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慈禧想她延續葉赫那拉氏的光榮,奈何驗證了幾百年前的預言

2021-02-07 軟街聊歷史

◎一個詛咒

見太祖,布揚古以一膝跪,不拜而起。太祖取金卮授之,布揚古復以一膝跪,酒不竟飲,不拜而起。太祖命大貝勒引去,以其封心也,即夕亦縊殺之。

這一段記載說的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葉赫部末任貝勒布揚古的最後時光。其中「太祖」是努爾哈赤,「大貝勒」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代善。

此事件是發生在公元一六一九年,是努爾哈赤滅葉赫部的結尾部分,葉赫一部西城的貝勒布揚古投降後依舊桀驁不馴,被努爾哈赤最終殺了。

據說布揚古在臨死前說了這麼一句話:

「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

◎兩百七十年後主宰愛新覺羅家的葉赫那拉氏

在一九零八年以前,以愛新覺羅家為皇族的清朝第一話事人不是愛新覺羅家的男人們,而是他們娶進門的女人葉赫那拉氏,人稱「慈禧太后老佛爺」。

慈禧是說一不二的女主,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包括在給光緒帝選皇后這件事上,她也是「舉後不避親」,選擇了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

對於此事,光緒帝根本沒有建議權,只能聽從慈禧的,於是葉赫那拉·靜芬成為光緒帝的皇后。

德宗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都統桂祥女,孝欽顯皇后侄女也。光緒十四年十月,孝欽顯皇后為德宗聘焉。

其實就算葉赫那拉氏不嫁給光緒,他們二人也是親戚,而且是關係非常近的那種,光緒帝是慈禧妹妹的兒子,葉赫那拉·靜芬是慈禧弟弟的女兒,一個表哥,一個表妹。從遺傳學的角度看,他們二人是不能結婚的,但慈禧從權力的角度出發敲定了這樁婚事。

葉赫那拉氏成為皇后,與其說是葉赫那拉家族的光榮,不如說是慈禧對於權力的不舍,畢竟皇帝結婚後就需要親政。

就這樣一八八九年,葉赫那拉·靜芬與光緒帝大婚。可就在葉赫那拉氏進宮前,皇宮中的太和門發生火災,燒成一片廢墟。此事對於皇帝結婚來說是不吉利的,因為皇后入宮必須要經過太和門。

面對此情況,作為姑姑的慈禧肯定不能讓侄女沒有面子,也不會讓大清臉上無光,於是加工加點的做了一個彩棚,與之前的太和門相似。

雖然過程不太順利,但葉赫那拉氏最終穩穩地嫁給了光緒,估計此時也補了慈禧沒有做過實際的皇后遺憾。

葉赫那拉·靜芬與慈禧的性格不同,她沒有那麼多權力欲,與光緒結婚完全是政治上需要,再加上出自葉赫那拉氏,所以被光緒看作是慈禧的間諜。

眾多周知,光緒結婚後需要親政,而慈禧捨不得權力,所以葉赫那拉·靜芬自然而然被光緒排斥。

◎從聽政到籤字

自從嫁給光緒後,雖然沒有得到來自帝王的關愛,但葉赫那拉氏似乎沒有刻意去做些什麼,此情況一直維持到光緒和慈禧雙雙去世。

葉赫那拉氏與光緒沒有子嗣,光緒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子嗣來繼位,故慈禧在臨終前就已經確定了帝位繼承人為溥儀,也就是載灃的兒子。

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德宗疾大漸,太皇太后命教養宮內。癸酉,德宗崩,奉太皇太后懿旨,入承大統,為嗣皇帝,嗣穆宗,兼承大行皇帝之祧,時年三歲。

