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止心率竟不是越低越好?解開心率訓練的重重謎團

2021-03-05 全球鐵三

隨著心率相關產品的普及化後,越來越多人懂得監測心率或搜集心率資料對於訓練或比賽上的意義性。猶記得個人約莫在 2009-2010 年間就開始使用心率帶作為訓練指標之一時,當時因尚未普及,故還時常有跑步經過路人身邊後,被後方的人指指點點為何一個男生會有胸帶?或是直接被指涉是個變態男子之趣事發生。

當心率被廣為接受後,不免也發生一些常見的迷思與誤用,本文就來討論一下個人常聽到或碰到的一些心率訓練上的狀況並提供一些建議,也期望讓大家能更了解你的心率資訊,概略分為 7 個主題來談。

1. 最大心率公式迷思!

常聽到的「220-年齡=最大心率」,這個已普遍被認為不符合現況,反而很少人是實際符合此公式的。一般沒有運動的人或許可加減參考用,但有在訓練的你,不行!

 2. 比較最大心率或訓練心率是沒意義的!

常聽到朋友會比較訓練心率,例如兩人同樣一起等速跑了 1 小時,A 跑者平均心率 150 bpm,B 跑者170 bpm,於是就會聽到 A 跑者羨慕 B 跑者能拉這麼高的心率?而 B 跑者會羨慕都這種速度了,你的心率怎麼才150 bpm?這樣的討論一定不陌生吧?

其實這樣的比較,在未考慮「心率比率」以前,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可能 A 跑者的最大心率只有 160 bpm,而 B 跑者最大心率是 195 bpm,前者用了 Max HR 94%,而 B 跑者是 87%,所以 B 跑者的平均心率雖高,但他的體感疲勞度是低於 A 的。或舉反例,A 跑者最大心率是 190 bpm,那 150 bpm 是 Max HR 79%,B 跑者最大心率 175 bpm,用 170 bpm運動一小時(Max HR 97%),已經讓他用盡洪荒之力了。

故當你想要比較兩人心率資料差異時,比較好的作法是多問一句:「你最大心率是多少?或你這樣是 Max HR 的多少比率?」這樣的比較才有意義。

3. 最大心率會否改變?

會的。除了年齡增加會讓最大心率慢慢往下降的生理不可逆因素以外。也有最大心率反而越來越高的狀況發生。

在個人教練經驗裡,不少人即使過了 40 歲,都會發現最大心率每年都往上增加幾下。往往這人過去沒什麼運動經驗,在剛開始從事訓練或運動時,他的肌肉、耐力、生理保護機制等等因素,會讓他的心肺系統還沒全部用盡之時,他已先停下或放緩強度了。但隨著訓練時間拉長,對於乳酸閾(Lactate Threshold;LT)與無氧區間的忍受度越來越高,他的最大心率值也會跟著提高,這點看似違反常理或生理正常運作邏輯。

我常用的解釋方式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實質最大心率值」,這個值就是你的心臟能跳動的最大值,但若只是為了應付生活所需,其實它根本不需要用到 100%,它也依然會隨著年紀增長而緩慢下降;但在訓練上也會看到一個「名目最大心率值」,這是我們在訓練時透過相關器材會展現出來的,隨著訓練累積與身心理條件素質提高後,心肺系統愈來愈能與生心理條件匹配,則名目上的最大心率值就會接近於實質上的最大心率值。

故在實際運用上,我個人都會建議每隔幾個月或至少一年結束後,都回去檢視過去一年間的資料,除了看配速、瓦數等時間層面的資料外,也可順便看看在最大心率值有無改變?或是在乳酸心率(LTHR)能承受與持續的時間有無改變,這都是相當重要資料,可以作為下一季心率訓練區間修正的基礎。

4. 是否需要測最大心率?

