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發布氣象公報 今年將建設海洋氣象觀測基地

2021-01-17 醒獅解讀

閩南網3月20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文/圖)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在世界氣象日來臨之前,今日下午,漳州市2019年主要氣候狀況及2020年主要氣候趨勢新聞發布會在漳州市氣象局會議室舉行。

發布會上披露,為進一步提升漳州市海洋氣象監測預警,提升颱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能力,漳州今年將建設漳州海洋氣象觀測基地。

公報稱,預計2020年平均氣溫偏高,其中各季平均氣溫都偏高。全年降水量偏少,其中除颱風季偏多外,其餘各季都偏少。影響漳州市的颱風個數正常到略多,約4~5個,可能有早颱風影響。

漳州發布氣象公報 今年將建設海洋氣象觀測基地

2019年全市年平均氣溫高於2018年

「年降水偏少,全市平均氣溫偏高,年日照略偏多」,氣象部門綜合評價認為,2019年漳州市氣候屬較好年景,以暴雨、乾旱和颱風為典型的災害性天氣導致全市受災,造成一定的經濟財產損失,並給農業、漁業、水利和電力等行業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氣象部門分析發現,2019年降水量1108.7(東山)~1840.4(華安)毫米,最多為華安縣1840.4毫米;東部沿海一帶較少,最少為東山縣1108.7毫米。全市2019年平均降水量1432.34毫米,比2018年多81.6毫米。

漳州2019年平均氣溫21.8(華安)~23.4(市區)℃。2019年全市年平均氣溫22.6℃,高於2018年。

公報明確,2019年對漳州市有影響的颱風3個,與常年相比屬正常。

當天,漳州市氣象局還發布雷電監測公報。公報指出,2019 年,漳州市雷電日為245天,約佔全年天數的67.1%,與2018年的雷電日278天相比,減少35天。

從月份分布來看,2019年漳州市雷電次數較高的月份主要集中在4月-10月,其中5月份發生雷電次數(21139 次)約佔全年雷電次數的25%。從時段分布來看,雷電次數呈單峰分布,雷電次數峰值出現在15時-18時,但各月份峰值出現時段又存在差異。

就行政區域劃分的雷電次數統計來看,各個地區的雷電密度存在差異,2019年的漳浦縣地閃次數最多為15527次,佔全市的 18.37%,南靖縣連續八年居全市閃電次數排名前三。

今年將建設漳州海洋氣象觀測基地

發布會上,漳州市氣象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林坤生表示,漳州市氣象部門2019年承辦了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項目建設內容為完善海上氣象監測點,形成海上氣象監測三條防線(即沿海岸線區域站、近海島嶼站(10-30km)和外海浮標站(40-70km)。

為進一步提升漳州市海洋氣象監測預警,提升颱風、海霧、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能力,漳州今年將建設漳州海洋氣象觀測基地。

該基地由中國氣象局批准同意,同時也是福建省現代化提升工程重點建設項目之一。基地將結合現有的觀測系統,新建雨滴譜儀、新型自動氣象站、雷射測風雷達、毫米波測雲雷達、能見度雷射雷達、微雨雷達、邊界層系留觀測系統等。

林坤生稱,基地通過配置海洋岸基地面觀測、垂直觀測設備,為開展海洋氣象觀測試驗、對比評估以及海洋氣象科學研究提供基礎支撐。到目前為止,已完成項目選址,完成控制規劃及地勘等相關工作。

