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結束這一切》終點

2020-10-07 公園最冷的一天

「想法比行動更真實」油畫或壁紙的疊化——屋內一切的疊化配以音樂及旁白音樂舒緩起來,提到對一個人的認識時間模糊,人物開始出現,動作,不再是靜止的畫面與簡單的慢推鏡頭。考夫曼的角色會帶帽子,並且會在人物有轉變的時候摘帽子。牆壁紙,無處不在。銀幕很窄,古早的比例。元敘事就像諧音梗一樣,不期而至,打來的電話,署名是自己,開頭出現的鞦韆,破敗如此。是的,考夫曼大抵是闡述孤獨最好的編劇/導演。臺詞真的過於有趣且富有邏輯性了,全車漫長的對話絲毫不能讓人感到無聊,只會讓人愈加思索兩人關係,但如果做女性內心搖擺也許會更有趣。聊天的場景伴有插入段落,插入段落總是一個老人。【「這裡很美」「一種荒涼心碎的美」「我上次公路旅行是什麼樣子」】學術,音樂劇,最後是關於回家的悲觀詩,一路就像是兩人藝術博弈的大講堂。「「哇」真是個全功能的感嘆詞,我剛剛意識到,可能代表你很喜歡,也可能代表你找不到詞形容它有多垃圾了。」食物和狗像是變出來的,隨語言而至,連色調也瞬間改變。畫中看不到自己,卻又把自己當成看畫人,感受畫的心情,這很像《紐約提喻法》,自己演自己,自己代入自己。有人歡愉地談論著某些事情的時候,自然就有人會焦慮,這源於認知不同,營造焦慮這點不如波蘭斯基嗷。最終飯桌上變成了一個人,有點《嚴肅的男人》開頭。考夫曼的元敘事少不了動畫片,自然也少不了影中觀影,老頭看的那段影片也許是考夫曼自己拍的,好的不能再好,一段成功的弄拙成巧,完美的表白。這種把影中影片直接擴大成原畫幅,再搞1比1版本的影出字幕???????????????????果然還是鼻祖才能玩出不一樣的東西,有一根無形的線,拽著你走。爸媽的角色設定,很明顯是虛擬的人物,那種跟隨主體語言而來的恭維的,誇張緊湊的語言動作變化暴露了一切。除卻環境,角色的焦慮一定是比照出來的,喘著粗氣的主體面前站的,一定是近乎癲狂般友好的客體幽靈。在照片牆上看到了長得像你的我,這點其實我不喜歡,有點多年前《三女性》的等量做法,但意義不同,後者是身份混淆及置換,前者是生命的全景圖,橫向和縱向的差別。錯過的瞬間,房間裡的一生,不斷下樓的主體。聖菲漢堡,相遇有幻想模式與真實模式,真實模式被藏在觀影裡面,看自己的人生,不同於《紐約提喻法》演自己的人生。【《三女性》那種對於他者的「嫉妒」促成的身份妄想仍舊存在,想要做下一步,大概率是聽自己的人生*看自己的人生*演自己的人生——有幻想有真實,我知道《霧》怎麼拍了,感謝考夫曼。】節奏劇變,屋子裡的時間開始變得不穩定,人物以更快的速度,出現在各種年齡,就像《紐約提喻法》中的舞臺早已搭建好,並請了各個時期的自己與親人來當演員。【插播——與電影無關——兩邊寬一點的臉,大一點的眼,模板始終在那裡,找到即是幸運,感覺到自己的感覺也是幸運,只是,同樣的模子,卻只能是不同的人了,這種錯位性矛盾,多麼令人遺憾啊。】雖然兩個角色是同一個人,但兩人的內質也在交互,男性說「我馬上來」,女性急著走;再快速交換——《三女性》。洗衣機裡的滾筒泡沫,《計程車司機》咖啡杯。「大多數人都是別人,他們的思想是別人的觀點,他們的生活是模仿,他們的熱情是引言。」——奧斯卡.王爾德被建構人生的悖論——《羅斯瑪麗的嬰兒》。自己打來的電話說「只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母親最終死去,我們該走了,越來越危險了。父親在某個地方閒逛,時間的裂縫越來越大,波動越來越紊亂,死去的母親與年輕的父親出現在統一空間。——《砂制時鏡下的療養院》"大家喜歡認為自己是穿行時間的點,但事實常常是反過來的,我們靜止不動,時間穿過我們,像冷風一樣吹,偷走我們的熱量,讓我們凍裂,直至死亡。我感覺今晚自己就是那股風,吹過傑克的父母,看到他們的過去,看到他們的未來,看到他們去世後的樣子,而那時,只剩下,風。」冰淇淋店裡演過戲劇的服務員如期而至,她們一直在笑。冰淇淋特寫.一開始想吃甜的,買了冰淇淋,【不想再繼續了】,覺得太甜,吃不完,「我們該找地方扔掉這些」。——《披薩.