我個人是不做也不建議做這樣的事情的。一來,對於訓練多年的人而言,其實很容易從過往訓練資料中找出相關值,並且名目最大心率值與實質最大心率值的差異並不會太大。

二來,對於剛開始訓練的人,要求刻意把人體逼到看到最大心率的過程太痛苦,且其實若你有印象的話,當最大心率到達 90% 以上或是進入無氧系統後,運動姿勢往往都會變掉,那是很容易受傷的時機點。所以我通常會建議,初期先訓練,並不斷檢視在各種強度下的心率狀態,追蹤一陣子後,自然會找到一個概略值,再隨著訓練進行,慢慢就能修正出一個合理的最大心率值。

另外補充個人經驗裡,一個人會看到最大心率的情境,往往會出現在幾種場合,一是有競爭壓力的短賽事,例如接力賽;二是有時間壓力的場合,例如離終點剩不到 1 km,但距離打破目標成績只剩幾分之隔的危險邊緣時,所有吃奶與洪荒之力全用上就會看到了。但這兩個前提還是在有至少一段訓練期間後才看到的狀態,完全沒訓練過就直接測最大心率,個人並不鼓勵。

5. 三項運動的最大心率是否相同?

不一定,但多少有些微差異。

對於從事鐵人三項的人來說,每個人在遊泳、騎車、跑步的訓練過程裡,一定會留意到為何同樣是 150 bpm 的心率,但怎麼在三項裡的費力程度完全不同?

再用「實質最大心率」與「名目最大心率」角度來說,人體的「實質最大心率」絕對還是固定或至少不太容易輕易變動的,絕對不可能心臟會有選擇性的去判斷它的主人現在正是在練單車,所以就設定為 180 bpm,要練遊泳就降為 160 bpm,那跑步就折衷在 170 bpm,這是不可能的!

心臟或整體心肺系統真正會判斷的事情是,為了應付它的主人當下從事的運動,它該推動多高速的循環系統中的血液至全身,透過這過程去供應氧氣與代謝廢棄物,所以當拉高到 80% HR 就能供應當下運動所需,就沒必要提高到 90%。這即是我所謂的在訓練中所發生的「名目最大心率」,而這值高低的最大關鍵就是這人對這項運動的熟悉程度到那?

以跑步起家,後再進入鐵人三項者,往往跑步的最大心率通常會高於另兩項,或同樣遊、騎、跑都在 Max 80% HR,跑步的體感一定也較為輕鬆。反之,由單車進入三項運動者,也必然是能較易拉高最大心率或對於 80-90% 以上的高心率忍受度較高;遊泳也可能同理,之所以講「可能」是因為這點的例子還較少,畢竟過往使用心率器材作為遊泳訓練基礎並非主流,必須多收集些例子才能說得準。

但個中關鍵還是在於要讓心肺系統發揮到最大,是需要肌肉耐力、肌肉連結、肌肉運用都運作到一定程度以上時才會發生,否則在心肺可能都還沒發揮到 90% 甚至 80% 時,就感到肌肉酸痛無力,而必須中止運動了。

同理,經由訓練之後,三項的最大心率還是有可能拉到一致或至少縮短差距的,前提是,你必須藉由持續的訓練,才有可能突破現有的身心理限制。

6. 靜止心率愈低愈好?

答案還是不一定。

或者您也一定聽過一個說法,包括個人過去文章裡應也提及過,觀察每日的靜止心率,可以知道自己的疲勞程度。當靜止心率高於平時平均時,有可能就是疲勞的徵兆,建議當日休息或降低強度,例如以往靜止心率都在 50-55 bpm 間,而某日突然超過 60 bpm 時,這明顯的差異就是個警訊。這通常會發生在前一日是高強度或長距離訓練,靜止心率往往會偏高。

但實際經驗上,也可能發生反例,即靜止心率突然過低,同上例,可能低到 50 以下,甚至 45 bpm,而且成天懶洋洋提不起勁,若進入訓練,可能到 60%-70% Max HR 就會感到疲憊與喘,強度也再上不去了,這也是個過勞的警訊,這比較容易發生在持續多日的訓練並缺乏足夠的休息之下,也是該好好休息了。

故最理想的訓練狀態是:訓練前心率低但不過低、訓練中的心率與配速區間也能彼此配適,需要拉高強度時,最高心率上得去。那麼這一天的訓練品質往往都不會太差。

7. 影響心率變動的因素:天氣、脫水、作息

當上述部份都理解了之後,甚至您也都能掌握自己的最大心率、靜止心率、心率區間之後,是否也曾碰上怎麼心率失準的狀況?