雖然溥儀不是葉赫那拉氏的兒子,但從宗法上,葉赫那拉氏就是其嗣母,也就是宗法上的母親。所以葉赫那拉氏也成為皇太后,徽號「隆裕」。

溥儀登基時只有三歲多,所以又一次母壯子弱的現象出現,隆裕似乎要延續其姑姑慈禧的輝煌。從目前狀況看,她比姑姑慈禧擁有更高的起點。

起點一,無兩宮太后

在慈禧初期時,有慈安與慈禧分享權力,慈禧並不是唯一的太后,而隆裕是唯一的太后,沒有人與她並列。

起點二,宗法上為嫡

慈禧當時雖為太后,但從宗法上看,她是庶,慈安才是嫡,所以慈禧為西宮太后。但隆裕卻是光緒的正妻,從皇后直接升職到太后,是正經的東宮太后。

隆裕擁有了這麼高的起點,若是專權,她可以說更加容易,可她並沒有她姑姑慈禧那樣強的權力欲。所以導致權力基本上被溥儀的生父攝政王載灃所把持,隆裕很少管事。

隆裕想清閒,可時代卻賦予了她一個重要的責任。若把其姑姑慈禧執政期間看作是清朝晚期,那麼隆裕聽政時期就是清朝的末日倒計時。

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爆發,載灃退居二線,袁世凱成為清廷的救世主,而隆裕就是清政府最高的決策者和話事人。

全國的革命形勢加上袁世凱假忠心,清廷似乎到了該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了。面對形勢,隆裕不得不接受現實。

一九一二年,《清帝遜位詔書》公布,隆裕作為清廷的實際決策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也是看清了全國形勢,於是在詔書籤字了,也就是蓋章了。

至此近三百年的清朝正式推出舞臺,而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也從此總結。

死後的「殊榮」

雖然隆裕蓋章時表示理解,可親手終結了清朝,這樣的壓力作為一個女人她是扛不住的,特別作為一個出身封建社會的統治階層的女人。

蓋章時哭的稀裡譁啦也證明了她的無可奈何,她無法像其姑姑一樣再為清廷續上一些年的命,只能順勢而為。

因一:袁世凱的別有用心

隆裕雖然是太后,但是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太后她並沒有出彩的政績和人生,得到袁世凱的降旗致哀,這裡面估計與袁世凱想當皇帝的心是分不開的。袁世凱之所以顯得如此尊重隆裕,一切是為其隨後的帝制恢復在打下基礎。

因二:有和平終結帝制之功

隆裕雖然不是慈禧,但單從同意清帝退位來說,她是有功者。孫中山都讚譽其功績:「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當然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這一點從社會方面來說,一定程度保持了社會相對穩定,這也是各國使館對其致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社會的相對穩定,也就保證了他們在華的各種利益的暫時穩定。

當然這是那時特殊歷史背景,但從終結帝制來看,隆裕的功績不應忽視,雖說是大勢所趨,不得不蓋章。

黑白說:

隆裕太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太后,由她蓋章使得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

