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胡作非為的胡,沒有道德的德,懦夫的夫

2021-03-02 南都周刊
每一個人都希望回故鄉的時候不是身體冷冰冰的時候,而是趁還活生生的時候,再去重溫故鄉的舊夢。

主筆_黃昌成 實習記者_李嘉麗 廣州報導

攝影_盧慧明


65歲的胡德夫端坐在背椅上,和一個記者聊他的臺南故鄉。他的嗓音略帶點沙啞,但足夠深沉。從他嘴中流淌出來的句子不僅表達清晰,且散發著散文般的優美。我們在一旁聽了好久,就像是守在CD機旁聽著他國語新專輯《芬芳的山谷》——這是胡德夫第二張國語專輯,由星外星唱片公司出品,全專輯的十首歌曲,是他65歲的人生縮影。

到了和我們約定的採訪時間了。這個在音樂中經常以「孩子」形象出現的老人從椅子上起身,和我們打招呼,握手。雖是第一次見面,卻相處得像老熟人相遇一般。他有著古銅色的皮膚,連眉毛也是白的,上身穿著一件黑色的短袖襯衣,脖子上圍一條絲質的灰色圍巾,最為吸引眼球的,是他在胸前別了一朵碗口大的淡紫色的絲綢質地的花。

「在我的家鄉,這是種在自己家的籬笆上的,戴一朵花,代表和人親近,不疏離嘛。」

在新專輯中,胡德夫收錄了已經廣為傳唱的《橄欖樹》。他之所以有這樣的決定,一方面是紀念這首歌的編曲、自己的摯友李泰祥,而另一方面,這首歌也道盡了他自己50多年來離鄉流浪的生活狀態。

回到50多年前的1962年,赤著粗糙厚實雙腳的12歲臺東嘉蘭部落少年胡德夫,身穿全新卡其制服短褲,黝黑頸上掛著還沒穿過的皮鞋,緊拎木製行李提箱亦步亦趨跟著雙眼全盲的大哥,由臺東輾轉南下中繼高雄,再趕搭北上夜宿快車抵達淡水。

「你要好好讀書啊。」揮別時大哥這樣叮嚀著。少年毫無設防,自此一路隨著時代波濤載沉載浮,遠離故鄉浪跡五十年。

胡德夫至今還搞不太清楚橄欖樹長什麼樣子,但是檳榔樹那真的是他跟李泰祥這兩個臺東子弟的鄉愁。「《橄欖樹》剛好在講一個人的漂泊,三毛寫的,我們想念的就是檳榔樹,故鄉部落裡面好像是標兵一樣的檳榔,開花的香氣,充滿整個部落。」

歸家,成了65歲的胡德夫最為關鍵的一個主題詞。如今,那個家族中最小的孩子胡德夫,已經成為家族中最為年長的男士,儼然一族之長,家族中的小一輩無論大小事務都會跟他通告。

早前,他和太太回到臺東開了一家麵館,生意興隆,算是在家鄉紮下了根。幾個月前,他懷著對去世的母親的悸動思念、對大地的澎湃讚頌、對鄉愁的唏噓感傷,以及六十五歲無需修飾的哽咽與嘆息,一次完成自彈自唱One Take錄製,推出了自己的新專輯《芬芳的山谷》。

2000年母親過世前夕,胡德夫老師為母殯作《芬芳的山谷》,並在為母送行時詠吟《芬芳的山谷》的第1、2段及最後一段。

這首歌頌母親與故鄉的歌曲,始終在胡德夫腦海縈繞。直至2014年2月臺北國家音樂廳「種歌——眾歌:胡德夫音樂會」才初次完整演出。然則胡德夫對母親的濃烈思念仍溢於言表。直至專輯錄製過程,仍不斷進行著歌詞修正與間奏編寫。