相關焦點

  • 鄭國光:加快現代體系建設 打造沿海氣象服務窗口
    4月10日上午,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江蘇省氣象局局長卞光輝、鹽城市副市長陳還堂等的陪同下到鹽城市氣象局檢查指導工作,他強調要加快現代氣象業務體系建設,打造東部沿海氣象服務的又一重要窗口。    鄭國光在聽取鹽城市氣象現代化建設、基礎業務、氣象預報服務、氣象科普宣傳等工作匯報後,對鹽城氣象服務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 石島:發揮海洋氣象廣播電臺作用應對寒潮來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玉璽 通訊員 王芳 董媛媛 威海報導12月28日11時,威海市石島氣象臺啟動氣象災害(寒潮)Ⅲ級應急響應。為做好海洋氣象服務工作,避免和減輕海洋氣象災害損失,石島海洋氣象廣播電臺立即進入應急狀態。
  • 我國海洋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提高
    中國氣象報記者何孟潔報導 近日,中國氣象局印發《2012年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實施方案》,指出今年將繼續開展海洋氣象精細化預報業務,重點開展海上風的精細化預報、海霧監測預報預警業務試驗以及沿岸海區強對流天氣監測預警業務等,同時還將改進和完善全國海洋氣象信息共享系統
  • 世界氣象日,雲參觀東營國家氣象觀測站
    今年的3●23世界氣象日也來了。今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是「氣候與水」,呼籲大家關注氣候變化,珍惜水資源。每年的3月23日東營市氣象局都會對外開發,向社會各界大小朋友介紹氣象常識和各種防災減災知識,今年因為疫情,我們沒法如期相約了,但是我們可以在網上見面呀~
  • 臺灣自由行,蘭嶼氣象觀測臺,享受日出的最佳觀景點
    來到蘭嶼,想要追日出、日落及夜景,網絡上大多資料都是說日落去青青草原,日出去東清部落,夜景每一個地方都行,但是民宿人員倒是建議蘭嶼最高景點,蘭嶼氣象觀測站蘭嶼氣象觀測站就在橫貫公路上,騎車到一半會看到告示牌,表示離氣象觀測站不遠了,用步行的方式上去,大約走上十五分鐘左右,說實話,大熱天走路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
  • 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優化調整名單公布 氣象部門兩站榜上有名
    2020年12月28日,科技部公布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國家野外站」)擇優建設名單,中國氣象局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氣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河北固城農業氣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名列其中。
  • 第四屆海洋氣象論壇暨大連市氣象學會學術年會召開
    12月8日,第四屆海洋氣象論壇暨大連市氣象學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大連市氣象局召開。  此次論壇主題為「推進氣象科技創新 助力東北亞海洋中心城市建設」,是大連科協年會分論壇。
  • 中國颱風博物館入選首批國家氣象科普基地
    日前,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科技部公布了關於首批國家氣象科普基地評審結果,中國颱風博物館成為全國首批16個國家氣象科普基地之一,這也是目前全省唯一一個國家氣象科普基地。據介紹,中國颱風博物館位於岱山燕窩山風景區之中,是我國首家以「颱風」為主題的氣象災難博物館。
  • 氣象雷達發展專項規劃(2017-2020年)內容是什麼?
    天氣雷達網的建設推動了我國氣象業務軟體的自主研發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其中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業務軟體系統(ROSE1.0),能夠提供39種氣象應用產品,災害天氣短時臨近預報預警系統(SWAN1.6)能生成雷達拼圖產品,並能將雷達觀測數據與其它觀測數據融合,計算山洪溝、中小河流面雨量及地質隱患點雨量,生成風險等級產品,為臨近預報業務提供了技術支撐。
  • 中國颱風博物館被命名「國家氣象科普基地」
    近期,中國颱風博物館被中國氣象局和國家科學技術部聯合命名「國家氣象科普基地
  • 我省天文觀測基地成功啟用 - 西寧晚報·數字報刊
    本報訊(記者 王瑞欣)「測量圖像直接證明了冷湖天文臺址具備世界一流的視寧度,結合監測數據,冷湖賽什騰山完全可以承載中國觀測天文學未來的發展,完全可以支撐天文大科學裝置充分發揮科學能力,冷湖天文觀測基地的科學潛力非常令人振奮!」