大連》《你永遠不會再做的一件可能很有趣的事》——戴維.福斯特.華萊士其中一篇關於電視的散文:漂亮的人往往會吸引,往往比不漂亮的人看起來更討人喜歡。但是對於電視來說,觀眾規模極其龐大,加上圖像與觀者之間安靜的心理交媾,開啟了一個循環,讓漂亮圖像的吸引力得到提升,同時侵蝕了我們觀眾,面對凝視時的安全感。【要是減少臺詞,對話,用畫面來呈現這些情緒的變化呢?】「色彩是光的行跡與苦果,它只存在於大腦,這並非物理學的說法,充滿了詩意。」擦車玻璃的棍子(忘了叫啥了)重複擺動的聲音。兩人和解,雪地上俯拍車子,聯想到同樣的紅頭髮,為什麼是紅頭髮呢?——《暖暖內含光》總覺得人物和場景過於單調了,出現了戲劇傾向。不得不說,除了電視中的驚鴻一瞥,感覺場景與場景的切換,概念的融揉,還是沒《紐約》自然。老人為她拿出了年輕時曾經拿出的那雙鞋,「這是你的」。感覺還是需要療養院是樣的群像,年輕的男主與現在的男主,年輕的女主與現在的女主同時出現,只有年輕的他們擁抱了彼此,起舞。洗手池噴水,像是噴泉。雪越下越大,人越變越老。只能記得的東西,就變成動畫。「只有在愛的神秘方程裡,才能找到邏輯利理性。」

相關焦點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也想結束這一切
    非常感謝這個電影讓我記住了「我想結束這一切」的一個英語說法。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好讓我能夠在想使用這句話,又覺得用中文說出來太尷尬的時候有一個洋氣的緩衝。
  • 《我想結束這一切》遺忘與被遺忘
    好不容易覺得自己看懂了一部這類型的片子,覺得必須要記錄一下看電影過程的感受,不然過一陣我就忘了(主角本人了)!從出發去男主家到女主說出那句「我想結束這一切」的這段時間,女主都是順從的,明明想要拒絕卻由於自己不好意思開口以及男主突然轉移話題而放棄,口是心非地跟隨著男主的心意走。我想這應該是男主在潛意識裡對另一半的依賴與控制欲,大概是因為孤獨而渴望被愛、被關注,所以塑造了一個百依百順的女主。
  • 《我想結束這一切》碌碌無為一生,你想結束這一切嗎
    一直是電影愛好者,從來沒寫過影評,但是看完本片後,感覺有太多話想說,沒看過原著,在我的理解裡,其實電影通篇只有清潔工是真實的人類,其餘的不過都是他的分身,也不能說是幻想,父母是真實存在的,男主是他自己,女友是完全幻想,所以女友的名字身份一直在變,因為她不是真實的人,她是最危險的分身,整個電影就是清潔工想結束這一切,但是其他分身不斷阻止他的過程。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是真的想結束這一切
    原來他的一生滿是理論與現實的拉鋸,滿是毫無意義的爭吵,滿是被心靈雞湯灌輸,卻又一無所獲的無聊戲劇,我覺得很噁心,很厭惡,因為這也是我自己的人生。如果把劇情拆分成幾十塊對話,每一塊都是他的人生感言,比較彌留之際還能記起的,總能算是他留給觀眾為數不多的念想了吧,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截留幾段以作自我的慰藉吧。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
    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時間洪流中的一顆小小的釘子,那秒針滴滴答答的浪潮從我們身體中呼嘯而過,我們看著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痛哭流涕卻又不可動彈,我們也想結束這一切啊,可我們最終發現自己早就陷在最深的泥淖裡,任憑時間把我們全部風化完畢。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被動地結束這一切
    我被動地結束這一切我夢想年輕時候自己意氣風發,中年低谷時期碰到了有獨立思想並且能理解我的伴侶,老年時候我是風度不輸當年的研究者,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沉浮一生,似乎什麼都經歷過,鋒芒畢露的年少時光,沉穩成熟,能屈能伸的中年研究時期,出世入世都只是過眼煙雲,瀟灑地進退來回