在那入秋的臺北天母,胡德夫獨自坐在幽暗的錄音室裡,閉眼凝神一遍又一遍自彈自唱著《芬芳的山谷》,錄音室敏銳的擴大機也不時傳來因哽咽而戛然中止的琴聲。現今最終收錄的One Take版本裡,也忠實保留了現場的悸動與感傷:

「如果你順著太麻裡溪,溯行而上,到了七公裡的風口處,你會看見在大武山懷中的Ka-aluwan部落。那是我的故鄉:嘉蘭。就躺在那滿山月桃花和飛舞的蝴蝶裡的,芬芳的山谷裡。」


南都周刊:你的新專輯出來了,跟之前的第一張國語專輯《匆匆》相比,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胡德夫:以前唱《匆匆》的時候比較急促。當時也沒有想過要出版,跑到我以前開口唱歌的學校去錄製,雖然是室內,但那裡夏天蟬的聲音很多,要等到蟬不叫的時候我才能唱,有些時候錄得比較倉促,真的是比較「匆匆」。

我試著調整自己的呼吸,詠嘆的速度更加從容一點,多把想法跟心裏面的那種感受都放在歌裡面。你可以聽出我有緩下來,歌裡面提到空中的老鷹、山川河流,提到孩子在大地上走動的情景。

南都周刊:新的專輯裡《大地恍神的孩子》那首歌,用的是原住民的語言嗎?

胡德夫:那是我自己的母語,是我沒有生活過的卑南族的族語。那是在從容的複習和練習之後,用自己的母語創作的十幾分鐘寫自己從小到大的過程,是一首史詩。

這首歌一方面是測驗我自己對母語的接受度,一方面也告訴年輕人,在現在有那麼多可以應用的符號和音標的時候,不必等到族語老師來教你,自己就可以認識自己的族語。

這不是為了考試獲得pass,而是從這個地方問你自己,對母語的了解深度有多少。你不能在那邊興嘆說自己的母語在消失中卻無所作為,你可以用自己的語彙來做歌,讚嘆自己。

南都周刊:你剛說你沒在出生的地方成長,那你的母語是怎麼學來的?

胡德夫:我是在淡江中學跟一個卑南族的學長學的。不單學卑南族語言,我也把阿美族的語言學好,可以用阿美族的話在臺上演講。學語言的方式有很多種,既然你可以用英文在別人面前朗誦演講或者考試寫作的話,那麼你一定可以講自己的話,寫自己的話,一定要有這個信心。

南都周刊:喜歡你的人都在問,到現在為止你為什麼才出了兩張國語專輯,以後會不會出多一點?

胡德夫:我的歌的形成和其他人不一樣,不是拿了空白的五線譜在上面寫出來的。歌詞是自己的心裡話不斷地說出來形成的,曲譜是在腦海裡,用手彈出來,不斷操練的時候形成的,每一次演唱,我的歌都在演化當中。

南都周刊:也就是說,你的歌剛開始跟最後出來的形態是不一樣的?

胡德夫:不一樣,可能以後還會不一樣。如果一首歌固定下來,說這是我的歌現在唱給大家聽,這樣的作曲方式是不太科學,但是很像歌,它就是從詠嘆開始。以前我們的祖先也是這樣開始唱,不會有譜,也不會對著鋼琴從某一個音的調子開始唱,沒有,就是在你心中一直詠嘆。

南都周刊:你的歌裡面有很多小孩的形象,這個專輯裡面也有《大地恍神的孩子》這首歌。這個孩子是你嗎?

