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繼續尋找自己的歌

2021-01-09 和訊網

  錢夢妮

  [ 「唱自己的歌」其實並不限於音樂領域,更是讓人們關注自己身邊的東西 ]

  兩次電話採訪,胡德夫都顯得心情很好。這位63歲的老人嗓音沙啞低沉,語調緩慢。他在回答問題之前都會停頓一兩秒,進入狀態之後,偶爾沉默下來,仿佛在努力從回憶中跳出來面對現實。

  他不會使用那些老人家通常喜歡用的「大詞」,也不會對自己不了解的問題高談闊論,他會非常抱歉地笑著說:「最近都沒有怎麼讀書哎。」而在舞臺上,他坐在鋼琴邊,身材敦厚壯實、滿頭白髮,威嚴而充滿生命力的歌聲幾乎瞬間就把整個空間變成了他自己的。

  這個人幾乎一輩子都在歌唱小時候的東西:《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太平洋(601099,股吧)的風》、《牛背上的小孩》。他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說:「我在彈唱的時候都閉著眼睛,想著這些人、事、物,很多的記憶——一睜開就會跳走。這些畫面會隨著歌的起伏反覆出現,每一次的強度都不一樣。其實,我也是在唱給自己聽。」

  5月24日,被冠以「臺灣民歌運動之父」頭銜的胡德夫將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開演唱會。拋開所有那些歷史的、社會的記憶,臺上這個連眉毛都白了的老頭兒,其實唱的都不過是那些牛背上的古謠。

  「海洋」布魯斯

  兩年前,胡德夫發表了入行以來的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聽眾不會料到,在上一張專輯裡還在娓娓唱著最質樸的少數民族的歌,這一次他卻張口唱出最地道的英文布魯斯。

  除了翻唱英文歌曲之外,他還創作出排灣族民謠和美國黑人布魯斯的混合作品——用英文歌唱「sky high mountain」,鋼琴、貝斯、和聲都完全是傳統的編配方法,但其中的詠嘆聲音卻仿佛從臺灣東部山谷裡吹來的風。

  「我從小聽這些"那魯灣那咿呀哪呀厚咿呀厚嗨呀"的東西,其實曲式跟布魯斯很像,節奏也接近,它們都是用不斷重複的短曲式去敘述心裡的話。」胡德夫說,「但不同的是,布魯斯藍調是美國黑人在向蒼天控訴環境對他們的壓迫,觸及到心底最深的傷痛;而我們少數民族則是敘述生活的環境與大自然。」

  20世紀初,布魯斯音樂發源於密西西比河流域,原本是居住在美國的黑人在困苦的底層生活中創造出來的音樂風格。而生活在臺灣島山區少數民族部落裡的人們,用這樣的呼號、低吟的方式已經歌唱了幾千年。「我說我們這叫做"deep blues"。」胡德夫開玩笑說。

  2010年底,胡德夫去美國南部作了一次長期旅行。「我希望見到一些朋友,大家可以一起談音樂,互相用音樂去傾訴,就像我的同胞之間用的那種方式。」一個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錄音師,錄音師又給他介紹了很多黑人樂手。胡德夫和這些樂手一起表演,十幾天下來,他們錄下了很多歌曲。最終有了這一張奇妙的混搭風格專輯。

  從小就接觸到教堂唱詩班的歌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深受美國民謠影響,而現在的他還常常聽「Blue Grass」音樂。胡德夫總是會在另一種接近土地、接近原生態的音樂中找到共鳴。

  另一個李雙澤

  1950年,胡德夫出生在臺灣屏東的大武山。爸爸是卑南族,主張小朋友應該離開家去闖蕩天涯;媽媽是排灣族,希望自己的兒子可以一直留在部落裡。在學校裡,老師不許大家說部落方言,並且堅持認為「有譜子的東西才是音樂」,孩子跟著族人學會的曲調不值一提。但是,他會在放牛的時候肆無忌憚地唱自己的歌,每一遍都可能不一樣。好嗓門和好樂感幾乎就是基因裡的。

  1971年,爸爸患病。為了賺手術費,在臺大念書的胡德夫找了三份兼職:鐵板燒店員、毛紡廠英文文書,以及哥倫比亞咖啡館駐唱。那個年代,文藝青年中最流行的是英文歌曲,即便對流行音樂不感興趣,也至少對鮑勃·迪倫、瓊·貝茲這些名字耳熟能詳。而胡德夫天生一副好嗓子,模仿起英文民謠來觀眾幾乎聽不出歌聲來自一個本土族人。

