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武山的山谷中看到胡德夫

2021-02-17 上弦樂公開課

當所有人都在稱讚野孩子二十周年音樂會所帶來時光荏苒的感慨時,出現在這場音樂會中的胡德夫可以算的上是時間的代言人。這位65歲的老人白髮花甲的老人,孩子氣的笑容下,彈奏輕聲吟唱一首《匆匆》,人生本有盡,宇宙永無窮,匆匆,匆匆。

【匆匆現場版】

胡德夫的身上有兩個形象:一個是大武山山谷裡牛背上的孩子,另一個是太平洋海邊迎著海風歌唱的老人。今年,會有民歌四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這裡所說的民歌,當然是指臺灣地區那場聲勢浩大的民歌運動,可以說,它是華人現代流行音樂的源頭,大致是從那時開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激勵無數音樂人,寫出屬於中國人的聲音。在那次運動中,胡德夫是參與者,與楊弦、李雙澤並稱三傑,現在,楊弦遠走美國行醫,李雙澤意外辭世多年,而胡德夫仍在為大眾歌唱。


當聽到胡德夫老師的歌聲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了。似乎在印象裡,他從未年輕過,白髮蒼蒼的胡德夫才是我們稱之為的「臺灣民歌之父」。他的頭髮是被太平洋的風吹白的,他的鋼琴會發出海風獨特的鹹味。一邊是來自身後臺灣土地和民歌的給養,另一邊則是太平洋對面黑人布魯斯的影響,形成了胡德夫歌聲永恆的蒼老和沉痛。《芬芳的山谷》,在民歌四十周年的時候,彷佛是一部連接過去和今天的史詩,敘述太平洋落山風吹拂著、大武山媽媽照顧著、美麗稻穗簇擁著的那座島的悲歡離合。

《匆匆》是民歌時代在30年後忽然冒出的遙遠回聲,《大武山藍調》試圖以更為國際化的視角去看待自己的過去和今天,《芬芳的山谷》與它們都不同,凝重深沉,悲涼壯闊。專輯的中心曲《大地恍神的孩子》長達11分鐘,分成六個樂段,用卑南語演唱,緣起於胡德夫2010年在北投公園躲雨時對自己當頭棒喝式的提問,歷時五年得以寫就這部關於他自己的人生的浩瀚樂章。1962年,一個12歲的臺東嘉蘭部落少年,隨盲人大哥南下高雄再乘北上列車到淡水,從此開始走唱人生,「為什麼流浪,為什麼歌唱」,是五十餘年生涯中無法回答卻又時刻記起的問題,在歌曲的最後,胡德夫找到了答案:「你現在只有一條路,就是回家,別再胡思亂想,就只有回家這條路啊。無論晃蕩多久,我們終究是要投奔鼓勵,及時要回到那安適而涼爽的家啊」。這個答案,彷佛不只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回答,也許還包括對民歌和那些難忘的人與事的回應。

《橄欖樹》和《答案》兩首歌,翻唱齊豫的經典,是對創作者、去年逝去的音樂大師李泰祥的緬懷、紀念與致敬,《橄欖樹》的詞作者為三毛,歌詞中有一句「為什麼流浪,為什麼流浪遠方」,這在當年曾是三毛、李泰祥和胡德夫的共同問題,後來這首歌在內地流行時,這裡的人們注釋為是對祖國大陸的思,太多情了。胡德夫今天的回答已經包含在他那用幽遠鋼琴聲伴奏的歌裡了:思念,對土地和故鄉的思念,我想是這樣吧。《答案》,歌詞只兩句,由臺灣詩人羅青創作:「天上念的星星 為何 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 地下的人們 為何 又像 星星一樣的疏遠」。當年,我驚豔於這兩句歌詞,以及齊豫的天籟之音,與那不食人間煙火的齊豫的歌聲相比,胡德夫的演唱,是在歷經人世歲月之後的長者喟嘆,一個扶搖入天,一個深潛入土,至於這兩句的答案,齊豫給出的是年少滋味強作愁,胡德夫給出的是風霜歷遍愁無痕。

胡德夫在表述他對《大地恍神的孩子》是這麼說的「這是我首度以卑南語完成的音樂劇格局創作。全曲11分鐘,有六段歌詞,開頭從我小時候講起,如何從山谷跟著哥哥,輾轉來到都市,而後又搭著火車來到臺北,之後開始在都市中恍遊數十年,直到有一天我做了一個夢,夢中祖先們來看我,他們看我似乎驚慌痛苦,於是叫我歇息叫我不要再掙扎了、不要再亂衝了,要我找回來時的路。夢醒來後恍然大悟,決定回到家鄉。它似乎也是我人生的縮影與寫照。」


如今,聽懂胡德夫唱歌的人越來越多,幾乎橫跨老中青三代。對於臺灣本島的中老年一代而言,這位過去的偶像並沒有老去,歷史和回憶可以重煥生機。正如臺灣廣播音樂人馬世芳在《民歌嘹亮的1970年代》一文中所寫:「生命中殘酷的磨難,卻讓他的歌聲與琴藝『熟成』了」。也因如此,他的音樂同樣能夠打動兩岸的年青一代,也許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對四十年前的遙遠時代幾乎一無所知,但胡德夫的音樂給了他們認識的窗口。

