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

2021-01-13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20-12-30 09:25:32   

    歷史比較法是研究語言和方言歷史演變的重要方法。如果從18世紀下半葉算起,歷史比較法在語言學上的應用已有200多年。20世紀初,中國學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漢語通語和方言歷史研究方面發揮作用。從研究視域來看,該方法既可運用於宏觀尺度的上古漢語構擬,又可運用於中觀尺度的中古《切韻》《廣韻》音系的探討,還可運用於微觀尺度的近現代方音歷史演化對比,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百年方音演變研究將成為大勢所趨

  明清以降,隨著來華傳教士的增多,出現了很多雙語字詞典和方言詞典,例如19世紀的《上海方言詞彙集》《寧波方言字語彙解》《西蜀方言》《英粵詞典》《客英詞典》等。1910年,瑞典漢學家高本漢開啟了現代漢語方言調查的大幕。為完成《中國音韻學研究》,他調查或審核了24種漢語方言。1927年,趙元任和助教楊時逢調查了吳語33個方言點,由此寫成了《現代吳語的研究》,被譽為「現代漢語方言學真正興起的標誌」。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學者們陸續調查了關中、湖南、湖北、雲南、四川等地方言,以這些材料為基礎相繼出版了《關中方音調查報告》《湖北方言調查報告》《湖南方言調查報告》《雲南方言調查報告》和《四川方言調查報告》等。這些成果為今日語言學界積累了百年左右的大量方言語料,目前已漸成關注和研究熱點。可以想像,未來一二十年,運用歷史比較法進行百年左右的方音演變研究將會成為一大趨勢。在這股研究潮流下,我們將會明確感受到微觀視域中歷史比較法的科學意義和精確價值。

  百年方音演變研究首在語料性質考辨

  宏觀和中觀尺度的漢語演變研究,其目標在於搭建語言演變的宏觀脈絡和主體框架。客觀講,不少研究結論是以一些零散的、模糊的甚至偶然的材料為基礎的,對材料性質沒有或無法準確把握。但是,微觀視域中百年左右的方音演變研究不應止步於此。百年前,法國語言學家梅耶就曾指出:「要使歷史語言學得到進步……必須經常使觀察更加精密。」現在,我們面對百年左右的大量語料時,尤其應該注意「新的精密的研究之必要性」。歷史比較法越精密,其研究結果才能越科學。具體來說,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前人所說地點與今人調查地點是否完全一致?比如,110年前高本漢調查過豫北懷慶方言,但是我們發現高氏記錄的知莊章、日母等字的讀音有可疑之處。就知莊章組字的聲母而言,自範照藜1799年編纂的《鄉音正誤》,到張天堡《湖泊方言研究》所說的80多年前的老方言,再到張啟煥等《河南方言研究》所載半世紀前的讀音,直至我們2011年調查的沁陽城區方音,記錄的都是知莊章合一讀作舌尖前音聲母,唯獨高本漢1911年的記音為知二莊讀舌尖前音聲母、知三章讀舌尖後音聲母。顯然,在200多年間發生這種反覆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找不到相應的條件。結合馬悅然《我的老師高本漢:一位學者的肖像》所記時間線和我們多個方言點的調查來看,高本漢有可能是在洛陽找了一個沁陽人進行的調查,這個沁陽人不是來自當時的沁陽城區而是某鄉鎮。這種情況不易被發現,需要深入研究後才能鑑別出來。

  第二,前人記錄的材料是否是其親身實地調查的結果?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中記錄了溫州、揚州、漢口、蘭州、四川方言的很多字音,但實際上他沒有實地調查過。比如蘭州,馬悅然在《我的老師高本漢:一位學者的肖像》中說:「很可能是藉助他在太原時僱用的幫手調查的」;再如四川,馬悅然在《另一種鄉愁》中明確說過:「高本漢沒有去過四川。我大學畢業,得到了一項美國獎學金之後,高本漢一定要我到四川去調查方言。」高本漢調查和搜集了大量的漢語方言材料,其目的在於利用這些材料解釋《廣韻》反切所反映的中古音類,給這些音類構擬和填補音值。在當時的情況下,借用他人的材料或找他人代為調查,以完成構擬和解釋中古音系這個中觀尺度的音韻學研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這些二手材料出自誰人之手?到底來自城區還是鄉鎮?今天的方言學者在探討百年來的方音變化時,需要秉持更為審慎、更為精確的態度。

