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導演張藝謀為拍攝電影《一個也不能少》,來到河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挑選女主角,這對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說可是件新鮮事,全村的人都圍過來看熱鬧。
張藝謀問大家:你們想不想演電影,誰想演?誰行請站出來。」一連問了好幾遍,村民都不敢吱聲,這時,一個十六七歲的女孩站了出來。當工作人員把這個女孩子帶到張藝謀面前,問她會不會認識張藝謀時,她盯著張藝謀看了半天,居然說:不認識!當時張藝謀因拍了《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等電影已經紅遍大江南北,可謂是個家喻戶曉的大名人,從小女孩「不認識」三個字,可見她對電影知之甚少。
開始,張藝謀並沒挑中她,但在最後一次試鏡時,她以真實而大膽的表現打動了張藝謀。在四個月的時間裡,她首次「觸電」,完成了電影的拍攝,讓周圍的人非常羨慕。影片還獲得了第56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第6屆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等獎項。這個從未走出過大山,操著一口方言的14歲的農村女孩迅速爆紅,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她的名字走進人們的視野,大家都知道了她叫魏敏芝。
那短短幾個月的電影拍攝,在魏敏芝身上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她想當導演,她知道中國這方面的最高學府是北京電影學院和中央戲劇學院,她也想去北京電影學院試一試。 2004年2月,她和其他做著導演夢或明星夢的學生一起,參加了北京電影學院藝術專業課的第一次面試。讓她遺憾的是:三試的榜上並沒有她的名字。沒想到,這次嘗試也引起很多媒體的關注,一些記者紛紛採訪她,網上也看到了很多關於她的報導和圖片,一些輿論評價說:她只不過靠一部電影偶然出名罷了,本身缺少藝術天賦,不適合走藝術道路,考電影學院落榜是理所當然的,太自不量力了……外界的眾說紛紜和電影學院面試的失利,再加上高考前的學習壓力,讓19歲的她一時難以承受。
當天晚上,她沒有上自習課,一個人坐在操場上心緒難平,情不自禁地圍著操場跑了起來。不知道跑了多少圈,只想在拼命的奔跑中發洩心中的壓抑。此時,無助的她,不是覺得委屈,而是覺得自己真的做錯了。她不由想起了當初張藝謀拍攝完影片後,與她的一次談話。在那次談話中,他勉勵她回到學校好好學習。她的心態慢慢平和下來,她明白現在該做什麼:振作精神,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她讓爸爸給她買了一個手電筒,晚上熄燈後,為了不影響別人,她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看書,直到眼皮打架才睡覺。在高考前三個月的時間裡,她用壞了三個手電筒。在她一心向高考衝刺的時候,她又看到了西安外國語大學影視傳媒學院編導系的招生簡章。雖然不是自己嚮往的最高學府,但是做導演一直是自己心中的夢想,經歷過一次挫折的魏敏芝一直在猶豫:「要不要再去嘗試一下?」 此時,爸爸鼓勵她說,要麼你再去試試,要麼你以後就不要後悔。於是她決定再給自己多一次選擇,以後不至於後悔。
2004年6月, 她順利通過了專業的初試和複試,這讓她以輕鬆愉快的心情參加高考,並順利邁入了西安外國語學院西影影視傳媒學院的大門,成為一名編導系的學生。一年後,她以自己的高考經歷為原型,自導自演了電影《夜的童話》,終於圓了導演夢。
2006年8月19日,魏敏芝又通過了學校赴美交流的考試,以全額獎學金前往美國夏威夷楊百翰大學深造,方向還是她摯愛的編導。她在美國參加了學校的合唱團,不僅是主持人,而且是整個巡演紀錄片的導演。之前,魏敏芝就已經被美國一家影視公司老闆邀請,獨立執導和主演了一部名叫《母親的心願》的電影。
2010年魏敏芝攜美國劇組回國拍攝以自己成長為主題的紀錄片《奇蹟的女兒》,該片於2011年在美國鹽湖城電視臺、等多個電視臺播出。
有的人說是張藝謀成就了魏敏芝,要不是張藝謀給了魏敏芝拍《一個也不能少》的機會,她也許現在就是一個養豬生娃的農村家庭婦女。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當年張藝謀選《一個也不能少》的女主角時,並沒有一眼就看中她,是魏敏芝敢於站出來的自信,引起了張藝謀的注意,即便這樣張藝謀一開始也並沒挑中她,只是最後一次試鏡時,魏敏芝以真實而大膽的表現打動了張藝謀,說到底還是自信讓魏敏芝向成功邁進了一步。在《一個也不能少》放映之後,儘管魏敏芝的名字紅遍大江南北,但魏敏芝考北京電影學院的落榜還是讓很多人產生質疑:認為她只不過靠一部電影偶然出名罷了,本身缺少藝術天賦,不適合走藝術道路。魏敏芝也一度徘徊猶豫,要不是她當導演的夢想非常執著,要不是她躲在被窩裡看書用壞三個手電筒的勤勉努力,也就沒有她第二次的成功,更沒有她後面的赴美留學深造,所以並不是因為拍《一個都不能少》成就了魏敏芝的童話,而是因為魏敏芝原有的那種動力,讓她有了今天。
自信+目標+奮鬥=夢想成真,她希望大家說起她的成功時都能夠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