胡德夫:《大地恍神的孩子》講的不僅僅是我,包括所有在悲苦的日子裡頭,為生活、為孩子們離開家鄉前往都市的原住民。大家在被解構的一個部落的狀態之下,舉家逐工地而居,逐海港而居,逐礦地而居,也是大地恍神的孩子一樣,在外面漂泊去生活。

很多的年輕人都在都市裡面摸索,不是只有我,只是歌是我所寫而已。我是最早的那一群,11歲離開父母,家人對我的寄望很大,送到很遠的地方讀書,也挨過那樣的寂寞跟迷失,常常在人生當中體現兩面的生活,得跟失,高跟低,在洪流裡面漂泊。

但其實讓我健壯的也就是這個東西,大風大浪的生活,你會看得比人家清楚。我也想用文字記錄下來寫一本《五十年孤寂》,寫我是怎麼樣用自己的眼光,從山上的小孩子看平地的社會,人是怎麼樣匯聚,怎麼友愛,怎麼分離,怎樣有嫌隙,大家想的不同的地方在哪裡,疏離到底能夠講到多少,你能夠描述什麼。

南都周刊:五十年前,你從長大的地方去到繁華的臺北,是一個出發者的姿態。這個時候出這個專輯,是不是有回鄉的意味?

胡德夫:每一個人都希望回故鄉的時候不是身體冷冰冰的時候,而是趁還活生生的時候,再去重溫故鄉的舊夢。大部分人都想衣錦榮歸,但是我是非要回去不可。我家裡的人凋零得比較早,我的堂哥大哥小叔他們都走了,我本來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現在成了我們大家族裡面最老的一位男士。

大家都告訴我說需要一個長者在家裡,沒有想到現在輪到我了。想想以前我們自己被長者陪伴的過程,現在我被這樣需要,這一份責任在身上,感到榮幸,一定要去面對它,陪伴他們。

南都周刊:現在你在家族裡面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胡德夫:小一輩有什麼大小事情都會讓我知道。雖然我的孩子都還沒有孩子,但是我哥哥姐妹們的孫子都已經出生,我已經是曾祖父級的了。這個家族上一個陪伴我們的是一個小叔叔,他走了,那就落在我身上。

這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原住民不會忘掉這樣的規矩。除了文化和語言以外,家族的團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式,這樣你可以知道自己家的傳統文化和自己部族的關係,整個部族的文化可以傳下來,才會知道原來我們是這樣長大過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有一些傳統的東西。我們偶爾有親祖會對對家譜,雖然沒有文字,但我媽媽可以非常清楚把家譜用口語唱出來,現在我們可以把它系統文字化。

南都周刊:你在臺東的麵館現在名氣很大了,當初為什麼要開這樣一個麵館?

胡德夫:我們由臺北回到臺東,原本也沒有準備什麼,就是想回去。你知道像我們這種苦勞的歌手,家庭負擔也重,不太可能有太多積蓄。這也是朋友擔心的,他們把祖傳的古早美食(古早味,是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的一個詞)該怎麼做告知我們,我太太去學了很久。這樣回臺東後起碼有一個地方可以自己煮來吃,算是一個落腳點,大家也可以來分享美食。

南都周刊:會不會因為是胡老師開的,大家特別喜歡去?

胡德夫:比較多的是口碑了,面本身好。我們家的湯熬煮很久,不加任何調料,價錢和外面的差不了多少,但是客人知道我們熬煮得很認真,喜歡的人會常來。

我們擺了一架鋼琴在那裡,如果我在的話,也會上去唱一兩首給他們聽,但我們沒有排節目。

南都周刊:正如我們剛才談到的那樣,歸家本來是一件愉快的事,但是我聽到你的新專輯裡面悲涼悲痛的感覺比《匆匆》更加多。

胡德夫:因為這個專輯,我把它預設在芬芳的山谷,是對我52年漂泊生涯的一個終結。2000年我母親去世前夕,我已經是一個歌手了,但我發現自己居然沒有一首歌是寫給母親的。我想完完整整地描述,一個小孩子是怎麼在母親的裙擺底下成長的:母親是怎麼牽引我的小手,去認識我們的家,我們的山川河流,我們的傳統傳說,我們的語彙。她不是只有給我吃飽,照顧我的冷暖而已,她給我的東西是我生命最豐富的一段。

