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結束這一切》 關於孤獨和死亡

2020-10-10 windboo

劇本改編自伊恩·裡德同名小說,一部由大量文本堆砌而成的意識流電影。對於考夫曼的作品並未涉獵很多,印象最深的是1999年擔任編劇的作品《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別名:《傀儡人生》),充滿著荒誕和哲學思辨的劇本,鑽到別人的腦子裡窺視他人的生活,這樣的題材即使放到今天來說,也是非常新奇和超前。片中展現了意識與潛意識的混亂與對撞,一如今天要討論的新作品《我想結束這一切 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給我的感覺。開門見山地說,這是一部對觀眾非常不友好的影片,完全以表現作者意圖為偏向。如果你是抱著驚悚恐怖類型片的期待去觀看,難免會令人失望。實際上這是預告片和本片分類的誤導,更準確的定位應該是文藝片,我想這也是本片在豆瓣上兩極分化的部分原因。

故事並不複雜,總結就是年邁的校園清潔工Janitor,普通平凡,喜歡音樂、美術、文學、戲劇、電影,不善言談,寫過詩歌、影評甚至是戲劇,對衰老感到無奈,嚮往愛情的邂逅與年輕的自己。某個雪天的深夜,拖著因過度攝取甜食而肥胖的身軀結束完一夜的工作,穿過幽長的走廊與空蕩的教室來到車裡,往生的記憶、虛假的幻想、卑微的期待堆疊交織在一起,在錯亂的意識他最終「結束這一切」在這個緘默的雪夜。

lucy和jack都是他幻想出來的角色 ,我們似乎可以從這對情侶身上密集、跳躍甚至有些晦澀的對白,以及Lucy的喃喃自語和跳脫時間的臆想裡一窺janitor的人生全貌,但考夫曼並不屑於讓觀眾去拼湊出一個清晰準確的圖像,就像諾蘭在同期新片《信條》宣傳中說的,「別試著理解,去試著感受」,感受那些詭異的不安,孤獨的絕望,肅殺的寧靜。過去的人和物靜止在空中,時間就像颼颼的冷風,混雜著冰雪,急速地穿過,打亂著一段段意識與記憶,再粗暴地揉捻到一起,沒有秩序,沒有規律,只剩下麻木的情感觸覺與無盡的孤獨被永遠地埋在了雪堆裡。

這部作品,坦白講,很合胃口,但客觀來說,單純地通過大量文本去填充起這樣非劇情向的作品未免太過任性,134分鐘的觀影也很容易讓人產生疲乏,我認為這更像是一部視覺化的小說,導演在畫面表現上並未採用常見的畫幅比2.39:1,而是更復古的1.33:1,這樣的心思似乎是為了讓我們把精力更好地集中在人物的神情和對話上,而弱化掉由於場景的單一造成的觀感上的無聊,當然還有去營造一種詭異,不尋常的感覺,但後者的效果上要遠遠弱於年初撲街改編自格林童話的驚悚片《格蕾特和韓塞爾 Gretel & Hansel 》,和「新蝙蝠俠」羅伯特帕丁森在19年的獨立克蘇魯佳片《燈塔 The Lighthouse》

在詭譎氣氛上畫面表現的缺失也是本片對於我來說最為遺憾的點,畢竟《成為約翰·馬爾科維奇》算是珠玉在前,低矮的天花板,一張張相同的臉......

當然大量的文本裡也夾帶了考夫曼大量的「私貨」,很多臺詞也都蘊含著他對於人生和死亡的哲思,我並沒能有能力全部參透,僅挑出我最喜歡的一段,與大家分享。

「眾生皆有一死 這是事實」

「人喜歡認為世上總有希望」

「可以凌駕於死亡之上而活」

「人類獨有一種幻想 覺得事情以後會變好」

"也許是因為獨有人類明白 事情以後不會變好吧"

"無法確切知道答案 "