帶給您的不僅僅是音樂


相關焦點

  •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胡德夫
    「山谷裡的姑娘,誰也帶不走。」這首歌的創作背景確實很悲傷,山裡的很多小女孩被帶到城裡做雛妓,解救這些少女的組織拜託胡德夫先生作的一首歌曲。
  • 開票丨《山谷的呼喚》胡德夫民謠音樂會
    ●胡德夫Ara Kimbo鋼琴、演唱被譽為「臺灣民歌之父」的胡德夫,父系卑南、母系排灣族,成長於臺東大武山中的嘉蘭部落。胡德夫在開創民歌運動風潮後,重心轉往關心臺灣原住民(臺灣少數民族高山族)權益,胡德夫於1980年代創立『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並成為首任會長,推動臺灣原住民平等維權運動,1983年被當時臺灣當局打壓從此消失於大眾娛樂媒體前。直到2005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匆匆」,該專輯入圍金曲獎六項大獎,並以〈太平洋的風〉獲得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與「最佳作詞人」獎。
  • 芬芳的山谷,胡德夫在回憶
    但胡德夫在回憶,用一個蒼老的老人的面貌,回憶得深情,回憶得純粹,回憶得正大深沉、充滿了力量。他用《芬芳的山谷》這張專輯,給我們上了一課。《芬芳的山谷》出版於2014年12月26日,其時,胡德夫64歲。64歲,他已經鬚髮皆白,連眉毛也是白的,皓首蒼顏,像一個白金的雕像,給人64歲老人的端莊偉岸形象。
  • 臺灣歌手胡德夫:山谷裡走出來的孩子
    「那是一個叫做自然風聲的山谷,人們互相扶持的一個山谷。」日前在北京的歌迷見面會現場,年近七旬的臺灣民謠歌手胡德夫談到自己的故鄉,眼神中仍會流露出孩童般的純真。  胡德夫之所以一再提到「山谷」,不僅是因為他本人難以割捨的故土情結,也是為了介紹近日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舉辦的《山谷再呼喚》個人音樂會主題。
  • 胡德夫:繼續尋找自己的歌
    錢夢妮  [ 「唱自己的歌」其實並不限於音樂領域,更是讓人們關注自己身邊的東西 ]  兩次電話採訪,胡德夫都顯得心情很好。這位63歲的老人嗓音沙啞低沉,語調緩慢。他在回答問題之前都會停頓一兩秒,進入狀態之後,偶爾沉默下來,仿佛在努力從回憶中跳出來面對現實。
  • 經典詠流傳歌曲:胡德夫登央視《經典詠流傳》 彈唱《牛背上的小孩·回鄉偶書》
    《山谷的呼喚音樂會》演出資料照片被譽為「臺灣民謠之父」的胡德夫,父系卑南族、母系排灣族,成長於臺東大武山中的嘉蘭部落。胡德夫專輯《匆匆》封面同時並獲得海內外一致推崇,獲得「華語傳媒音樂大獎」最佳民謠歌手、最佳國語男歌手等殊榮。胡德夫於2012年發行《大武山藍調》英文專輯,獲得『華語傳媒大獎』最佳爵士藍調歌手獎,華語金曲獎評審團大獎,並於2012跨13年舉辦大武山藍調專輯巡演,包括臺北、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長沙等站。
  • 胡德夫:不可以假裝看不見他們的苦難
    胡德夫:我經歷過真正的烏託邦。在山谷,我們沒有伯母,阿姨的稱號,都是稱呼「母親」,也都用「父親」稱呼所有的男性長輩。去隔壁家裡,看看地瓜熟了沒有。大家種的食物,都是互相照顧。颱風把整個村莊的房子掀掉了,災難讓一切歸零。
  • 胡德夫:用生命歌唱的人
    初到淡江中學,胡德夫看到大片草地,這個「牛背上的小孩」於是寫信給父親讓他寄牛過來養。中學畢業後胡德夫成為臺大外文系精通中、英、日文的翩翩才子;大三時因運動受傷及為患癌的父親籌措醫藥費而肄業。在哥倫比亞領事館附設的咖啡館裡以一手自學的鋼琴擔任首席演唱後,胡德夫成為與楊弦、吳楚楚等人一起介紹外國民謠而掀起一股西洋風的歌手。
  • 胡德夫:五十年匆匆,正好下酒
    杯中有酒,席上有歌,ENJOY 「烏託邦晚宴」——這是一個太美好的夜晚。深秋的北京下起雨,胡德夫穿件白襯衣繫著灰色圍巾推門而入。花白頭髮,古銅面容,炯炯有神的雙眸,看上去很像一個深藏不露的武士。直到他開口說「我先給大家唱一曲吧」,你之前對這位傳奇人物所有的猜測就都拋開了,眼前明明就是一位隨性自在、笑得憨厚的老先生。
  • 「勇者」胡德夫
    胡德夫被冠以諸多頭銜,其中包括臺灣「民歌之父」,在音樂節上,歌迷會呼喊老爺子保重身體。馬頔喜歡叫他老爹,兩人似乎一見如故。記者採訪結束後,胡德夫特意從臺灣帶了禮物,準備去看望他。胡德夫專輯《匆匆》封面。2006年,胡德夫憑藉該專輯中單曲《太平洋的風》獲得第十七屆臺灣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最佳作曲人獎。
  • 胡德夫:我之所以相信歌,是因為一切都可以歌