我將媽媽還在的時候帶領我的過程,緬懷她走的時候那樣的不舍,整個寫在一首歌裡面,你會感受到我的悲痛,一定會有。但是它總是要過去的,回到家裡的。媽媽永遠躺下的山谷裡頭,滿山月桃花和飛舞的蝴蝶,雖然我在描述十年前的情景,但那也是心裏面最美的一個部分。

南都周刊:你的專輯名是《芬芳的山谷》,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芬芳是山谷的味道,也是母親的味道。

胡德夫:土地就是母親,母親就是芬芳就是土地的芬芳。

南都周刊:你的歌不管是詠嘆還是悲傷,都是很有力量的,這力量來自於哪裡?

胡德夫:我一直是認為歌是要有力量的,力量是來自於有人介意,對這個東西有關注,有意見,這些都是力量的表現。

歌如果只是庸庸碌碌的,講一些似是而非的東西,而不是你所看到的感覺到真的東西,那只不過是在無病呻吟而已。歌唱本身就是力量。你選擇對的歌曲歌唱,或者你創造出來歌唱路徑的時候,它會變成你的信仰一樣,你會相信它是對的,就像畫家的力量在他的筆和心。我相信的,因為這些歌本來都有一些意義。到了後來,假如覺得它真的是一首歌的話,大家都會降服在它底下。

南都周刊:年輕的時候,你可能是一個反抗者,是為某一個群體爭取更多權利的人。現在大家可能會更多地用純粹的歌者或者是一個懷鄉的人來形容你。你怎麼看這個變化?

胡德夫:我還是相信我媽媽講的那句話,說我是一個被託了夢的人。那個時代我們在一個部族都沒有辦法發展的情況下,我媽媽講出那句話。

南都周刊:那時候你多大?

胡德夫:讀初中的時候。每當我從外面回家,心境有一點不對的時候,或者問題孩子的樣子要出來的時候,她就會警告我,你不是簡簡單單出去讀書,你是被託了夢的。後來我發現這個夢跟歌有關係,我因為歌被人注意到,因為歌有人跟著我,不管是盯著我也好,是跟隨著我也好,反正人家會介意。現在歌讓我回到歌手的位置,歌讓我可以告訴大家,人跟人之間的友愛,大地跟人是可以共通的,大自然跟人是可以一起放光彩的。我媽媽當時只是說我被託了夢,沒有講說要用唱歌的方法來實現,但是我知道,我除了這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夢了。

南都周刊:有沒有人說你是一個具有英雄氣質的人?

胡德夫:沒有(大笑)。我的胡是胡作非為的胡,德是沒有什麼道德的德,夫是懦夫的夫。怎麼會有英雄氣質呢?

本文選自南都周刊第849期,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smwnewmedia@163.com