收工,回見

相關焦點

  • 《我想結束這一切》:死亡的焦慮與角色的身體|影評大賽
    可能有數十個情節可以佐證傑克的旅行是清潔工瀕死狀況下的意識流呈現這一觀點,而我舉這幾個例子,則是為了說明如果將《我想結束這一切》視作解謎遊戲,那麼得出答案甚至不需要多少推理的過程。這更像一個連線遊戲——找到並連接散布在134分鐘物理時間裡的坐標點,答案便昭然若揭。事實上,存在著一個對《我想結束這一切》劇情的單一有效解釋。
  • 孤獨的心理漫遊—考夫曼的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
    考夫曼自編自導的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屬於意識流或者心理驚悚電影。其實有點反類型,每次預期的驚悚點都沒有給到,容易瞌睡。而且這部電影太長了太長了,如果來回車上的對話剪短掉,精簡成1個半小時左右會是一部不那麼瞌睡的電影,友好又精彩。對話本身就不是電影好的表現形式,電影要靠演出來不是說出來。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也想結束這一切
    非常感謝這個電影讓我記住了「我想結束這一切」的一個英語說法。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好讓我能夠在想使用這句話,又覺得用中文說出來太尷尬的時候有一個洋氣的緩衝。
  • 《我想結束這一切》碌碌無為一生,你想結束這一切嗎
    為什麼說女主是他最危險的分身呢,因為女主一直在說我想結束這一切,女主在畫外音時,男主永遠在打斷她,她幾乎沒有完整說過一大段自己想表達的話,這也是整個電影的不適感,特別的不適和尷尬,在冰激凌店,那個女分身在阻攔她往前走,告訴她前方十分危險,女主可以留下來,所有分身都在阻攔女主走下去、想下去、說下去。這是因為女主的想法很危險啊,她在想著結束這一切!
  • 《我想結束這一切》你想要結束的這一切不過是自我桎梏
    查理考夫曼的怪氣陸離是影界出了名的,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更是將這一暗黑,奇詭,心理懸疑的特質發揮到了極致。有人說,電影無非就是再現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再無其他。在這部兩小時十四分鐘的影片裡,作者深度探討了人類個體自身與時間的關係,時間不是一個實體,卻是自然界實實在在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情感,一旦脫離了時間,就不復存在。
  • 《我想結束這一切》考夫曼的公路之旅:死亡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
    這是考夫曼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的最後一個畫面也是我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第一次在一部電影結束後,依舊願意心無雜念地凝視、靜坐、噤聲、屏息。希望自己的生命交融在這幅清朗的雪景中,隨著死亡一般邈遠的風景在思緒裡伸展,不顧盡頭。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真的想結束這一切
    原來他的一生滿是理論與現實的拉鋸,滿是毫無意義的爭吵,滿是被心靈雞湯灌輸,卻又一無所獲的無聊戲劇,我覺得很噁心,很厭惡,因為這也是我自己的人生。如果把劇情拆分成幾十塊對話,每一塊都是他的人生感言,比較彌留之際還能記起的,總能算是他留給觀眾為數不多的念想了吧,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截留幾段以作自我的慰藉吧。
  • 《我想結束這一切》平庸皮囊下那個孤獨、自卑卻有趣的靈魂
    《我想結束這一切》,在看了幾遍之後,我好像明白了,這部電影裡真實存在的角色其實就只有那個老年人,那個無人問津、孤獨終老的老年人。我一直不太懂電影中出現的一些超現實主義的劇情是什麼意思,可是換個角度想,如果Jake、女主,還有jake的父母都是想像出來的呢?那些抽象,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奇怪劇情也許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下面我們來簡單梳理一些重要的劇情和細節。
  • 2020我最期待的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
    當Neflix宣布,即將推出2020年下半年的大作《我想結束這一切》,並表示該電影的美術團隊,色彩打造和超現實場景,都由《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美術組擔任時,我既開心又激動……然後忍不住重溫了一遍原著小說……然後,重溫了難過……小說的主人公傑克曾說
