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這個詞也許經常聽到,但心率是什麼,也許有部分還是不知道的。本篇內容就告訴大家,心率到底是什麼?
心率是每分鐘心跳的次數,是人的生命體徵之一。心率是檢查身體鍛鍊對心臟影響的可靠生理指標之一。
早在公元前二千多年,我們祖先就發現心脈合一,即心率和脈搏在正常情況下的一致。古代醫學早就根據脈搏的強弱、擴張、柔和、彈性、韻律和頻率等來診察人體健康狀況。跑表上的秒數,皮尺上的尺寸以及完成練習的次數等都無法表示人體內部生理機能對身體鍛鍊的反應,也反映不出生理負荷量過大或不足。
最簡便的可以表示生理負荷量是否恰到好處的方法就是測驗心率。儘管心率的測驗相當簡單,卻是人體心臟功能和健康狀況的可靠指標。實際應用時,只要用一隻小型的電腦,就可以顯示出在身體鍛鍊時所希望的心率與實際心率的差異,難怪國外著名生理學家認為,以心率測定生理負荷的方法開創了一條全新的通往增強體質目標的道路。心率既反映整個人體活動的強度,又反映心臟本身活動強度,是評價生理負荷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心搏輸出量和心率的變化,都能通過改變心輸出量而影響到氧的攝取量。在鍛鍊時心率和肌群收縮力量都增加,但兩者不是始終成正比的。國外有關資料表明:在以最大攝氧量40%進行鍛鍊,而心率約為120次/分時,心搏量達到最高。國內有關資料也證實了,心搏量的最大值,約在平均心率為133。1次/分時達到。在以最大攝氧量70%的強度進行鍛鍊,心率約為166次/分時,心搏量開始下降;當心率高達188次/分時,還將再降,這時就只能依靠增加心搏次數來補救。
我國成年人安靜時心率約為75次/分左右,變動範圍在60~100次/分之間,女性比男性約快5~10次/分。身體鍛鍊水平較高,特別是中長跑、馬拉松跑鍛鍊者,安靜時心率較低,最低者只有32次/分,安靜時心率以臥位最低,坐位時較高,立位時最高。體質強健的人,臥、立位心率差別較一般人小。情緒變化對心率影響比身體姿勢改變時的影響為大,而且不易判定。即將開始比賽時心率可從72次/分增加到135次/分。飯後2~3小時內,心率有所增加。每晨安靜時的心率叫做基礎心率。
身體鍛鍊時,心率變化加快。加快的速度和最高心率的出現,因鍛鍊項目、運動負荷強度、持續時間、情緒、環境、溫度、溼度及健康狀況與鍛鍊水平等的不同而異。在同樣運動負荷的鍛鍊中,所達到的心率值與鍛鍊者的年齡和鍛鍊水平有關。個人的最高心率在不同年齡階段是不一致的。
身體鍛鍊對心率有影響。經常以一定的運動負荷量鍛鍊身體,可使心率變緩,範圍可由180次/分降到160次/分。這說明心臟因經常身體鍛鍊而增強。但心率不會因再堅持鍛鍊下去而一直減緩。最高心率是否會因經常鍛鍊而降低,目前體育醫學界看法還不一致。
鍛鍊後心率的恢復也因鍛鍊的強度和鍛鍊者的身體狀況而異。鍛鍊強度越大,持續時間越長,心率恢復所需時間就越久;身體健康狀況越佳,恢復所需時間越短。據國內對1500米跑鍛鍊者的研究發現:鍛鍊者在跑後第一個10秒、心率與鍛鍊中最高心率基本相同,以後最初階段恢復較快,恢復到120次/分水平約需十幾分鐘;要完全恢復到安靜時的心率則需要更長時間。總之,心率恢復的快慢是鍛鍊水平的標誌之一。男女性之間也有一定差別。
心率在身體鍛鍊實踐中的意義,首先是用以掌握鍛鍊強度。鍛鍊中的吸氧量是運動負荷對人體刺激的綜合性反應。目前各國廣泛地運用測定吸氧量來說明鍛鍊的強度。而心率和吸氧量,心率與最大攝氧量的百分比,最高心率與最大攝氧量等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全身耐力(有氧代謝能力)鍛鍊項目採用測定心率掌握強度最為適宜。例如,國外有人提出以22~25次/10秒和22.5~28.5次/10秒定為遊泳訓練中低、中、高三個檔次強度的臨界值。
因運動者的個體差異較大,用最高心率的絕對值來衡量運動強度遠不如用最高心率百分數確切有效。所謂最高心率百分數,即用安靜時的心率修正最高心率,變換不同的百分比,從而取得不同強度鍛鍊時應保持的心率。例如,取鍛鍊時心率=安靜心率+(最高心率-安靜時心率)×60%。如將公式的60%換為75%,即可作為改善代謝能力的鍛鍊心率閾值。