  有一天,臺下觀眾裡有個人問他:「你來自哪裡?你會唱自己的歌嗎?」後來,他成為對胡德夫音樂道路最有影響也最為重要的人,他就是民謠歌手李雙澤。

  「他從小在菲律賓長大,中學的時候來臺灣。在異地成長再回來的經歷,肯定會引起(內心)很大漣漪,他跟我們有著很大的差別。」李雙澤比胡德夫大一歲,卻好像比同齡人要早熟很多。「那時候,他很喜歡到處旅行,接觸到很多人。喜歡攝影、畫畫,明明是學數學的,卻天天呆在建築系——到最後我們都不知道他到底是哪一系的。」說到這裡,胡德夫咯咯地笑了起來。

  見識廣闊、思想活躍的李雙澤迅速成為胡德夫的好朋友,「他顯得很激進,但其實,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像我們都不知道,自顧自覺得唱英文歌也很不錯。」胡德夫說,「他會逼著你把自己的歌唱出來,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歌很重要。他其實也犧牲了很多東西,我們一起出去演出,他會幫我拿東西,別人還以為他是個跟班的。但其實,是他為我們做了方向上的引導。我覺得他很樸素、很偉大。」

  1977年,28歲的李雙澤為了救人而溺水身亡。他創作的《美麗島》、《少年中國》卻一直被傳唱、銘記。在他的激勵下,胡德夫寫出《大武山美麗的媽媽》,為海山煤礦爆炸事件創作《為什麼》。

  「唱自己的歌」其實並不是想像中僅限於音樂領域的事情,更是讓人們關注自己身邊的東西,不管是家鄉、血脈,還是族人、同胞。

  「前幾天碰到一個朋友,還想到這些以前的故事,我們幾個臭皮匠怎麼混在一起,」胡德夫緩緩地說,「雖然民歌有了30年的積澱,但好像始終都沒有真正"起來"。於是我就在想,是不是應該多跟年輕人一起,再多做一些歌,找一些平臺和機會,把這些東西發表出來。」

  「我是不是還有責任做(今天的)李雙澤。」他說。

  放牛的孩子離開大武山,英文系的學生離開駐唱咖啡館,民歌運動領袖離開社會公眾,這次回來的胡德夫,是要帶著肩上擔負的責任繼續尋找自己的歌。

(責任編輯:馬傑 HN011)

