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胡德夫

2021-02-17 音動情生

「山谷裡的姑娘,誰也帶不走。」這首歌的創作背景確實很悲傷,山裡的很多小女孩被帶到城裡做雛妓,解救這些少女的組織拜託胡德夫先生作的一首歌曲。它也表達了作者對原來美麗的部落被解構時的警惕,與持續十年的「還我土地」運動互為表裡。「歌不是為了好聽,是在於它有什麼意義。」一頭銀髮,一架鋼琴,最樸素的歌詞,他的音樂來自於最質樸、天然的原住民民歌。這位從藝近40年、被譽為「臺灣民謠之父」的老音樂人因為他的藝術家性格使得他的現實生活特別坎坷,頭都白了,才出第一張作品。

詞:胡德夫

曲:胡德夫

哎呀山谷裡的聲音

是那麼的美麗

哎呀唱呀大聲的唱

山谷裡的聲音

你是帶不走的聲音

是山谷裡的聲音

現在已經要回來

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

我一定會大聲的唱歌

牽著你的手

Naruwan na iyanaya hoiya ho hai yan

哎呀山谷裡的姑娘

是那麼的美麗

哎呀跳呀高興地唱

山谷裡的姑娘

你是帶不走的姑娘

是山裡的小姑娘

我們現在已經都回來

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

我一定會高興的跳舞

牽著你的手

Naruwan na iyanaya hoiya ho hai yan

哎呀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

流呀流著呀滋潤我的甘泉

你使我的聲音更美

心裡更恬靜

我們現在已經在一起

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

我會走進這片山下

再也不走了

Naruwan na iyanaya hoiya ho hai yan

哎呀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

流呀流傳著古老的傳說

你使我的眼睛更亮

心裡更勇敢

我們現在已經都回來

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

我會回到這片山下

再也不走了

我會走進這片山林

再也不走了

Naruwan na iyanaya hoiya ho hai yan

哎呀

太平洋也是美麗的媽媽

相關焦點

  • 在大武山的山谷中看到胡德夫
    【匆匆現場版】胡德夫的身上有兩個形象:一個是大武山山谷裡牛背上的孩子,另一個是太平洋海邊迎著海風歌唱的老人。今年,會有民歌四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這裡所說的民歌,當然是指臺灣地區那場聲勢浩大的民歌運動,可以說,它是華人現代流行音樂的源頭,大致是從那時開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激勵無數音樂人,寫出屬於中國人的聲音。
  • 胡德夫:用生命歌唱的人
    CFP 資料首張專輯《匆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早報記者 錢戀水 對於胡德夫來說,「臺灣民謠傳奇大師」或者「臺灣民謠之父」的稱謂不僅他自己覺得不甚準確,其實也全無必要——僅胡德夫三字足矣。但實際上在故鄉,父親日日晚飯前唱的一首關於豐收的歌才是最早在他心裡種下的音樂種子,這首歌就是《美麗的稻穗》。初到淡江中學,胡德夫看到大片草地,這個「牛背上的小孩」於是寫信給父親讓他寄牛過來養。中學畢業後胡德夫成為臺大外文系精通中、英、日文的翩翩才子;大三時因運動受傷及為患癌的父親籌措醫藥費而肄業。
  • 胡德夫:繼續尋找自己的歌
    這個人幾乎一輩子都在歌唱小時候的東西:《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太平洋(601099,股吧)的風》、《牛背上的小孩》。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我在彈唱的時候都閉著眼睛,想著這些人、事、物,很多的記憶——一睜開就會跳走。這些畫面會隨著歌的起伏反覆出現,每一次的強度都不一樣。其實,我也是在唱給自己聽。」