    他們三人中,胡德夫是在民謠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一個。伍佰曾評價他:「他發明了一種屬於自己的Jazz, 這個境界比Blues還高, 因為它讓我看見所謂『靈魂解放』這個東西。」胡德夫則言:「我之所以相信歌,是因為一切都可以歌。」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攜新書《時光洄遊》做客南京(圖)
    作為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臺灣文化界的親歷者,胡德夫與蔣勳、林懷民、李泰祥、洪小喬、郭英男、王明輝、張艾嘉等朋友的故事傾情展現在書中。不僅在文化界,在臺灣商界胡德夫也有不少莫逆之交,他與寒舍集團創辦人蔡辰洋、企業家嚴長壽之間的故事也初次被講述。
  • 「民謠之父」胡德夫:原住民運動滋養我的歌曲
    時隔6年,2011年底,胡德夫終於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5月26日,胡德夫將於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辦「胡德夫《大武山藍調》音樂會」。不同於以往的自彈自唱,這次他帶來了一個四人樂團,包括曾經入圍臺灣金曲獎的原住民歌手昊恩,一同為廣州樂迷唱出他與臺灣的故事。
  • 專訪胡德夫:民謠是一個民族發言的痕跡
    胡德夫他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也是臺灣原住民運動的先驅。他吹著「太平洋的風」,歌唱「美麗的稻穗」。他今年63歲,滿頭銀髮,卻仍像那個「牛背上的小孩」,一次次地吟唱「大武山美麗的媽媽」。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時隔6年,2011年底,胡德夫終於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回溯人生軌跡:民謠唱出歲月與山河
    而胡德夫的鄉愁更為濃厚,哪怕是摯友李泰祥所作的《橄欖樹》也無法唱盡,更為貼切的情感,大概可以從他自己創作的、用「最遙遠的鄉愁」卑南族母語演唱的《大地恍神的孩子》中窺得一絲端倪。1950年出生於臺灣東部的胡德夫身體裡天生流動著兩股血液: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稍大一點,他隨父母遷居大武山的嘉蘭部落,這是母親所在的排灣族部落,在後來的歌中,胡德夫稱其為「芬芳的山谷」。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其實這兩本書是我要寫的一本很厚的書大綱裡的一部分,還有很多的書要寫,最後把它們關聯起來,包括我1962年從山谷出來到平地和都市,我所看到的臺灣社會、經歷的事情、同胞的處境。還有1989年第一次來大陸之後,我所看到的這片大地,還有跟音樂有關係的事情。  記者:您第一次來大陸是在1989年,正處在臺灣解嚴之初,能談談您對大陸最初的觀感嗎?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攜最新專輯《撕裂》隨書同步首發《我們都是趕路人》
    你走過的路越長,越接得住胡德夫歌聲中的錯綜複雜。很多歌,乍一聽是山河,細聽卻是歲月沉澱下來的驕傲和感傷,還有足以克服這個喧囂時代的安靜。我曾經以為,年輕人不會喜歡他的歌,可後來發現:我錯了。曾經的鄉愁成就了動人的音樂,如《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牛背上的孩子》……曾經的鄉愁也成就了傾訴的文字——今年夏天,胡德夫出書了,書名如他在《匆匆》中唱到的那樣——《我們都是趕路人》。
  • 胡德夫:胡作非為的胡,沒有道德的德,懦夫的夫
    我們在一旁聽了好久,就像是守在CD機旁聽著他國語新專輯《芬芳的山谷》——這是胡德夫第二張國語專輯,由星外星唱片公司出品,全專輯的十首歌曲,是他65歲的人生縮影。到了和我們約定的採訪時間了。這個在音樂中經常以「孩子」形象出現的老人從椅子上起身,和我們打招呼,握手。雖是第一次見面,卻相處得像老熟人相遇一般。
  • 胡德夫 像一塊滾石
    當時激起無數人疑問,胡德夫是誰?最近,胡德夫攜新書《時光洄遊》來到北京,向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    原住民  我們有自己的姓氏和名字  大武山,赤道往北,中央山脈最南邊,終年無雪。山頂常年被雲霧籠罩。排灣族人(臺灣原住民)稱它為「天空」,意味著聖山。少年赤腳帶刀,獨自一人,拿著一把雙管獵槍。  突然傳來一陣山豬的叫聲。
  • 小鎮CD推薦:胡德夫《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