相關焦點

  • 胡德夫:我之所以相信歌,是因為一切都可以歌
    他們三人中,胡德夫是在民謠道路上走得最遠的一個。伍佰曾評價他:「他發明了一種屬於自己的Jazz, 這個境界比Blues還高, 因為它讓我看見所謂『靈魂解放』這個東西。」胡德夫則言:「我之所以相信歌,是因為一切都可以歌。」
  • 中國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歌裡的歲月山河
    胡德夫是臺灣人,在大陸一直發展,也一直活躍在觀眾面前,現在已經滿頭白髮的他也沒有停止音樂事業,還是對音樂充滿了熱愛,在央視的中秋晚會和《經典詠流傳》中我們都看到了他的身影,聽到了他的歌聲,他的音樂底蘊使得他的歌聲不僅是動聽還會有一種意味深遠的效果,他富有磁性的嗓音配上歌聲的優美旋律,聽到觀眾的耳朵裡,甚至流淌到滾中的心間,他的歌就像他本人一樣,剛毅且生機勃勃。
  • 「勇者」胡德夫
    最常見的三個臭皮匠是胡德夫和他的兩個朋友,李雙澤、楊弦,他們交談、抱怨、創作,對現實不滿,思考什麼是自己的歌?我們能不能唱自己對所處時代的感受?胡德夫與李雙澤、楊弦。這些想要表達新的感受的年輕人,也被人視為無病呻吟。當楊弦唱出自己寫的歌,臺下會有人罵:「幹你娘,長江水是圓是扁,你知個鳥?」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回溯人生軌跡:民謠唱出歲月與山河
    胡德夫笑著回憶起一件小事:「學校旁邊有一大片草地,我激動地寫信給爸爸讓他把牛寄過來,我可以一邊讀書一邊繼續放牛。沒等到爸爸回信,我忍不住爬牆走進『草原』,過去一摸,草只有薄薄一層,牛根本吃不了,原來這裡是高爾夫球場。」放牛的夢破滅了,胡德夫第一次對鄉愁和流浪有了真實的體會。半個多世紀過去,牛背上的小孩也已白髮蒼蒼。
  • 芬芳的山谷,胡德夫在回憶
    但是胡德夫不在此列。《芬芳的山谷》的大部分歌,均在個性化藝術的反面。它唱的是大而化之的東西。是的,確實,它也展現了胡德夫的故土之戀、民族之愛、人生之情———他的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深愛的人、他深念的故鄉,都是有個性的。
  • 胡德夫:歲月中,男人該怎樣唱歌
    我當時在想,胡德夫到底走過怎樣的路,為什麼直到他滿頭白髮的時候,我們才開始聽他的歌。前幾天,胡德夫帶著他的新書《我們都是趕路人》和新單曲《撕裂》再次來到北京。我們到達預定的採訪地點時已是下午1點,此前,胡德夫已經接受了兩家媒體的採訪,沒有休息,他又配合攝影記者去外景拍照。回來的時候已經快2點,匆忙吃完了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盒飯,繼續接受我們的採訪。
  • 胡德夫 像一塊滾石
    第二天演唱會,李雙澤手裡拿著可樂瓶上臺,感慨自己從菲律賓來到臺灣,喝的仍是可口可樂,大聲質問演唱西洋歌曲的歌手,「你一個中國人唱洋歌,什麼滋味」?接著,主持人陶曉清質疑,「你說的現代民歌在什麼地方?」李雙澤在一片噓聲中回答,「在我們還沒能力寫出自己的歌前,應該一直唱前人的歌,唱到我們能寫出自己的歌為止。」
  • 胡德夫:用生命歌唱的人
    CFP 資料首張專輯《匆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早報記者 錢戀水 對於胡德夫來說,「臺灣民謠傳奇大師」或者「臺灣民謠之父」的稱謂不僅他自己覺得不甚準確,其實也全無必要——僅胡德夫三字足矣。但實際上在故鄉,父親日日晚飯前唱的一首關於豐收的歌才是最早在他心裡種下的音樂種子,這首歌就是《美麗的稻穗》。初到淡江中學,胡德夫看到大片草地,這個「牛背上的小孩」於是寫信給父親讓他寄牛過來養。中學畢業後胡德夫成為臺大外文系精通中、英、日文的翩翩才子;大三時因運動受傷及為患癌的父親籌措醫藥費而肄業。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你可以去用自己最好的、最舒服的狀態,把你心裡想要說出來的東西變成歌,把你眼睛想流出來的東西也流成歌。  記者:您認為被稱作「臺灣民歌」的歌曲,有哪些共同的氣質?  胡德夫:這個很難去定義。我覺得到現在為止,現在的歌曲,還是風花雪月比較多,所以民歌可貴,貴在真。這就需要很多的孩子,大家去把真的東西寫出來。真的感受,那是會動人的。
  • 臺灣民謠教父胡德夫專訪:我的人生就是一首歌(圖)
    《大武山藍調》面世一年,胡德夫仍在走南闖北,與樂迷分享靈魂深處的聲音,用音樂講述生命的故事。胡德夫還鼓勵年輕人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經歷,這也會變成一個時代的歌。胡德夫說自己的人生就是一首歌,現在最想去旅行,去看看歌的源頭,把自己詠嘆的源頭也帶去,再一起詠嘆。他決定要在臺灣認真的走一圈,跟各族群的人玩音樂,把生活化的、根源性的東西變成創作,為下一張專輯累積作品。