  • 2020我最期待的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
    當Neflix宣布,即將推出2020年下半年的大作《我想結束這一切》,並表示該電影的美術團隊,色彩打造和超現實場景,都由《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美術組擔任時,我既開心又激動……然後忍不住重溫了一遍原著小說……然後,重溫了難過……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場孤僻中年男人的絕望幻想
    《我想結束這一切》並未有機會展現她的歌喉,但是在漫長的公路旅程中,卻能以聲音、表情、與肢體,創造與男友對話同時在內心思忖的衝突與張力,《我想結束這一切》對演員來說,絕對是演技極大的考驗。《我想結束這一切》的確也是如此,如果由故事的結尾往前看,或許就比較清楚。 ———以下有雷——— 先直接說結論。簡單地說,故事的主線幾乎都是發生在一個老年男性的腦內,是他的幻想、期待、與最後的行動——自殺(也就是」我想要結束這一切「)。
  • 《我想結束這一切》當我將要離世時我在想什麼
    20歲時我想像個正常人,或者說普通人,或者說儘量和別人一樣活著。努力了一把,放棄了,結束了那一切。 我爸經常講述幼時和日本小女孩玩,吃大米飯。講述叫什麼名字,1937年生人,1945年日本戰敗,顯然不可能記得名字。
  • 影向推薦 | 《我想結束這一切》
    除了你體內潮起潮落般的鹽分你的視線朦朧你不為外界氣象所影響巨大的藍鯨 骸骨般的黑暗你回來了帶著X光的視線你的眼睛已成為一種飢餓這是一部關於「我」的電影,也是一部關於「時間」的電影,它以夢與想像的形式出現,人為地披上了超現實的色彩
  • 《驚魂記》+《搏擊俱樂部》=《我想結束這一切》
    來自查理·考夫曼導演的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於9月4日低調到近乎悄然無息的登錄Netflix。《我想結束這一切》就是答卷。或許關於「我和我自己」系列的軟硬科幻、精神分裂題材類經典影片實在太多舉不勝舉4IAuY3,但本片這種拋棄了一切商業性與故事框架,用幾乎純粹的意識流形態展現的電影也確實不多。其實如果看到最後,你能明白這一個核心理念再重新倒回去觀看本片,在其中所發生的一切詭異荒誕超現實的內容和眾多細節隱喻都將得到一個合理且完美的解釋。
  • 【預告/海報】我想結束這一切
    藍光電影訊,查理·考夫曼最新自編自導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曝中字預告,改編自伊恩·裡德撰寫的同名小說,小說審視了心靈的脆弱和孤獨的極限。
  • 《我想結束這一切》穿越一生與自己相遇
    考夫曼的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英文名「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豆瓣評分並不高,7.3分,但我很喜歡。有介紹說這是一部意識流式的驚悚片,其實也確實夠「驚悚」,在看的過程中,你知道你不是在看別人的故事,而是在與自己作最後面對面的對峙。。
  • 《我想結束這一切》遺忘與被遺忘
    好不容易覺得自己看懂了一部這類型的片子,覺得必須要記錄一下看電影過程的感受,不然過一陣我就忘了(主角本人了)!從出發去男主家到女主說出那句「我想結束這一切」的這段時間,女主都是順從的,明明想要拒絕卻由於自己不好意思開口以及男主突然轉移話題而放棄,口是心非地跟隨著男主的心意走。我想這應該是男主在潛意識裡對另一半的依賴與控制欲,大概是因為孤獨而渴望被愛、被關注,所以塑造了一個百依百順的女主。
  • 《我想結束這一切》喪啊喪。你的人生就是如此無聊。
    「你給我的年日窄如手掌,在你面前我漫長的一生聊勝於無。」我們最珍視、最驕傲的東西,在時間的尺度面前,如此渺小、無聊——不亦悲乎?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查理·考夫曼的導演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筆者想到的,正是這句。有人用自然主義的寫實描繪生命的無聊,有人用超現實主義的誇張描繪生命的無聊。
  • 《我想結束這一切》:又一部燒腦劇?
    《我想結束這一切》是由查理·考夫曼執導,傑西·普萊蒙、傑西·巴克利主演的劇情電影,劇本改編自伊恩·裡德同名小說,小說審視了心靈的脆弱和孤獨的極限,而他這部自編自導的新作更是腦洞大開。
  • 《我想結束這一切》終點
    「想法比行動更真實」油畫或壁紙的疊化——屋內一切的疊化配以音樂及旁白音樂舒緩起來,提到對一個人的認識時間模糊,人物開始出現,動作,不再是靜止的畫面與簡單的慢推鏡頭。考夫曼的角色會帶帽子,並且會在人物有轉變的時候摘帽子。牆壁紙,無處不在。銀幕很窄,古早的比例。元敘事就像諧音梗一樣,不期而至,打來的電話,署名是自己,開頭出現的鞦韆,破敗如此。是的,考夫曼大抵是闡述孤獨最好的編劇/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