  • 海洋精細化預報業務覆蓋沿海省份
    國家氣象中心針對我國責任海區建立了10公裡×10公裡解析度的精細化海洋氣象網格預報業務,提供洋面風、能見度、海浪等格點化預報產品;基於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的集合預報,發展了海洋氣象中期預報業務;與天津、廣東、上海海洋區域氣象中心合作,建立並運行海面風、海霧、海浪等海洋氣象模式,為海洋氣象要素精細化預報提供重要支撐
  • 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公報出爐!地表越來越綠,生態持續向好!
    天氣氣候作為影響生態系統最活躍、最直接的驅動因子,既影響著生態系統質量,也關係著生態保護和建設的成果。也由此,中國氣象局一直以來都將氣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之一。4月29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9年全國生態氣象環境公報》,為我們揭示了去年植被生態質量狀況及重點生態工程區域氣象影響評估結果。
  • 有請新聞發言人 | 「風雨冷暖 氣象相伴」•融媒直播帶你解密氣象那些事
    現場連線 多場景互動帶你真實感受氣象工作者的日常第一站縣氣象局,向大家介紹天氣預報是如何製作的,揭秘雷達圖、衛星雲圖在天氣預報製作過程中起到的作用。第二站氣象觀測場,為大家詳細講解觀測設備、工作原理以及觀測過程。探索氣象觀測場的奧秘。
  • 洞察「風雲變幻」 傳遞「陰晴冷暖」——「新媒體看蒼南」走進氣象
    每天送達市民手中的天氣預報是怎麼預測出來的……6月27日,「新媒體看蒼南——走進氣象」活動舉行,來自人民網及市縣各地的新媒體代表和網絡大咖們陸續走進蒼南國家氣象站、縣氣象臺、科普體驗室、演播廳、校園氣象科普基地、日月潭農業小氣候站、霞關區域自動站等地參觀探訪,了解蒼南氣象事業的發展變遷,看專業氣象人怎樣在風雲變幻中解讀「天語」,傳遞「陰晴冷暖」,不斷推進氣象工作大眾化、專業化、現代化建設。
  • 設置氣象碩士(博士)專業學位正當其時
    中國氣象報記者趙曉妮報導 「設置氣象碩士(博士)專業學位正當其時,將助力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轉變,突破理學學科無專業學位的空白,這將在我國教育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
  • 夜聽|41年,一位氣象觀測員的風雨故事
    睡夢中記掛著觀測數據,是那代氣象人的「職業病」。如今,隨著福建全省70個氣象觀測站的地面觀測業務軟體配置的完成,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站在這一重要節點上讓我們跟著一位普通氣象觀測員,回憶他從人工觀測到全面自動化這段彌足珍貴的記憶……02這位觀測員的名字叫盧恩德,今年58歲。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惠及臺站業務轉型發展
    地面觀測自動化改革轉向全國試運行階段從6月15日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工作將正式由試點轉向全國試運行階段,試運行期間,除試點省的少量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外,絕大多數站將採取雙軌運行方式。根據《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方案》,國家地面觀測站地面氣象觀測業務整體調整工作將於2020年1月1日全部完成,屆時將全面實現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
  •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分析:數據更多,你的天氣預報會更準
    而這種天氣預報水平的突飛猛進與近年來氣象觀測水平的進步也密切相關,人們研究天氣的基礎就是從地面氣象觀測開始的,可以說它是氣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但在以前,數據傳輸還不發達的年代,中國氣象觀測員們靠筆、紙、電報機等設備艱難的展開了氣象觀測事業,而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自動觀測正在迅速推進,部分站點開始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等觀測任務,數據採集傳輸和質量控制流程等信息化水平也迅速提升,我國氣象觀測水平正在迅速變化。
  • 聯合國專訪WMO助理秘書長:全球氣象與中國貢獻
    針對這次專訪,得到聯合國授權的「中國氣象」小編,進行了如下摘錄:世界氣象組織助理秘書長張文建談災害預測與全球協作「今年熱帶氣旋『伊代』在南部非洲登陸,給莫三比克、馬拉威和辛巴威造成巨大經濟損失,死亡人數超過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