相關焦點

  • 胡德夫:五十年匆匆,正好下酒
    現在太多音樂裡描寫了愛,但多數都不如說是欲望,真正的愛是寬容大氣又美好的,從胡德夫的身上就能真切體會到。每次跟人說起胡德夫,總覺得以我這樣才二十幾年人生經歷的後輩來講述他的故事實在不夠格,而且確實是不能用三言兩語道盡的,近幾年大陸媒體已對他有諸多報導,但喜歡他的人也擔心會演變成過度的解讀與討論。他不是一個沉醉於風花雪月的藝人,不代表任何政治意識形態,他只是一位深愛腳下這片土地的悠然歌者。
  • 「勇者」胡德夫
    胡德夫那時候不過十二三歲,卻顯示出遠超這個年齡的冷靜,熟練地裝彈、瞄準、開槍,一陣悽厲的叫聲——打中了山豬的肩膀。來不及開第二槍,山豬已經奔跑著衝來。他像往常一樣向後靠去,背抵著樹,只是這次沒有獵狗不斷撲上去拖延時間,而是用鐵做的槍加長刺殺距離——如果最後一發霰彈沒有擊中,他還有時間爬樹。一聲巨大的「嘭」,他開了第二槍,也是最後一顆子彈。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
    上世紀80年代,胡德夫曾離開舞臺,成立了「臺灣原住民權益促進會」,為原住民權利奔走。在接受採訪時胡德夫說,當時必須離開舞臺,因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但他強調自己沒有離開「音樂」,在舞臺上彈唱的是音樂,但現實生活中醜惡的事情也好,美好的事情也罷,也都是「音樂」,是「音樂」更原始、更直接的表現。
  • 胡德夫:歲月中,男人該怎樣唱歌
    我當時在想,胡德夫到底走過怎樣的路,為什麼直到他滿頭白髮的時候,我們才開始聽他的歌。前幾天,胡德夫帶著他的新書《我們都是趕路人》和新單曲《撕裂》再次來到北京。我們到達預定的採訪地點時已是下午1點,此前,胡德夫已經接受了兩家媒體的採訪,沒有休息,他又配合攝影記者去外景拍照。回來的時候已經快2點,匆忙吃完了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盒飯,繼續接受我們的採訪。
  • 胡德夫:用生命歌唱的人
    牛背上的小孩1950年,胡德夫出生於臺東大武山。因為父親是卑南人,母親是排灣人,胡德夫曾稱自己是「卑排人」。12歲時,他第一次有了離開部落的機會,去淡水上學。他的母親聽到以後哭了,因為不知道淡水在哪裡。是他的父親安慰母親「那裡離日本比較近」,胡德夫才得以去念書,因為在當時的觀念裡,去日本留學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胡德夫因此來到前身是教會中學的淡江中學上學。
  • 家庭倫理道德(家族一代旺過一代的秘密!)
    關注:倫理道德家庭教育—王鳳儀善人微信公眾平臺號 wangfengyishanren 節選《王鳳儀家道》  老人無德,一家災殃意界夫婦是快樂的,夫領妻成道,妻助夫成德,絕不生氣。心界夫婦是禮儀夫婦,就會相互管轄啦!身界夫婦,是打罵夫婦,攪擾一生。  丈夫道  1、男子漢大丈夫要說話算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說到做到。  2、做不到就不要說,說話不算數就沒有尊嚴。  3、男人屬陽,陽即無私。無私就是表達對一家的愛。
  • 《道德經》處世智慧:順德而行,就能積蓄力量、避免災禍
    老子的《道德經》(或稱為《老子》)是全世界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道德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有著崇高地位,對許多文化家、哲學家都曾產生重大影響。老子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十分深遠。可以這樣說:研究中國哲學,就必須研究老子及其《道德經》。
  • 《道德經》:上德不德,真正德行高的人,是「不道德」的
    《道德經》中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乍看之下,我們會覺得很不理解。上德為什麼是不德,反而是有德;下德為什麼不失德,卻是無德的。有些人,為父母默默付出,並沒有太多人知道。他們只是付出,為了儘自己的孝心,為了自己心安。即使有其他人的閒言碎語,說他們不孝順,他們也不會太在乎。因為,他們只對自己負責,而不是貪圖孝順的名聲。在旁人看來,他們可能是不孝順的。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新書《時光洄遊》在京發布
