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訴訟」舞鋼:修復礦山生態環境 教育基地復植補種

2020-12-28 身邊24小時

礦山生態環境修復,不能緩!

昔日塵土漫天的荒山野坡,如今鶯飛草長,漫山遍野開滿了鮮花,在綠樹掩映下格外美麗,這滿目的「生態綠」,離不開「檢察藍」的守護。

近年來,舞鋼市檢察院主動作為,創新履職方式,強化法治擔當,走出了一條開展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的新路子,持續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2019年,舞鋼市檢察院實地勘驗發現,某鄉一家石料廠礦區內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山體巖石裸露,廠區大面積黃土裸露、砂石堆放,造成了地質環境破壞;某鄉鎮一家採砂場由於非法開採細砂,對地表造成破壞,地表凹凸不平,改變了地貌,形成了陡峭的邊坡。

針對發現的問題,舞鋼市檢察院主動介入,展開調查核實後,向舞鋼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發送檢察建議書,督促其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

在行動中,舞鋼市檢察院堅持懲罰犯罪和修復環境並舉的工作宗旨,在嚴厲打擊生態環境資源犯罪的同時,狠抓轄區內環境修復治理工作。將礦山生態修復工作與亂砍濫伐、復植補種相結合,與林場相協調,對需要復植補種的樹木種植於無主礦山的合適位置,提高綠化率,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舞鋼市檢察幹警實地調研礦山修復

今年以來,舞鋼市檢察院緊盯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在礦山生態修復檢察專項監督中,共督促治理礦區面積5.1萬平方米,覆土3.9萬立方米,植樹8萬餘棵,播撒草籽4.5萬平方米,種植爬牆虎1.8萬平方米,有效保障礦區生態可持續發展,取得較好效果。

舞鋼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韓躍武說,礦山生態環境修復刻不容緩,舞鋼市檢察院通過一系列的努力,為舞鋼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築起了強有力的司法屏障,形成了「開發一片、恢復一片、成效一片」的礦山生態修復司法保障。

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不能少!

舞鋼市尹集鎮姬山村一片新整理出來的坡地上,一棵棵新栽的樹苗迎風挺立。茂密的林場裡,一塊名為「舞鋼市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的紅色公示牌格外醒目。公示牌下方有100多畝的坡地,就是由舞鋼市檢察院聯合該市法院、市公安局、市國有石漫灘林場共同設立的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

圖為舞鋼市檢察幹警參加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啟動儀式

今年6月,服刑人員崔某、夏某在這塊坡地上種下2000餘棵大葉女貞苗木。去年3月,崔某、夏某二人在未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證的情況下,擅自將合夥購買的位於舞鋼市尹集鎮康莊村的林坡砍伐。

經鑑定,二人濫伐林木1335棵,合立木蓄積29.1137立方米,其中立木蓄積19.8063立方米為公益林。

舞鋼市檢察院在辦理該案時認為,崔某、夏某盜伐林木的行為破壞了林業生態環境,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其本人在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之外,還應對環境破壞方面承擔責任,應把被盜伐的樹木按數補種並保證栽苗成活,遂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要求法院除追究兩被告人的刑事責任以外,還應補種6675棵樹木並管護至樹木成活。

舞鋼市法院審理該案後支持了舞鋼市檢察院的訴訟請求。此後,在舞鋼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舞鋼市檢察院聯合法院、公安、林場等部門和單位共同在林區設立了復植補種司法教育基地。當日,在法官、檢察官、公安民警和林業工作人員的現場見證和監督下,崔某、夏某真誠悔過,並栽下一株株樹苗。

「我們認罪,也深刻悔罪,保證按照要求補種樹木6675棵並管護至成活。」補綠現場,崔某邊栽樹邊說。

舞鋼市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郭智民表示,通過復植補種,修復了受損的生態環境,教育和懲罰了毀林的違法分子,最終達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來源:平頂山檢察

