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訴訟」舞鋼:修復礦山生態環境 教育基地復植補種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不能緩!昔日塵土漫天的荒山野坡,如今鶯飛草長,漫山遍野開滿了鮮花,在綠樹掩映下格外美麗,這滿目的「生態綠」,離不開「檢察藍」的守護。2019年,舞鋼市檢察院實地勘驗發現,某鄉一家石料廠礦區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山體巖石裸露,廠區大面積黃土裸露、砂石堆放,造成了地質環境破壞;某鄉鎮一家採砂場由於非法開採細砂,對地表造成破壞,地表凹凸不平,改變了地貌,形成了陡峭的邊坡。
-
滇池流域礦山生態修復獲自然資源部點讚
從2018年起,昆明市不斷加碼、加速開展滇池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工作,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72個礦山、1萬餘畝生態修復任務。記者從雲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目前,2017年關停的滇池流域範圍內72個礦山,已累計完成生態修復超過8000畝。到今年底,將全面完成10034.71畝的修復任務。2007年,昆明啟動了滇池流域「五採區」生態修復工作。
-
普安縣「以工代訓」讓貧困群眾強技能增收入
本報訊 (記者 陳義 通訊員 劉光蘭)9月2日,來自普安縣各鄉鎮的21名學員免費搭乘大巴車,前往福建省漳州市,他們將在當地接受半年「以工代訓」,轉型成長為專業化的茶產業工人,並作為技術骨幹返鄉帶動茶產業發展。
-
礦山環境修復設計_2020年礦山環境修復設計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實現礦區「與周邊自然環境和景觀相協調、因地制宜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得到保護和恢復」等目標?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內多位地質環境修復領域的專家,一次有關礦山環境修復的專業性討論就此展開。
-
綠化造林+生態修復+保護碧水 下花園樂享生態「紅利」
近年來,在推進經濟轉型過程中,下花園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蓄水、治河、綠化、治汙及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等措施,大力實施生態涵養修復,加快推進「首都兩區」建設,走出一條生態興區、生態強區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成為名副其實的山水花園、宜居城市。昔日「煤城」變成北京的「生態後花園」,廣大市民樂享生態「紅利」,幸福指數日益攀升。
-
雲南鹿鳴河流域「封山育林」30年 生態修復顯效山清水秀重現
如今,大坡村經常開展防範地質災害系列活動,鹿鳴鄉還設有34個地質災害群策群防隱患點。在昆明市東川區,通過採取工程治理與生物治理相結合的措施,在流域兩岸的荒山、荒坡、荒灘上進行植樹造林、封禁管護、保護生態、穩定坡面,從源頭上控制水土流失,成為雲南防治泥石流的「標杆」。
-
普安縣婦聯開展「恆愛行動·送溫暖」毛衣發放活動
12月25日,普安縣婦聯主席侯文娟一行9人到地瓜鎮地瓜小學開展「恆愛行動·送溫暖」毛衣發放活動,參加活動的單位有普安縣婦聯、普安縣老年協會,地瓜小學部分師生。普安縣老年協會會長李清高對學生們說:「希望全體學生們要有一個感恩的心,一是感謝恆源祥捐贈的毛線;二是感謝省、州、縣婦聯對我們的關心與關愛;三是感謝老年協會心靈手巧卻非常有愛心的奶奶們,是她們的一針一線編織成了你們手裡面的毛衣,溫暖的社會、溫暖國家、溫暖的愛,讓我們的愛陪同你們一起成長。」
-
看江蘇如何做好礦山生態修復「手術」
然而,由於過度開採和監管失控,江蘇的礦山生態系統不堪重負,警鐘陣陣。山體裸露、地質災害隱患突出、植被遭破壞、水汙染嚴重……山被嚴重透支了,但人的思想不能枯竭。江蘇痛定思痛,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出臺一系列礦山修復政策,推動礦山修復項目落地落實。
-
再投5100億,騰訊科技島、坪地高中園等366個項目啟動
來源:深圳衛視深視新聞 12月25日上午,深圳市2020年第三批新開工項目集中啟動活動在龍崗區坪地高中園建設現場舉行。 市委書記王偉中宣布項目啟動。
-
烏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入選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近日,自然資源部發布了《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案例(第一批)》名單,巴彥淖爾市的烏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入選,這是全國唯一入選的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項目,也是我國西北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入選此案例的唯一項目。
-
普安縣第一個4A級景區誕生了!
