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颱風博物館入選首批國家氣象科普基地
日前,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科技部公布了關於首批國家氣象科普基地評審結果,中國颱風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16個國家氣象科普基地之一,這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個國家氣象科普基地。據介紹,中國颱風博物館位於岱山燕窩山風景區之中,是我國首家以「颱風」為主題的氣象災難博物館。
-
【颱風科普】關於颱風的命名
人們談「風」而色變,但有個奇怪的現象是,每個颱風與熱帶風暴都有個好聽的名字,如「達維」、「悟空」、「蝴蝶」、「瑪莉亞」「寶霞」等……最開始,颱風多以女性名字命名,然而這一做法遭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後來颱風的命名一度被當作氣象員諷刺其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的工具,直到1997年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重新制定颱風命名辦法,才有了如今擁有140個有趣名字的「命名表」。
-
濟寧市廣育堂中醫藥博物館被命名為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
8月19日,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命名了179個「山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名單,濟寧市廣育堂中醫藥博物館成功入選。廣育堂作為百年老字號企業,創始於1578年,歷經440多年傳承,在中醫藥老字號企業中獨具特色。廣育堂中醫藥博物館是集中醫藥文物、藥材標本的收藏、陳列和研究於一體的中醫藥專業性博物館,承擔著職工學習教育基地、對外宣傳基地和學生學習中醫藥教育文化基地的功能,博物館開放以來陸續接待中小學生、社會各界人士及海內外遊客免費參觀,博物館充分發揮文化旅遊科普融合發展的示範引領作用,積極承擔向大眾普及中醫藥知識、傳播中醫藥文化的責任,讓大眾對中醫藥在防病治病方面發揮的作用有更深的認識,同時向中小學生及社會大眾提供傳統中藥炮製技藝實踐操作的平臺
-
【科普】由4號颱風「妮妲」看颱風的命名
今年第四號颱風「妮妲」已經遠遠而去了,那麼「妮妲」是什麼意思呢?下一個颱風叫什麼名字呢?小編告訴你,「妮妲」是一個女人的名字,下一個颱風叫「奧麥斯(Omais)」,不要覺得小編有預知能力,因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颱風)都有一套命名方式。
-
上海氣象博物館化身「遊樂場」
氣象主播體驗、VR「颱風之旅」……氣象原來是這樣 「今天起,上海氣象博物館將迎來持續三天的『科學之夜』活動,帶領市民一起揭開天氣預報和氣候變化的神秘面紗。」 據悉,目前在全國氣象部門50多家單位開展應用(含香港天文臺),擁有近200多專業用戶,為沿海及受颱風影響地區的氣象臺、站和科研院所提供颱風信息集成查詢分析服務,成為颱風預報和防臺抗臺工作決策參考的重要支撐工具。該成果也是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項目「颱風監測預報系統關鍵技術」的主要創新點之一。
-
颱風竟用星座命名?這個科普貼告訴你,下次颱風可能叫「麗琵」
1944年美國海軍受颱風重創後 開始使用名字列表美國海軍在二戰後期的1944年12月遭受了名叫"眼鏡蛇"(Cobra)的颱風的重創。為了應付颱風對船隻和飛行器的威脅,這次災難之後,美國海軍建立了颱風警報機構,開始為颱風編號、命名。1959年這些颱風警報機構整合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英文縮寫為JTWC),繼續為颱風編號命名。
-
【生活百科】颱風命名的由來
據世界氣象組織報告,全球每年死於颱風與熱帶風暴的人數約為2~3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70%以上的海難都與颱風與熱帶風暴有關,故人們常將颱風與強熱帶風暴稱為製造海難的頭號「元兇」。如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稱為颱風,在大西洋、東太平洋、加勒比海地區叫做颶風,在印度洋、孟加拉灣叫做熱帶風暴,在澳大利亞叫做熱帶氣旋。因為叫法較為混亂,因此,應有個同一的標準。於是,1988年國際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熱帶氣旋命名和等級制定了統一標準,規定熱帶氣旋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力達到12級及以上的,稱為颱風;10~11級的,稱為強熱帶風暴;8~9級的,稱為熱帶風暴;小於8級的,稱為熱帶低壓。
-
山西地質博物館入選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
(記者關振瑛 通訊員張艦)近日,生態環境部和科學技術部聯合發文公布了第七批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名單,山西地質博物館名列其中,成為全省首家國家生態環境科普基地。近年來,山西地質博物館致力於生態環境科普教育及宣傳,舉辦「美麗山西生態家園——山西自然生態資源科普展」等專題展覽,開展「生命的搖籃——水資源的小知識」「為了美好的明天——垃圾分類我能行」等環保科普活動,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等節日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環保科普宣傳,在弘揚生態文化以及引導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珍愛生態環境意識、養成保護生態環境良好習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基地和江蘇省優秀科普教育基地擬認定名單公示 - 江蘇公眾科技網
>29南京巨鯊醫療顯示科技有限公司30南京玫瑰園31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32江南大學無錫醫學院(人體科學館)33江陰市青少年國防教育基地(江陰市天華國防教育館)34宜興市博物館35中國泥人博物館36
-
氣象博物館,有你好看丨直播預告.
