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新聞】丁世光,神經志*音樂人

2021-02-08 國家樂器信息中心

這一張全創作/製作專輯《神經志》,記錄了經歷不同情感而產生的神經反射,像日誌一樣寫下關於親情友情愛情、喜怒哀樂、對自己內心的探索、對這趟生命旅程的提問。封面上丁世光佩戴一副潛水鏡,與另一個介質中的人或物形成聯繫,仿佛在與內在世界進行某種溝通,有些神經質,有些「超人類」的復古感。丁世光很喜歡這種設計和安排,並且用「減法」刪除了許多令人分散注意力或眼花繚亂的信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故事的本質,讓視感和聽感融合一致。

仔細聽這張《神經志》,會發現其歌曲旋律和內容方面的銜接緊密。丁世光深表認同,相互關聯是他心中最開始對這張專輯的一個要求。「一直以來我都覺得其他的藝術載體像電影、小說或戲劇等等都可以有系列性、前傳後傳等形式。其實音樂也可以這樣。」因此,在這張專輯的選曲、故事內容和錄音製作上,丁世光都有意識往這個方向去設計。他希望這些歌曲除了在聽覺上有各自特點和統一性之外,在故事和交代的順序上也能有清晰的邏輯和關聯。如此巧妙的安排,讓這些音樂既環環相扣地構成了一張真正的專輯,也是五個系列篇章的故事,更可以是十首好聽的歌曲。

 

當被提問整張專輯中最滿意的一首歌時,丁世光給出了《不散的筵席》這個答案。他只用了一個晚上就完成了詞曲及編曲工作,「那些話好像不是我能說的,又好像完全是發自我心底的語言,邊哭邊做,很打動自己。」丁世光傾注了全部的用心在這首歌曲的創作和表達上,它就是丁世光心中那首「對的歌」。在他而言,生命不只是傷感的,更是珍貴得令人敬畏,「回想起這不可逆的一趟旅程,與這些生命的親密緣分,沒有辦法用一種情緒去描述。」這首歌有很強烈的節奏,仿佛在訴說生命是停不下來的一種行進感,而音型上的起起伏伏和周而復始的狀態正應和了生命的輪迴。在錄製中,吉他手谷粟選用了一支1969年產的Fender Mustang,並且用一臺Kemper Profiler設置復古的混響效果。丁世光說,若仔細聽鼓點會發現它不十分精準,但卻記載了一種波動的情緒,因此就堅持保留了這個晃動的節拍。這讓它沒有很電音或數位化的感覺,而更像是一個有感情的disco舞曲。

 

《Simon》是專輯中很讓我感動,也有最多疑問的一首歌。通過了解,我知道Simon是丁世光的大學好友。他在寫這首歌的那天,身心俱疲,工作也不順利,整個人狀態非常糟糕,回到家拿起吉他想唱些什麼,一張嘴就是副歌第一句。「Simon I just don't know,該往哪裡走,盲目還麻木的走」。那一刻,他想到了這位大學舊友,想起他們青蔥時代的勇敢與積極,也懊悔於自己時下的狀態。「其實就是對自己說的話,想喚醒自己,不想麻木著活下去。」丁世光坦言,一直很感恩於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是很幸福的狀態,但有時候一些內心的動蕩卻會帶來特殊的靈感。

《Simon》的時長達到6分56秒,這在一般歌曲設定中是不常見的。丁世光表示,和Nathan(程振興)兩個人並沒想按照什麼風格的規格去做這首歌,只是跟著情緒讓音樂充分地走到那個地步。從鋼琴開始,然後Organ進來,接下來木吉他和電聲樂器,最後是弦樂與合唱,很簡單很直接的音符。丁世光把這種從微弱到歇斯底裡的狀態轉換詮釋得近乎完美。而為了在錄音和編曲上烘託出敏感而脆弱的狀態,他選用了兩支電吉他和不同品牌的放大器。一支是兼具柔和與深情的Fender Telecaster,另一支是充滿煙味和摩擦感的Gibson es335,再搭配Matchless和Mesa Boogie的Amplifier,刻畫出不一樣的歌曲性格。丁世光為把這種設計感做到極致,特意請每一位樂手都很「笨重」地演奏這些並不複雜的音符,像「不會玩樂器」一樣來演繹。並且,還尋求與Nikolo的合作,在丁世光看來,他不僅是古典音樂家,也是超棒的搖滾樂隊吉他手,他太懂得這兩種曲風的融合。在弦樂部分,選用了Decca Tree這種復古的錄音方式,「因為我們的設計是在主聲結束之後弦樂才進來與搖滾樂交替進行做主要樂器,這種方式讓聲音在中間的聲場也有很飽滿的內容。」