12月31日,貴州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公告(2019年第1號)顯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與《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經相關市州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推薦,貴州省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組織評定,並按規定向社會公示未收到異議和投訴,省內包括黔西南州普安茶文化生態旅遊景區在內的
-
【BTV-我是檢察官】2021年第1期——多方磋商共贏,修復生態環境
在本期內容中,康輝檢察官通過深入了解各方訴求、目的和困難,集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破除行政機關和企業溝通的壁壘,完美解決了黃土崗灌渠汙水排放的問題,恢復了黃土崗的生態環境。在北京的南五環,有一條名叫黃土崗的露天雨水灌渠,您可知,這麼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溝,卻涉及到了一宗數千萬元的環境整治工作。
-
「甘肅省館藏祁連山及黃河生態環境檔案調查與敘錄」項目在蘭啟動
項目啟動會議現場。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月13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欣瑤 蘇家英)今天上午,受國家檔案局委託,由甘肅省檔案館、蘭州大學共同實施的國家重點檔案保護與開發項目「甘肅省館藏祁連山及黃河生態環境檔案調查與敘錄」在蘭州啟動。
-
泰山區域山水林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復工率達94%
齊魯網·閃電新聞3月23日訊 今年是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收官之年,項目建設進入衝刺階段。泰安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精心組織、多措並舉推進項目復工,目前, 326個試點項目陸續啟動建設,復工率達94%。
-
四川瀘州敲響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第一槌」 被告被判五年內修復...
庭審現場何鋒 陳先洪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2020年六五環境日到來前夕,今日,瀘州市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瀘州中院宣判。判決被告龔富強在五年內分階段對非法採礦點進行生態修復。逾期不履行修復義務或者修復未達到標準的,承擔修復費用18.24萬元。
-
政協派駐自然資源局民主監督組調研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
2020 年 12 月 21 日 , 市政協派駐自然資源局民主監督組一行在市自然資源局局長曾慶華、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曾國良等的陪同下 , 對我市錫礦山區域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項目的施工進度、建設成效等進行了調研 。
-
生態環境「擔擔子」 項目促建「釘釘子」
此下,成都市彭州生態環境局在彭州市委市政府和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的堅強領導下,堅持疫情防控不放鬆、項目促建不放慢,主動作為,以超常規的思路和幹勁高效服務項目落地,堅決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好生態環境「奠基石」。
-
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記者關振瑛 通訊員張艦)近日,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聯合發文公布了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山西地質博物館名列其中,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致力於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及宣傳,舉辦「美麗山西生態家園——山西自然生態資源科普展」等專題展覽,開展「生命的搖籃——水資源的小知識」「為了美好的明天——垃圾分類我能行」等環保科普活動,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環保科普宣傳,在弘揚生態文化以及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珍愛生態環境意識、養成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習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大寶山生態修復難,經濟與生態平衡任重道遠
大寶山,是廣東省北部一座大型資源型礦山,由於周邊長達三十餘年的無序開採,導致地質破壞、水土流失嚴重。2013年,廣東省政府要求對大寶山礦區周邊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整治。原先就參與開採的省屬國有企業——廣東大寶山礦業扛起這一責任。
-
銅鑼山礦山公園司法生態修復基地建設有新進展
修復初期的銅鑼山礦山公園9月15日,修復中的銅鑼山礦山公園在建設過程中,渝北法院組織了解修復基地設計圖紙、礦山特殊地質環境下適宜栽種的樹木品種等,認真研究論證,穩步推進工作。反覆比對司法生態修復林標識擬設置的位置,決定以「堅持最大限度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為原則,選擇基地入口處一塊天然巖石用於篆刻司法生態修復林相關標識,儘量避免造成生態環境「二次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