  • 專訪胡德夫:民謠是一個民族發言的痕跡
    胡德夫他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也是臺灣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吹著「太平洋的風」,歌唱「美麗的稻穗」。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時隔6年,2011年底,胡德夫終於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
  • 「民謠之父」胡德夫:原住民運動滋養我的歌曲
    他吹著「太平洋的風」,歌唱「美麗的稻穗」。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
  • 開票丨《山谷的呼喚》胡德夫民謠音樂會
    ●胡德夫Ara Kimbo鋼琴、演唱被譽為「臺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父系卑南、母系排灣族,成長於臺東大武山中的嘉蘭部落。十一歲獲得淡江中學獎學金離開故鄉到臺北讀書,臺灣大學外文系肄業,在1970年代初期與好友李雙澤、楊弦…等人開啟校園民歌運動,並以〈美麗島〉、〈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飛魚雲豹臺北盆地〉、〈匆匆〉等經典歌曲,唱出臺灣最具象徵意義的歌謠,也唱出思念故鄉的詠嘆,用滄桑且充滿力量的歌聲紀錄著他所走過的路途與人生。
  • 胡德夫:不可以假裝看不見他們的苦難
    胡德夫:披頭四唱到最高的境界,都是烏託邦。很多的夢,很多的詩,很多的愛的表達,無盡的追求,都是想像。太平洋的風吹過來,是每一個人都應該享受過的。這個風帶來芬芳的味道,每個人都應該聞到。它吹著我,也吹著你,這是IMAGINE。蔣勳的《少年中國》,也是完全的烏託邦,談到「大地就是學校,人民就是老師」。
  • 小鎮CD推薦:胡德夫《匆匆》
  • 【仁者】做少數民族召集人——對話胡德夫
    胡德夫: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臺灣各種社會運動興起的一個時代。當時蔣經國先生還在,我們還有「文檢」,臺灣雖然在慢慢地開放,但還感覺不到民主。臺灣那時候只有一個國民黨,黨外作家編輯聯誼會在那個時代是唯一的反對勢力,我是第一個加入的原住民,做少數民族的召集人。1984年臺灣發生海山煤礦爆炸事件,使我們原住民的問題浮現出來,為什麼那麼多的罹難者是原住民?
  • 胡德夫:五十年匆匆,正好下酒
    小院女主人做的是雲南菜,老先生便開始講他26年前就去過雲南,壯闊的蒼山洱海讓他印象很深;講自己平時愛吃辣,愛喝高粱酒,來北京被帶著去吃了烤鴨和羊肉火鍋,但覺得最好吃的還是一碗十幾塊錢的蘭州牛肉麵;講故鄉大武山的水牛、山谷、飛鳥,講小時候在臺灣原住民的山坡上放牛,成年後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一棵樹倒下,任何一條河變濁。他整個人和他的音樂一樣,帶著濃重的土地氣息、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深沉的愛,簡單又樸素。
  • 臺灣歌手胡德夫:山谷裡走出來的孩子
    日前在北京的歌迷見面會現場,年近七旬的臺灣民謠歌手胡德夫談到自己的故鄉,眼神中仍會流露出孩童般的純真。  胡德夫之所以一再提到「山谷」,不僅是因為他本人難以割捨的故土情結,也是為了介紹近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的《山谷再呼喚》個人音樂會主題。
  • 胡德夫:我之所以相信歌,是因為一切都可以歌
    他曾為大山裡被拐賣到都市做雛妓的女孩寫下《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並親身參與到救助活動中。/山谷裡的聲音/你是帶不走的聲音……」因為感受到救助過程的艱難,以及女孩子們面臨的痛苦,他試圖在歌裡表達這樣的期許:無論她們曾經在外遭遇過怎樣的風風雨雨,都將回到故鄉的懷抱,成為「大武山最美麗的媽媽」。