    18日晚間,臺灣知名民謠歌手胡德夫(中)在京發布新書《時光洄遊》。(中國臺灣網 普燕 攝)中國臺灣網12月19日北京訊 (記者 普燕) 「人生中的起伏與悲喜,感動與懷念,像太平洋的海水拍打在岸邊的浪花,不斷地激蕩著我的心。
  • 《道德經》第38章:德在篤行其厚實,不在懸談其薄華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有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所謂「上德」指的是天,天無好惡,一切善惡皆在天下顯現,為天所包容,所以,天之德乃是「生生」之意,這是天生萬物,乃是「有德」;所謂「下德」指的是人,人之所以「不失德」是因為「無德」,「無德」是「不標榜德」,心中沒有個為了德而表演的樣子,《道德經》第二章所謂「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 「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回溯人生軌跡:民謠唱出歲月與山河
    北京的冬日暖陽中,滿頭白髮、連眉毛也是白色的胡德夫坐在記者對面緩緩敘述,寬厚的手掌不時互相摩挲。經過了顛沛的大半生,他整個人的狀態就如同他的音樂,沒有哀怨,也沒有遺憾,反而由內而外透出溫和,但又飽含生命的張力。
  • 胡德夫 像一塊滾石
    胡德夫,臺灣原住民民歌手,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 圖/視覺中國《時光洄遊》 作者:胡德夫 版本:長江文藝出版社 2017年12月  2005年,胡德夫五十多歲,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匆匆》。次年拿下六項金曲獎提名,獲最佳作詞人、最佳作曲獎。
  • 胡德夫 太平洋的風
  • 胡德夫:繼續尋找自己的歌
    他不會使用那些老人家通常喜歡用的「大詞」,也不會對自己不了解的問題高談闊論,他會非常抱歉地笑著說:「最近都沒有怎麼讀書哎。」而在舞臺上,他坐在鋼琴邊,身材敦厚壯實、滿頭白髮,威嚴而充滿生命力的歌聲幾乎瞬間就把整個空間變成了他自己的。  這個人幾乎一輩子都在歌唱小時候的東西:《大武山美麗的媽媽》、《太平洋(601099,股吧)的風》、《牛背上的小孩》。
  • 在大武山的山谷中看到胡德夫
    當聽到胡德夫老師的歌聲的時候,他就已經是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了。似乎在印象裡,他從未年輕過,白髮蒼蒼的胡德夫才是我們稱之為的「臺灣民歌之父」。他的頭髮是被太平洋的風吹白的,他的鋼琴會發出海風獨特的鹹味。一邊是來自身後臺灣土地和民歌的給養,另一邊則是太平洋對面黑人布魯斯的影響,形成了胡德夫歌聲永恆的蒼老和沉痛。《芬芳的山谷》,在民歌四十周年的時候,彷佛是一部連接過去和今天的史詩,敘述太平洋落山風吹拂著、大武山媽媽照顧著、美麗稻穗簇擁著的那座島的悲歡離合。
  • 芬芳的山谷,胡德夫在回憶
    老從來沒有這麼老朽、這麼不堪、這麼代表著負面。連帶著,人人不敢老,60歲還想扮出16歲的樣貌。回憶過去,也像是成了壞東西。但胡德夫在回憶,用一個蒼老的老人的面貌,回憶得深情,回憶得純粹,回憶得正大深沉、充滿了力量。他用《芬芳的山谷》這張專輯,給我們上了一課。《芬芳的山谷》出版於2014年12月26日,其時,胡德夫64歲。
  • 一首胡德夫的《無涯》,一部《了不起的匠人》,一場橫跨30多年的時空對話
    ▲胡德夫《無涯》MV1950年, 胡德夫出生於臺灣的一個原住民家庭,在美麗的嘉蘭山谷長大。小時候,部落裡有位年長几歲的大哥哥是胡德夫的童年英雄,他的原住民名字發音和Kimbo接近,胡德夫便藉此用作自己的英文名。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臺灣音樂系列之:胡德夫的美麗島
    如果你也有一顆懷舊的心,如果你也喜歡的話,就跟著我們一起走一趟懷舊音樂之旅吧。~~木南VS木木~~ 仿佛木南第一次給我推薦胡德夫,是我的北漂時代,前不久她在電臺裡又深情的提到了胡德夫,她緩緩的說道」前一段因為出遊錯過了一場重要的演出,那就是胡德夫作品音樂會,胡德夫,臺灣原住民歌手,出生於1950年,臺大外文系教育背景,使其在演繹西洋音樂時得心應手,一架鋼琴,一把滄桑厚重的嗓音,自成一派的胡德夫一路走來,在臺灣這片美麗島上唱著屬於自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