  • 《我想結束這一切》:死亡的焦慮與角色的身體|影評大賽
    可能有數十個情節可以佐證傑克的旅行是清潔工瀕死狀況下的意識流呈現這一觀點,而我舉這幾個例子,則是為了說明如果將《我想結束這一切》視作解謎遊戲,那麼得出答案甚至不需要多少推理的過程。這更像一個連線遊戲——找到並連接散布在134分鐘物理時間裡的坐標點,答案便昭然若揭。事實上,存在著一個對《我想結束這一切》劇情的單一有效解釋。
  • 《我想結束這一切》被時間穿梭
    旁觀這怪誕的漫漫長夜,仿佛也匆匆走過了庸碌的一生。影片大部分是對話,風雪聲是背景音,像剛裁好的生紙般脆冷,穿過屏幕劃傷我的耳膜,而女主角的嗓音像一張年輕的紙,活潑卻啞響,摺疊出沉沉的重量,這引力拖拽著一種滄桑的平和。
  • 《我想結束這一切》,這片不燒腦,但足以讓人看出「內傷」
    查理·考夫曼的最新作品,改編自伊恩·裡德同名小說的《我想結束這一切》,同樣是這樣一場穿越時間和意識的奇旅。但是,這個見家長故事可不是本·斯蒂勒對上羅伯特·德·尼羅,在開篇車窗玻璃內大段的對話過後,以到達傑克老家為節點,《我想結束這一切》開始變得詭異而失常。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_____(A. 愛,B. 希望,C. 生命,D. 以上全部)
    在兩段夾雜風雪的車程和一座貼滿復古壁紙的農場房子之間,《我想結束這一切》上演的情節看上去並不複雜:穿毛衣的捲髮女孩和剛在一起僅六周的男友傑克,一同去傑克的老家探望他的父母。然而,雖然影片的信息量大到像雪花一樣撲面而來糊觀眾一臉,《我想結束這一切》更像是一座出口既定的迷宮,而不是需要一塊塊拼湊的拼圖。它路程固定、直指前方,而要走到終點,參與者可能需要找到兩把重要的鑰匙:捲髮女主角和老清潔工的身份。那麼,這個帶領我們進入故事、放開心聲讓我們聆聽的女孩是誰?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那就今天吧
    我想結束這一切,那就今天吧。 太陽又出來了,昨天沒有下雪,門前的鞦韆和昨天一個樣,只是比昨天舊了一些。啊~又是稀鬆平常的一天吶。早餐、收拾收拾、開車去學校,和平常一樣。打開收音機,聖經總能讓我平靜。到了學校,開始一天的工作。如果今天能開車回家,那肯定又是無所事事吃喝拉撒睡的一天,不然呢,這76年不都這樣過了嗎?了無生趣,悲傷沉悶,周而復始。
  • 《我想結束這一切》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場孤僻中年男人的絕望幻想
    《我想結束這一切 小說版本的《我想結束這一切》並未有機會展現她的歌喉,但是在漫長的公路旅程中,卻能以聲音、表情、與肢體,創造與男友對話同時在內心思忖的衝突與張力,《我想結束這一切》對演員來說,絕對是演技極大的考驗。
  • 《我想結束這一切》書
    黑洞一般的劇情發酵,結局和真相始料未及……---我正在開往傑克家的車上,去見他的父母,像是給我們的關係一個儀式性的冊封。然而,「我想結束這一切」的念頭始終縈繞在我腦海。一路前行,一路隱憂。可當我真的要果斷結束的時候,事態早已脫離 掌控—— 傑克失蹤於荒野校舍,所有的跡象都表明,他已喪命。
  • 《我想結束這一切》結束是因為想解脫,而不是後悔
    雖然說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看了幾篇影評,有些人的腦洞還是讓我不能理解,所以不得不再廢話一些吧。雖然我覺得講述一部導演完全展現在你眼前的電影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因為它就在那裡呀! 如果男主是一個失智的老人,他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坐在汽車上卻忘了自己家在哪裡?