  • 經典詠流傳歌曲:胡德夫登央視《經典詠流傳》 彈唱《牛背上的小孩·回鄉偶書》
    《山谷的呼喚音樂會》演出資料照片被譽為「臺灣民謠之父」的胡德夫,父系卑南族、母系排灣族,成長於臺東大武山中的嘉蘭部落。十一歲獲得淡江中學獎學金離開故鄉到臺北讀書,臺灣大學外文系肄業,在1970年代初期與好友李雙澤、楊弦等人開啟臺灣校園民歌運動,並以〈美麗的稻穗〉、《牛背上的小孩》、《大武山是美麗的媽媽》、《飛魚雲豹臺北盆地》、《匆匆》、《最最遙遠的路》等經典歌曲,唱出臺灣最具象徵意義的歌謠,也唱出思念故鄉的詠嘆,用滄桑且充滿力量的歌聲記錄著他所走過的路途與人生。
  • ▍聽聽《美麗的稻穗》
    《美麗的稻穗》是胡德夫演唱的歌曲,是卑南族的民謠,曲韻雄渾,意境纏綿,收錄在專輯《匆匆》中。1976年,胡德夫出道的第一首歌便是卑南語的《美麗的稻穗》.1962年胡德夫離開故鄉臺灣臺東大武山懷抱中的嘉蘭部落,到臺北求學、工作與生活。
  • 「勇者」胡德夫
    那些旋律如今已經成為「經典」,但唱出它們的人幾十年來所走過的路,卻並非美麗和芬芳。採寫 | 新京報特約記者 徐振宇新京報書評周刊專訪胡德夫。12005年,胡德夫五十五歲,發行了自己第一張專輯《匆匆》。
  • 胡德夫今晚空降《中國樂隊》 臺灣民謠教父帶來一曲濃情現場
    在本期節目中,被譽為臺灣民謠教父的胡德夫首次空降舞臺,濃情演繹一首《大武山美麗的媽媽》。除了有這位教父級別的音樂大咖鼎力加盟,觀眾還將看到素有「中國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雷鬼樂隊」之稱的龍神道講述自己的故事;由北大學霸組成的Mr.Miss樂隊演繹中式百老匯風格的摩登爵士樂;力量與柔情兼蓄的李博與玫瑰木樂隊帶來如火的熱情歌曲;不可撤銷樂隊表達生活與音樂的堅定態度。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攜最新專輯《撕裂》隨書同步首發《我們都是趕路人》
    ◎以一句歌詞「我們都是趕路人」為書名,講述人生就像一條路,時間匆匆而逝,雖然會經歷聚沫與幻滅,但是人生總要留下一點美麗。有的人留下一種風範,有的人留下他的作為,也有人留下他的詩與歌,但最重要的是留下愛心,這愛心總會給世間帶來些美好。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回溯人生軌跡:民謠唱出歲月與山河
    而胡德夫的鄉愁更為濃厚,哪怕是摯友李泰祥所作的《橄欖樹》也無法唱盡,更為貼切的情感,大概可以從他自己創作的、用「最遙遠的鄉愁」卑南族母語演唱的《大地恍神的孩子》中窺得一絲端倪。1950年出生於臺灣東部的胡德夫身體裡天生流動著兩股血液: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稍大一點,他隨父母遷居大武山的嘉蘭部落,這是母親所在的排灣族部落,在後來的歌中,胡德夫稱其為「芬芳的山谷」。
  • 芬芳的山谷,胡德夫在回憶
    是的,確實,它也展現了胡德夫的故土之戀、民族之愛、人生之情———他的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深愛的人、他深念的故鄉,都是有個性的。開頭,楔子之後,這老人彈琴感嘆起人生,大話題,用的是星雲法師的詞,卻也普通,未見有多奇特的含義,不外是這人生短促,夢幻泡影,「但人生總要留下一些美麗」。由此聯想到那些歌曲,世界上流傳廣遠,跨越了地域、種族、時代界限,流傳了千百年的那些歌曲。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詞曲,就像胡德夫這樣,唱著人生中最基本的題目,表達著美好卻普通、普通卻美好的感情。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記者14日從主辦方獲悉此次演唱會最新出爐的曲目,不僅包括《牛背上的小孩》《匆匆》《芬芳的山谷》等代表作,還有卑南族民歌《美麗的稻穗》《想念的歌》等,讓大陸歌迷感受來自寶島臺灣原生態的魅力。  上世紀80年代,胡德夫曾離開舞臺,成立了「臺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為原住民權利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