接著來舉一些特殊例子,可能會讓你的心率產生異常高或低的現象。首先是天氣,天熱容易高,動不動就爆心跳,而天冷心率則不易拉起來,那是因為天熱會讓血管擴張,血流量必須增加,加上排汗量增加,都導致心臟負擔增加,反之天冷則血管收縮,心臟負擔會較小。實例上,假設當你從夏天的臺灣飛往較為寒冷的地方比賽時,就很容易發生心率不易拉高的狀況;反之,當從冷冽的地區前往熱帶國家比賽時,心率就很容易失控飆高。在實際操作上,我會建議兩點,其一是早幾日抵達,身體是很聰明的機制,它會去調整的;其二是到溫度落差較大的地方參賽時,必須適度增減比賽的目標心率,尤其從冷到熱的區域,得小心提早爆心率而影響表現。

再來是脫水也會拉高心率,因為身體裡水份不足,心臟必須更努力才能輸送血液到身體各處,而這個努力的代價就是拉高心率。這就是為何訓練或比賽,尤其在長距離賽與天氣炎熱的賽事中,補水有多麼重要了。這點也可以解釋為何同樣強度與運動時間下,在炎熱的夏天往往會比冬天還更為費力,甚至撐不到冬天可持續的運動時間,那就是心臟已經被天氣影響而增加負擔,大量的出汗與水份補給沒接上時,身體本能就是要求停止或降低強度來因應。

最後是作息的混亂,尤其是跨時區的出差或熬夜,都會讓靜止心率偏高,同時訓練心率也會很容易偏高,但矛盾的是往往要再高到例如 LTHR 時,反而會比以往還來得吃力。這部份建議同上,一來先適應時差,二來也告訴我們,有太多煩心之事是很難有好的訓練品質的。

總結來說,心率是個能判斷出很多事情的訓練指標,不管是單純從健康的角度或訓練目的來講,長期觀察自己的心率狀態,並與當下體感、訓練狀態、身體狀況等等相對應,都會幫助你更了解你自己。甚至可以做到不看心率資料,都能大概猜到不管是在訓練當下或日常生活中的即時心率,這也是個生活中的小遊戲