從個人角度看,她的一生是無法自主掌握的,成為皇后,完全來自於慈禧對於權力的不舍,成為太后,清朝最後的決策人,完全是時勢所趨。

當然她同意清帝退位,並不是說她的思想有多麼進步,而是完全的無可奈何,只能順勢而為,畢竟一個女人能保住皇族大部分人的命,已經是她能做的最多的事。

兩百多年前,愛新覺羅家的奠基者努爾哈赤攻滅葉赫那拉氏家族所在的葉赫部,葉赫部最後一任貝勒的詛咒似乎在兩百多年後得到驗證。畢竟慈禧和隆裕都是來自於葉赫那拉氏,當然這只是巧合,清政府退出歷史舞臺是因為時代在發展,而清朝朝著另一個方向越走越遠。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慈禧太后崩逝後,大清的最高權力被誰掌握?仍然是葉赫那拉氏
    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被囚禁於瀛臺的光緒皇帝病重,而此時的慈禧太后雖有疾在身,但「說話仍如往日、聲音洪亮堅厲,其堅強不改常度,見者皆驚」,全然沒有20小時後便崩逝的模樣。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接連下發數道懿旨,為大清的皇位傳承、朝廷的權力布局甚至連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權力延續做好了全面安排。
  • 百年的詛咒:葉赫那拉的最後一個女人慈禧,果真結束了清朝統治
    百年詛咒,歷史中最大的偶然,東哥死後,努爾哈赤終於滅了葉赫部落,葉赫部落首領布揚古被大軍包圍拒不投降,引火自焚,昨死前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最後一個女人,也必滅你愛新覺羅!』後來清王朝的衰敗在慈禧手裡,而慈禧正是葉赫那拉氏,最終籤訂清帝退位條約宣告清王朝正式滅亡的隆裕皇太后,也正是葉赫那拉氏。這也正應了布揚古當年的詛咒。」陳德榮扮演的絕世美女東哥這不是巧合!從葉赫那拉東哥,到布揚古,其間所有的故事中,無論是巫師的預言,還是努爾哈赤和布揚古的詛咒都實現了,俗語有云,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
  • 葉赫那拉氏在清朝共出了幾位皇后 分別是誰
    隆裕太后(右)照片  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孟古,是初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側妃,後生清太祖第八子皇太極,她的一生是短暫的,只有短短的29年。  在孝慈高皇后八歲的時候,她那身為葉赫那拉氏族長的父親看出了努爾哈赤的不凡,隨即許諾將八歲的她許配給努爾哈赤,等到她成年的時候就送去建州完婚。
  • 隆裕本來身體好好的,為何頒布退位詔書才一年,就突然去世了
    隆裕長得醜,但性格柔弱,易於控制。一心想放個眼線在光緒身邊的慈禧,看上了她這一點。另外,也是想鞏固葉赫那拉氏在朝中的地位。所以,由她欽點,隆裕成了光緒的東宮皇后。對於慈禧安排的這位大表姐,光緒很牴觸。他在結婚當夜,就委屈地當著隆裕的面大哭不止。隨後,更是不和隆裕親近,專寵年輕貌美又有見識的珍妃。至於統攝後宮的權力,隆裕也沒有這樣的威風。
  • 隆裕明明是亡國太后,為何她去世後全國服喪,還下半旗為她哀悼?
    在慈禧的眾多合影中,總有一個女人出現,她的背有些駝,牙齒也略微往外凸,她就是「亡國太后」隆裕,比起慈禧,她確實不夠出名。 隆裕,葉赫那拉氏,出生於1868年,本名靜芬,是慈禧弟弟的女兒,也就是光緒帝的表姐,20歲那年,靜芬被慈禧太后欽點和光緒成婚,並且次年就成為皇后,入住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
  • 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政治學家高全喜在《立憲時刻》一書中,把《清帝遜位詔書》的頒布稱之為「中國版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一場沒有流血衝突的「光榮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統治。作為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隆裕太后則是「中國版光榮革命」的終極決定者。
  • 人物丨隆裕太后:孫中山眼中的「女中堯舜」
    政治學家高全喜在《立憲時刻》一書中,把《清帝遜位詔書》的頒布稱之為「中國版光榮革命」。1688年,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以一場沒有流血衝突的「光榮革命」推翻了詹姆斯二世的統治。作為大清王朝事實上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隆裕太后則是「中國版光榮革命」的終極決定者。
  • 光緒帝與隆裕皇后的大婚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中國滿學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20年但可惜,他一生從四歲被抱進皇宮到光緒三十四年駕崩,一生都被慈禧太后控制著。即使婚姻也由不得自己做主!   光緒十四年,此時的皇帝已經出落成了一個十八歲的青年。皇帝長大了就要親政。親政前要大婚。於是,慈禧不得不撤簾歸政並為光緒帝的大婚煞費苦心。慈禧太后打算讓自己的侄女,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做皇后。就是日後的隆裕皇后。
  • 親手終結大清王朝的「女中堯舜」隆裕皇后
