的生活也更加豐富多彩了!」

在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中,當地以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為目標,對村裡實施公路硬化,新建便民路等,解決群眾出行難題。如今,該村已實現社社通水泥路。

在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建成了村文化室、文化廣場等, 豐富群眾業餘生活,提升他們的幸福生活指數,受到廣大群眾一致點讚。

(江琪 趙雪宇)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業興村美...
    「現在村裡路修得好,家家門口都有垃圾桶,房前屋後種上了花卉苗木,村內的基礎設施一應俱全,走出家門看著就舒心,把自己家裡收拾得漂漂亮亮才能映襯出村裡的美景。」74歲的孫三九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今非昔比而回想起以前的生活曙光村裡的老人們感慨不已。「那時候我們住的全是土坯房,冬天漏風、夏天漏雨,全家老小好幾代人都要擠住在一間小屋裡。」
  •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大路通到村口,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雲南省公安廳結對幫扶臨滄市臨翔區平河村脫貧致富民警(左一)邀請技術人員講解芽茶嫁接技術。平河村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在省公安廳幫扶下,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平河村村民更是依託交通、氣候、土地等資源,大力發展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幸福路。通路,幾代村民的夢想「我們村在鄉裡的位置最偏遠,辦事不方便,產業項目進不來。
  • 曙光村迎來致富曙光
    今年89歲的孫有換回憶說,那時的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 抗旱的向日葵曾是村裡唯一的經濟作物。由於雨水不足,村裡2/3的耕地都是旱地,村民辛苦一年,人均收入只有二三百元。 自從村裡集資打了7口機電井後,曙光村2000年開始踏上農業發展「高速路」,種玉米成為村民新的經濟來源。當年秋天玉米就實現了大豐收,人均年收入近3000元。
  • 呼和浩特曙光村的三個變遷
    走進村民孫三九的家,寬敞整潔的院落栽滿花草樹木,嶄新明亮的三間磚瓦房排列整齊。孫三九坐在窗邊,連著屋裡的WiFi,用手機和在上海工作的小兒子視頻。老兩口每月能領到3000多元的養老金,再加上19畝地的收成,生活越來越好。「我們都是從苦日子過來的,現在的生活非常好,啥都不愁。」74歲的村民孫三九說。作為自治區級環境創模達標村,村裡對過去的「髒亂差」環境進行整治。
  • 曙光村:十九大給我們吃了定心丸
    「黨的政策真英明、十九大精神暖人心,黨中央定方針、全力打造新農村,土地承包再續三十年、農民個個笑開顏……」這幾天金河鎮曙光村的村民們用自己樸實的語言,自己喜歡的調調編唱著十九大精神。今年50多歲的村民魏秀芬哼著小曲兒,樂在心裡,她告訴記者:「十九大提出,土地承包再延續三十年,我們聽到這個好消息簡直就要蹦起來啦。再過三十年是啥概念?就是說這輩子也不用擔心白給土地投入了。以前還怕趕上土地再次分配,這下好了,習總書記給我們吃了定心丸。今年早早就把農家肥訂下了,明年準備大幹一場,早早奔小康呢!」
  • 曙光村裡的「新曙光」
    46歲的索海平身體強壯,是呼和浩特市賽罕區金河鎮曙光村的村民,他的主要「職業」是在15座溫室大棚中種小白菜。「除了春節能有短暫的休息外,每天都是凌晨1點半起床,拉上1000多斤小白菜送到菜市場,返回家時已經早晨6點多了。」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曙光村迎來「新曙光」
    曙光村把美麗鄉村建設與現代農業結合起來,大力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推進產業發展與環境承載相適宜,生活改善與生態保護相統一,文化傳承與現代文明相融合,打造出一個家園美、田園美、生態美、生活美的美麗鄉村。今非昔比走進村民孫三九的家,院內花花草草紅綠相間。
  • 葉建軍:帶著正峰澗村民走產業致富路
    陽高縣正峰澗村的村民,最近一段時間一直沉浸在幸福的喜悅中,駐村第一書記葉建軍,為村裡申請集中連片發展500畝穀子產業項目,化肥、地膜、籽種……發給鄉親們。這樣的場景在正峰澗村已經出現過多次了。村民們笑著說:「我們的第一書記,對我們好著嘞!」村民們口中的好書記叫葉建軍,是2015年8月由陽高縣紀委監委派到王官屯鎮正峰澗村擔任第一書記的。
  • 臨夏縣蓮花鎮曙光村:「蝸居」變安居
    「金三角」地帶——臨夏縣蓮花鎮曙光村。沿著寬敞乾淨的水泥路,記者來到村民康英蘭家,院內牡丹爭奇鬥豔,屋內乾淨整潔,新建的12間磚混結構房屋在太陽照射下,顯得很氣派。 「以前的房子漏風又漏雨,而且還很潮溼,一到冬天就特別冷。」康英蘭告訴記者,自從她家的老房子被列入棚戶區改造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舊房便改建好了。
  • 回龍圩:扶貧產業興 村民樂開懷
    紅網時刻永州12月15日訊(通訊員 奉明國 蔣晨)「黨的政策好,我們的柑橘產業也發展的越來越好,收入大大增加,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特別感激黨和政府。」在湖南省永州市回龍圩管理區神仙洞村田間地頭正在採摘臍橙的村民盧滿增高興而自豪地說道。