本文來源動一動,點擊閱讀原文跳轉

全面紀錄你三項運動心率和跑步高階數據的神器

↓↓↓

地表蘊含最多黑科技最強最新鐵三手錶

↓↓↓

你的科學訓練小助手,掃描加入鐵三社群交流

相關焦點

  • 心率怎麼才是健康的,經常運動,心率變慢了好嗎?
    當我們日常為了比較而測量心率的時候,儘量在同一時間,心跳平和的時候測量,因為很多因素會影響著我們的心率。心率是當你靜止、平靜、不參加任何活動時,測量你的靜息心率或脈搏,它是以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來計算的。首先我們要了解心率正常的心率(靜息心率正常範圍)是每分鐘60到100次。如果你能在早上起床前檢查你的靜息心率是最好的,躺著的時候脈搏比站著的時候要低,當然在白天你的脈搏可能會因為各種壓力或活動而升高。
  • 心率低的人更容易長壽?如果你的心率低於這個數,可能會危及生命
    而心率通常是讓醫生經常所說的一個詞,它所指的是一分鐘內身體的心跳次數;很多朋友認為,心臟跳動越慢越好,說明身體更加健康;所以這也讓很多人認為心率低的人更加容易長壽,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心率低的更易長壽嗎?心率在多少範圍才正常?讓醫生告訴你答案!■心率低的人更容易長壽?如果你的心率低於這個數,可能會危及生命!
  • 張靜初跑步打卡曬最大心率162,心率對運動或減脂的影響你知道多少?
    心率越快,氧氣消耗越快,也說明身體卡路裡燃燒的越快。因此為了使減脂效率最大化,交感神經興奮度就要最適中,有氧運動強度也需要處於合適的範圍內,否則強度太大難以負荷,強度太小沒有效果。因此就有「減脂心率」這個名詞,是指減脂效果最好的心率區間。
  • 榮耀手環6心率與心率帶對比測試
    0-100分評價,數據越高睡眠質量越好。從我個人數據看,只要保證睡眠8小時左右,評分可以達到80分以上。3、能夠識別午休等零星小睡,時間也很準,偶爾會把躺床上或沙發休息識別成零星小睡,總體來說識別率還是很高的。如果在APP的睡眠監測數據頁裡可以疊加心率數據,那就更完美了。
  • 壽命長短,心率先知?專家告訴你,什麼樣的心率水平,利於長壽?
    有人將心率和壽命的長短聯繫到了一起,有人認為心跳速度越慢,人越容易長壽,是這樣嗎?今天專家就來告訴你,保持怎樣的心率水平更有利於長壽。壽命長短和心率有關係嗎?正常情況下,人處於靜止狀態時,大部分心率在60~75次/分,如果是患有冠心病,則可以適當放寬在55~60次/分,若是正常人心率超過了一百,就屬於心動過速,如果長期出現這種現象,心臟負擔會加重,心血管
  • 一抬腿跑步,心率就在180以上,怎樣練可以降心率?
    在跑步數據中,如果你已經開始重視並研究如何利用心率進行跑步訓練,那麼說明你已經逐漸進階為一枚嚴肅跑者了。但是很多跑友,包括小編自己,在跑步時心率的高低起伏不定,很讓人糾結。我們日復一日的有氧訓練,就是在打地基;打地基的重點就是強度溫和、系統堅持。這個過程就好比在給我們的身體存錢,錢存夠了你提速的時候,才有的花。如果想通過日復一日的速度訓練來提高速度,是非常不現實的,地基不穩非常容易受傷,而且也非常容易到你的瓶頸期。
  • 什麼是靜息心率?靜息心率多少比較好?如何改善我們的靜息心率?
    以上所說的心率指標,都是指靜止狀態下的心跳,即靜息心率。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的靜息心率呢?靜息心率是人在安靜、空腹、清醒狀態下,不受外界環境影響時測出的心率。平時也可以通過電子手環等設備測量。一般來說,靜息心率80次/分可以作為心率超標的一個關鍵點,當靜息心率超過80次/分時,建議去醫院進一步檢查。為何靜息心率如此重要?
  • 心率是什麼?這裡有你想要了解的知識!
    心率這個詞也許經常聽到,但心率是什麼,也許有部分還是不知道的。本篇內容就告訴大家,心率到底是什麼?心率是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是人的生命體徵之一。心率是檢查身體鍛鍊對心臟影響的可靠生理指標之一。最簡便的可以表示生理負荷量是否恰到好處的方法就是測驗心率。儘管心率的測驗相當簡單,卻是人體心臟功能和健康狀況的可靠指標。實際應用時,只要用一隻小型的電腦,就可以顯示出在身體鍛鍊時所希望的心率與實際心率的差異,難怪國外著名生理學家認為,以心率測定生理負荷的方法開創了一條全新的通往增強體質目標的道路。
  • 閾值心率是什麼?它又是如何變化的?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新手剛開始訓練一段時間後,你的基礎心率會變低,隨著你心室的體積增大,還有心肌的變強,你心臟每次搏動,輸出的血量增多,供氧就增多,同樣的運動強度下,同樣的心輸出量,搏出量的增加,相應的心率就變低。
  • 心率快別大意,高血壓患者心率90猝死!醫生告訴你心率多少才合適
    現在無論是年輕人喜歡的智能手環,還是老年人必備的電子血壓計,都能測出我們的實時心率。可是,年輕人帶手環是為了酷帥,老年人買血壓計是為了測量血壓,卻很少有人真正的關注自己的心率,除非覺得心慌的時候,才會想起來看一眼心率。
  • 心率過緩不一定是壞事!這類人群心率低於正常值,說明心臟很強大