    小名喜子,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是光緒的表姐。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並在婚期過後住進東六宮之一的鐘粹宮。上諡曰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中華民國政府以國喪規格處理喪事,與光緒帝合葬崇陵(河北易縣清西陵)。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大婚慶典定於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1889年2月26日)。
  • 隆裕皇后,為何始終未得光緒恩寵?晚清宮女榮兒,道出其中內幕
    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靜芬,即為著名的隆裕太后,清朝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任皇后。隆裕皇后乃係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光緒皇帝的親表姐,光緒十四年被慈禧太后欽點給光緒皇帝為中宮皇后。光緒皇帝之前的10位清朝帝王中,從皇太極到同治皇帝都對自己的原配嫡後情有獨鍾,最起碼也能做到禮敬有加、恩眷不斷。唯獨光緒皇帝是個特例,他幾乎從未對隆裕皇后有過好感,終其一生都未曾臨幸過這位正宮娘娘。
  • 中國歷史上的五大預言,其中四個已經應驗,最後一個正在發生
    三、滅大清者必葉赫也1619年,努爾哈赤攻破葉赫部,布揚古被俘。因為不拜努爾哈赤引來殺身之禍,布揚古在臨死前發下誓言:滅大清者必葉赫也。慈禧掌控清朝長達四十年之久,本來就在走衰敗之勢的清廷,在慈禧手裡更是一路下坡,還籤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而慈禧正是葉赫那拉氏的女子。而且後來的隆裕太后親自宣布退位讓國,宣告清朝滅亡。而她也是葉赫那拉氏的女子。
  • 那英父親和溥儀照片流出,實在是太像了,難道那英是慈禧的後人?
    其實那英的確是滿族人,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人。那英和慈禧什麼關係?難道那英真的是清朝格格出身?其實一張老照片能夠告訴我們很多信息,有人在這張清朝皇室的大合影中看到了那英的父親那紅生的身影。這張拍攝於1961年的大合影,他們都是清朝的皇室貴族的後人,而圖中被紅圈圈起的人物,一個是溥儀,另外一個就是那英的父親那紅生了
  • 慈禧太后是蒙古族?揭秘葉赫那拉氏身世之謎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葉赫那拉氏,鹹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著名的「老佛爺」。
  • 「葉赫那拉氏詛咒」因何而來,清滅亡是因為這個詛咒嗎?
    葉赫那拉氏是誰?葉赫那拉氏指的是一個清朝時期一個顯赫的貴族,滿清八大姓之一,更是清朝有名的帝後家族。從努爾哈赤建立起金開始算起,清王朝296年的歷史中,葉赫那拉氏族人一直在清朝身居要職,包括清太祖孝慈皇后,鹹豐帝的慈禧皇后和光緒帝的隆裕皇后,宰相納蘭明珠,大臣蘇克薩哈等都屬葉赫那拉一族。
  • 隆裕太后必須在武昌起義後下詔退位
    隆裕(1868年2月3日—1913年2月22日),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是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緒的表姐。史書說,光緒帝只寵幸珍妃,和隆裕之間感情很不好,跟隆裕也沒有生下子息。
  • 末代皇帝溥儀和那英的父親照片曝光難道那英真的是慈禧太后的後代
    其實那英的確是滿族人,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人。而清朝歷史上葉赫那拉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大概就是慈禧了。其實通過這張照片可以看出,那英就算不是皇室的格格,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也是清朝第一大家族那英和慈禧太后什麼關係?
  • 葉赫那拉氏
    ),海西女真四部在「九部之戰」大敗四年後,遣使向努爾哈赤通好,葉赫部還表示願將死於「九部之戰」的布齋之女東哥許配給努爾哈赤。隨後,葉赫部又將東哥許配給烏拉部布佔泰,以誘使他參與「九部之戰」,布佔泰隨後便在這場戰爭中做了努爾哈赤的俘虜。當布佔泰四年後被釋放打算迎娶的時候,東哥卻早又被許配給了努爾哈赤。吞併哈達聽說東哥徵婚,哈達部酋長孟格布祿立即血氣上湧,報名應徵,訂下婚約後遂於萬曆二十七年五月向努爾哈赤宣戰。九月,孟格布祿兵敗,向努爾哈赤投降。
  • 隆裕皇后老照片
    光緒結婚之所以這麼晚,原因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慈禧太后想繼續掌權,因為清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一旦皇帝大婚之後,輔政人員就要放權、交權,所以光緒的婚事被慈禧太后一拖再拖。即便是讓光緒結了婚,慈禧太后表面上也交了權,但她還是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光緒說什麼、做什麼,無不都在她的監視之下,光緒完全沒有自主做決定的權利,就連光緒皇帝的婚事,都是慈禧太后一手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