  第三,如何看待前人異地調查的新派方言材料?自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開始,漢語方言調查建立起了比較規範的模式,相關調查信息的記錄也日趨全面,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在異地找年輕人進行調查,駐紮在某個高中或大學,遠比去不同發音人的出生地要方便高效。但其弊端也很明顯,比如:在異地找發音人時可選對象有限,缺少全面了解各種差異的條件;年輕人的文白異讀保留較少,容易遺漏白讀層的部分聲韻調,造成音系不完整;年輕人身處異地,易受外界影響,有些語言現象是臨時借用,有些則是不知不覺的變異,而這些對於異地調查者而言則無從分辨;等等。《現代吳語的研究》大部分調查的是青年學生,在33個方言點中有15個是異地調查的,例如諸暨、金華等。當時的調查者受時代所限,但今天的研究者應對此持有更清醒慎重的研究態度。

  從調查方法的發展看語料性質問題

  方言材料的性質與調查觀念的轉變和調查規範的形成有著密切關係。首先,調查觀念的轉變是隨著調查的深入而逐步實現的。歷史比較法產生之前,很多語言學愛好者常常託人搜集語料。例如,俄國伽德鄰女皇為編纂《全球語言的比較詞彙》,曾託美國總統華盛頓把詞表寄給各地的將軍,為其搜集美洲的語言和方言材料。19世紀下半葉,歐洲語言學家多採用通信問卷的方式進行調查。進入20世紀,美國語言學家開創了親身實地調查的風氣,但異地調查依然廣被採用。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趙元任《現代吳語的研究》就是兩種方式並行的產物。再往後,隨著專業調查的精細化,才固定為實地調查的規範做法。其次,調查規範的形成需要很長時間的摸索和積累。現代漢語方言的調查,要求全面記錄被調查人的各項信息,包括姓名、年齡、籍貫(省縣鄉村)、職業、教育程度、幼年語言環境、成長經歷等。但是百年前,傳教士的方言詞典、高本漢的《中國音韻學研究》等往往只提到某地,具體是何鄉何鎮無從考察,發音人信息更是幾無體現。基於這種材料的百年歷史演變研究,就可能出現一些無法精確對比的問題,存在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1928年《現代吳語的研究》的出版,對方言調查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但該書對發音人的年齡尚無明確要求,後來《雲南方言調查報告》對此有所改進,認為:「年齡長一點的人……反而能保持他們的純粹的本鄉語言」。對於文獻材料存在可疑的情況,既要從學術發展史的角度來加以看待,對前人不求全責備;也要採取必要的方式方法辨析材料的性質,彌補和修訂文獻的不足。

  百年方音演變研究可資參考的範式

  百年方音演變研究,於「古」首在全面考辨百年前的語料性質,於今重在全面細密地調查語料,而後再利用歷史比較法進行具體的音變分析。目前,「方言調查基建工作」已初步完成,未來調查和研究的方向勢必趨向精密化。這時候,講求廣泛密集布點的地理語言學式的調查就有了用武之地,因為「精密」是它的一個重要基因,這與微觀視域中歷史比較法精密、精確、精細的價值追求非常契合。面對百年前語料性質可疑的情況時,可以採取歷史比較法與地理語言學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研究,採用「1個縣城+多個鄉鎮村」的設點方式,將百年前後的比較研究放在「(古)點+(今)面」的維度進行,這比「點對點」的對比更嚴謹、全面、科學。總之,微觀視域觀察音變的微觀過程,而解釋微觀過程需要精密的田野調查。如此,才能構建出準確權威的百年方音發展脈絡,進而為建設具有漢語特色和新時代特徵的歷史比較理論貢獻中國智慧,為繁榮中國學術、推動社會主義語言文化事業助力。