  • 胡德夫 太平洋的風
  • 唱起民謠,走進胡德夫的音樂時間
    與此同時,民謠的創作者也始終將自己關於家鄉的記憶融入到歌曲裡,成為家鄉本土氣息和人文情感傳頌的美好方式,在國內外的許多民謠歌者身上都具備這樣的特性。其實民謠已經成為世界音樂領域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臺灣更是如此。臺灣民謠不僅具備了臺灣本土的風範氣質,同時還將臺灣的傳統精髓融入民謠歌曲之中,無論是方言歌曲還是民間故事,都能從臺灣民謠中映射出臺灣特別的自然和人文風貌。
  • 以靈魂作歌的胡德夫這次要在西湖邊唱個夠!
    那是羅大佑歌唱過的閃亮的日子——張艾嘉經常逃學跑來聽歌,胡因夢(電影明星)坐在臺下拍手,李雙澤(民謠歌手)喝著烏梅酒,洪小喬(民謠歌手)在旁邊整理歌譜……  當時華語樂壇還沒有自己的流行音樂,大家只能唱別人的歌,從披頭四到鮑勃·迪倫再到約翰·丹佛。身為臺灣原住民的胡德夫,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唱起小時候父親教給他的民歌《美麗的稻穗》,結果驚倒全場。
  • 胡德夫:臺灣民謠高峰已經過去了,我對大陸更有信心
    另外,豆瓣時間將在10月31日下周二,推出胡德夫老師主講的精品音頻專欄《民謠與臺灣故事——胡德夫的音樂時間》,胡德夫老師將講述民謠與時代、與人、與臺灣的故事,還將在專欄中發布他從未公開唱過的歌,從與《未央歌》不同的角度展現民謠精彩。
  • 在大武山的山谷中看到胡德夫
    【匆匆現場版】胡德夫的身上有兩個形象:一個是大武山山谷裡牛背上的孩子,另一個是太平洋海邊迎著海風歌唱的老人。今年,會有民歌四十周年的紀念活動,這裡所說的民歌,當然是指臺灣地區那場聲勢浩大的民歌運動,可以說,它是華人現代流行音樂的源頭,大致是從那時開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激勵無數音樂人,寫出屬於中國人的聲音。
  • 臺灣音樂系列之:胡德夫的美麗島
    這裡有我們喜歡的人,喜歡的歌,我們的原則是先悅已,後悅人。~~木南VS木木~~ 仿佛木南第一次給我推薦胡德夫,是我的北漂時代,前不久她在電臺裡又深情的提到了胡德夫,她緩緩的說道」前一段因為出遊錯過了一場重要的演出,那就是胡德夫作品音樂會,胡德夫,臺灣原住民歌手,出生於1950年,臺大外文系教育背景,使其在演繹西洋音樂時得心應手,一架鋼琴,一把滄桑厚重的嗓音,自成一派的胡德夫一路走來,在臺灣這片美麗島上唱著屬於自己的歌……」
  • 胡德夫:五十年匆匆,正好下酒
    胡德夫在多數場合都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七十年代,當所有的人都在學唱美國人唱的歌時,他與李雙澤、楊弦等朋友一起收集整理臺灣原住居民音樂,在那個敏感又戒嚴的時代,開始譜自己的歌,寫自己的詞,表達自己的感情,開展「臺灣民歌運動」。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開端,後來我們熟知的很多著名音樂人都是受此啟蒙而開始歌唱歷程的,包括羅大佑、李宗盛。
  • 胡德夫:一部臺灣音樂現代史
    他站在廣場上有點激動,幾年前也是同一個音樂節,他聽到了胡德夫的現場演唱,「太棒了,特別喜歡」。後來有胡德夫的現場他都會參加,「就像是去赴一場忘年交的約會」。當晚與胡德夫同場的還有炙手可熱的新生代歌手,聽眾也都是年輕人,「但是大家對他的呼聲還是很高的。他唱了《太平洋的風》,還有鮑勃·迪倫的歌」。那晚下雨。張小深說他聽得流淚,「感覺他在雨中唱得也很動情。
  • 「民謠之父」胡德夫:原住民運動滋養我的歌曲
    他們的年紀並沒有比我們大很多,但可以在歌裡談到很多東西,從環境到戰爭,再到人民生活中被漠視的東西,對我們的影響蠻大。那個時代我們自己沒有什麼歌,收音機一打開都是英文歌,學校的迎新送舊會也都是這樣唱英文歌。羊城晚報:1972年,您開始與李雙澤(見文後注)等人推動「唱自己的歌」運動,能說說當時的故事嗎?胡德夫:李雙澤希望我在大家前面,在我工作的地方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歌。
  • 專訪胡德夫:民謠是一個民族發言的痕跡
    胡德夫,人們習慣叫他Kimbo,這是德夫的日語發音。父親是卑南族,母親是排灣族,他自稱為「卑排族」。11歲時,胡德夫從部落出來到城市念書,大學時代遇到李雙澤,一同推動臺灣「唱自己的歌」民歌運動。出道多年,但直到2005年,他才推出第一張專輯《匆匆》。時隔6年,2011年底,胡德夫終於又推出了第二張專輯《大武山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