  • 《我想結束這一切》你想要結束的這一切不過是自我桎梏
    查理考夫曼的怪氣陸離是影界出了名的,新作《我想結束這一切》更是將這一暗黑,奇詭,心理懸疑的特質發揮到了極致。有人說,電影無非就是再現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再無其他。在這部兩小時十四分鐘的影片裡,作者深度探討了人類個體自身與時間的關係,時間不是一個實體,卻是自然界實實在在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情感,一旦脫離了時間,就不復存在。
  • 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又一爆款燒腦片
    考夫曼自編自導的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屬於意識流或者心理驚悚電影。其實有點反類型,每次預期的驚悚點都沒有給到,容易瞌睡。而且這部電影太長了太長了,如果來回車上的對話剪短掉,精簡成1個半小時左右會是一部不那麼瞌睡的電影,友好又精彩。對話本身就不是電影好的表現形式,電影要靠演出來不是說出來。
  • 我看《我想結束這一切》
    看完查理考夫曼的新片《我想結束這一切》之後,我打開了窗戶。外面陽光通透。每座建築都很逼真。還有樹、汽車,以及縱橫的巷陌。我知道,那不是它們本來的形狀,那是光折射之後,在人們視網膜上呈現的圖景。據說,時間呈線性分布。有沒有曲度?我忘了。
  • 【預告/海報】我想結束這一切
    藍光電影訊,查理·考夫曼最新自編自導電影《我想結束這一切傑克(傑西·普萊蒙飾)原本帶女友(傑西·巴克利飾)回家見父母,女友一路卻在想著「結束這一切」。 女主角的專業是量子力學,她發現傑克的父母有點神經質。女主角雖然是第一次去傑克家,但竟在他家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照片,甚至看到了傑克父母老去並去世的景象,半路上加油站的服務員也勸她不要去……影片將於9月4日上線Netflix,有望衝擊頒獎季。
  • 《我想結束這一切》有點催眠
    《我想結束這一切》這部電影的故事看上去有點詭異,不錯的電影氛圍,還有情節上並沒有那麼複雜,故事上主要就是講述女主和認識只有6周的男友一切去男友老家探望他的父母,而故事開始變得詭異也是從到達男友老家為節點,這部電影最大的一個令人可能有些不爽的地方就是影片充斥了很多讓人費解的細節以及不好理解的對話,有些晦澀難懂,雖然電影裡很多地方難懂,且信息量很大,但是主題方向明確,如果你能看懂女主和老清潔工的身份
  • 格桑花電影|| 《我想結束這一切》
    《我想結束這一切》這部新片來頭不小,導演是大名鼎鼎的鬼才查理·考夫曼。做編劇,他憑《暖暖內含光》拿下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從最日常化的生活中,發掘出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他和諾蘭一樣著迷於「時間」,但不動用大場面。而是聚焦普通人經歷的尋常小事。看似一切正常,卻在神不知鬼不覺中給你下了蠱。等你終於反應過來,一定會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