  (作者:支建剛,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晉冀豫交界地帶晉語兒化的類型及其演變研究」負責人、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副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張祝華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視野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方法·視域·材料:歷史比較法與百年方音演變研究|語言學|現代吳語...
    如果從18世紀下半葉算起,歷史比較法在語言學上的應用已有200多年。20世紀初,中國學者引入此法,使其在漢語通語和方言歷史研究方面發揮作用。從研究視域來看,該方法既可運用於宏觀尺度的上古漢語構擬,又可運用於中觀尺度的中古《切韻》《廣韻》音系的探討,還可運用於微觀尺度的近現代方音歷史演化對比,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
  • 會議︱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問題、新視域與新方法
    圓桌:作為方法的中國知識分子研究27日下午,知識分子研修班最後一個環節,即圍繞「中國知識分子研究的新問題、新視域與新方法」這一主題,在人文樓3102會議室展開圓桌對話。圓桌對話的引言人,分別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三位教授,即許紀霖教授、瞿駿教授、唐小兵教授。
  • 新書推薦|中國小說文體古今演變研究
    2019年10月出版定價:42元 本書旨在以中國小說為中心,以本土語境為背景,以通觀研究為視角,對中國小說文體觀念與文體形態的發展及流變進行全面梳理,探討其發展演進的內在規律,呈現中國小說文體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軌跡。
  • 刊訊 |《古漢語研究》2020年第1期
    出土文獻所見漢語同源詞之動態考察 葉玉英摘要:出土文獻為釐清漢語同源詞之間的關係,透視其動態的歷史的演變過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出土文獻所見同源詞表明:同源詞是在雅言和方言的交互運動中形成的。雖然有的同源詞是同時代產生的,但多數都是漢語長期孳乳演變的結果,有的是時代不同,有的則是方言的差異。同源詞研究必須區別字詞關係,注意通假字、異體字等問題。
  • 劉寧《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出版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王嬌莉)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學藝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寧新著《近現代作家視域中的西安意象》由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據悉,該書是劉寧耗時多年,以文本細讀、史料考證、田野考察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完成的一部百年西安城市史、文學地理學研究專著。
  • 2020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走向
    除了方言音系描寫、區域方音研究、語音的實驗研究以外,方音史、連讀變調及語音研究理論方法的探討都是新的增長點。如秋谷裕幸《中原官話汾河片音韻史研究》、夏莉萍《漢語方言全濁聲母演變研究》、謝留文《贛語「魚虞有別」的層次》等,都是方音史研究的重要成果。連讀變調問題也取得了明顯進展,如關於西北方言「詞調」的研究有所深化。
  • 「多學科視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端學術論壇發言摘登
    把握歷史機遇、保持戰略定力奮力書寫不負使命、不負時代的輝煌篇章——「多學科視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端學術論壇發言摘登日前,由光明日報編輯部等機構主辦的「多學科視域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高端學術論壇在貴陽召開。
  • 費海汀: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
    政治科學中的歷史方法:以比較歷史分析為例摘要:政治學與歷史學方法雖然各有側重,但二者都必然需要面對和處理人類社會的歷史經驗與歷史材料。在這一過程中,二者相互借鑑、取長補短,從傳統的比較史學中塑造出了比較歷史分析這一系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本文希望通過對比較歷史分析方法定義與特點,起源與發展,適用條件、研究設計、操作流程及質量控制等方面的探討,系統地介紹這一研究方法在學術研究實踐中的分類應用及優劣勢。
  • 中國法律之基石:比較法和歷史
    與此相反,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卻沒有類似的歷史連續性。這部「憲法」的所有條文均有其歷史背景,但這些歷史中只有一部分是純粹的中國歷史。那麼,這部「憲法」的精神和理念是要從這部分中國歷史中還是從西方比較法中提取呢?   中國其他法典也有類似的問題。在20世紀,各部法典起草完畢並獲得不斷完善,是出色的法典。起草時,立法者詳盡地研究了現代的法典,並對它們進行了審慎地篩選、修改和規劃。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史專業委員會第二屆年會暨多學科視域下的...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付成雙教授從邊疆假說、土著史、跨國史、環境史四個維度對北美西部開發的歷史作了深入分析。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歷史系教授謝湜講述了明清東南沿海的環境、生計與海洋疆界之歷史關聯。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所長周瓊教授通過對滇池水域環境變遷的研究,探討了人與自然關係的演變歷史。