【來源:濰坊檢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銅鑼山礦山公園司法生態修復基地建設有新進展
    渝北區法院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上級法院工作要求,推進銅鑼山礦山公園司法生態修復基地高標準建設、高水平運營、高質量普法,切實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落實到環境資源審判的方方面面。
  • 礦山環境修復設計_2020年礦山環境修復設計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實現礦區「與周邊自然環境和景觀相協調、因地制宜實現土地可持續利用、區域整體生態功能得到保護和恢復」等目標?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內多位地質環境修復領域的專家,一次有關礦山環境修復的專業性討論就此展開。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
    作為擁有約21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900多公里海岸線、定位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洋大省,海南也長期被這些難題困擾。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難題?2017年7月,海南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檢察官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開始向逾越海洋生態紅線、破壞海洋環境的違法者「宣戰」,向履職不力的行政執法部門「亮劍」。
  • 持證老獵戶非法獵殺野豬 公益訴訟促進生態修復
    持證老獵戶非法獵殺野豬 公益訴訟促進生態修復 2020年11月18日 14:00:19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通訊員 葉雯雯   「我們檢察機關希望公益訴訟解決的不僅是個案本身的問題,更能以點帶面,促進社會一類問題的治理。
  • 滇池流域礦山生態修復獲自然資源部點讚
    在進行全面的生態治理後,我們幾乎已看不到以前荒蕪破碎的山體,但是歷史不能被遺忘,保留它是為了警示後人,以破壞生態為代價謀求發展不可取。」昆明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相關負責人說。這個當年的昆明主要砂石料供應基地成為滇池東岸生態修復項目,如今,昔日的礦山已綠樹成蔭,廢棄的礦坑被打造成觀景池塘,亭子、步行棧道、水生植物點綴四周,處處透著綠色生態的氣息。
  • 「海東市」祁連山南麓海東片區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率達85.5%
    1月4日,記者從海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自2020年8月底至今,海東市聚焦祁連山南麓生態環境整治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以盡銳出戰、迎難而上的精神狀態,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決心,全力以赴投入祁連山南麓海東片區生態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工作中,堅決打贏這場硬仗,目前綜合整治率已達85.5%。
  • 看江蘇如何做好礦山生態修復「手術」
    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自然資源廳以「百礦環境整治」「山體保護復綠工程」「礦山復綠行動」等為抓手,持續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工程。  位於蘇州吳中區的旺山是江蘇省首批進行生態環境修復的礦山,2002年,旺山採石場關閉,同年5月21日,旺山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正式開展。藉助客土噴播、植生袋、厚層基材等邊坡綠化工藝,修復山體面積8萬平方米。兩年養護觀察後,旺山的生態達到恢復要求。
  • 四川瀘州敲響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第一槌」 被告被判五年內修復...
    庭審現場何鋒 陳先洪 封面新聞記者 徐慶2020年六五環境日到來前夕,今日,瀘州市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瀘州中院宣判。判決被告龔富強在五年內分階段對非法採礦點進行生態修復。逾期不履行修復義務或者修復未達到標準的,承擔修復費用18.24萬元。
  • 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業瘡疤」成為生態綠地
    東部礦山生態修復治理:「工業瘡疤」成為生態綠地 2020-10-09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丹沁水竹——焦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在博愛縣揭牌
    5月26日上午,「丹沁水竹--焦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揭牌儀式在博愛縣磨頭鎮陳莊舉行。該基地由博愛縣人民法院承擔日常建設和維護工作。「丹沁水竹--焦作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的成立,是焦作中院和博愛縣在黃河流域環境治理史上的一個裡程碑,必將為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流域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
  • 海洋大省:公益訴訟破解海洋生態環境難題_中國海洋外宣第一官網...