    現在各種各樣的智能設備上面,都已加入了健身以及心率檢測等功能。而這些功能因為事關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有很多人沒事就喜歡檢測一下自己的心率,雖然這個功能方便了我們,但這其中也是容易導致一系列誤會的。本期,我們就來簡單聊一聊有關心率的一些問題。
  • 醫生:心率保持在這個範圍內,有助長壽
    在醫學上,心跳快慢就是心跳頻率,簡稱心率。如果想要長壽,心率應該保持在合理範圍。今天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關於心率、壽命的淵源。心跳快慢和壽命有關?有國外學者,曾今對35——84歲的人群進行了長達26年的研究調查,結果表明,人的壽命跟心率呈現U型曲線,正常人,在安靜時測量的心率應該是60——100次/分之間,如果心率長期低於60次/分或者長期超過100次/分,人的死亡率會增高。
  • 血壓要降下來,心率更要降!醫生提醒:別讓心率「毀」了自己
    然而還有一小部分患者血壓倒是控制得比較好,每次量血壓時總是冒出來一個心率快的問題。在這裡我想說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僅要血壓要降下來,心率更要降!可別讓心率「毀」了自己。什麼心率?1、心率,顧名思義也就是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我們健康人的心率一般都在60-100次,平均是75次左右,超過不行,低了也不行。
  • 光電手錶方便&心率帶準確:跑者心率監控很重要教你如何選?
    遺憾的是,膚色越淺的人,反射光則在明亮的光束下又越容易散掉。3、信號交叉問題具有周期性特徵的運動比如跑步會產生交叉幹擾方面的問題,而光電手錶恰恰測量的最主要的運動就是跑步這類運動,這就是矛盾所在。前者是原本心率較高,但顯示心率卻比較低,後者則是原本心率不高,但顯示心率卻很高,你遇到過這兩種情況嗎?其實,對於比較有經驗的跑者,能大體根據自己的主觀感覺估算出自己的心率,一看手錶上心率顯示明顯過高或者過低,也能意識到可能是心率表又犯毛病了。
  • 血壓高的人,為啥還要監測心率?心率與血壓有什麼關係?
    有的人就表示,在量血壓的時候,醫生總會問一下心率是多少?就讓人產生疑問了,難道血壓和心率之間還有聯繫,在調節血壓的同時,是不是要關注心率變化?下面就來仔細了解一下。人的基本體徵離不開血壓、呼吸和脈搏,血壓高的時候,心率會發生一定變化,有大的轉變時,就要小心是心血管發生問題。以防萬一,還是得要關注一下。也能更詳細的判斷身體狀況,對未來的調理工作也會有幫助。
  • 醫生:心率要保持在這範圍內,還能有助長壽
    我們也應該都知道,心臟的跳動也是生命的跡象,但是可能有很多的人都不明白心跳的快慢和我們的壽命都是有一定聯繫的,那麼在醫學上心跳快慢,那麼也就是心跳頻率了,簡稱為心率,如果想要長壽的話,心率也應該要保持在一個合理的範圍之內,那麼今天不妨跟隨我了解一下關於心率和壽命的一些淵源。
  • 市售主流光心率跑步手錶心率監測精準度對比
    跑步,有配速的差距、跑量的差別、有個人提升的驕傲、有跑團集體之榮耀;當你初為跑者的時候,或許你啥都不懂,買雙跑鞋跑就是了,這個階段,我們稱之為「傻跑」;當你經過一段時間的「傻跑」感覺似乎可以挑戰馬拉松賽道了,就啥也不顧,一心只想突破自己,跑到終點,而這時候,往往是最容易發生傷病、最危險的時候,我們稱之為「瘋跑」;當你領悟到跑步的真諦,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體能評估、訓練來提升自己的時候
  • 人的心率多少是健康的範圍?心率慢跟快都好不好?
    很多人不知道心率,或者是不了解它。它對於我們來說,是可以用來監測身體健康的一種指標。在醫學上,心率所指的就是一個人,在比較安靜的情況下,所測量出來每分鐘心跳的次數。那人的心率在多少才算是健康呢?正常的標準是每分鐘心率是60次到100次,我們可以測量手腕的內側,或者是腳上、脖子上都是我們可以測量的地方,之後準備好一個秒鐘,記下你在一分鐘之內,測量心率的次數。看看你最後測出來的數字在這個範圍之內,如果不在。心率過慢,還有考慮自身的緣故,如對於老年人就可能會因為自身的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在機能在慢慢下降,從而心率也會受到影響。
  • 心率正常值範圍是多少?心率過快有哪些危害,應該怎麼辦?
    什麼是心率心率是指心臟跳動的頻率,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心率受自主神經的控制,交感神經活動增強時,心率增快;迷走神經活動增強時,心率減慢。影響心率的體液因素主要有循環血液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以及甲狀腺素。
  • 有人說心跳得越快,壽命越短?快看看你的心率是多少
    而心跳越快縮減壽命也就越多,每分鐘心跳可以達到70~89次的人,平均壽命甚至會減少3年6個月。而每分鐘心率超過100次的人甚至會縮短13年壽命,這個數值其實已經很恐怖了。這句話說這個研究的宗旨就是心率越快壽命越短。但是心跳真的跟壽命和疾病有關嗎?翻閱了文獻,找到了幾篇相關的內容,跟大家分享一下。一、心跳跟高血壓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