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生於1920年9月30日,卒於1995年9月8日(終年75歲),祖籍河北豐潤,生於上海,原名張英。一生著作頗豐,生活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當時與大漢奸胡蘭成的愛恨情仇更是改編為電影。張愛玲曾說,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長滿了蝨子,縱觀張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蒼涼孤獨的曠世傳奇。
01 出身名門 傳奇迷幻
我們先回顧一下她的個人經歷。張的祖父張佩綸是清末的著名大臣,祖母是李鴻章之女。父親屬於遺少型的少爺,母親是新式女性。張是標準的名門之後。
3歲時隨父母生活在天津,並開始爬在母親床上跟著母親背誦唐詩。父親娶姨太太后,母親與姑姑一起出洋。1926年(6歲)入私塾,在讀詩背經的同時,開始寫小說,第一部小說寫一個家庭悲劇,第二部小說是關於一個女郎失戀自殺的故事,還寫過一篇類似烏託邦的小說,名為《快樂村》。1927年(7歲)隨家回到上海,不久,母親回國。跟著母親學畫畫、鋼琴和英文。1929年(9歲)入小學,報名時母親一時躊躇,幫她改名「張愛玲」。1931年(11歲)秋,入上海聖瑪利亞女子中學,住校,很少回家。時有習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載於學校的校刊《鳳藻》上,並不時有讀書評論等文章見於校外的《國光》等報刊雜誌。1934年(14歲)曾以現代社會為背景寫過小說《摩登紅樓夢》。1938年(18歲)考取英國倫敦大學,因戰事未能前往。1939年(19歲)秋,改入香港大學文學系,不久,在《西風》月刊上發表她的處女作《天才夢》(散文)。1942年(22歲),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大學停辦,未能畢業,與終生好友炎櫻同船返回上海。後報考上海聖約翰大學,卻因「國文不及格」而未被錄取。於是,開始為《泰吾士報》和《20世紀》等英文雜誌撰稿。1943年(23歲),開始在《紫羅蘭》、《萬象》、《雜誌》、《天地》、《古今》等各種類型的刊物上大量發表小說和散文。1943-1944年,是張愛玲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年份。1943年,她在周瘦娟主編的《紫羅蘭》上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後,一發而不可收,在這兩年的時間裡,她創作和發表了她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說和散文,包括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1943年4月)等多部重要作品。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02 性格孤傲 特立獨行
張愛玲生性孤傲,一生特立獨行。童年時代親歷封建舊家庭的衰敗過程,青年時代又在香港體驗到戰爭的恐怖,逐漸形成悲觀的人生態度。張是個愛出風頭的人,她曾說過「出名要趁早」,所以她可能喜歡那些長時間可以使她文史留名的主題。
又如張愛玲非常喜愛旗袍,她有各式各樣的旗袍。織錦緞絲旗袍,傳統且略顯華貴;稀紡旗袍,輕盈而嫵媚;鏤金碎花旗袍,華麗而高雅;黑平緞高領無袖旗袍,悽美哀愁而不失神秘。她還親自為自己設計衣服,在香港讀書時,就把所得的獎學金,自選衣料設計服裝,連弟弟張子靜問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樣子,她笑道:「我還嫌這樣子不夠特別呢!她還獨創了很多穿法,譬如說在旗袍外邊罩件短襖,在旗袍外穿上清裝大襖,引領了一時潮流。老照片中的張愛玲,雙手叉腰,頭顱高昂。眉眼和唇角都極力上揚,含著笑意。雖非十全十美的相貌,卻是傾城之姿。她身形修長,線條流暢如畫,從頸脖到腰身順勢而下,勾勒出一個薄而長的倩影。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獨自離家在外求學生活的女子,而且在戰時的香港,她的生活依然是充滿色彩和期望的,比同時期的蕭紅、石評梅等風光多了,這可能也是她本人發自內心的熱愛吧。
03 傾城之戀 愛非所愛
張愛玲一生共有三次婚姻,按照出場順序分別是與胡蘭成、桑弧、美國的賴雅,但是從感情投入來說,對胡蘭成的感情傾注最多,也是備受世人關注的。
與胡蘭成,1944年,24歲的張愛玲,寫作事業如日中天,但是應該承認的是,張的個人情感還是一片空白,缺乏家庭溫暖,她只是個思想細膩的作家而已,而胡蘭成已是江湖老手,有家室,且頗具名士風範,風流倜儻,滿腹才學。胡遇見張這樣傾心已久的女子,自然能輕鬆駕馭,海闊天空,談當時的流行作品,談張愛玲小說的好處。張愛玲少年時代失去了太多的愛,失去了人們通常輕易得到的愛,因而,成年的她更渴望成熟男子的愛情。遇到胡蘭成,她似乎得到了理解和信任,滋生出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所以她非常投入。 張愛玲遇見胡蘭成之後,曾寫下一段文字「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但她心裡是歡喜的,從塵埃裡開出花來。」如此孤傲的張愛玲,願意為胡蘭成低到塵埃裡,這絕對是真愛。及至今天,這句話依然會被無數人引用。
1944年8月胡與原配離婚,與張結婚,此時胡蘭成38歲,張愛玲24歲,年齡差距還是很大的,且沒有舉行盛大婚禮,只是一團紙書證明婚姻。張愛玲滿心期望「歲月靜好 現世安穩」奈何胡蘭成及其花心,用情不專,張愛玲就是在和他分手後還寄去三十萬元稿費,對他是愛極恨極,換是現代人,不索要精神損失費也就罷了,有幾人願意為男人多支付這筆費用呢?
與桑弧,桑弧是民國時期的一位導演,和張愛玲曾經合作過電影《不了情》、《太太萬歲》等。「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願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這是張愛玲寫給桑弧的,愛一個人愛到極致,只有體諒沒有怨懟,連苦等不來的藉口,也替對方想好了。張愛玲與桑弧的戀情,主要是從《小團圓》裡尋找痕跡,沒有太多的公之於眾,可能緣於當時的張愛玲受胡蘭成傷害太大。她跟桑弧確實不是靈魂上的知交,《小團圓》裡她寫到,燕山將盛九莉的小說改成電影,改得非常牽強,九莉無法面對,逃出影院,正碰上燕山,他著急說:「沒怎麼糟蹋你的東西吧?」雖然那部電影叫做《露水姻緣》,但張愛玲特意寫這麼一筆,似乎說明,起碼第一次合作時,她對桑弧導演風格並不怎麼接受。但這些一點都不重要,在愛情裡,懂得真的不是特別重要的事,心情好的時候,誰與誰都能懂得,還是那句話:沒有對的人,只有對的時間和地點,時間地點對了,人也就對了。桑弧應該是給過她溫暖的男人。
與賴雅,對於張愛玲與賴雅的結合,張愛玲的追求獨特,任何人不能隨便用普通人的思維與邏輯去分析判斷張愛玲的苦與樂。當然,不少人更替張愛玲感到惋惜,以為一個年長張愛玲29歲的美國三流作家,晚年貧病交加,他能給張愛玲什麼呢?如果在美國,張愛玲嫁個有經濟實力的男人,在富裕的條件下,安心自己的創作,也許最後的結局完全不同。究其原因,其性格還是有些抑鬱和另類。
臨水照花人,張愛玲,這位小資派的開山鼻祖,她從來不用作品來說教或宣傳的女作家,一生熱衷於表現自己對人生的切身體驗與獨特感悟,正因為這樣,才使她的作品具有遺世獨立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