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FE
疲憊生活 溫柔夢想
《心酸》作曲人
從 幕 後 到 臺 前
「創作本身就是一種
我對生命的探索和渴求。」
文 | 呆若木一
聽到丁世光的《神經志》是個意外,因為在Apple Music上閒逛,無意間就聽到了這位華語新人的作品。後來看到微博上林宥嘉、常石磊、姚謙都為他轉發站臺。
說是新人其實也不新了,自05年為陶喆寫《Catherine》起,他已在幕後十多年,除陶喆之外與S.H.E、林宥嘉、周筆暢等人皆有合作,而最出名的作品非《心酸》莫屬。
仔細回味最近的華語樂壇,我們會發現不少佳作都來自於幕後轉臺前的這些唱作人、製作人們,例如郭頂、宋念宇、宮閣等。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音樂素質極佳而且流派相對較為統一,走出樂壇「演唱至上」的怪圈,他們在曲風、元素融合等方面有著獨到的審美與執行力。
《神經志》作為丁世光的首張專輯,跳脫了一般華語流行樂抒情芭樂主導的框架。聽這張專輯,感覺就像在聽橫空出世的陶喆林俊傑、如日中天時的王力宏等千禧年前後的那些華語R&B男聲井噴時期的那些作品,充滿著他們還沒有被市場裹挾時那種初生牛犢般的活力與生機。
說到如今華語樂壇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音樂上的創新力不足,導致歌詞文本審美主導大於樂性主導。某種意義上,周杰倫、陶喆、林俊傑、王力宏等一批男歌手當年對西洋流行樂的大量引入至今看來都是當時樂壇被激活的一大重要因素。但隨著近幾年市場的緊縮,在音樂上肯吃螃蟹的人再也少有蔚然成風之勢,而是逐漸趨於邊緣化。
而如今丁世光的出現,似乎也是在繼承當年這些西洋派R&B男歌手的路線,注重的是華語流行樂與R&B/Soul/Funk等元素的融合。而丁世光的音樂與他們的不同點在於,他要比以上幾位都更加「黑人」。在音樂上,他的大量吸取Funk、Gospel乃至Motown、Disco等,而且根源相對而言較為純正,透著濃濃的歐美七八十年代的經典復古流行樂的味道。而「復古」作為歐美樂壇如今的風潮之一,亦散見於Bruno Mars等人的作品。而更明顯的標誌則是他的演唱,在華彩段落的大量假音可以明顯聽出吸取了從Al Green到Prince再到Miguel一脈的歐美Soul/R&B男聲的演繹路數。以上兩點也是丁世光的音樂聽起來黑人味道更為濃厚的原因。
而在創作角度上,這張專輯的切入點常在派對、酒吧中留連,透著濃濃的當代都市感,既出於自我分享,也有激起當下年輕一代共鳴的能力——時代的發展已經讓他們逐漸離開了深夜孤獨的家與寂寞無人的操場,走向了更加熱鬧的聲色犬馬之中。他以一個都市中的情緒化個體的姿態,帶著那麼多的幼稚、感性、脆弱,把這些不成熟不完美融入他調皮而玩世不恭的旋律當中——他不是一般華語男聲樂於扮演的挖心掏肺深情雲備胎,相反,他是小聰明小狡黠混雜著性感和欲望的結合體。
但真正決定這張專輯在質感上領先其他同行的關鍵,則是它在製作上的考究。無論是樂器的演奏質量、編曲中Hook與和聲的鋪陳都相當精緻。例如《E.T.》中的空曠音效、幽靈般如流星跳動的Hook,《小師妹》中如泛黃膠片般的暖色調合成器,以及《愛在什麼地方都有》和《如果我們當時在一起會怎麼樣》裡不斷躁動神經的急促吉他、《Simon》結尾處氣貫長虹的電吉他與弦樂…都保證了這張專輯的質感。
《Simon》是專輯中情感最為濃烈的抒情曲,卻跳出了一般抒情的框架,以R&B作為底子,Simon作為傾訴的載體,承載著所有關於終極問題的疑問,關於自我生活狀態的彷徨,是信念被崩塌消解後,靈魂無處安放的苦惱,因此他一次次地問「該往哪裡走」,卻沒有答案,歸於「只能麻木地走」與情緒洶湧的樂器留白。在諸多和弦色彩的變換、樂句內的自由即興、長音以及最後大片弦樂推動與吉他轟鳴段落中,他強烈的傷感與寂寥更透出一種強烈的虛無感。
《愛在什麼地方都有》則是專輯中最為歡脫的曲目,也幾乎是這張專輯最顯眼的亮色。他在這裡玩起了Funk,有著Justin Timberlake般的玩世不恭。躁動到讓人想立刻站在桌上跳舞的吉他、帶著Big Band味道的管樂仿佛代表著爵士時代的狂歡精神、女聲與他的唱和仿佛都帶著挑逗意味,配著他略顯慵懶微醺的R&B唱腔、念白,一片耀眼而頹靡的歌舞昇平。
其他值得一提的曲目還有《不散的筵席》、《如果我們當時一起會怎麼樣》。《不散的筵席》表達的是對父親的思念,他在其中融入Disco、二四重拍增強律動與搖擺感,並在副歌部分加入回聲效果,使思念聽來有種不斷延續的雋永。《如果我們當時一起會怎麼樣》敘述著從校園過渡到社會後當年情愫的物是人非,仿佛《小鎮姑娘》的姐妹篇,副歌的旋律有種妙趣橫生的俏皮感,讓觸景生情的悲傷也帶著故作輕鬆的陽光。
最後專輯以一首Gospel結束,在福音味道濃厚的合唱中,他唱出「我的生命全都因為愛」,使專輯在一片聖潔中落下帷幕。而這張專輯在音樂上的拼圖也因此更為完整,從Funk到Disco,從Gospel到R&B,他化用歐美音樂風格以豐富自己的創作,塑造出一個專屬於他的玩世不恭帶點幼稚感性的藝術人格,優異的製作水準也讓他的音樂在一眾新人中脫穎而出。
視覺 | 周禹頡
攝影 | 竹十口
音頻 | 愛在什麼地方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