  • 通村路、產業路修好了,萬裡村的小康路好走了!
    初夏時節,在遵義市餘慶縣花山鄉萬裡村的田地裡,辣椒苗和烤菸苗翠綠養眼,剛修剪好的茶葉香氣襲人,平坦的通村公路上車來車往,水泥路通組入戶,一棟棟小別墅建築精美,1016戶4088位村民的小康之路越走越寬闊。
  • 被喚作「老閨女」的曙光村第一書記:老百姓的事都是要事急事
    6年來,一遍遍走訪747戶農家,走著走著,3個自然屯的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走著走著,29戶貧困戶變成了脫貧戶——曙光村的路,沈淼一步步走向曙光。「老百姓所謂的小事其實都是大事,對我來說都是要事急事」在曙光村的6個年頭,誰家有難事沈淼都幫著辦。房蓋漏了,煙囪倒了,買不到藥了,兩口子吵架了,村民都找沈淼解決問題。
  • 永德縣大雪山鄉興糖村村民畢家富: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1991年,為改變永德縣大雪山鄉經濟社會發展落後的面貌,當地政府鼓勵鄉裡的能人到興糖村發展甘蔗產業。畢家富響應政府號召,報名來到興糖村,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領頭雁」。當年的興糖村是一片荒山,不通水、不通電,條件極其艱苦。
  • ...擎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記新疆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曙光村駐村...
    家家戶戶住上了富民安居房,村組巷道全部通了硬化水泥路,庭院乾淨整齊,粉刷一新的房子掩映在葡萄架下,這是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巴格阿瓦提鄉深度貧困村-——曙光村現在的模樣。  「自從杜書記來了後,我們村的村民村貌質的變化,這次回來我決定不走了,在家門口自主創業脫貧致富!」常年外出務工人員艾海提尼亞孜·圖爾蓀由衷地說道。
  • 扶起新夢想 | 一支Vlog講述張政和他的「興民」村
    兩年間,他牽頭修水泥路、安裝路燈借雞生蛋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今天,國投2020扶貧系列報導與您一起走近張政聽聽這位山東漢子講他的「興民」村短視頻《我的「興民」村》貴州平塘縣平舟鎮興民村。興民村村民稱之為「共產黨修的幸福路」。就在兩年前,這裡還是一條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山高坡陡,特別是下雨天出行非常不便。百姓的生產生活多靠牛馬,這條路讓牛馬踏的人可以走的空間很小,對本地人來說上下穿行要十分小心,雨鞋成了最好的出行工具。第一次將足跡留在村中,從此心中便多了一份牽掛,「我第一次來,就想著一定要把這條路修通。」興民村第一書記、國投掛職幹部張政說。
  • 村容美 產業興——憑祥市夏石鎮榴利村的變遷
    【原標題】村容美 產業興——憑祥市夏石鎮榴利村的變遷  村口香蕉基地連綿幾裡、客家門樓獨特神韻、房前屋後瓜果鮮花飄香。走進憑祥市夏石鎮榴利村嶺咀屯,一幅「產業興、鄉村美、百姓富」的新圖景徐徐鋪展。在『誠』的鄉風薰陶下,全屯群眾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齊心協力清垃圾、改廁所、淨汙水、修新路、搞美化,其他屯的家長到榴利小學接送孩子,都誇嶺咀越來越美啦。」  近年來,榴利村將提升鄉村風貌作為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重要抓手,黨員、理事會、婦女、青年、鄉賢「五支隊伍」建設「幸福榴利」。
  • 將柏油路通到村民家門口,臨安板橋「四好農村路」建設如火如荼
    「現在真是方便了,不光公交車已經通到村口,連柏油馬路都通到我家門口了,兒子過年回來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家!」這幾天,看著在家門口衝刺修路的工人們,臨安區板橋鎮上錢村的村民老單樂開了花。「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借著「四好農村路」建設之機,板橋鎮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道路建設。3年來,新建、擴建、改建鄉村道路50餘公裡,不斷提升著村鎮居民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會昌:產業興道路暢 增收致富奔小康 2021-01-14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貢山閃當村:產業旺村民富
    近年來,扶貧掛聯單位國家能源集團雲南分公司和駐村扶貧工作隊立足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在全力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民居改造的同時,精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引導閃當村大力發展草果、核桃、重樓、羊肚菌等綠色生態產業,逐步改變過去單一的玉米、水稻種植傳統,拓寬山區農民增收路。  「12月底菌種一定要入土。」上午去高山背運腐殖土,下午在地裡翻土,補修遮陽棚,這幾天,閃當村怒族村民李學忠忙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