《如果我們當時一起會怎麼樣》有著很濃鬱的R&B復古風情,刻畫出年少時代的美好感覺,也是丁世光很喜歡的一首歌。「我沒有太多的設計,都是隨著故事發展而自然的表達。年少時期的曲調和節拍是比較天真和樸實,到了副歌回到成年人狀態,就採用更直接和當代的表達方式。人長大之後,才會有橋段那種色彩的和聲,和最後五味雜陳的吉他solo。」除了演唱,丁世光一直在跟樂手們強調這首歌在主歌部分要演奏得「笨」一些、「愣」一些,他認為小孩子的戀愛,是很興奮但也忐忑和茫然的心態,不會是很有把握、駕輕就熟的那種感覺。所以在副歌之前,用這樣「直接」的方式來講述故事是比較合理的編排。

 

《聰明不聰明》來源於丁世光和太太葉喜兒最初的相識過程,充斥著暗戀的情愫。靈魂深處的美麗和寂寞,總是需要一個人來讀懂。而葉喜兒就是丁世光的「那個人」。他回憶起自己每天神經兮兮地關注她上線的狀態,在一個城市中卻不敢對她表白。現在想來很笨,但才會寫出這樣的歌。歌曲從情景到曲風設定上是比較復古的Motown風格,配器上選擇了Fender 在90年代出產的一支聲音很vintage的P Bass,鼓手Tamir的演奏則讓整首歌跳躍而流暢。

《永恆的主題》是丁世光為Nathan的婚禮而作的歌,很真實的表達和祝福。「總是會為這些幸福的時刻感到非常的溫暖甚至是熱淚盈眶,所有注意力都在他們二人身上,所有人都發自內心地祝福他們,在那裡只有愛。」這首歌不用太多樂器,也沒有很花哨的演奏,而是一點一點將一個唱詩班的讚美和祝福推向熱烈真摯的氣氛。丁世光認為,沒有比福音音樂更能充分表達這首歌的意境和畫面的風格了。