直播地點:中國氣象科技展館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之際,中國氣象報社主播小姐姐帶您走進中國氣象科技展館, 回顧中華民族走過的大氣探秘之路,並通過體驗全息投影、虛擬演播室直播地點: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北極閣氣象博物館講解員,帶領在氣象局上班不久,對北極閣博物館不甚熟悉的氣象主播
-
漲知識|颱風是如何命名的?曾經哪些颱風被「除名」?
9月21日,為做好颱風命名工作,積極推廣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對颱風的認知和預防能力,中央氣象臺開展「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邀請公眾來給颱風取名字。最終選定的颱風名將於2021年2月召開的會議上公布。中央氣象臺將給最終選定名字的公眾頒發颱風命名專屬證書。
-
全國13家氣象博物館開始直播啦!
直播地點:中國氣象科技展館直播看點:在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之際,中國氣象報社主播小姐姐帶您走進中國氣象科技展館, 回顧中華民族走過的大氣探秘之路直播地點:中國北極閣氣象博物館直播看點:北極閣氣象博物館講解員,帶領在氣象局上班不久,對北極閣博物館不甚熟悉的氣象主播「小皮」,開啟穿越古今之北極閣奇妙之旅
-
颱風是如何命名的?為何又要除名?
這麼多的颱風是依據什麼命名的?這就要了解一下颱風命名的發展史了。 颱風的命名起始於20世紀初,據說,是一位澳大利亞的天氣預報員,把颱風命名為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以此來公開戲稱這位人物。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颱風正式以人的名字來命名,起初只用女人的名字來命名,後因受到女權主義者的反對,從1979年起,用男人的名稱和女人的名稱交替使用。
-
再見,颱風「利奇馬」!颱風活動路徑有規律可循嗎?
▲超強颱風利奇馬(英語:Super Typhoon Lekima,國際編號:1909,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Hanna)為201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9個被命名的風暴。圖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颱風是破壞力極強的災害性天氣,它的強大破壞力主要來自於它迅猛的風速,通常風力越強的颱風破壞力越大。
-
濱州市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二級館
12月21日,中國博物館協會發布了第四批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名單,其中濱州市博物館入選國家二級博物館。為推進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優化博物館體系布局,完善博物館質量評價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博物館定級評估辦法》《博物館定級評估標準》《評分細則計分表》,中國博物館協會於2020年7月至12月組織開展了第四批全國博物館定級評估工作。
-
中國造紙博物館被命名為牡丹江市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近日,中共牡丹江市委宣傳部印發《關於命名第三批牡丹江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決定》的通知,經基層推薦、逐級審核、實地考察、會議審定等相關程序,牡丹江市委宣傳部決定命名中國造紙博物館等8家單位和場所為牡丹江市第三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台州:大陳島上一颱風綜合探測基地揭牌
原標題:上海台州攜手「捕捉」颱風立於山巔,眺望東海,12月3日上午,在東海之濱的大陳島上,一個專門「捕捉」颱風的氣象基地——中國氣象局上海颱風研究所大陳颱風綜合探測基地揭牌並投入運行,標誌著大陳已成為我國華東區域颱風探測研究又一重要平臺,填補了東海颱風海洋探測的部分空白。
-
漳州發布氣象公報 今年將建設海洋氣象觀測基地
發布會上披露,為進一步提升漳州市海洋氣象監測預警,提升颱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能力,漳州今年將建設漳州海洋氣象觀測基地。公報稱,預計2020年平均氣溫偏高,其中各季平均氣溫都偏高。全年降水量偏少,其中除颱風季偏多外,其餘各季都偏少。影響漳州市的颱風個數正常到略多,約4~5個,可能有早颱風影響。
-
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建設國家二級博物館紀實!
就在剛剛不久,逸夫博物館被中國博物館協會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為湖北省高校中首個獲此稱號的高校博物館,這既是對逸夫博物館發揮陳列展覽與科普文化服務功能的肯定,更是對博物館未來建設的鞭策和激勵。 逸夫博物館是首家被認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的高校博物館,是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國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全國國土資源科普基地、武漢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7武漢十大博物館。
-
首位退出颱風命名表的中國颱風名,超級颱風「龍王」
在前邊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颱風的命名,全世界現有的颱風名稱都是由十四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的,分別是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柬埔寨、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越南、寮國、日本、朝鮮以及密克羅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