    海洋傾廢、非法捕撈、盜採海砂、海島違建……近年來,人類經濟活動給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威脅越來越大,成為世界性難題。作為擁有約210萬平方公里海洋面積、1900多公里海岸線、定位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海洋大省,海南也長期被這些難題困擾。如何解決海洋生態環境難題?2017年7月,海南檢察機關全面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 樂東縣檢察院龍沐灣檢察室打造公益訴訟前沿崗哨 做了這些工作……
    、空間限制少等優勢,加上「多規合一」系統生態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城市發展邊界、空間結構、功能和產業分區、基礎設施布局、分區管控與指導等內容具體明確的特點,以及公益訴訟聯絡員熟知其分管片區土地、河流、林木等環境狀況,充分利用上述三者各自的優勢和特點,創新了「無人機+大數據(多規合一)+聯絡員機制」這一公益訴訟線索收集新方式,大大提高發現公益訴訟線索的效率和水平,充分運用先進科技手段提高執法的質量和效率
  • 新環保法實施6年 環境公益訴訟實現對重點地區全覆蓋
    同一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13個省(區市)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試點。6年來,由檢察機關以及社會組織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特別是檢察機關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逐年增多,基本實現環境公益訴訟對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地區的全覆蓋。
  • 韓國強主持召開遷安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議
    12月9日上午,市委書記韓國強主持召開遷安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推進會議。市委副書記、市長王鴻飛,市委常委、秘書長唐延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喬冀川,副市長李強出席會議。韓國強指出,全市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是遷安市七項重點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改善環境、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生態工程,是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工作。前期各相關部門、各鎮鄉、街道做了大量工作,做到了心中有數。
  • 湖南全面完成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任務
    三湘都市報12月25日訊(記者 潘顯璇 通訊員 董振亞)記者今日從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截至12月24日,湖南已全面完成長江幹流及湘江兩岸10公裡範圍545座廢棄露天礦山、1911公頃的修復任務。2019年5月,自然資源部部署開展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湖南省自然資源廳迅速組織19個核查小組,對859個廢棄露天礦山(點)進行了逐點實地核查,並制定「一礦一策」實施方案。對於廢棄露天礦山(點),可自然恢復的,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對於需採取工程修復的,宜建則建、宜田則田、宜林則林、宜水則水。
  • 國際生態經濟協會宜都綠色礦山示範項目揭牌
    千龍網訊 近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礦山生態修復科研合作國家級示範基地及國際生態經濟協會綠色礦山環保專業委員會綠色礦山示範項目授牌儀式在湖北省宜都市舉行。
  • 大寶山生態修復難,經濟與生態平衡任重道遠
    當地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河裡的水「黃水混著泥巴,衝廁所都嫌髒」。2000年初進行的監測顯示,新山片區被汙染土壤含鋁超國家標準44倍,含鎘超標12倍。大寶山的生態修復,雖然歷經8年的艱難修復,投入了高達10多億元的治理費用,但生態前景仍不容樂觀。當年非法濫採遺留的上百條礦窿,大部分一到雨天,仍源源不斷產生大量酸性廢水,下遊李屋攔泥庫內的巨型酸水坑,依舊是個巨大的環境「包袱」。
  • 河北:修復露天礦山重塑綠水青山
    長城網訊(記者 吳新光)記者從河北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年來,河北各地探索出礦山復綠、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空間再用、休閒公園、文化造景、邊採邊治、礦山公園等8種礦山環境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技術方法體系。九龍山礦山生態修復公園,是武安市一座典型的礦山修復公園。
  • 茶檢日記|公益訴訟守護生態 四千餘尾魚苗「安家」洣江
    「非法捕撈資源修復人工放流現在開始!」▲草魚、鱅魚魚苗4000餘尾經茶陵縣人民檢察院審查,楊某某、王某某、廖某等人違反了禁漁期規定,損害了公共利益,應承擔起生態修復責任。該院依法對三起非法捕撈水產品罪案提起公訴的同時,依法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請求法院判處被告人刑事責任,並判令被告人在洣江水域放流魚苗,補償漁業生態損失,修復生態環境。
  • 如何秉持生態文明思想進行礦山修復?周晉峰:堅持「三公理」和「四...
    在獲邀參加礦山修復領域研討會後,9月1日,中國綠髮會秘書長周晉峰專門就此分享了他在礦山生態修復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一些思考,現分享如下:深入學習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汙染治理「三公理」——不危害、不擴散、充分公示(即在所有環節均需充分告知),和生態修復四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