相關焦點

  • 丁世光:一個讓林宥嘉、陶喆、常石磊、魏晨為其瘋狂打call的音樂人
    很無奈用這樣的方式來介紹丁世光,因為大家對他還不那麼了解,但是他絕不是華語樂壇的新人,早在2004年丁世光得到陶喆的賞識, 並收錄其作曲作品「Catherine」於專輯「太平盛世」中,便開始了職業音樂人的生涯。
  • 丁世光 | Simon,我還不明白
    於是當我把這張《神經志/The Journal》聽完13遍的時候,我決心寫一點什麼,以此把滿足與興奮的感覺記錄下來。記得是八月的某個下午,聽完陶喆的《Catherine》後,音樂播放器給我推薦了一首歌:《Simon》——這首《Catherine》的曲作者丁世光的作品,我這才發現原來陶喆的專輯裡還藏著一首由別人寫的歌。這使我更加好奇,暫時停下手裡的活計,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耳朵上。
  • 「一幕之隔」丁世光:從錄音棚到金曲獎舞臺,他是出道14年的「新人」
    優秀的音樂總會反哺出優秀的音樂人,丁世光恰巧也是例子之一。在成為歌手之前,丁世光最為熟知的身份是華語流行R&B天王陶喆的歌迷。用陶喆的話說,他是論壇裡的「資深版主」。陶喆為丁世光打開了大門,從這一步開始,丁世光的「歌迷」身份退居二位,他踏上了成為職業幕後音樂人的路。丁世光說,這個機會對他來說,像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覺」。幕後·丁世光  As a producer與陶喆結緣後,丁世光正式成為了一名幕後音樂人,開始將創作變成職業。
  • 丁世光,穿越時空的R&B新格局 | 著調熱碟(內含福利)
    丁世光就是那條「魚」。在蟄伏多年後,他終於在2017年底推出個人首張全創作/製作專輯《神經志》。他擅於給音樂做「減法」,通過捕捉瞬間的情感,將生命的意義想得透徹。丁世光在《不散的筵席》中唱道:「生活就是這樣,不散的筵席,就在我們的心裡,所以生命美麗。」他將這本記錄著生命旅程的「隨行記錄本」,一頁頁地翻開,曝光。噓,閉上眼來傾聽丁世光的內心獨白吧。
  • 丁世光《實況電影》:一張可以看得見風景的視覺唱片
    這臺電視機和《神經志》封面上的那個玻璃魚缸,仿佛是一個系列裡的故事,它們都有一種超現實的色彩。從《神經志》到《實況電影》,主題同樣如此簡潔,它們仿佛是一種自然的過渡,在最普通的名字裡深藏了無數的內容。如果仔細觀察這兩張專輯的封面,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地方:它們的背景基調都是灰藍色。而丁世光其他發表過的單曲的封面,幾乎都是這個顏色的基調。這或許是他迷戀的一種本色吧?
  • 丁世光:世事無常,事事如常|Q獨家專訪
    2017年,第一張創作專輯《神經志》的發行,讓蟄伏於幕後
  • 年底大牌扎堆,卻是從幕後走到臺前的丁世光脫穎而出
    《神經志》作為丁世光的首張專輯,跳脫了一般華語流行樂抒情芭樂主導的框架。聽這張專輯,感覺就像在聽橫空出世的陶喆林俊傑、如日中天時的王力宏等千禧年前後的那些華語R&B男聲井噴時期的那些作品,充滿著他們還沒有被市場裹挾時那種初生牛犢般的活力與生機。 說到如今華語樂壇老生常談的問題就是音樂上的創新力不足,導致歌詞文本審美主導大於樂性主導。
  • 林宥嘉《心酸》作曲人丁世光, 幕後到臺前, 新專輯好評如潮.
    文 | 呆若木一聽到丁世光的《神經志》是個意外,因為在Apple Music上閒逛,無意間就聽到了這位華語新人的作品。《神經志》作為丁世光的首張專輯,跳脫了一般華語流行樂抒情芭樂主導的框架。而如今丁世光的出現,似乎也是在繼承當年這些西洋派R&B男歌手的路線,注重的是華語流行樂與R&B/Soul/Funk等元素的融合。而丁世光的音樂與他們的不同點在於,他要比以上幾位都更加「黑人」。
  • 丁世光新歌《The Same World》呼籲:愛惜我們共同的家
    太合麥田旗下創作歌手丁世光於5月22日推出全新單曲《The Same World》。談到歌曲創作過程,丁世光感慨道:「在全球各個角落,近來似乎都在經受著很大的考驗,包括威脅全球的疫情、燃燒的雨林、山火中喪生的生靈、還有各種災害等等,作為一個生命,看到這些,我們會是什麼感受呢?無論我們有多麼的不同、有怎樣的分歧,不能否認的是,我們只有這一個共同的世界。」丁世光也希望藉由這首歌,向所有人發出善意的信號,倡導團結、和平、環保與包容。
  • 丁世光出席亞洲流行音樂節 代表內地嘉賓完成《月食》首唱
    3月22日,丁世光作為中國大陸表演嘉賓代表,受邀出席第九屆「香港亞洲流行音樂節」,現場獻唱《月食》、《神探》、《不散的筵席》三首歌曲。此次同行的音樂表演嘉賓還有:中國香港的張敬軒、韓國的NCT127、日本的GACKT,四位重量級表演嘉賓齊聚香港,為觀眾營造了一場音樂文化交流的視聽盛宴。
  • 丁世光新專輯《實況電影》實體版本來襲
    「音樂匠人」丁世光於去年聖誕節上線了個人第二張全新專輯《實況電影》。今日,該專輯推出實體版本。談到專輯概念,丁世光表示:「我認為人生是一場每時每刻都正在上映、無法NG重來的實況;但生活中很多故事卻又離奇得就如寫好劇本的電影一般,每個人都在自導自演這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所以才有了『實況電影』這樣一個由矛盾的兩個詞彙合而為一的概念。」
  • 歷經至親相繼離世 丁世光和愛妻邊哭邊寫歌:都會過去的
    記者翁子涵/臺北報導「音樂匠人」丁世光去年聖誕節推出新專輯《實況電影》,明(27日)推出實體版本,談到專輯概念, 他表示:「我認為人生是一場每時每刻都正在上映、無法NG重來的實況;但生活中很多故事卻又離奇得就如寫好劇本的電影一般,每個人都在自導自演這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