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有其尺度,浸潤在生活中。
然而有一天,這尺度僵化成了規則,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人們驚呼,音樂成了高高在上的聖物,少數精英的專屬。
然而,你是否聽到,音樂精靈在牢籠中的哭泣?
你是否還記得,初民們的第一聲歌唱?
我們記得。
——達達音樂,只為真正的音樂而生。
我們的口號:三觀要常毀,毀毀更健康!
上次鋼琴烈士和大家梳理了一下大調與小調中出現的三和弦與七和弦,今天我們就要來看看他們是如何被運用到實際作品中去的。
首先,我們要將之前梳理過的大調與小調中的和弦進行分類重組。在分類之前,先簡單介紹一下構成大調與小調的音級名稱。我們按照從低到高的順序將大小調中的七個音級用羅馬數字(在西方常用來表示序數)排列,或用音級的專有名稱表示,如下圖:
那麼,在每個音級上構建相應的三和弦或七和弦都可以有各自的名稱,如「主三和弦」、「屬七和弦」等等……
上期給大家提到過「正三和弦」與「副三和弦」的概念,我們以三個「正三和弦」所屬的音級建立三個不同的和聲功能,即「主功能」、「屬功能」與「下屬功能」。音級有七個,而和聲(和弦)的功能卻只有三個,因此,其它和弦也需要「站隊」。
我們分別找出與三個「正三和弦」有兩個共同音的三和弦,這樣每個正三和弦都能找到兩個「夥伴」,我們便得到了三個功能組,每組包含三個和弦。
不難發現,7個和弦分屬三個功能組,其中有兩個和弦似乎有些「不堅定」,「III」、「VI」級的三和弦都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功能組中。這兩個和弦在大小調中的地位較為特殊,情況也比較複雜,烈士會找機會和大家細說。拋開這兩個和弦就不難發現,主功能主要由主三和弦承擔,下屬三和弦與II級三和弦作為下屬功能組,屬功能組即V、VII級了。
我們拿大調來把和弦進行了分類,下面就來舉一個小調的例子。
這段譜例選自《古今觀止1B》中MAYKAPAR所作的《秋日》。第一樂句完全由柱式和弦構成,十分有利於我們尋找和弦性質。我們看到第一小節和第二小節的弱拍處的和弦烈士並沒有標記,這就是我們以前提到過的「不具有功能的和弦」,又叫做「過渡和弦」,它們主要由經過音或輔助音構成,並不具有和聲功能。我們看到,此處的和聲走向為「I-VI-IV-II-V」,這便是最基本的和弦走向。我們提到過,其中VI是一個特殊的和弦(此處為主功能),而IV和II同屬下屬功能,所以此處的功能走向就是「主功能-下屬功能-屬功能」,這也是最基本的功能走向。
在古典音樂中,即使是十分複雜的和聲,也逃脫不了這種功能和聲的框架。因此,若是能學會分析和弦的功能,便能體會到音樂作品的立體感,再輔以旋律分析、對位分析的能力,進行橫向欣賞,定能更好的體會音樂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