  • 鋼琴結構與演奏方法的演變(二)
    自從18世紀初鋼琴在歐洲問世後,300多年來鋼琴的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鋼琴的結構日臻完備,製作方法、工藝也越來越科學。伴隨著鋼琴結構的演變,鋼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提高,人們不斷地追求更科學合理的彈奏方法,由最初的基本指法、單一的彈奏方法到靈活多樣的彈奏技巧,直至系統的研究。鋼琴的改進和發展是直接影響鋼琴演奏方法的重要因素。
  • 帶你了解鋼琴結構與演奏方法的演變
    自從18世紀初鋼琴在歐洲問世後,300多年來鋼琴的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鋼琴的結構日臻完備,製作方法、工藝也越來越科學。伴隨著鋼琴結構的演變,鋼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提高,人們不斷地追求更科學合理的彈奏方法,由最初的基本指法、單一的彈奏方法到靈活多樣的彈奏技巧,直至系統的研究。鋼琴的改進和發展是直接影響鋼琴演奏方法的重要因素;本文原載《藝術教育》 , 2009年第一期。
  • 中國歷史景觀地理研究回顧與前瞻
    歷史景觀地理的研究具有較為悠久的傳統,近代歷史地理學的奠基者達比((H.C.Darby)、歷史地理學泰鬥卡爾·蘇爾(Carl Ortwin Sauer)等人的論著中就已十分注重相關研究。不過在中國學界,歷史景觀地理的研究起步較晚,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景觀」的概念傳入中國,歷史景觀的研究才隨之開展。
  • 施爾曼鋼琴之結構與演奏方法的演變
    自從18世紀初鋼琴在歐洲問世後,300多年來鋼琴的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鋼琴的結構日臻完備,製作方法、工藝也越來越科學。伴隨著鋼琴結構的演變,鋼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提高,人們不斷地追求更科學合理的彈奏方法,由最初的基本指法、單一的彈奏方法到靈活多樣的彈奏技巧,直至系統的研究。鋼琴的改進和發展是直接影響鋼琴演奏方法的重要因素。
  • 每月圓桌:空間譜系:後現代視域中的文化哲學之維
    都市與審美體驗的角度,闡釋了巴什拉空間詩學的先驅意義,動搖了長期以來時間文學理論基礎而開啟了空間理論研究的新範式,指出空間分析勢必成為人文學科的一種基礎方法,成為文學批評的重要視點甚至研究路徑(陸揚,2016;席銘狀,2018)。
  • 鋼琴結構與演奏方法的演變
    自從18世紀初鋼琴在歐洲問世後,300多年來鋼琴的結構由簡單到複雜,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鋼琴的結構日臻完備,製作方法、工藝也越來越科學。伴隨著鋼琴結構的演變,鋼琴的演奏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提高,人們不斷地追求更科學合理的彈奏方法,由最初的基本指法、單一的彈奏方法到靈活多樣的彈奏技巧,直至系統的研究。鋼琴的改進和發展是直接影響鋼琴演奏方法的重要因素。
  • 「沒有思想,就沒有歷史學」 | 張國安:田餘慶先生歷史研究方法與...
    令人遺憾的是,田先生對他本人的風格和方法並未進行過充分的闡述,也沒有留下詳盡的自傳或回憶錄。史學界對田先生歷史研究方法的總結也不深入。不僅如此,在這方面還存在一個流傳頗廣的誤解,有學者撰文認為:「田餘慶的一篇《清除胡適思想在歷史考據中的惡劣影響》,而多年以後,田餘慶正是用了胡適的研究方法,在魏晉南北朝歷史研究中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在中國傳播四十年的影響:第一屆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論壇...
    同時,為進一步推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深入發展和更好地促進中外馬克思主義比較研究領域學者的交流與合作,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積極倡導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國外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成果進行比較研究,以促進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成果轉化為構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方法、理論和實踐的豐富資源。
  • 專題研究| 國際比較視野下試論中國博物館觀眾研究的若干問題
    (二)橫向呈現:按照不同標準的三種分類 從縱向演變看,觀眾研究在百餘年發展史中,因學科研究範式與方法不同,雖然視角多元、成果豐實,但卻支離破碎、難以自成一體。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是如何為不同學科構建一個完整體系,使相應成果被納入其中某一類別。為此,筆者提出橫向呈現概念。
  • 20 世紀漢語聲調演變研究綜述
    《中原音韻》的聲調與中古音比較,其不同或曰演變即:平分陰陽,濁上作去,入派三聲。此謂聲調演變的鐵律,廣泛認同。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在於演變的時間。關於平分陰陽的時間。他分析王力持論的材料,為己說做旁證:王力持論的證據是宋張麟之為《韻鏡》序例的一段話,而「張麟之為之序例則肯定是南宋嘉泰三年(1203)的事……證明南宋時濁上已經變去。」 中古濁上在今各漢語方言中最不穩定,除粵語區外,多數方言都不自成調類,而有7 個調類的方言所缺的,一般都是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